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序第二十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被确立,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
冬至在公历12月21-23日之间到来,古人通过圭测量日影长短,发现一年中总有一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这天就是冬至。
冬至过后,北半球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各地区进入最寒冷的时期。
《史记·历书》曰: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淮南子·时则训》: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此后,阳气开始逐渐回升,阴气慢慢消减,新的一轮阴阳交替由此开启,仿佛天地间的气息在冬至这个节点上重新孕育、萌发,就像生命在经历寒冬后又有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开启了周而复始的循环。
人们常说“数九寒天”,“数九” 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
以冬至为“一九”的第一天,九天为一个单元,共九个单元,数完九九八十一天,就告别寒冬,农人开始春耕了。
《九九歌》最为常见的一个版本:
头九二九不出手(在户外的时候,手会被冻得不想伸出来);
三九四九冰上走(北方的江河湖泊被厚厚的冰层覆盖,人们可以在冰面上行走、嬉戏);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阳气慢慢回升,河边的柳树开始有了隐隐的绿意);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七九的时候,河里的冰开始解冻,河水又重新流动起来。八九的时候,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当九九结束后,再加九天,就到了春耕。这时,天气已经彻底暖和起来,田野里到处都是耕牛劳作的身影。)
民间用来消磨寒冬的还有“九九消寒图”,《帝京岁时纪胜》曰:“至日数九,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毕,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之图。傍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
古人在冬至日,取一张洁白的宣纸或素绢,用笔墨勾勒出一枝梅花的枝干,其形态或苍劲、或婀娜,简约而富有韵味。
枝干之上,均匀地分布着八十一个花瓣。从冬至这天起,每天清晨,人们会在一个花瓣上染上淡淡的墨色,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那一朵朵梅花逐渐绽放,恰似寒冬中梅花在悄然盛开,也象征着阳气在一点点回升。
待八十一个花苞全部染就,一幅冬梅图呈现在眼前时,大地也已春回,历经寒冬终迎暖春的喜悦与成就感油然而生。
这一习俗,让人们在寒冷的冬至时节,于笔墨之间寻找到了一份宁静与美好。
冬至有三候:
一候蚯蚓结;
蚯蚓即地龙也,《历解》曰:“阴而屈者,乘阳而伸见也。”
蚯蚓遇阴而屈,冬至“蚯蚓结”;乘阳而伸,立夏“蚯蚓出”。
冬至阴气仍占据主导地位,但阳气已经在暗中积蓄力量,故“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
二候麋角解;
麋鹿即“四不像”。
麋属于阴兽,它的角朝后生长,和鹿(阳兽)角的生长方向相反。
鹿性属阳,夏至一阴生,则鹿角脱落。
麋性属阴,冬至一阳生,麋感受到阳气的萌动,原本坚硬的麋角会自然脱落。
三候水泉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者,天一之阳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冬至后十日,阳气升而感之,尽管此时地面上依旧是冰天雪地,寒冷异常,但在地下深处,阳气已经能够触动泉水。
冬至民俗
冬至古称“亚岁”,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其隆重仅次于过年。
一、祭天
商周和秦代,冬至为一年之岁首。《礼记》曰:“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此日,黄帝率领文武百官迎冬祭天。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刻,通过祭天祀神来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二、祭祖
冬至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或祠堂,供奉酒食、水果等祭品,烧纸焚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三、尊师
河北《固安县志》载:“冬至日,行祭先师礼,师生以次素拜。”冬至日教书先生领学生祭拜孔子,学生携带美食,向老师叩头,并设宴款待老师。
四、贺冬
宋、清时期,人们更换新衣,拜贺尊长,互相作揖,合家团圆,以庆贺冬至节。清人徐士宏《吴中竹枝词》云:“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五、食俗
京城人多吃馄饨。《燕京岁时记》:“冬至馄饨夏至面。”
江南人多吃汤圆。有诗道:“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中原地区多吃饺子。俗语有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在苏州地区,有冬至喝冬酿酒的习俗。冬酿酒一年只酿造一次,桂花香郁、甘甜爽口。
冬至后天气寒冷,羊肉是冬季的时令滋补食品,人们通过吃羊肉来补身驱寒。
养生要点
十一月,肾脏正旺,心肺衰微。增苦减咸,补理肺胃。一阳方生,远帷幕,省言语。
——明·《修龄要指》
冬至节气仍为肾脏旺时,水旺则火衰,故心肺偏衰。故饮食增苦、减咸,以顾护心肺、防肾脏过旺。
冬至虽有一阳生,仍应顺冬日“养藏”之道,节欲望、少言语,善养心神,顾护肾精。
起居养生
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战国·《黄帝内经》
早卧,就是提倡我们在夜晚较早的时候就上床休息。夜晚属阴,早睡能够让人体更好地收藏阳气,避免阳气在夜间过度耗散。
晚起,则要求我们不要过早地起床,最好等到太阳升起之后。
太阳升起意味着阳气渐盛,此时起床,人体可以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借助外界阳气来补充和激发自身的阳气,使身体能更好地运转。
二、“年虚不同房”。
冬至日人体阳气尚虚,不宜恣情纵欲,当摄精节欲。
食疗养生
一、冬至日阳气归内,腹宜温暖,物入胃易化。
——宋·《云笈七签》
冬日饮食宜温热熟软、易消化。
二、“增苦减咸”。
少吃过咸的食物,增加些苦味食物,可以养心。
三、“冬至进补,开春打虎”。
可食羊肉、牛肉、鸡肉等温补类食物。
下面介绍一些适合这个节气吃的药膳。
1、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当归10-15克、生姜20-30克、羊肉500克、黄酒、盐适量。
做法:将羊肉洗净切块,加入当归、生姜、黄酒,炖煮 1-2 小时至羊肉熟烂即可。
功效:此汤具有温中补血、祛寒止痛的作用,特别适合阳虚怕冷、手脚冰凉的朋友食用。
2、枸杞山药炖鸡
材料:枸杞10克、山药200克、母鸡1只、盐适量。
做法:将母鸡洗净切块,与山药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至鸡肉熟烂,加入枸杞稍煮,放盐调味即可。
功效:这款药膳有健脾益肾、滋阴养血的功效,适合身体虚弱、气血不足的人食用。
3、红枣莲子银耳羹
材料:红枣15克、莲子10克、银耳1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与红枣、莲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至银耳软糯,加入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美容养颜、滋阴润燥、养心安神的作用,是女性朋友们冬季养生的佳品哦!
调神养生
一、君子当静养以顺阳生。
——明·《遵生八笺》
冬至应保持心情和畅,多关注生活中的小确幸,以顺应阳气升发。
二、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汉·《后汉书》
冬至前后皇上及百官都安身静体,不听朝政,不让繁杂事物扰动心神。我们在日常也要避免在一些事情上的犹豫和纠结,以保养心神为重。
运动养生
一、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
——唐·《千金方》
早晨醒来后,用盐水漱口,心静神凝,摒弃杂念,全身放松,叩齿百遍,可坚固牙齿,促进面部血液循环。
二、“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
冬季气温较低,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使身体更加健康。
在运动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穿着合适的运动服装,既要保暖又要便于活动。
在运动前后及时补充一些温水。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
即使做不了运动,在冬日的阳光下散步,也能有效缓解压力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