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鸿儒,德显故里
--访蟾钟李阶纪念馆
张韩杰
李阶(1456-1533),字升之,号月川,温州府永嘉县华盖乡人。明正德六年(1511) 进士,历任高邑、寿光知县,迁南京工部主事,改刑部员外郎,终官广东按察司佥事。李阶为官,刚直俭素,狷介有为,明令教化,振兴儒学,民间有“秋月寒冰”之说。李阶为人,守信扬善,乐善好施,笃于友义,待人至诚。李阶为师,博学善诱,诲人不倦,德行高尚,身体力行,培养出嘉靖年间内阁大学士张璁、国子祭酒王激等一大批名公巨卿,为明代永嘉场的经济、人文鼎盛奠定了基础,为温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研究李阶文化、传播先贤事迹,弘扬月川精神,用先贤的事迹和思想精华涵养当代人的精气神,用先贤的精神、品格和思想去影响、教育、启迪下一代,2021年,蟾钟李氏后人在原李氏宗祠基础上创建李阶纪念馆。
李阶纪念馆位于今龙湾区海滨街道蟾钟村。蟾钟,这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美丽传说的古老乡村。村因“蟾鸣似钟”而得名,古属永嘉县华盖乡二都,东临大海,为永嘉场李氏后裔主要聚居之地。
李阶纪念馆坐西朝东,以“南北为横,东西为纵”,这是典型的永嘉场独特地域方位,源自永嘉场“背山面海,坐西望东”特殊的地理成因。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蟾钟李氏宗祠,始建于明正德初。嘉靖五年,内阁首辅大臣张璁张乎敬、李阶为宗祠撰写序文。明崇祯年间毁于大火,后由九世孙李文秀捐资重建。至清道光、光绪年间又修葺。1992年,李氏合族踊跃捐资200万元,建成现今的李氏宗祠。祠堂占地面积5.8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祠堂两进,设前进仪门后进中堂并南北两厢。现祠堂的立柱脚石墩、祭石、石板均乃明代之物,具有较高的文保价值。2009年于宗祠前建进士坊、前院建进士亭及名士亭。
车到纪念馆,便见宗祠对面立着高大的牌坊,正面上书“进士坊”三个大字,两侧有主对联一副,上联曰“一代鸿儒李氏门墙三进士”,下联为“千秋磊落罗东渊薮几骚人”。牌坊背面上书“秋月寒冰”四个大字,也有主对联一副:“端正廉明寿光史册昭著在,心慈德显故里儿孙更难忘 ”。两副对联高度概况了李阶的生平,堪称整个纪念馆的点睛之笔。主对联两侧还有两副对联,乃李氏后人敬献。
牌坊紧靠蟾钟河。从李氏家族家谱上的村境祠堂图可以看出,祠堂前面的河道古时呈圆弧形,也就是民间传言的弓形,故此处称为弓箭地。据李氏后人李昌树先生说,早年李阶来蟾钟祭祀祖先,熟谙风水的李阶认为这是正弓形弓箭地,就建议在河对岸种植4棵朴树和一颗榕树。朴树是大麻科、朴属乔木。《诗经·大雅·棫朴》云:“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棫朴就是朴树,最早的朴树之名就源于此处。朴树象征着朴实的品格,具有生命力顽强、适应能力强以及寿命长的特点,被视为吉祥如意、盎然生机与团结一致的象征,同时也寓意财运亨通、人丁兴旺。榕树则象征繁荣昌盛和荣华富贵。以榕树和朴树种植在河对岸正弓字位置上,寄托了李氏先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在李氏祠堂门口匾字“源自陇西”,对联为“金蟾临池光福地,铜钟镇宅万家兴”。门口内字“克承先德”,下有对联“蟾跃载歌缅念祖宗德,钟岚悠远发扬礼义风”。厅堂中有若干匾额。厅堂对联“自缙云迁乔创始丰功昭往日,为潘家馆婿继承大业迄今朝”。匾联虽少,但却高度囊括了李氏来龙去脉。
蟾钟李氏源自陇西。李氏宗族之祖李孝恭,是唐宗室高祖李渊堂侄,封河间王。传八世孙李集公,因五代时避乱,自处州缙云徙居永嘉十二都德政乡茶山龙潭背大窟(原称樟树湾,现称岗岙)。传十四世孙唐卿公,登宋绍兴庚辰进士,教授西京睦宋院,由国子博士入秘书郎,历任广东浙西提学。十五世弥高公,传十七世孙万四公,由茶山迁峰台,由峰台迁仙居管山,传十八世长祥公,由管山复迁缙云教场边,十九世至二十二世敬利公均住缙云,传至二十三世讳闰字静友,号寿三公,于大元至正时复从缙云转迁到永嘉场二都蟾钟至今。上世纪七十年代,蟾钟李氏圆谱,同宗共祖的蓝田李氏一并入谱,至此,蟾钟李氏已成泱泱大族,人口达2万人。一代鸿儒李阶公就是蟾钟李氏本族第四代裔孙。
进大门,便见有一蟾一钟立于庭院两侧。左为蟾,右为钟。蟾和钟身高曰2米,系青石雕刻而成。蟾和钟乃中华文化中的吉祥之物,蟾乃招财之宝,俗语说:“得金蟾者必富。”钟被视为祈福和辟邪的宝物,寓意吉祥、安宁和和谐。蟾鸣声声,钟声悠扬,能够驱散邪恶和灾难,带来好运和祝福。
蟾钟村,世代留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明朝时候,有一个英俊帅气的小伙,为人忠厚,勤劳朴实,因而得到沙村(永嘉场沙村,古村名,今龙湾区海滨街道沙北、沙中、建新、沙南4村合称,蟾钟隔壁村)一潘姓师傅的赏识,携带他从缙云教场边到永嘉场做生意,并把自己的千金嫁给他。这个小伙子就是李氏始祖李闰(1330-1402),即寿三公。
李闰想找个佳地自立门户,一时难以确定。有一日傍晚,他沿着塘路往南散步,经过茭杯桥,在兴旺桥驻足环顾,只见四周田野一片清幽,清风徐来,心旷神怡。忽然,一阵“呱--呱--呱--”的叫声,从塘河的下岸传来,声音嘹亮悦耳,似蟾又觉非蟾。李闰很好奇,便越过桥,过去一瞧,原来池塘里有一大蟾。此时,又一个似铜钟响的声音传来,非常洪亮。李闰顺着声音寻去,发现河上岸不远处的井里也有一大蟾。东西相隔不过200多米,声音此起彼伏,顿觉此地乃吉祥之地。李闰便在此筑木造房,生儿育女,世代繁衍,村庄面积不断扩大。这就是今天的蟾钟,盖“蟾鸣似钟”也。
蟾、钟两侧有新建两亭,左为进士亭,五角玲珑,乃为纪念李阶而建;右为名士亭,大方雍雅,是为纪念李氏后裔历来名人而建。两亭南北而立,风格迥异。
进入祠堂,便是纪念馆主要展区。纪念馆依廊而建,共分六个展区。
第一展区为李阶生平及主要政绩及义举。
明正德七年(1512),李阶授山东高邑知县。期间,李阶注重并振兴士子教育,颇有善政。到任不到一年,便使高邑县政通人和。《高邑县志》称其“狷介有为,作兴士类,不期年政通人和。”狷介者,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不与人苟合也。
正德九年(1514),李阶改山东寿光县知县。李阶到任后,频繁深入民间了解情况,明于听理诉讼,宽于催收租税,为人刚直俭素,政有条理,民习教化。在任期间,修葺寿光县城五城门。老百姓视他为难得一遇的父母官,民间有“秋月寒冰”之美誉,将李阶供奉在寿光县名宦祠中予以永久瞻仰拜祭。《寿光县志.秩官》为之立传。今寿光历史文化中心建有名宦馆,自汉至民国间莅治寿光官宦,仅50人得以入馆,李阶赫然在列。名宦馆有李阶之塑像,旁边有文字写道:“李阶,永嘉人,明正德间任寿光知县,性刚直而俭朴,一向断狱严明,却宽于催收租税,在民间有‘秋月寒冰’之颂。”
嘉靖二年(1523),李阶68岁,出任广东提刑按察司佥事,兼广东海北巡道。李阶察觉到想要恢复当地社会秩序,当务之急就是要重修学校,教化培育人才。嘉靖四年(1525),李阶顶着巨大的压力,组织民间集资,并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共筹银500余两,重建海康府学。虽然李阶于次年(1526)即回乡归休,儒学校舍修建工程未克竣工,然而这次府学的拓建,对振兴儒学,对海康县的教育事业产生巨大的影响,随后海康人才鹊起。李阶兴百代育人之儒学,堪称千秋教育之先贤,也因此入祀海康县明宦祠。任间李阶又闻海北道雷州、康州二郡内有将刚出生女婴溺死之重男轻女陋习,遂严以禁之,并做《广东海北道时人溺女婴太多作哥禁之歌》,以劝导教化民众。
李阶为官端正清明,政绩斐然;李阶为人亦守信扬善,笃于友义。成化年间,他和同乡友人郑某一同到杭州考举人,郑某因患急性痢疾,客死他乡,举目无亲,无人埋尸。他竟一个人为其“捐资治棺,哭殓如仪,扶柩还乡归其家。”弘治十二年(1499)在京会试期间,乐清举人周纪病亡,他又“以义倡其乡之同年及同舍生,治其丧”,并护送周氏灵柩返回乐清,“期间水路艰危,浮涉深险,皆身扶护之,毫无所怨”,堪称典范。
第二展区为李阶诗文。李阶自幼颖异过人,刻苦向学,凡见书史,过目成诵;所著诗文,悬笔立就;名重乡闾,蜚声士类;学问渊博,精通举子业,算术、阴阳、医卜等杂学也无不涉足。
李阶道德、政事、文章皆出类拔萃,乃一时之人杰,百世之乡贤。
李阶诗文平和婉顺,渊粹雅洁。如他的《松月轩》一诗:“年来柴市罕经过,埽得松根落叶多;纱帽龙头对茶鼎,月明不问夜如何。”文字简洁,描写了自己闲适的生活。借纱制夏帽、茶鼎、明月烘托自己当时一种悠闲自得的心态。《题四喜图》诗文一波三折,但又平和、婉顺,语重心长告诉后辈:喜鹊虽能报喜,但事在人为,只有发愤图强、刻苦学习才能达到目的,才能实现愿望。一位慈祥的长者,一位爱才的前辈,一位惜才的严师形象跃然纸上。又如《高邑县后堂金石铭》,他以石之刚介而喻志,提出要“枕之后堂,介之吾守。堂兮石兮,共保终久!”此后李阶一直以此为鉴,信守诺言。《尖刀岩铭》则借《易》《诗》而起诗兴,造语奇崛,意境宏大,堪称佳作。
李阶诗文是研究李阶文化、传播先贤事迹,弘扬月川精神的珍贵历史文化资料。2009年,蟾钟李氏借重修族谱契机,将李阶散佚诗文加以收集,编成《李阶诗文辑存》。全书共辑存李阶遗诗二十首、铭诗二首、序文五篇、墓志铭七篇。
第三展区为综合展区,这里也是李氏祠堂主要祭祀之处。展区除珍贵的明代立柱脚石墩等价值较高的文物外,还有多篇龙湾历史文化名人为祠堂所写序文。其中包括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大臣张璁和李阶为祠堂所写序文。
张璁(1475-1539),永嘉三都(今温州市龙湾区永中街道普门村)人,明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字秉用,号罗峰,明世宗赐名孚敬,字茂恭,更号罗山。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明世宗时三度位居内阁首辅,主导“嘉靖革新”,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被称为“中兴贤相”,史称“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张璁对国家拳拳忠心,于家乡有浓浓深情,尽己所能造福桑梓,温州民间尊称张阁老,并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位于温州瑶溪风景区的贞义书院,系张璁授徒讲学场所,是古代温州唯一奉旨敕建的书院。张璁病逝后获赠为太师,谥文忠。
张璁可谓是永嘉场有史以来最为出名的人物,他是李阶的学生,姻亲表弟。李阶纪念馆有多篇张璁文章展示,对于研究张璁、李阶文化思想乃至明代永嘉场文脉都有极高的价值。
李阶的序文惜已失传,但在李氏族谱中亦有记载。
展区还有一副清光绪年间蟾钟至教场头图,教场头即今海滨街道教新村,教新李氏系蟾钟李氏分支。该图录自《蟾钟李氏族谱》,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展区以孝字为主题,有李氏祖训告诫晚辈祖孙,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堪称金玉良言,不仅于李氏后人,乃于今日世人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孝,也成了蟾钟村立村之本,这里宣扬“百善孝为先”,推行“以孝治村”,举办“孝敬节”,孝老敬老在该村蔚然成风。
第四展区为罗东渊薮。明代,永嘉场科举鼎盛,文化繁荣,人才辈出,永嘉场历史上出现了众多文化名人,相继演绎过璀璨的文化活动,史称“罗东渊薮”。他们业绩昭著,功垂史册。温州历史上历代编撰过十二部府志,永嘉场先贤就占了三部。号称文学世家的英桥王澈、王激、王叔果、王叔杲、王光蕴、王光美等,著作之丰,成为一代文宗。王叔杲一门两代三进士、四大夫、一英雄,堪称当时东瓯最显赫的家族。项乔学问渊博,是永嘉学派学术中兴的主力,凡此等等,他们在政治上、学术上、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不但影响全国,而且也大大推动了温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片繁华海上头,风骚尽在永嘉场”的繁荣景象。明代朝廷特为永嘉场仕宦在五都瑶溪建立“海山钟秀”坊以彰之。
李阶可谓其文脉之执牛耳者。李阶系张璁表兄,年长张璁19岁,王澈和王激两兄弟又是张璁外甥。他们俩和张璁都拜李阶为师,在河滨张璁表兄邵怀贤家设馆学习举子业外,还进一步学习时文诗赋,口授心传,学业大进,先后荣登进士。因此,世人称李阶和张璁、王激为“李氏门墙三进士”。展厅正中就悬挂“李氏门墙三进士”画图。
湖滨学馆位于永嘉县膺符乡五都清湖(今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西边,古以西北为上,故又称上湖滨。邵氏家族世居此地。至1961年,分上湖滨前后两段为雄心、永胜两村,沿用至今。明弘治二年(1489),李阶34岁,应大舅邵选(字怀贤)之请,设馆授徒课生,民间称为“湖滨学馆”。其时张璁15岁。据村中老人口述,湖滨学馆原址在清湖西岸,今名店前坦北首。上世纪80年代尚存匝垣、曹门,今已无迹可寻。
李阶和王瓒亦“同笔砚,契谊姻友也”。项乔不但是张璁的学生,他和张纯又同是王激的学生。王澈的两个儿子--王叔果和王叔杲同叔父王激更是一门三进士。李阶,可谓:“风骚尽在永嘉场,奠基实在李阶公。”
第五展区为友善邻里。嘉靖五年(1526),李阶71岁,归休,卜居温州郡城谢池。优游泉石八载,以疾卒于正寝,葬瑶溪龙潭山。期间乐善好施,以“善孝”“睦邻”“重情重义”闻名乡里。为了扬善抑恶,宣传好人好事,李阶常为乡人写了不少序跋与墓志铭。其文辞典雅,观点明确,表扬善者,鞭挞丑恶,弥足珍贵。其中“德必获寿,理之常也”“治国之大端,良在于兹”等可谓金玉良言,馈人深思。《李阶诗文辑存》收录有墓志铭七篇。
第六展区为月泉诗派。瑞安市有一座著名的小山叫筼筜山。元初,处士季月泉因避乱元兵,迁居山中,筑别墅,并大量种植竹子。因为大竹称为筼筜,筼筜山因此得名。季氏乃诗文传家,绵延十世,其流传《月泉诗集》因诗风格清新,饮誉浙南。李阶应其裔孙季敩(弘治进士、南京吏部主事)之邀,担任《月泉诗派》编次,王瓒担任校正。《月泉诗派》编成后,广为流传,明代户部尚书、诗人郑纪认为该诗集“音韵清和,格调高古,发于性情,止于礼义,可以逼盛唐、追魏晋,而缀《三百篇》之绪余,可以鸣国家之盛”。
祠堂走廊两侧高墙之上,还展出了历代李氏后裔名人之像。蟾钟李氏,香火鼎盛;蟾钟李氏,名人辈出。一代鸿儒,李公升之,德泽后世,千古景仰!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行为必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