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动脉瘤包括上肢动脉瘤以及下肢动脉瘤,其中上肢动脉瘤的发病率较低,仅占肢体动脉瘤的17%-32%,主要包括腋动脉瘤、肱动脉瘤、桡动脉瘤以及尺动脉瘤。其主要治疗措施为手术治疗或介入治疗,其中以动脉瘤切除术+重建术为主。本文将介绍腋动脉、桡动脉以及尺桡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要点。
1
适应证
1
上肢动脉瘤,原则上一旦确诊,应积极行早期手术治疗;
2
动脉瘤即将破裂或已经破裂;
3
动脉瘤合并继发性感染;
4
动脉瘤远端出现严重血液循环障碍,影响肢体存活或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5
瘤体不断扩大,严重压迫周围组织。
2
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手术方式
动脉瘤切除+动脉端-端吻合术
此术式适用于瘤体相对较小的动脉瘤病例。在手术中,通过切除动脉瘤,随后在无张力条件下实现动脉两端的精确吻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动脉瘤切除+自体静脉移植重建术
当动脉吻合面临张力挑战时,适宜采用自体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血管重建。移植材料可选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自体大隐静脉,以保障血管重建的成功与功能性恢复。
手术切口及动脉显露
腋动脉显露
标准的手术路径涉及经三角肌-胸大肌-锁骨下区域的联合切口。操作过程中,患者上肢需轻微外展并外旋,手掌朝向天花板。切口起始于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沟隙,并向下延伸至锁骨下方,全程需谨慎保护头静脉。随后,术者需横断胸大肌的锁骨附着部分以及胸小肌,并解开胸锁筋膜,在这一系列步骤完成后,即可充分显露腋动脉。此切口设计因其广泛的显露范围而备受青睐(见图1)。
图1:腋动脉显露常用切口
肱动脉显露
肱动脉的显露分为上臂段显露及肘窝段显露:
上臂段显露:患者上肢置于外展位,掌心朝上。在上臂中段,沿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长头间自然形成的沟壑,作一长约6-8cm的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浅筋膜,直至深筋膜层。随后,依据动脉搏动特征定位并辨认肱动脉。
肘窝段显露:患者上肢同样保持外展,掌心朝上。于肘窝上方约10cm处的内侧,做一向下延伸,直至肘窝皮肤褶皱处的初始切口,随后横向穿越褶皱至前臂外侧,并继续向下、略偏内侧延长。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切开覆盖于肱动脉上的深筋膜,并循肱动脉走向,直至肘窝中点。在此过程中,需切断肱二头肌腱,并将肱肌向外侧翻转,以便充分显露肱动脉的远端部分。
桡动脉显露
在桡骨下端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做一纵行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浅深筋膜,即可显露桡动脉。
尺动脉显露
通常选择在腕部或前臂中下1/3交界处,依据尺动脉的投影线设计切口。切开皮肤及深浅两层筋膜后,仔细分离并暴露位于尺侧腕屈肌与指浅屈肌之间的组织间隙,循此间隙仔细探寻并显露尺动脉。
上肢动脉瘤切除+重建
腋动脉瘤切除术+重建术
显露并游离腋动脉:
自三角肌-胸大肌沟至锁骨下的切口为优选路径。在依次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需横断胸大肌的锁骨部分与胸小肌,并切开胸锁筋膜,以充分显露腋动脉近段或锁骨下动脉远侧段。随后,游离该动脉并绕以阻断带,便于后续阻断操作。
若腋动脉近段受动脉瘤累及,则需另取锁骨上切口,解剖出锁骨下动脉,以确保在动脉瘤切除时能有效控制近端血流。接着,解剖出动脉瘤远侧的腋动脉,同样绕以阻断带。在此过程中,仅需游离动脉瘤的前壁,后壁则无需游离。
阻断并切开动脉瘤:
在阻断动脉瘤近侧动脉之前,先向动脉瘤内或动脉腔内注入20mg肝素。随后阻断动脉瘤的近、远端动脉,并切开动脉瘤壁。彻底清除附壁血栓后,横断动脉瘤两端的动脉,并采用自体静脉进行移植。
动脉血运恢复后的检查:
恢复动脉血运后,需仔细检查前臂的桡动脉和尺动脉搏动情况,以及肢体远端的皮温和皮肤颜色,以确保血运恢复正常。
伤口缝合与术后处理:
对上臂伤口进行彻底止血后,内置一根引流管,并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切口,完成手术。
肱动脉瘤及尺桡动脉瘤切除+重建
动脉瘤切除+远、近端对端吻合:
针对体积较小的肱动脉瘤及尺桡动脉瘤,首先应采取动脉瘤切除。随后,对切除后的动脉远近端进行适度游离延长,以确保在无张力条件下直接进行远近端的端-端吻合。该步骤旨在恢复动脉血流的连续性,同时确保吻合口的稳定性和血流通畅。
动脉瘤切除与自体静脉移植重建:
若直接吻合动脉瘤远近端存在显著张力,或动脉瘤本身体积较大,则需采用自体静脉移植进行重建。优选的静脉供体包括:邻近的头静脉、贵要静脉,以及必要时取自下肢的大隐静脉。
在移植过程中,采用精确的端-端吻合法,并使用高质量的5-0 Prolene缝线进行连续缝合,以确保移植静脉与宿主动脉之间的无缝对接和稳固连接,进一步促进血流恢复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文章来源:
李毅清,刘昌伟.《血管外科手术要点难点及对策》
PREVIOUS REVIEW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