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下肢股浅动脉的腔内治疗的雏形,即经皮腔内成形术(PTA)出现于20年前,但PTA较高的再狭窄率(20%~70%)限制了下肢股浅动脉腔内治疗的发展,直到支架和各种新的腔内介入辅助装置的广泛应用。但是影响下肢股浅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如间歇性跛行的程度、近端病变位置、股浅动脉狭窄长度、病变狭窄程度/闭塞、远端流出道是否通畅以及球囊扩张后是否存在明显残余狭窄等。本文将详解下肢股浅动脉腔内治疗并发症的防治措施。
穿刺部位并发症主要是穿刺点出血、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
出血原因:
穿刺部位距离腹股沟韧带过近,经腹股沟韧带穿刺或穿刺点动脉硬化严重;
以及术后穿刺点压迫不佳。
动静脉瘘原因:
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距离股静脉过近;
穿刺方法不当导致穿刺针穿透股动脉后方的静脉壁;
股动脉多次穿刺。
假性动脉瘤的原因:
穿刺点压迫不佳(图1)。
图1:穿刺部位假性动脉
预防方式:选择正确的穿刺部位;治疗结束后注意压迫方式:应先用左手示、中、环指分别放在皮肤穿刺点、血管穿刺点及血管穿刺点头侧压迫15~ 20min,再采用“8”字绷带加压包扎,患肢制动至少24h。也可使用血管闭合器。
处理方式:暂停使用抗凝及溶栓药物,立即予以有效压迫绝大多数病例可以非手术治疗,但对于巨大血肿的情况需行外科手术止血或血肿清除。
多需要外科手术修复或应用覆膜支架处理,对于少数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可以观察暂不处理。
处理方式:
早期直径<3cm的可利用超声探头寻找破口重新压迫;
对于直径较大的动脉瘤需要行手术切除;
也有学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的方式。
多发生于动脉闭塞的情况,导管、导丝通过病变部位时,易进入内膜下形成动脉夹层;
球囊扩张时使内膜撕裂形成动脉夹层。
选择直径0.018in的导丝,减少对动脉壁的损伤;
适当选用较小直径的球囊,配合导丝跟进;
球囊扩张不应超过正常动脉直径,延长扩张时间,避免反复扩张。
内膜下技术重回动脉真腔;
选用重回真腔的装置,如Outback导管。
在导丝通过、球囊预扩张、支架通过或支架内后扩张等情况下发生病变处斑块或细小的栓子脱落至远端动脉;
术中肝素用量不足。
动脉切开取栓。适用于较大的斑块栓塞股浅动脉或腘动脉;
支架置入术。适用于斑块栓塞较大的动脉;
局部导管溶栓适用于远端或末梢动脉栓塞,将溶栓导管完全覆盖血栓部位,应用尿激酶60万-80万U/d,采用泵入或脉冲喷洒的方式溶栓;
血栓抽吸。选择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段。
导丝穿破动脉壁;
选择球囊过大,扩张时动脉破裂。
通常的处理措施是应用球囊封堵破裂孔,维持3min左右造影证实出血是否停止(图2)。如果术后需要抗凝血治疗的病例,此项操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术后再出血的风险。
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是采用覆膜支架封堵破裂口。但因下肢缺血的病人通常由于缺血使侧支循环建立的较为丰富,所以采用覆膜支架应尽量保证不覆盖侧支。
图2:动脉破裂的处理
A.动脉破裂出血造影剂外溢;B、C.打开球囊封堵动脉破口3min;D.释放球囊后造影,破口修复。
目前认为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的原因主要与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管壁弹性回缩及血管重塑、血栓形成以及支架断裂等因素有关(图3)。
图3:支架断裂及再狭窄。
二次腔内治疗,主要以球囊扩张为主,对于扩张后弹性回缩的病例可以酌情放置支架;
血管重建术,主要方式为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术。
文章来源:
赵玉沛、陈规划《血管外科手术学》
PREVIOUS REVIEW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