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主要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腔静脉阻塞或狭窄,从而导致上腔静脉系统血液回流障碍,静脉压升高和胸颈部代偿性侧支循环形成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上腔静脉梗阻常见原因为静脉腔外的压迫,是由在上腔静脉血管途经区,肿瘤生长、浸润、压迫、包绕,使腔静脉血管变细,引起回流心脏的血液受阻,并在受阻以外区域出现淤血、高压。
常见的肿瘤是纵隔肿瘤,胸腺瘤侵犯上腔静脉最为多见,淋巴肿瘤、原发右侧的肺癌侵犯上腔静脉也常见,上腔静脉良性疾病也并非少见。上腔静脉周围炎症性组织牵拉、炎性淋巴结压迫、升主动脉瘤也可压迫上腔静脉、纵隔炎性纤维压迫或牵拉、上腔静脉炎、血栓形成等都可使上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上腔静脉的走行
上腔静脉长5-7cm,在右胸肋接合处后方由左右两侧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右侧垂直下行,至第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注入右心房前奇静脉自后方弓形向前跨过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图1)。上腔静脉前方有胸膜和肺,后方有气管和迷走神经,左侧为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侧有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
图1:上腔静脉
A.走行和毗邻;B.影像
奇静脉
奇静脉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它上连上腔静脉,下借右腰升静脉连接下腔静脉,是沟通上下腔静脉系的重要通道之一,当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阻塞时,该通道可成为重要的侧支循环途径(图2)。
图2:胸后壁静脉
A.奇静脉、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的走行;B.影像
半奇静脉
半奇静脉在左膈脚处起自左腰升静脉,沿胸椎椎体左侧上行,达第8胸椎高度经胸主动脉和食管后方向右跨越脊柱注入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收集左侧上部肋间后静脉血液,沿胸椎左侧下行,注入奇静脉或半奇静脉。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解剖分型根据Stanford和Doty的分型,可分为4型(图3)。
图3:上腔静脉综合征的解剖分型
Ⅰ型:奇静脉开口以上的上腔静脉部分狭窄,但奇静脉和上腔静脉血流方向不变,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代偿性血流增多。
Ⅱ型:奇静脉开口以上的上腔静脉狭窄大于90%或完全闭塞,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进一步代偿增粗。
Ⅲ型:上腔静脉奇静脉开口以下完全闭塞,奇静脉内血液逆流至腰升静脉经髂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
Ⅳ型:上腔静脉、头臂静脉、奇静脉广泛闭塞,胸腹壁侧支循环形成。
腔静脉阻塞后
上下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
上腔静脉阻塞后,上、下腔静脉之间的侧支循环主要通过以下5个途径。
奇静脉途径
当阻塞平面位于奇静脉开口以上的上腔静脉时,侧支血液经奇静脉顺行回流至右心房,此时,奇静脉扩张,成为上腔静脉回流的最主要途径。当阻塞平面位于奇静脉开口处或以下的上腔静脉时,侧支血液通过奇静脉逆行至腰升静脉,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此时奇静脉变细,成为相对不重要的侧支通路。
胸廓内静脉通路
胸内静脉收集膈肋静脉、肋间静脉、胸腔前后静脉、腹壁浅静脉的血液,通过奇静脉回流至上腔静脉。胸廓内静脉又可以通过腹壁上静脉,经腹壁下静脉流入髂外静脉、髂总静脉至下腔静脉,沟通上下腔静脉。
胸腹壁浅表静脉通路
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经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注入下腔静脉。同时,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向上可经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和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沟通。此通路多为浅表静脉,当其曲张时易被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椎静脉通路
椎静脉丛的血液一方面经肋间静脉、胸廓内静脉及奇静脉注入上腔静脉;另一方面与腰骶静脉沟通,连于下腔静脉。当病变累及奇静脉时,此条通路的作用更为明显。
膈下静脉通路
膈下静脉可直接注入下腔静脉,还可经心包纵隔静脉、头臂静脉与上腔静脉沟通。另外,体循环系统的静脉可与肺静脉建立侧支循环,形成右向左分流,导致低氧血症,此种情况已被增强CT证实。
文章来源:
汪忠镐 舒畅《血管外科临床解剖学(第2版)》
PREVIOUS REVIEW
一键进入血管和介入医师交流社区
扫码进入血管和医介大咖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