中国古代不老不死的神仙及其思想与仙境传说(上)

百科   2025-02-09 14:34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在古代中国,“神” 和 “仙” 虽同属神秘超凡的范畴,却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界限并非绝对分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特定语境下逐渐融合,形成了 “神仙” 这一概念。


古人对 “神” 的阐释丰富多样,其中一种普遍认知是,神拥有超凡入圣的能力,其神通广大到超乎想象,能够变幻莫测,以一种人类难以企及的方式存在着。神不仅能够主宰物质世界,掌控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从日月星辰的运转,到山川湖海的变迁,都在神的掌控之中;还能左右人类的命运,决定着人们的生死祸福、兴衰荣辱。无论是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还是在天灾人祸、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人们都能感受到神的意志在背后发挥着作用。从狭义的神仙范畴来讲,“神” 即 “神人”,也被称作 “真人” 。这是一种境界极高的存在,他们纯粹而不混杂,内心没有丝毫的杂念与污垢,精神世界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纯净状态。同时,他们又超越了自然的束缚,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在宇宙之间自由穿梭,随意变幻形态。他们的神变之术令人惊叹,千变万化之间,尽显神秘莫测的魅力,能够做到一些常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行为和能力常常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正如《庄子・逍遥游》里所描述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神人的境界超脱了世俗的功利与声名,达到了一种无我、无功的高深境界。并且还提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 ,描绘出了神人居于缥缈仙山的神秘画面,让人对神的世界充满了遐想。

“仙”,即 “仙人”,通常被认为是长生不死的象征。他们超脱了尘世的烦恼与束缚,不再受生老病死的困扰,拥有永恒的生命。仙人不仅长寿,还具备各种特异神通,能够打破自然规律的限制。《释名・释长幼》中说:“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 这表明仙人远离尘世的喧嚣,隐居在深山之中,追求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境界。《神仙传・彭祖传》则对仙人的形象和能力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描述:“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 从中可以看出,仙人能够凭借自身的神通,自由地在天地之间翱翔,无论是在云端之上,还是在江海之中,都能畅行无阻。他们可以变化成各种形态,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人难以捉摸。他们的饮食也与常人不同,有的吸食天地间的元气,有的食用灵芝仙草,以汲取天地之精华,维持自身的超凡状态。他们或是偶尔出现在人间,却不被凡人所察觉;或是隐藏自己的身形,让人无法寻觅其踪迹。他们的面容和身体都有着异于常人的特征,面貌奇特,骨骼清奇,身上还长有奇异的毛发,性格大多喜欢幽静偏僻之处,不与世俗之人交往,保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从长生不死、神变莫测这一本质特征来看,“神” 和 “仙”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等同的存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后来人们逐渐将 “神” 和 “仙” 合二为一,统称 “神仙” 。《汉书・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 意思是神仙能够保持生命的本真,并且在尘世之外追求更高的境界。曹丕在 “芙蓉池作” 诗里也提到:“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表达了对神仙长生不老的向往以及对凡人难以成为神仙的感慨。《天隐子・神解》认为:“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之曰神仙。” 进一步对神仙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划分,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能力的差异,将神仙分为人仙、天仙、地仙、水仙等,而能够通变化之术的,都可以被称作神仙,这也体现了神仙概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很久以前,人们面对大自然辉煌壮丽、神奇美妙的变化,常常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深处产生敬仰和向往之情。大家觉得,在那阴晴不定、云雾缭绕的深山,或者烟波浩渺的大海之中,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自由自在的神仙。不然的话,深山里怎么会有绚丽的云霞?大海中怎么会出现神奇的海市蜃楼呢?就这样,经过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的思想沉淀,就有了对不老不死神仙形象的具体描述。比如《庄子》的“逍遥游”篇记载:“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于四海之外。”“齐物论”篇则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泛而不能寒。”同书“天地”篇还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三患(多惧、多事、多辱)莫至,身常无殃,则何辱之有?”此外,《庄子》一书中还有“大宗师”“应帝王”“在宥”“天道”“刻意”“达生”“田子方”“列御寇”“天下”等篇章,都涉及对神仙的描述,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不老不死神仙思想的精华。

《列子·黄帝》篇中,把《庄子·逍遥游》里“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描述得更详细:“藐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不畏不怒,愿悫为之使;不施不惠,而物自足;不聚不敛,而已无愆。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风雨常均,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这就进一步涉及到对仙人居住的仙境的描述了。

随着不老不死神仙思想的出现,古人对那些缥缈神秘、令人心醉的世外仙境的描述也更加详细了。

中国古代,关于神仙居住的仙境,大致有山岳说、海岛说和太空说三个体系。下面就依次来介绍一下。

山岳说

除了藐姑射山,山岳说里最重要的就是昆仑山。《山海经》《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都多次提到这座神仙居住、令人向往的名山。《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闾阖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地,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县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有意思的是,这段引文末尾还提到,昆仑山上有凉风山,登上凉风山就能长生不死;凉风山上有悬圃山,登上悬圃山就能拥有呼风唤雨的神通;悬圃山再往上是太帝居住的天阙,要是能进入天阙,就能成为神。昆仑、凉风、悬圃、天阙,代表了神仙世界的不同等级和品位。在日本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翻译的《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能看到日本学者对这段文字和其他书中相关文字做的一些比较研究:“昆仑山通往太帝之居,这表示在传说中它确实不仅是神山,而且是神山中第一名峰。《列仙传》中的赤松子是‘雨师’,‘随风雨上下’昆仑山,也许同悬圃有某种关系。《山海经》《穆天子传》和《竹书纪年》等书都描写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居所,但《淮南子》中没有这种描写。这恐怕是由于西方的昆仑山说,与东方的蓬莱三神山说相对,在东西对立观念定型之际,西王母作为统治西方的神仙,与昆仑山合在一起了的缘故。而《淮南子》中没有表现这种东西仙境的对立观念。”这段文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仙境。

海岛说

海岛说的核心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座神山。因为岱舆、员峤两座山已经流失,所以后来人们习惯称三神山。海岛说最权威的史料出自《列子·汤问篇》。书中通过夏革的讲述,把归墟仙境的五座神山描述为:“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着),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

太空说

《列子·周穆王》篇饶有趣味地描述了空中仙境“化人”之国:周穆王拉着仙人的衣袖,腾云而上,飞到半空后停下,接着来到仙人的宫殿。抬眼望去,只见金阙银宫,镶嵌着珠宝玉石,高耸在云雨之上。当时他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尝到的,没有一样不新奇。于是周穆王认定,这宫殿就是天帝居住的清都紫微宫,这音乐就是天帝欣赏的钧天、广乐。在飘飘然如醉的状态中,周穆王低头俯瞰人间,看到人世间的那些宫殿楼阁,就像堆积的土堆和柴草一样渺小。这时周穆王心想,就算在这里住上几十年,也不会思念自己的国家和家乡。

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他的辞章里,对神仙和仙境的描述随处可见。在长诗《离骚》中,作者想象自己升天时那段浪漫的神游描写,至今读来仍让人神往,为神仙太空说增添了无限奇幻色彩:“驷玉虬以乘鹭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悬圆。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崎峨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