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昨天上午,与江华老师、昕炜老师一起去天水师院,拜访靳振彪老师。
靳老师正在指导三位同学练习笛子,这是大一的新生,还属于初学阶段。靳老师一边演示,一边分析作品特点,从悠扬的笛声中就能见中国人的性情。——我对昕炜说,拍一部名为《笛王》的电影,一定又叫好又叫座。
靳振彪老师教学中
十点二十,从师院出来,看时间充裕,我们就打车去了南郭寺。来天水多次,却还未去过南郭寺。杜甫在这里住过三个月,留下一百多首诗。其中代表作有《秦州杂诗二十首》,传递出了安史之乱之后的诗人忧郁孤愤之情。譬如这首: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中国历史悠久,王朝更迭,兴衰治乱,周而复始——有学者将此现象,归因于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说靠我们自己跳不出所谓的“死循环”,不如西方文明高歌猛进、不断自我超越。此言大谬矣!
将世间一切事,放在“天道-人道”两相映照的“天人”架构中,便知没有哪个文明比哪个文明绝对优越,那只是概念上的误读,时时真实的只有人性的偏差。若能顺天应人,便能王道天下;若欺天罔人,纵使霸道一时,终将走向穷途末路。故古代圣王谆谆教诲:“居安思危。”经过几代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今日中国又将创造历史新的辉煌;若背离我们的圣人之教,贪图安逸,躺平摆烂,国将不国。
南郭寺
下午,在栖云书院,召开《西秦腔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听取西秦腔研究院的老师们和天水当地热心文化的朋友们的发言,很受启发和鼓舞!
我们重视天水的“西秦腔”,不仅是从“非物质遗产”保护和传统戏曲文化传承的角度,而更看重“西秦腔”彰显出来的人的血性!西秦腔,最早发源于甘肃陇山之东(即今甘肃天水、陕西陇县一带),古为秦州(天水)属地,南北朝时设陇东郡,后置陇州,由于地处秦国之西,故称为“西秦戏”,又称“西秦腔”。后沿渭水流域东进,逐渐形成了今天西北地区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秦腔。天水“西秦腔”,风格粗犷,豪放,热烈,高亢,与西安秦腔还略有区别。西安秦腔常见曲目为言情戏、公案戏,小生、小丑、小旦戏较为突出;而天水“西秦腔”常见曲目有“封神戏”、列国戏、前汉和后汉(三国戏)等,花脸、须生、正旦(大青衣)更为突出。西秦腔的这些传统曲目中,更能彰显中国人大情大义、豁达开阔的胸怀。而这正是对治当今社会青少年普遍精神萎靡、缺乏阳刚之气的一剂良药。
会议期间,大家对修建一座划时代的“西秦腔博物馆”,讨论热烈。这座底蕴深厚又面对未来的博物馆,不应只是静态的文字、文物的陈列,而应有高科技手段配合的沉浸式体验,并且配合“西秦腔”与国内其他有代表性剧种的比较研究,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戏曲的特有魅力。
中国秦腔“四小名旦”、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袁丫丫院长,积极表态,愿意让西秦腔走出天水,走进全国各地的大中院校,并与各地戏曲同行充分交流;同时,以羲皇故里的主人翁身份,邀请全国各大剧种来到天水,为伏羲爷唱大戏——而这座“西秦腔博物馆”正是承载这样性质的全国戏曲文化节的开放平台。
北京大美生生文化传媒公司,愿意配合西秦腔研究院,精选和改编一出经典剧目,在全国百所中学巡演,并拍摄品质一流的“戏曲电影”;进而改编成院线电影,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借助电影这样一种影响力迅猛而广泛的媒介暨现代艺术手段,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彰显中国人的精神。
《西秦腔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现场
当年“陕西易俗社”的前辈们,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1912年,陕西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将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易俗社的戏曲改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920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训令,赞扬易俗社编演的剧本“命题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并颁发“金色褒奖”。1924年,鲁迅先生到西安讲学期间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并捐献50元讲学金。
守正创新,与时偕行!在传统社会,地方戏曲作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一种表演艺术,起到了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如今,面对传统戏曲爱好和传承者越来越少,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我们不必失望和忧虑,反而要审时度势,积极进取,开辟“西秦腔”的新天地。
天水,作为羲皇故里,不仅是天水人的天水,更是全球华人的天水;伏羲一画开天,作为人文始祖,不仅开启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且也是人类文明的起点和归宿。易者,含变易、不易、交易、简易之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作于四圣人之手:羲皇画卦,周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我们除了将经典曲目搬上电影屏幕,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风采,而且应当大胆地创编“圣人戏”,尤其是《周公》和《孔子》。圣人乐天知命,故不忧;其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我们不仅要大力宣传圣人故里——将天水对标西方人的耶路撒冷,定位于中国人最重要的圣地之一,而且要讲好中国的圣人故事,向我们共同的文化先祖致敬。
将来,天水不仅是全球华人的朝圣之地,也是世界各国民众来到中国的必选打卡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作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必经之地的天水,必将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成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见证者!
天水玉泉观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今天再次坐上了“奉元之旅”的动车,来到了天水。沿途一个个站台,早已熟悉。已经习惯八个小时的车程了,所以并不觉得时间有多长。路上和同学聊聊天,看看书,或者是练习南音,所以没有感到无聊,反而觉得还挺充实的。
晚上到了天水,黄老师一行在金龙大酒店迎接我们,很欢喜。这里也已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了,很亲切。晚上还吃了香喷喷的牛肉面。
火车上的时光
今天是我生日,无比感恩父母把我带到世界上。
中午在火车上吃饭,虽然吃的是方便面,但有了刘森老师的笛声,就像有了灵魂一样。好像体会到“礼乐”的“乐”是如何感化人的了。“礼乐”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行动。新的一岁要有新的作为。
今天在高铁上走过了明年千里徒步的路,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到一望无垠的关中平原,每一方水土都有不同的气象。我能到全国各地游学,感受各地的民风民俗,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面貌,特别殊胜的缘分啊!
踏上天水的土地,依然特别的亲切,有一股浑厚的地气托着我。见到很多熟悉的面孔,吃上热腾腾的牛肉拉面,从身上暖到心间。人间温情是最可贵的,夸父班就像一个大家庭,原本陌生的人,都能成为道亲。“顺以悦,刚中而应,故聚也。” 每回来到天水,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风云变幻,终将要成一场淋漓的暴雨。很感恩,有老师的引领,有同学的陪伴,故而小小的我,也有勇气冲在时代的前列。
人间温情--夸父班热腾腾的生活日常
今天动身,乘高铁向天水进发。一路七个多小时的车程,在路上交流,看书,休息,途经许多城市:太原,临汾,西安,宝鸡……,有些是我们千里徒步时经过的地方,一站一站地停留,然后接着向天水进发,仿佛回到了千里徒步。从白天到黑夜,从所有树叶都凋零进入“冬眠”的山石,再回到一片绿意的麦田,真有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感。虽只是刹那间的呼啸而过,但依旧能感受到那份天地之广阔,祖国大好河山之美。
很感叹,在这段长途中,能放下手机,去感受身边真实的人事物、天地间的大美,是我们沉浸在虚拟世界里所感受不到的,因此,不是在人“所知障”的意识中漂流、沉睡。敲响木铎与警钟,醒过来!
早上做完餐后的收尾工作,便领取日志,与大家上路。将近一周的值日很饱满,也从中得到了学习。看到日志标题《象天法地,修身寡过》,感触很深,一个懂得成长的人,一定是“学而时习之”,在百事上下工夫,如张腾万校长讲的“在事上改,在理上改,在心上改”。十分感恩有这样的机会与同学们合作。坐上大巴,与基地的老师道别,晨光映在每个人的笑脸上,满满的祝福。
在列车上,整理着明日拜师礼的“礼赞”节目,越整理越觉得郑重。“礼乐失,求诸野”,就是要重振人的精神,与时代连接,先迷失道,后顺得常。邻座同学提到一点,颇受启发:“真正的传承不仅是血缘之亲,还有学脉的承继,乃道缘之亲。”一个“缘”字不可思议,惟有珍惜!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夸父少年又出发
相关推荐
1 | 中霖 | 美滴很!攒劲滴很!! |
2 | 中霖 | 走进天水,干什么?走出天水,做什么? |
3 | 中霖 | 天和之声,九条龙赞 |
/ 关注大美生生 · 重建天人生活,从这里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