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试用鲜生地和干地黄的经历让我对炮制能产生的作用有更深的体会,实在想不到,仅仅是晒干或焙干,地黄的性质会产生那样大的差别。所以回想自己之前试用山萸肉时候的结论说这味药有明显的聚敛湿邪的作用,和张锡纯先生的结论有出入,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用的山萸肉是酒制的,因而想再试试没有酒制的生山萸肉,别错过了这样一味好药。
新鲜山茱萸是夫人小羊从网上购得,产自河南三门峡,买来3天果肉软化比较容易剥下来时,家里三口人一起薅的(小羊是主力),大宝觉得薅山萸肉挺好玩的,也弄了比较长时间。
剥下来的果肉放在早晨蒸馒头的蒸屉上在阳台上阴干风干,接触阳光的时间很短。
最后得到22.1g干的山萸肉。
煎两次,得到小碗大半碗的药汁,颜色比酒山萸肉的浅一些,接近粉红,比较鲜亮。分2次服下,酸、苦、涩味都比酒制山萸肉淡一些。
服药前脉象脉略弦,欠流利 ,尺略沉。服药后晚间脉略弦,欠流利,尺已不沉;右寸略浮。
整天精力充沛,没睡午觉也不觉得累,完全没有服用酒制山萸肉后稍微久坐就打瞌睡的感觉,也没有出现上次服药后寸脉边界欠清晰的情况,说明生山萸肉聚敛湿邪的作用比酒制山萸肉要轻得多。
服完后整天都觉得舌底有甘甜的津液涌出,这一点和酒制山萸肉一样,而且尺脉见起,说明肝肾精血得到充养,补益的作用至少不会弱于酒制山萸肉。
补益作用不弱于酒制山萸肉,聚敛湿邪的作用比酒制山萸肉更轻微,临床上我以后肯定是更倾向于用不加辅料直接干燥的生山萸肉,今天就会和门诊部提要求进这种药。
今年7月份试吃酒制山萸肉的时候还觉得张锡纯先生说山萸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这句话明显言过其实,因为服药1天就出现了湿邪聚敛的现象,现在看来,主要是因为炮制方法不同。
张锡纯先生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的这一段话“无论上脱、下脱、阴脱、阳脱,奄奄一息,危在目前者,急用生净萸肉(药房中恒有将酒浸萸肉蒸熟者,用之无效)三两,急火煎浓汁一大碗,连连温饮之,其脱即止”,也强调自己在救脱证时要使用生山萸肉,而不用酒制的品种。
所以以前姚梅龄老师和我们说要对药物“留神”,从地黄和山茱萸两个品种看来,即便药材品种相同,只要炮制方法不同,性质和功用也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差别,而很多时候这种差别要靠自己亲试才会有比较深的印象。
不过试药有可能影响当天的工作状态,比如上次服用酒制山萸肉就有一整个下午坐下来就觉得昏沉难以集中注意力,幸而当天那个时候不坐诊,否则肯定会对疗效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所以每个星期可以试药机会只有周六下午、周日上午服药,周一至周六的工作就不受影响。也希望想要试药的小伙伴注意这一点,别因为试药影响了正常工作。能在校读书期间完成试药就最好,因为肩上没有时刻保持警醒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