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乃秋冬的转折点,过完这半个月,冬天就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降节气,露水已经凝结为霜,意味着天气更为寒冷。
霜降节的地域特征很明显,黄河中下游的初霜日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初,长江以南初霜期要推后20余天。
北方秋收已近尾声,南方忙着收早稻、晚稻、栽种冬麦。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蛰虫咸俯。”
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祭天后再食用,豺狼大量的捕猎是为了冬季的到来;
草木色黄而摇落,大自然中呈现出萧瑟的景象;
寒气肃凛,蛰虫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霜降时节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防秋燥
燥为秋天的主气,秋在五脏中与肺相应。
故秋季燥邪的特点是: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或皲裂等。
且燥易伤肺。肺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肺喜润恶燥,受燥邪则影响其宣发肃降的功能,出现咳嗽、鼻咽干燥、声音嘶哑等症。
二、防病痛
爱美的女性要注意腿部、足部、腹部的保暖,不要将腰、腹、膝、踝暴露在冷空气中,以防寒邪侵袭,致腹痛、腰痛、“老寒腿”。
贼风袭面,易致人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故老年人、体虚人遇到大风降温,天气骤然变化时,外出可戴口罩。
三、防秋郁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在人的情志中对应的是悲、愁。
《寿亲养老新书》说:“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身虽年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往昔亲朋,动多伤感。”
秋季起风或下雨时,草木枯黄、凋零,年纪大的人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心还是和壮年一样,秋季会思念往日的亲朋好友,动辄容易伤感,故秋季须重视心神调适,并多给予身边的老年人以陪伴。
使身心舒畅的方式,可选择户外活动,亲近大自然:
如赏菊——“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霜降节气是菊花盛开的节气,给人以生机盎然的感觉;
或赏枫——“霜叶红于二月花”,在秋天,随着气温的下降,枫叶中的叶绿素逐渐分解消失,被掩盖在叶绿素下面的其他色素开始显现出来,使得它呈现红色。
或运动——可登高远眺、慢跑、打拳。运动不可太过剧烈,汗出后及时换干衣服,避免受风。
在起居、饮食上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一、起居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黄帝内经》
秋季天黑得更早,习惯晚睡的朋友要调整睡眠时间,早睡早起 。
“禁早服寒衣。”——《遵生八笺》
霜降节气穿衣盖被应以保暖为要,以防外寒;但燥邪未全褪去,不可保暖太过,以免内生郁热。
“霜降逆女,冰泮杀内。十日一御。”——《荀子》
霜降时节,夫妻十天以上才可以同寝一次。
二、饮食
霜降属于秋末的15天,为脾旺之时,也是各种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时期,故戒生冷饮食尤为重要,且忌食煎烤、油炸等燥性食物。
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以清补为原则,同时注意养阴、润肺、健脾。
民间有煲羊肉的食俗。
羊肉:味甘,性质大热。可补脾胃,补中益气,主缓中止痛,滋脾液,益胃络,开胃气,使人健壮。可补肝肾,可治产后虚劳,身体寒冷。可益肝养心,安心止惊。
——清·王继志《经证证要录》
柿子在霜降时节成熟,俗语云:“霜降吃丁柿,寒冬不流涕”。
干柿:甘平。健脾补胃,可当粮食充饥,治疳积,治反胃。
柿饼可润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可祛肠风,涩肠止血,疗痔,有痔疮的朋友可以常吃干柿饼。
老人、小孩都适合,是果中圣品。
以北方产的,无核的柿饼为佳。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
(吃柿子时需注意: 空腹不宜食用; 胃寒不宜食用;不宜与红薯同食;服用铁剂时不宜食用;食螃蟹或其他海味时不宜食用;饮酒时不宜食用。)
白色食物可润肺(如莲子、山药、百合、莲藕、萝卜等)。
山药:甘平。煮食补脾肾,调节大小便,强筋骨,使肌肉强健,辟雾露,清虚热。
既可充粮,亦可入菜肴。
山药子名零余子,功用相同。
肿胀、气滞诸病需忌食。
——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