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读者们看到这个标题会觉得有些奇怪,上次不是已经写过生地黄了吗,为什么又要写一个鲜地黄呢?这是因为上次写的生地黄试药记录有朋友看到后给我发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建议,说鲜地黄和干地黄有很大的差异。
我当时想,至于吗?不就是晒干或者烘干了吗?类似于新鲜水果和果脯之间的区别,生的更寒凉一些,干的性质更温和。不过,我也想听听他有什么新的观点,便请他赐教。
他说现行药典中的“生地黄”应该命名为“干地黄”更合适一些,这个我也赞同,因为仲景书中二者是进行了区别的,新鲜的生地黄在防己地黄汤中一部分是绞汁服用,在百合地黄汤中也是用汁,煮的时间很短就服下。
在写上一篇试药记录的时候,我也想过命名为“干地黄”,不过考虑临床医生一般开药也只能开出药典品,也没有意识到功效上会有大的区别,所以没有采取仲景的命名方式。
不过最近想起来地黄已经被纳入“药食同源”的食品,网上也能买到,鲜生地的来源已经不成问题,就也想试试这种药,如果以后病人真的需要,可以网购得到。
这次试药的鲜生地也是网购得来,总共1斤重,产自河南焦作,属于古代怀庆府的范围。放在砧板上是这个样子,比我以前野外挖到的粗得多,有点像红薯。
掰开看看,有菊花心。咬下一块嚼一嚼,口感嘎嘣脆,汁水很多,有甜味,一段时间后有回苦,尝起来有一种中药的气息,有点像刚割过的草坪混着一些铁腥气。
切块,放在榨汁器里想直接压出生地汁,发现几乎榨不出汁,因为鲜生地比橙子要硬得多,只能用另外的方法取汁了。
放进以前给我家女儿做辅食的料理机,打成小碎块,放在两层纱布上。用力绞,绞到里面的汁都出来了再停手。
生地汁橙黄色,总共135g。
因为怕不干净喝下去有害,又想到仲景用生地的时候也有很多经过煎煮,就把得到的生地汁放进微波炉加热到稍微沸腾后拿出来。煮沸后的生地汁是砖红带一些紫的颜色,有一些沉淀。
先喝一半,甜味和苦味各半,比嚼的时候苦一些,青草味和铁腥气混合的气味还在,口味不算好,不过在中药里也不能算难吃。
9月30日下午喝半量后,10月1日上午准备行李出行居然忘记吃剩下的那一半,直到10月5日晚上回家打开冰箱拿出来尝一尝,味道还和9月30日一样,这才把所有的生地汁喝完。
1斤鲜地黄榨的汁量已经不算小了,即便每次只用了一半,也能看出一些问题。
服用后的身体感觉和体会:
1.没有出现食欲下降,9月30日服用后,直到10月3日才有1次排便,而且偏干硬,10月5日服下后,10月7日早晨排便也初头略干硬,后段成形。
出游的时候早起骑车稍微受了一点凉,每天早起要擤几次清鼻涕,平时也偶尔会打几个喷嚏,服生地汁后也没有加重,还是在一直在减轻。说明生地汁的性质并不算很寒,也不像上次试吃的干地黄那样会润便。和那位给我讲鲜地黄和干地黄区别的朋友说的一样。
2.服用后心情会比平时更平静一些,运动手表测到的心率和压力值也比平时更低,应该是有泻火、息风、安神的作用。
3.服用后喉咙里没有痰增多的感觉,脉象的流利度没有降低,没有出现边界不清的脉象,也没有出现头昏沉的感觉。说明鲜地黄汁并不像干地黄那样会加重痰饮水湿,不会造成壅滞。
所以上次试吃觉得干地黄“并没有逐血痹”的作用很可能因为这种作用指的是鲜地黄。所以《名医别录》中说:“胎不落,堕坠,宛折,瘀血,留血…皆捣饮之。”也就是鲜地黄汁有化除瘀血的作用。
对用药时机的想法:
阴血不足,有瘀热、动风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鲜生地,即便大便偏稀也可以使用。以前在想用炙甘草汤的时候,会因为患者大便软而不敢开方,知道鲜生地的作用后,直接让患者网购鲜生地绞汁兑入其他药的药汁,稍微煮1-2沸就行。
附记:以前总觉得用现代药理认识中药会把思维弄乱,这次通过朋友辨别鲜生地和干地黄才发现,如果守住中医的立场,看一些现代药理的研究,可能会对一味中药的作用有更准确的认识,可以成为我们的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