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作者:王晓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检验部
PART 1
简要病史
2024 年 7 月,一名 8 个月大的男婴,因 3 天来频繁揉右眼,伴眼部分泌物增多及轻微流泪,一次揉眼打喷嚏后,家长发现男婴右眼睫毛上有一条透明、可蠕动的线状虫体。患儿在当地医院就诊,使用托百士滴眼液治疗,但症状无改善,随后转至我院就诊。经门诊检查,医生通过镊子和棉签从患儿右眼结膜囊内取出 8 条白色、长度为 1-2 厘米虫体。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门诊以“右眼寄生虫病”收治入院,同时送检其中 6 条虫体。次日,患儿在全麻下行双眼结膜囊探查术、眼底检查及右眼结膜嵌入异物去除。探查左眼结膜囊,未见明显异物及虫体;探查右眼结膜囊时,发现上睑穹隆部结膜有 2 条活虫体游动,医生将其取出并置于生理盐水中立即送检。
PART 2
实验室检查
1.虫体外观
眼科前后两天共送检 8 条虫体,这些虫体通体乳白色,细长呈线状,长度约 1~2厘米,宽度约 0.3~0.5 毫米;经显微镜下鉴定,4 条较短的为雄虫,4 条略长的为雌虫(其中一条正在产幼虫,见下方视频)。
结膜吸吮线虫妈妈和宝宝们视频
2.显微镜检查
头部:雌虫和雄虫显微镜下均可见其口部呈现整齐的六角梯形,形似一玻璃小酒杯。
体表:虫体表面覆盖着具有光泽的角质层,肉眼下可能呈现透明或乳白色,显微镜下可见其体表有明显的环形横纹,尤其在中段较为清晰。
尾部:雌虫的尾部相对笔直; 雄虫尾端的末端有一个独特的弯曲,并且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其卷曲形态,形似句号(。),这是区分雄虫和雌虫的关键标志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方正明教授形象的总结结膜吸吮线虫形态特点:“头顶玻璃小酒杯,雄虫尾部卷句号。”
生殖系统:
01
雌虫生殖系统:
卵胎生:雌虫具有卵胎生的生殖方式,即卵在雌虫体内孵化、发育成幼虫阶段(通常是第一期幼虫),然后排出体外,而不是产下虫卵。这意味着当幼虫被排出时,它们已经发育到可以继续感染宿主或中间宿主的阶段。
生殖器官:雌虫的生殖系统发达,为双管型,主要由卵巢、卵管和产卵管组成。卵巢通常呈螺旋状排列,显微镜下经常可以看到发育中的虫卵或已发育为幼虫的第一期幼虫。
生殖孔:雌虫的生殖孔(阴门)位于虫体的前半段,通常在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处,生殖孔(阴门)是虫体排出幼虫的地方,显微镜下可清晰观察到。
02
雄虫生殖系统:
雄虫的生殖系统较为简单,尾部末端具有交配器官,主要包括交配刺。交配刺用于将精子传递给雌虫,确保繁殖过程的顺利进行。交配刺为一对,呈对称结构,形态细长且坚硬,帮助雄虫在交配时固定在雌虫的生殖孔附近,从而顺利完成交配。
结膜吸吮线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宫内卵为椭圆形,卵壳薄而皱,无色、透明,大小为 (54~60) μm × (34~37) um,在近阴门端的虫卵内含一发条状盘曲的幼虫。虫卵产出之前卵壳已演变成包被幼虫的鞘膜。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称为初产蚴。幼虫大小为 (350~414) μm × (13~19) μm。外被鞘膜,盘曲状,尾部连一大的鞘膜囊。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雌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
结膜吸吮线虫相关知识
1. 概述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是一种寄生于人类及哺乳动物眼部组织的线虫,属于线虫纲中的吸吮线虫属。该寄生虫主要通过蝇类等中间宿主传播,常寄生在眼结膜囊或泪腺部位,导致眼部不适和炎症,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结膜吸吮线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因本病多流行于亚洲地区,故又称东方眼虫病。果蝇是主要传播媒介,当果蝇舔吸猫犬等动物的眼部分泌物后,再舔吸人或其他动物的眼部,幼虫便会进入眼部并引发感染。感染后,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侵犯一只眼,少数人可能出现双眼感染。
2. 生活史
结膜吸吮线虫雌雄异体,其繁殖方式为卵胎生,整个生活史需要节肢动物作为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并在终宿主体内进行发育才能完成。
其生活史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在宿主体内):雌虫通过卵胎生方式将幼虫(第一期幼虫)排入宿主的泪液或眼部分泌物中。
第二阶段(在中间宿主体内):当果蝇或泪蝇等中间宿主摄食宿主泪液或分泌物时,幼虫被摄入,并在蝇类体内经 2 次蜕皮后发育成感染期幼虫(第三期幼虫),进入蝇的头部口器。当蝇再次舐吸人或其他动物眼部时,感染期幼虫自蝇口器逸出并侵入宿主眼部,在 15~20 内,感染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再经 2 次蜕皮发育为成虫。成虫寿命可达 2 年以上。
在结膜吸吮线虫的生活史中,第一期幼虫通常通过泪液或眼部分泌物排出,被中间宿主(如果蝇等)吞食后,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随后通过果蝇再次传染给人或其他哺乳动物,完成感染循环。
3. 传播途径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通过蝇类,尤其是果蝇,在叮咬宿主眼部时传播。当果蝇舔吸猫犬等动物的眼部分泌物后,再接触人类或其他哺乳动物的眼部,幼虫就会进入宿主的眼结膜,从而引发感染。感染通常发生在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上下睑结膜穹隆内,有时也寄生于泪腺、结膜下或皮脂腺管内。多数情况下,感染只影响一只眼,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双眼感染。此外,结膜吸吮线虫也可以通过被污染的手或物品进行传播。
4. 感染后症状
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后,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眼部不适和炎症症状,主要包括以下表现:眼部异物感、瘙痒和疼痛:患者常感到眼内有异物感,伴随明显的瘙痒和刺痛,这是由于寄生虫的蠕动所致。
流泪和分泌物增多:眼泪和黏液分泌明显增加,伴随持续流泪。
畏光和视力下降:患者可能出现畏光、眼前黑影移动,视力逐渐模糊。
结膜充血和发炎:眼睛红肿,结膜炎症,严重者可导致视力模糊。
婴幼儿症状:婴幼儿常表现为不敢睁眼、用手抓眼的动作,家长可发现眼球表面有白色细小虫体爬行
重度感染症状:严重感染者可能出现结膜充血、小溃疡、角膜混浊,甚至眼睑痉挛和睑外翻。虫体寄生于眼前房时,患者会感觉有丝状阴影移动;泪小管受损时,可能出现泪点外翻。若不及时治疗,少数情况下可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或角膜损伤,加重病情。
5. 诊断
结膜吸吮线虫的诊断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和直接观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分泌物镜检:从眼内眦处分泌物,制作压片并进行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卷曲的幼虫(初产蚴)可确诊。
虫体取样观察:使用小镊子取出眼部可疑物,放置在含有生理盐水的平皿中,显微镜下观察观察蠕动的虫体,可明确诊断。
药物促虫法:在眼内滴入 2%可卡因或 1%丁卡因药水,2~3 滴后等待约 5 分钟,药水作用使虫体随泪液外露,使用镊子取出虫体进行镜检即可确诊。
病史调查:询问患者是否有被蝇类叮咬或生活在高危地区的经历,以辅助诊断。
6. 结膜吸吮线虫流行情况
结膜吸吮线虫病主要流行于东亚(如中国、日本、韩国)和欧洲部分地区(如意大利、法国、葡萄牙等)。在与泪蝇和果蝇活动密切相关的地区,尤其是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发病率较高。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蝇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感染病例逐渐增加。
在我国,山东、湖北、江苏、河南、云南、河北等省份是本病的高发地区。该病的流行与果蝇繁殖季节密切相关,感染高峰通常出现在 6 月至 9 月。感染者多为农村地区的居民,尤其以婴幼儿为主。犬、猫、兔、鼠等动物为主要的保虫宿主,人类感染可能与接触这些动物,特别是养犬养猫活动有关。
7.结膜吸吮线虫的治疗与预防
治疗
手术取虫:这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术或使用镊子等工具,从结膜囊中取出寄生的虫体。
药物治疗:使用局部抗生素滴眼液(如托百士)预防继发感染或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伊维菌素)帮助杀灭寄生虫。
全身治疗:对部分患者可使用全身抗寄生虫药物,如阿苯达唑辅助治疗。
预防
避免与泪蝇等中间宿主接触,尤其是在蝇类活跃的季节或地区,使用驱虫剂、蚊帐等防护措施。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脏手揉眼,以降低感染风险。清理垃圾,保持室内外环境整洁,减少蝇类滋生。
PART 3
案例总结
本案例中,患儿家住湖北广水农村,家中饲养了一只猫,一直未定期驱虫。7 月正值湖北炎热的夏季,气温高、蝇类繁殖活跃,是结膜吸吮线虫感染传播的高发期,这可能是导致结膜吸吮线虫“钻”进宝宝眼睛的原因。医生从患儿眼内前后共取出 10 条虫,送检 8 条,鉴定结果为结膜吸吮线虫,分别为 4 条雌虫(其中一条正在产幼虫),4 条雄虫。根据病史、虫体特征及家畜和苍蝇接触史,该患儿明确诊断为“结膜吸吮线虫病”。所幸,患儿就医及时,入院后行双眼结膜囊探查术、眼底检查及右眼结膜嵌入异物去除术。经详细探查后,并未发现虫体侵入眼底。术后,患儿病情稳定,恢复良好,治愈出院。出院后,嘱每晚睡前杰奇(盐酸左氧氟沙星)眼膏涂患眼 1 次;托百士(妥布霉素)眼药水,每日 3 次滴于患眼。经过两次随访(每半月一次),患儿恢复良好。
特别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方正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黄铭教授的指导!
~end~
公众号平台稿件征集:细胞、细菌、结晶等形态相关医学专业类作品。[知识集锦][看图识细胞][病例分享]等内容不限,形式可参考往期公众号推文。
作品要求:内容真实,原创首发,视频图片高清,请勿一稿多投。
投稿邮箱:972260172@qq.com(标题为:作品名+作者姓名、单位、电话”)
往期回顾
姿势已摆好
就等你点啦
编辑:赵梦鹤-杭州市中医院
责编:刘朝红-德阳市人民医院
仁爱丨卓越丨奉献丨创新
让学习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