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心·三戒·五时·七候

百科   2025-02-07 14:34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心,是我们身体的主宰,也是精神的统帅。当它安静下来,智慧便会产生;一旦躁动,就会陷入昏乱。刚开始学习道家修行之法,关键在于收拢心思,远离外界纷扰之境,进入虚无的状态,这样才能契合“道”。要是一味地让心执着于空无,也并非真正的“无所”。若心执着于某些事物,就会劳心伤气,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听到别人的诋毁、赞誉,或是世间的善恶之事,若用心去接受,心就会被填满,如此一来,“道”便无处可居。要做到听到如同没听到,看到如同没看到,诋毁、赞誉、善与恶都不进入内心,这就叫做“虚心”。心虚空了,就能安定下来,“道”自然就会到来。心,就好比眼睛,哪怕有一丝一毫的东西进入眼中,眼睛都无法安定。牛和马是家畜,如果放纵它们而不收束,就会变得凶悍难以驾驭;鹰鹞是野鸟,一旦被系绊束缚,就会自然变得温顺驯服。我们的心,也是这样的道理。

然而,修行方法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切实去践行,而不是只停留在嘴上说说。若能在接触外物时不被沾染,处理事务时不慌乱,这就是“大道”的精妙所在。世人有时觉得“道”难以精进,那是因为他们不明白,美丽的锦缎起始于普通的素丝,冲天高飞的仙鹤依赖于喂食的谷物,遮天蔽日的高大竹竿也是从细小的毫末生长起来的。做不寻常的事会损伤智力,追求过度则会损害身体和精神。如今用隋侯的宝珠去弹射飞得极高的麻雀,人们尚且会嘲笑。更何况那些抛弃道德、忽视性命,去追求不必要之事而自我损耗的人呢?

扰乱我们身体的,就如同强盗。我们若能端正内心来抵御,就如同勇士;凭借智慧去观察,就如同锐利的兵器;将外界的牵累都消除,就如同打了胜仗;内心澄澈、常常安乐,就如同获得了荣耀和俸禄。如果我们不这样去看待,就如同遇到敌人时抛弃铠甲逃跑,反而会遭受灾祸。

所以,“定”是通向“道”的最初基础,是修习宁静的成果,也是保持内心安定的最终目标。庄子说:“宇泰定发乎天光。”这是什么意思呢?“宇”指的是心,“天光”指的是智慧。当内心虚静到了极致,“道”就会留存,智慧也会产生。智慧,本就是我们的本性。只是因为贪婪和爱欲使它浑浊混乱,消散迷失而不自知,我们若能洗涤净化,就能恢复到纯净宁静的状态。

人的神性虚空圆融,能够体察天道、顺应变化,当形体与“道”相同,就没有生死之分。隐匿时,形体如同与神合一;显现时,神如同与气合一。所以能够踏入水火而不受伤害,面对日月而没有影子,存亡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出入自如。然而,虚无之道有深浅的差别,深的能兼及形体,浅的则只涉及内心。兼及形体的,是神;涉及内心的,是慧觉。有慧觉的人,身体仍不免会衰老谢世。为什么呢?因为慧觉是心的观照,使用过多,心的本体就会劳累。刚开始获得慧觉时,会喜悦且多言善辩,这是神气泄露而导致尸解的表现。所以真正的大德之人,含藏光芒,凝聚精神回归本真,神与“道”相合,身心与“道”相同,于是六根通达。身体,无时无刻不存在;心,对任何法都能通达。所以说,山上有美玉,草木就不会凋零;人怀有“道”,形体就会永远坚固。

在这其中的玄妙之处,有“坐忘”的关键。想要通过修道成为真人,必须先去除邪僻的行为,外界的事务不干扰内心,端正坐着向内观照,念头一产生就消除它。不过,只消除躁动的心,不消除观照的心;只凝聚虚空的心,不凝聚执着的心。想要践行这个方法,应当接受三条戒律:一是“简缘”,二是“无欲”,三是“静心”。“简缘”,就是选择重要的事情,去除繁杂的事务。经典说:“少则得,多则惑。”“无欲”,就是断绝贪婪的追求。经典说:“常无欲,则能观其妙。”“静心”,就是止息内心的游移动荡。经典说:“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内心虚空、没有欲望,不刻意去追求“道”,“道”自然就会归来。其要点在于,无论是身处事务之中还是喧闹之地,都要刻意让自己安定下来。有事或无事的时候,都要常常像没有心思一样;处于安静或喧闹的环境中,志向都要始终如一。约束内心太急切,就会生病或发狂;如果心不再躁动,又要放任它,使松紧得当,常常自我调适,控制而不执着,放任而不躁动,这才是真正的“定”。

即便如此,也不可依仗自己达到了“定”的状态,就去寻求过多的事务,主动去喧闹之处。应当像水和镜子那样映照事物,随着事物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才可以。在“定”中去追求“慧”,就会损伤“定”,一旦如此,“定”中就没有“慧”了。“定”并非是通过追求“慧”,“慧”才自然产生的。

得道的人,心有五个阶段,身体有七个征候,这就是虚无之道深浅的次序。心的五个阶段是什么呢?躁动多,安静少,这是第一个阶段;躁动和安静各占一半,这是第二个阶段;安静多,躁动少,这是第三个阶段;没有事情时就安静,受到触动就躁动,这是第四个阶段;与“道”默契相合,即使受到触动也不躁动,这是第五个阶段。身体的七个征候是什么呢?举动顺应时节,容貌气色平和,这是第一个征候;旧有的疾病全部消除,身心轻松爽快,这是第二个征候;填补先天的损伤,恢复青春寿命,这是第三个征候;延年数万岁,被称为仙人,这是第四个征候;将形体炼化为气,被称为真人,这是第五个征候;将气炼化为神,被称为神人,这是第六个征候;将神与“道”融合,被称为至人,这是第七个征候。 

理解“收心三戒五时七候”:

1.三戒:“简缘”即精简外缘,生活中我们被各种琐事缠身,如无效社交、不必要的工作任务等,这些会分散精力。学会选择重要之事,放下繁杂,专注核心。“无欲”是断除贪求,人们常因欲望不满而痛苦,如对财富、权力过度追逐。当减少欲望,能更清晰地洞察事物本质。“静心”是止息内心动荡,内心像湖面易起波澜,杂念纷飞,通过冥想等方式让心平静,才能更好地思考与感知。

2.五时:心的五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躁动多安静少,到动静各半,再到安静主导,最后与道冥合不受触动干扰,反映了内心修炼从浮躁到宁静、与道融合的变化。

3.七候:身体的七个征候对应不同修炼成果。从举动平和、疾病消除,到延年益寿、炼形炼气炼神,最终达至人境界,是身体在修炼中不断升华的体现。

实践方法:

1.日常践行三戒:每天安排时间反思事务,判断是否必要,践行简缘;面对诱惑时,提醒自己减少欲望,做到无欲;利用碎片时间,如晨起或睡前,静坐几分钟,专注呼吸,排除杂念,练习静心。

2.阶段性觉察五时:定期回顾内心状态,判断处于五时的哪个阶段。若处于动多静少阶段,加强静心练习;若接近与道冥合,可尝试在复杂环境中检验内心定力。

3.长期坚持与观察七候:修炼是长期过程,需保持耐心与毅力。持续践行三戒、关注五时变化,身体会逐渐呈现七候征候。同时,记录身体变化,如精力是否更充沛、疾病有无改善等,适时调整修炼方式。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