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药记录:生地黄

文摘   2024-09-18 06:02   江西  

想试一试生地黄也是因为何师兄前段时间提起,这味药养阴液的时候不太助湿,而且今年8月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把它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也就是也可以作为食品来吃,让我觉得很诧异。因为自己原有印象中生地黄是清热养阴的,而且性质偏寒,至于平和到能作食物来用吗?有一些书里说它有“逐血痹”的作用,是不是说地黄还可以活血呢?基于这些困惑,决定试药加以明确。

地黄的植物在野外很常见,出去玩的时候都有可能看到,花有点像牵牛花,蛮好看的。

从岐黄中医门诊部买来的20g饮片,黑色,有点韧,不软不硬。

我自己以前在野外挖过地黄,是黄色的,长这样(图片来源于网络)。

煮之前在清水里浸泡30分钟,有些棕黄色汁液浸泡出来后,药材本身也变成了棕黄色。

为什么饮片的生地黄是黑色的呢?去查药典,上面是这样说的:“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习称‘生地黄’”。原来生地黄的颜色比较深,是因为烘焙的过程把生地里面的汁液浓缩(或许这个过程中还有氧化)造成的。所以现在的饮片生地黄,和古人所讲的“干地黄”比较类似。

煮出来的药汁是黑褐色的

知道这味药口感还不错,所以欣然喝下。味道以淡淡的清甜为主,细品有一点类似果脯的香气,和玄参的味道有一些类似,不过没有玄参那一点点苦味。网上说河南、甘肃、山东等地把它当成食物的时候,是用它腌制咸菜、泡茶、泡酒、入菜、煲汤、炖肉。看来大家都觉得它至少口感还算不错,这样才能作为一种食材。

服完15分钟后,一直到第二天,都时常会觉得喉中有一些略粘的痰,有咸味,不过不像之前吃天冬、玄参那样是有痰自己涌上来,也不会觉得口中津液比不服药时更多。所以感觉生地黄的性质比天冬、玄参更稠浊,补养得更深一些,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有湿痰的病人中使用还是得慎重,否则容易加重湿痰。

服药第二天晨起大便黄褐色,初头少许略干硬,后段大多软条状,略挂厕。比之前的大便要软一些,说明生地黄确实有润便的效果,不过并不算很强。

服药前脉象:略弦数,不流利,尺略沉;右略细,关前略浮;左寸略浮。

服药后脉象:略弦数,不流利,尺略沉;右关略细,关前略浮;左略涩,寸略浮,关后略沉。

一天下来食欲、食量都比平时有降低,脉象也出现左关后沉,说明20g剂量的生地单独服用,确实会对脾胃之气造成妨碍。而且右侧的寸脉、尺脉都比之前要粗一些,而且中午坐上车很快就能酣睡(以往无法做到),说明阴血不足比以前减轻。

不过左脉的流利度有所下降,至少说明地黄这味药还是以补养为主,类似“逐血痹”之类疏通的作用只能说是非常次要的。

本草书中地黄有一个别名叫地髓,《本草乘雅半偈》中也有记录:“种植地黄之后,其土便苦,次年止可种牛膝,再二年可种山药,足十年上味转甜,始可复种地黄,否则味苦形瘦,不堪药也。”所以这个地髓应该是能把土地的精华都富集起来的意思。地黄在河南怀庆府产出的质量较好,估计也和河南是中原地区,土气厚重肥沃有关。

而自己服用地黄的感觉也是这样,脾胃中土的精气被转化为阴血,所以服药后身体的变化是脾胃之气转弱,阴血转丰。

试药总结:

生地黄这味药性寒,可以把脾胃的精气转化为阴血,以补养的作用为主,没有感觉到有明显的疏通作用。虽然本草经中有“逐血痹”的字样,不过这应该是血虚为主的血痹,并不以邪实为主。生地黄助湿的作用虽然不像山萸肉、仙鹤草那么明显,不过也不能完全忽视。

对用药时机的想法:

阴血虚,脾胃运化功能没有明显异常,寒湿阻滞不明显的病人可用。这种人可能会表现为夜醒口干,饮水后减轻但不想多饮,大便干,2天以上排便一次而没有明显腹胀,食欲正常甚至易饥能食,对肥肉不排斥。食欲差,食量少,大便溏软的人最好避免作为主药使用。有痰的人也大多不适合用生地黄。

所以这味药如果真要作为食物的话,估计要和生姜、胡椒、香叶之类的调味料一起烹饪,以免偏寒偏湿阻滞气机。


小羊的本草世界
中医小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