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街,曾经的马路海鲜小市场
作者:张韩杰
说起寺前街,在人们的心中,有很多很多的美好记忆。寺前街是曾经的永嘉场政治中心,但寺前街留给世人更多关注的还是它在永嘉场无可比拟、无人可替的商业中心地位。关于寺前街,人们想到了供销社,想到了十八踏;想到了琳琅满目的南货,想到了美味的各色风味小吃,等等等等,人们想得很多很多。但人们似乎还忘记了一点,那就是寺前街的小海鲜。对,就是小海鲜,来自近海滩涂的小海鲜。
到寺前街买近海滩涂小海鲜?似乎是个新鲜的话题。
作为永嘉场的政治、商业中心,繁华的寺前街南北通衢、东西交通,四通八达,在它的东边,就是以赶海捉涂著称的滨海地带。滨海地带的世居村民本着“靠海吃海”的祖训,练就了一身赶海捉涂的绝活,成就了许许多多赶海捉涂的专业户,出现了一个又一个赶海捉涂的专业村。对他们来说,赶海捉涂是谋生之手段,更是改善提高生活水平之必须。当然,要想在谋生、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这赶海捉涂的劳动所获就不能光放在家里供自己一家独自享受,还需要流通出去,以此赚取钱币。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寺前街,想到了寺前街这个永嘉场最繁华的商业中心。
说实在的,说起旧时的商业中心,除了寺前街,在沿海地带也有一些小的集散中心,比如沙村。曾经的沙村位于今龙湾区海滨街道,是永嘉场相当有名的地方,是如今沙北、沙中、建新和沙南4村的统称,在沙村的南边还有一个蟾钟村,这5个村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聚居区,也是旧时永嘉场最有名的一个赶海捉涂地方,沙村人踏蓝魱远近闻名,更有“囡儿哈沙村,蓝魱烧起成青樽”一说。沙村河头就是这个聚居区最有名的集散中心,也留下许多精彩的传说故事。但不管怎样,沙村河头是难以和寺前街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一带的人们,赶海捉涂每有所得,除了少部分会在沙村河头出售外,大部分还是想到了寺前街这个更大的平台,更大的市场。更何况,这些地方和寺前街的距离不算很远,无非2、3公里的路程,交通比较便利。于是,在寺前街,一个自发的马路滩涂海鲜小市场就形成了。
我不知道此前有没有类似的市场,在我的记忆中,自发的寺前街马路海鲜小市场就位于寺前街和2号横街交叉位置,西起护寺桥,沿2号横街向东延伸,主要集中在护寺桥到原永强区公所这一带。
这个海鲜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时间性,这个时间又和一天的潮涨潮落息息相关。近海滩涂赶海作业基本上是落潮作业,涨潮歇工,俗称赶潮驾。因此,赶潮驾归来,就是海鲜收获丰收的时刻,于是,赶海人家不约而同,你挑着担,我拎着蓝(子),或提着桶,或挈着盆,方便的带一条矮凳儿,装着各式各样刚刚收获的滩涂近海小海鲜,齐刷刷地奔赴寺前街,就在这自发的马路滩涂海鲜小市场摆摊设市。
熟知这个马路海鲜小市场规律的各地“淘客”也是闻讯而来。到这个自发形成的马路海鲜小市场买海鲜就如同一场“淘宝”。由于是滩涂赶海作业,所以,什么东西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东西多,什么东西少,完全没有规律,纯粹靠运气,纯粹靠眼力,纯粹靠耐心。市场上的各种装载海鲜的容器各式各样,“土”得掉渣:箩、筐、鱼篓、篮子,家里的水桶、脸盆,甚至就连一些大的碗、盆也派上了用场;卖家或蹲,或站,或坐在顺便带来的矮凳上,或干脆坐在叠起的石头砖块上,手里拿着旧时农家必备的小秤杆,和买家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出售的海货也是琳琅满目,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凡是只要是刚捕捉过来的、凡是只要是自己舍不得吃的、凡是只要觉得这绝对是受人青睐的好货的,基本上都要拿过来出售。
像蓝魱,生长在离海岸很远的滩涂深处,每一步都是深陷到小腿以上,纯粹是靠铁板儿一锄头一锄头辛辛苦苦挖掘过来,所以,一般每一家都只有两三斤左右。但却是最最正宗的野生货,可谓百里挑一。
像蝤蠓,虽然小了点,不像养殖蝤蠓那样长得五大三粗,却也是难得的野生货,而且还没有捆上永强人一直视为“调皮话”的蝤蠓绳,被打上一层薄薄的涂泥(即给蝤蠓抹上涂泥,永强人称这个动作为“打”),在盆子里很不老实地爬来爬去。
像野蒜,也就是星虫,和泥蒜、沙蒜合称“永强三蒜”,极为鲜美。每逢二月,草长鸢飞,正是野蒜最为肥美之际,但也是海水极为冰冷之时,赶海之人便乘着野蒜浮出水面时候,撑开五指从水面掠过,夹住野蒜,俗称“钳野蒜”。野蒜有“过水”和“不过水”之分。“过水”即经过淡水浸泡漂洗,虽然干净了,但野蒜鲜度大减。马路海鲜小市场的野蒜刚刚捕获,自然以没“过水”的居多。
像油紝,学名尖吻蛇鳗,是一种身体如粗灯芯般的暖水性小型鳗鱼,学名尖吻蛇鳗。油紝含脂量高,肉软鲜嫩,为高档滋补品。福建一带称油紝为“土龙”,当归土龙汤被誉为闽南“第一大补汤”。油紝身体细小光滑,极难捕捉,市场上也极为稀少,一般用一种叫“划”的工具划住,故称“划油紝”。
当然,这个马路海鲜市场上的好货还有不少,虽然稀少,时有时无,但只要运气好,只要有耐心,总能买得到。
到马路海鲜小市场买海鲜,还经常能听到许多“行话”,卖家总会颇感自豪地吹嘘自家的海鲜,“这是刚张来的”“这是刚掘来的”“这是刚踏来的”“这是刚推来的”,或者说道“虾沪”“栲儿配”。这些都是正儿八经的的滩涂作业。
永嘉场滩涂以堤塘为坐标由近而远主要有三道作业,分别是张泥塘、张栲儿和张虾圩,其作业原理,都是根据海洋鱼类在潮水中的活动规律而设置,即涨潮时,鱼儿会兴奋地游在潮头,越过作业设置的障碍物;而落潮时,鱼儿则会伏下身子,正好被障碍物拦住,逼迫游进障碍物开口处的鱼网中。张泥塘、张栲儿和张虾圩所获,都是绝对正宗的野生货。其中从栲儿里捉到的海鲜,捉涂人都亲昵地称为“栲儿配”。
这个曾经的马路海鲜小市场由于海鲜都是地地道道的的沿海滩涂小海鲜,不但鲜美异常,而且经常有好货出没,其价格也是比较公平合理,所以,曾经的马路海鲜小市场一度大有名气,不仅附近的居民经常光顾,就连许多在附近上班但家住温州等地的人,也是经常在下班之后即刻马不停蹄奔赴小市场,兴高采烈地买它几样,然后电话里呼朋唤友,招呼几个酒友唠客晚上齐聚一堂。理由吗?很简单:今天在永强寺前街买了几样海鲜。
时代在发展,城市在发展,曾经的马路海鲜小市场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一路东移,先是集中到2号横街和永强大道交叉处,今永中街道河泥荡公园东北角的一个小角落,然后再度东移,越过永强大道,来到滩涂小海鲜的家乡海滨街道,发展成了今天的海滨街道沙中村海鲜市场。可以这么说,曾经的寺前街马路海鲜小市场就是今天海滨街道沙中村海鲜市场的源发地。
如今的寺前街,仍然有零星的滩涂海鲜进驻,比如在护寺桥边,偶尔还有赶潮驾的赶海人到这里出售自己的赶海收获。但今日的寺前街,似乎再也难以形成这种有一定规模的滩涂海鲜市场了。曾经的滩涂小海鲜,像野生蝤蠓、野生蓝魱等,已是极少在市场上看到。一方面滩涂海鲜资源在减少,另一方面从事赶海捉涂之人也在减少,有限的野生滩涂海鲜直接送到早已预订的海鲜酒店都嫌不足。想吃到正宗的滩涂小海鲜,要么想方设法找一些熟人直接到赶海捉涂人家里购买,要么破费点,直接到永强的几家海鲜酒店,以了夙愿。
曾经的寺前街马路滩涂小海鲜市场,真的很想念!
为加大维权力度,保护《九层糕》微信公众号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本公众号特严正申明: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援引本公众号文章请先得到授权,转载或援用文章内容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凡涉及抄袭、洗稿《九层糕》微信公众号文章行为必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