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小艮·探寻元神与玄关的奥秘

百科   2025-02-09 14:34   广东  

武学·道法术(PFAT)

求道者勤修·悟道者证心

闵小艮在仙学领域有着独特且深刻的见解,其思想涵盖了诸多关键理论,对后世探究道家修行与生命哲学有着极大的启发。


金丹与玄牝之论

闵小艮曾对衡阳道人李德洽的《上品丹法节次》进行校订。李氏认为,人的元性,其实就是金丹,也就是大道,还是无位真人。但世人往往不明白修炼金丹到底是在修炼什么,所以最终难以有所成就。王重阳祖师说过“本来元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意思就是将人的元性视作金丹,以身体为炉进行修炼。而中宫祖窍,被认为是太上所说的玄牝之门,修炼金丹,全靠这个窍,正所谓“守一而万事毕” ,守住这个关键窍穴,万事皆可成。正如《道德经》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身心合一,守住根本,与“守一”之理相通。闵小艮批注道,中宫祖窍确实是玄牝之门,但这里的“中”字,一定要理解透彻,不能认为它是有形有具体位置的,而是指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中”。它没有固定的方位和场所,也不分内外。人们所说的珠、黍米,还有舍利、牟尼、金丹、太极等诸多名称,都是从这个“中”里获取、孕育、炼制、圆满、超脱、变化而来。

玄关一窍的奥秘

闵真人在《修真辩难前后参证》中提到,要知道玄关一窍,从大的方面说,它涵盖了天地人三才;从小的人体角度看,它充实着地水火风四大(这里的四大指人身中的四大元素 )。它本没有内外之分,也没有固定的地方,其实就是一种一气贯通的状态,哪有什么通闭之说,只是因为外物的干扰才自己堵塞了。如果能将身心置于先天之前的状态,就会发现三才与自身本是一体。此乃契合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窍穴,上涵盖过去,下涵盖未来,其中的真假,会根据不同的感受而显现,而且能随感随应,连神祗都无法暂时阻挡。

同样,黄元吉真人在《道德经注释》里解释“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时讲,什么是谷神呢?山穴称为谷,是说它虚空;变动不拘称为神,是说它灵动;不死,就是清醒不昏昧。人要是能养得虚灵不昏昧的本体作为丹头,那么修炼就会容易。在《乐育堂语录》中还说,玄关一窍,是虚灵之物,依靠它才能了生死、脱轮回,成为亿万年不坏的法身。要从这里体会,务必让它干干净净,像玉一样晶莹剔透,不被丝毫微尘污染损坏,这就是仙家的境界。

《性命圭旨》开篇就点明,想要修炼长生,必须认识生命的根本;想要追求不死,应当明白不死之人。这个不死之人,道家称为铁汉,释家叫做金刚,其实就是世人本来的妙觉真心。

综上所述,元神(也叫元性、真心、道心等 )就是“玄牝”“玄关一窍”“玄牝之门” 。它的本体“寂然不动”,属阴、为静;它的作用“感而遂通”,属阳、为动。这个元神能自由地生发阴阳,但又不受阴阳的束缚,就像《易》里说的“阴阳不测之谓神” 。南怀瑾先生仿照晋时僧肇《肇论》的口吻精妙地解释为“能阴能阳者,岂阳阴之所能!”所以又把它叫做“太极” 。因为它坚固不变,本自圆满成就,所以也叫“金丹” 。其他像玄珠、黍米等称呼,只是根据它在不同层面的属性来命名,学习者可以依此类推,这里就不再赘述。

禅宗与元神的关联

禅宗把元神称为“本来人” 。比如雪岩义钦彻悟后说“原来只是昔时人,只异昔时行履处” ,意思是彻悟后发现自己还是原来那个人,只是行为和境界不同了。黄龙死心禅师有偈语“明见本来人,丧却胸中物” ,表明见到本来人后,要舍弃心中的杂念。曹山祖师偈语“觉性圆明无相身,莫将知见妄疏亲。念动便与玄体背,心差不与道为邻。情分万法沈前境,识鉴多端丧本真。若向句中全了会,了然无事昔时人” ,强调了保持觉性圆明,不被杂念干扰,才能见到本来人。景岑禅师也有偈语“学道之人不悟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指出学道之人如果不悟真,就会把本来人错认。

现在所谓的“大师”“先生”众多,可真正能悟透本源,明白“元神”“本来人”的又有几个呢?要知道元神无形无相,藏在常人一念未生之前。古人说“一念不生全体现” ,一旦用心去寻找、刻意造作,就不再是元神,而是落入识神了。古德说“动念即差,拟心即乖” ,更何况用妄意去“采光”“冲顶”等,简直是一场闹剧,离大道还远着呢!那些人本来虚灵不昧的玄窍,早就被物欲堵塞不通;原本纯洁无暇的“本来人”,也被尘世污垢熏染得面目全非。恰如《道德经》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描述,过度追求外在的物欲会蒙蔽本心,阻塞与道相通的玄窍。

玄关一窍的作用

从作用上讲,“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产生的“视听嗅尝觉思”六种功能,都是“玄关一窍”这个本体发挥的作用。李清庵真人打了个形象的比方,把人的身体比作傀儡,神经和神经冲动就像丝线,而“本来人”就是操纵傀儡的人。人的一身手足举动,不是手足自己在动,而是玄关在驱使;玄关的驱使,又是主人公在掌控。刘悟元真人在《修真前后辩难》一书中也有类似比喻。当我们处于一念不生、无思无虑的状态时,虽然有眼睛看却像没看见,有耳朵听却像没听到,有感觉却像没察觉,可忽然兴起一念,那么视听言动等各种作用就会应念而起,这就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含义。

佛门重要典籍《楞严经》也说“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意思是就像世上的幻师变幻出男女,虽然看到各种器官在动,但关键是有一个机关在操纵,停止机关就归于寂静,各种幻相就没有了性质。人的六根也是如此,原本依托一个精明本体,分成六种和合作用,一旦一处停止恢复寂静,六种作用都无法形成。尘垢随着修行应念消除,就能达到圆明净妙的境界,剩下的尘垢再继续修行,光明到极点就是如来。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就能领悟万法归元的妙处。儒家明白这个就能“成性存存” ,保持天性;释家明白这个就能“如如不动” ,保持内心的平静;道家明白这个就能“绵绵若存” ,让道的作用绵延不绝。所以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大家不必妄起人我之争、门户之见。道家“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强调在纷繁万物中观察其循环往复的规律,与万法归元之理相呼应,皆在探寻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闵真人的教授法

闵真人在《还源篇阐微》中说,玄关一窍是神明的窗口,是性命的根本。追逐末节就会分散到七窍,回归根本就会归并为一窍。人不必另外寻找孔窍,让这七窍归根于一窍,一窍再返回到真空状态,就是真正的孔窍。老子“归根复命”的“太上心传”,道的全体大用都在这里了。

从接引学人和指示心体的“开关点窍”教授法来说,禅宗常用当头棒喝的方法,来切断学人的妄想,就像吹开热汤见到米粒一样,让人直接见道,也就是“直截根源佛所印” 。闵真人所倡导的“太上心宗”吸收了禅门教授法,又融合了诸家之长,非常系统完善,能在任何时机和情境下接引学人,让他们当下明白归处,豁然见性。但教授法自古以来只能对得法弟子甚至掌门弟子讲明,一是为了保密,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在未开悟之前,法眼不明,知道得越多,反而会增长妄想,就像“借盗兵而假寇粮” ,往往让人认指为月,犯买椟还珠的错误。从古至今,这个问题都难以消除。比如临济祖师以喝为接引方法,可他的门下弟子却“错认定盘星” ,还没开悟就胡乱喝,导致真假难分,宗风不振。近代南怀瑾先生用香板接引学人,就有学生东施效颦,到处滥用香板“接引人”,反而成了学道的障碍。南先生自嘲为“一香板子禅” ,还叮嘱学生不准将打七之法外泄,否则就“无法接引人矣” 。

有人问,既然说元神就是玄关一窍,为什么还要说教授法呢?这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元神”“本来人”只是从文字上理解的代名词,并没有在身心上得到真实体验。就像吃过梨子的人说的“甜”和没吃过只听说过的人说的“甜”,有着本质区别。古人常常要花数十年参访修行,才能真正证悟透彻,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可不是容易的事。所以追求道的人,必须苦苦寻求明师,经过当面教导,才能真切领悟,从而找到修行的正确道路。正如《道德经》所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本质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述,需要通过亲身感悟和明师指引,才能真正领会其真谛。

六祖说“不见本性,修法无益” ,紫阳张祖也说“不明此窍,皆妄为矣” 。如果不明白这个“根本智”,即使达到了九次第定的境界,也还是在法尘分别的影子里打转,和外道修法没什么两样。但要是开了“窍”,见到了性,就可以“把本修行” ,像延年祛病、通关结胎、出神入化等,都只是自性中本来就有的“本分事” ,并不稀奇。龙门七祖的“了悟生死偈”说“认得真,连夜走,觅个柱儿一无有。空空荡荡独修行,不饥不渴天地寿”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一个百当” ,一旦悟透,一切都能圆满。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精选推荐·阅读

精选推荐·公众号





关注我们




武宗文创
我们主张“以无欲为无敌,以不已为多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并认为“武是人性,道是德性”。武术不止于拳脚,更在于内心。每一次出拳,都是自我超越;每一次防守,都是内心坚守。练拳如修心,亦如修道,唯有持之以恒,方能领悟其中奥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