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甘薯作为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
公元1628年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载有甘薯剪蔓扦插技术:“甘薯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
公元1750年陆耀《甘薯录》说:“俟蔓生既盛,苗长一丈,留二尺作老根,余剪三叶为一段,插入土中,每栽苗相距一尺,大约二分入土,一分在外,即又生薯,随长随剪,随种随生。”
人们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到甘薯可以分段剪蔓扦插,藤蔓种在土中可以长出红薯,扩大种植面积,最早试种成功的地点是在台州。
明代《闽书·南产》上说,甘薯“润泽可食,或煮或磨为粉……生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气,香闻室中。”
甘薯可以磨成粉,生吃味道像葛根,做熟了吃颜色如蜂蜜,味道像荸荠,贮存也会有蜂蜜的香气充满房间。
明代《群芳谱》说:“藤蔓俱可饲牛、羊、猪,或晒干冬月喂,皆能令肥腯”。
甘薯的茎叶喂猪、羊,增重很快。用来喂牛,牛奶品质好,产量高。可以趁茎叶新鲜时喂牲畜,也可以晒干后留到冬天喂。
甘薯的吃法有很多,清代张宗法《三农记》说,甘薯“可生食,蒸食,煮食,煨食,可切片晒干,收贮作粥食,可磨粉,可糖饵,可酿酒,其制甚多。“
甘薯又名番薯,煮后食用可补脾胃,增长力气,抵御风寒,使人面色红润,补肾阴。
选购时,以红皮,无筋,味道甘甜为佳。
凡渡海晕船者,不论生熟,吃少量红薯即可缓解。
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红薯也可以收获,不劳人力,可救饥荒。
切开后蒸熟、晒干,可耐久藏,而不会坏。
下面介绍一些甘薯的吃法:
甘薯大米粥
甘薯,红枣,大米。
切碎同米煮粥,有补益功效。
先将大米放入锅中,加水煮开,再把红薯切碎,放入红枣,将大米与红薯煮烂即可。
甘薯栗子排骨汤
栗子去皮焯水,红薯去皮切块。排骨焯水后,加入葱姜同煮30分钟,再加入栗子、红薯,同煮20分钟。
红薯糊
甘薯研粉,加冷水调匀,置文火上调成糊状。
烂的甘薯(黑斑白薯)是不能食用的,因其含有黑斑病毒,会使人中毒。
即使高温蒸、煮、烤,亦不能使黑斑病毒破坏死亡。
甘薯易致壅气,需要忌食红薯的情况:时疫流行、疟疾、痢疾、腹部肿胀、中满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