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霖 | 一个时代的转向

文摘   教育   2024-11-10 14:40   河北  

群性之美,美美与共

学习日志 2024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文字及整理 | 中霖

昨天,在玉泽园举办了由田小麦老师主导的语文教学研讨会——“由《说文解字》入天地大书”。来了许多老朋友,开场时,大家逐一自我介绍。听着每人真诚的分享,很是感慨!许多朋友从事新教育的实践,已经十几年了,都是各地的骨干,大多因为自己的孩子,而走到教学一线。

从去年西昆开始,由王韦华校长主持,我们分别进行过几次《现代体育与传统武学》的研讨会、《阴阳数学》研讨会,直到今天“回归天人之学的语文教育”研讨会,都传递着一种强烈的信号: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中午,附近枣强县的陈副县长约着去看当地的民俗文化街和全民健身中心。过去十几年,各地政府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不少,房子盖得都不错,但许多空间闲置。针对这个现象,虽然社会上有不少批评声,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正常的。从对有形的物质生活的重视,逐渐转向对无形的精神生活的追求,这里面有一个认知习惯和观念转化的过程。所以,当前的“经济下行”未必是坏事,“贞,大人吉,困而不失其所亨。”冰天雪地之下,依然蕴含着蓬勃生机。

枣强县是董子故里,若没有汉代董仲舒的贡献,就没有后世儒学的大行其道。我们曾在枣强的大原书院祭拜过董子,明年“五一”可以在这里办一周的“董子礼乐文化节”,让更多人了解何谓“天人三策”,何谓“春秋大义”。

《说文解字》入天地大书教研座谈会现场

早上读到丁亮老师为明年一月福建东山岛“共学营”撰写的课程导言,与我们正在推动的道业十分契合。现转载如下,请同学诸君先睹为快:


东山营《原道二十三讲》简介:

现代中国人,活在或夹在,中西潮流之间。

个人小生活中的千姿百态、乱流泡沬,实为中西大潮流激荡之趋势不得不成。活于其中,当“纵浪大化”,“不喜不惧”,若有不安,则可“原道”寻根。一如我们平日睡前醒后,坠入迷茫,则追思一生之来去,省视其中诸多因缘,重新生气勃勃、安然自在的走上自己人生的道路。是以,我们不能戴着西方眼镜看中国,那只会看到洋人眼里的中国,自己只成了奴隶。我们要有智慧有根源的“原道”,而中国文字,提供了拼音文字完全无能的寻根作用,足以辨明中西,融合中西,“道安天下”。

此欲源求的中国之道,即是“中道”。就个人言,生命自然有所向往,则欣然拥抱,抱够了,满足了,便充实成长,而可再回归自我。这一切皆为自然,乃为“天命”。“中道”是人类的根本,有此“中道”,滑手机、社群软件、网际网络、升学教育、工作竞争、消费享乐、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一切都不成问题,一切都成了资助,帮助我们,长成“大人”。《易经》的错综复杂,特别能够充分指引。但我如果出去了回不来,就陷溺其中,一个小小手机,就足可毁我一生。而“中道今来”,天天都在。

但“我”又是谁?是自无始有始以来,穿过天地,又经历三皇五帝廿四史至今,比中国历史还多那么一点点的“我”的“我”。我们是自然历史文化累积而成的,再拥有那么一点点可能的新意,想要成为自己心中自设暗藏的“大人”的“我”。于是要长大,在自己的“天命”下,“中道”中,吸收文化中的“文学”,长大成“大人”。这当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命运,或也当是所有天下人的类似命运。

所以,当下“中道”的实质内涵,便是贯串中国文化的道统与历史。

道法自然

由《中庸》《大学》可知,“中道”的道统,可以扩及“天命”与“教学”,“教学”的主要内涵,便是广义“文学”,包括文字、文学、文人与文德。“中道”的道统,便具体创造与展现在“文学”中,由经史子集中的“经典”,扩及百姓生活,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包括我们的父母、配偶、子女、亲友。当我们想要拥抱世界,成为“大人”时,这一切,便丰美奥秘的充实于我,所以王阳明谓“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中国文化的历史,因而成了中国“大人”的成长史,在“中道”中往复。从时代发展主题来看,自三皇之后,脱生为人;五帝之始,形成文字;三代之时,接引“天命”;天命崩毁,东周一代,乃于先秦诸子的议论之中,建立“人道”;“天命”“人道”,共成“中道”往复的第一回合,确立人乃天地人三才之一,当参赞天地化育,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文化基调。

“中道”往复的第二回合,是中国进入大一统,于秦汉魏晋南北朝完成。秦汉两朝,先依儒家创立“名教”。僵化分裂后,道家玄学于魏晋兴起,“自然”取代“名教”,成为时代风尚,最终则于末了,与“名教”融合,各取其利。先秦百家中之儒道两家,自此成为中国文化的思想主流。抒发儒道两家世界怀抱的散文,则于此时兴盛。

“中道”往复的第三回合,是从隋唐至明清对印度佛教的吸收融合,由“境界”与“性灵”完成。佛教虽早于东汉传入,但直至隋唐宋才大放异彩,佛教的“境界”说提供了相异文化内涵兼容的初步观点。所有的事物或主题,都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境界中,拥有相异,甚至冲突的内涵。展现“意境”的诗歌,也成为诗人表达心灵悟境的文体;不过,境界的高超,最终成了不落实事的弊病,于是在元明清逐渐兴起了“性灵”观,若真有性灵,则当贯穿境界层次,一针见血,行诸实事。叙事的小说,因此成为重要的文学书写。

印度佛学对心性的深刻把握,丰富了中国文化。然在清末,西风东渐,欧西科学又对中国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这次,或可视为“中道”往复第四回合的开始。现今当下,则为此一冲击浪潮中,中国文化开始复苏的转折点,虽然,中国对西方的拥抱,还没完成,但此转捩,除为未来的回归先行准备,也必将有利于对西方的彻底拥抱。

我们置身此一中西冲击的浪潮,充满希望与使命,亦饱受压挤与折磨。

西方科学物质文明首先冲击第三回合融涵佛学所建构的心性内涵;其次考验道家的自然玄虚与儒家的礼乐伦理,家族亲情,礼乐教化,山林自然,均面临破坏瓦解;最终是天人合一信仰的消解,人与天地,成了对立抗衡的关系,人不再是万物之灵。“天命”、“中道”与“大人”,都成了古老虚幻之物。中国人,甚至人类,在天地间断了根,成了漂流在宇宙间的孤魂野鬼。

我们要为自己人生的幸福美满,活在“中道”内。顺随自己的“天命”的机缘,只要自己愿意,就可透过生命内在自明自觉的对话,自问自答、自怀自抱、自作自受、自导自演,活成自己心中“大人”的样子。在这之中,个人渺小的存在,将直接见证“中道”,奥妙惊喜。自我书写,则有益于完成这一切。中国文化,也将于此中,重新恢复元气,含苞待放。

与四时合其序

执教于台湾大学中文系的丁亮老师,身处现代学术体制,还能保持这样一份赤诚和活气,十分不易!而受益于民间私学传统的李步进老师,能够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更是鼓舞人心!

中道一体,王道一贯。道安天下,不仅是为中国人生命寻根,更是为人类生命寻根。

大哉!一统!奉元,德简,道安,惟正命!

附一.【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编】


■ 01
主课上讲到李步进老师身上最可贵的品质,这周虽然没有专门上李老师的古琴课,但也有一点自己的感受。老师的生命状态很精微,和丁亮老师有许多相似之处,常使人感慨:哇,原来世界这么美好,为什么我要把自己活得那么小呢?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若能像老师那样从诚恳出发,将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光辉,或许离大人就不远了。

熠熠生辉--弹古琴的李步进老师

■ 02
◎下午举办雅集,准备结营,每个展示都很精彩。英歌舞英姿飒爽,气势冲天;古琴声婉转动听,浸润人心;古剑道充满浩然之气,众乐乐,大家都不亦乐乎。最后,以侗歌结束,所有人都开心地唱侗歌,载歌载舞。

昨晚,大美雅集活动现场

附二.【来自集贤鼓乐社的报道】


下午,田老师带我们去了楼观台下的竹林里一起吹奏鼓乐,竹林里很安静,伴随着风声和鸟叫,有种不一样的韵味,感觉这大概就是“神人以和”吧。奏乐完毕后听到一串鸟叫声,可见鸟儿对我们的演奏也是有共鸣的,鼓乐就是从天地中来的,没有人为的造作,只有天地间满满的大情大义。

晚上田老师去了一个庙会给秦腔拉小提琴伴奏,我们也去看,庙虽不大,香火却很是兴旺,可见在民间,人们还是有信仰的。我们是有根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一个个体。我们要敢认啊,我们就是天地之子,要感恩啊!

天地之道静

附三.【来自修立书院的报道】


■ 01

早上吃完早餐走出餐厅,看见公益班的孩子早早就来了,提着小袋子,见到我便害羞地问好。等大家来得差不多了,就在书院的各个地方打扫起来,用手一片一片地捡落叶,放入大袋子里拿去烧火。我带着几位小朋友去扫书院通往小溪的石板路。开始他们还满不情愿,老想跑去玩。后来我就先把树叶扫成一堆,让他们捡进袋子。于是大家争先恐后起来,比谁先捡完一堆落叶,很快小路就干净了。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每个周末小朋友们一来,书院就别开生面,大家都很欣喜。学校就应如此,人养地方,地方也养人。上午的课结束后,有家长让小朋友下午就别来了,孩子却马上说一定要来。

带小同学学习时常会感到很多事情总不按照我们的想法来,小朋友都比较“贪玩”。教学相长,自己更要放下“我见”,不预设,但自己一定要正行。无论教什么,都是基于每个人“愿意”。为道日损,不必获取什么,而是真实有感于生活当中,方能有用心。学习就像侗歌一般,把心打开,格局放大,才对生活的时代、世界和生命的根本有感。天命之谓性,“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教育不能教出不敢唱歌的人啊。

晚上“寛屋夜话”继续讲《诗经》的《豳风·七月》。诗经以诗能经纶天地之道。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即至善中孚之教。侗歌如是,《长大要当好歌手》,不就是诗言志吗?大同之治并非理想假设,从华夏文明的源头启始就是现实,知时而作,各安其位,就是敢不敢活出这份真诚和自在。

回到天地间
■ 02

今天又到了开公益课的日子,一早,许多小同学们就已经来了,课前,大家先开始一起洒扫庭院,很热闹,这样一大家子的感觉在如今已经很少能感受到,大与小,老与少,各安其位,放下成见,敞开心扉,即是在互相之间的“善护”。

第一节课上,田老师带大家学习了《朱子治家格言》,短短几句,却都是生活的智慧,“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器具质而洁,瓦釜胜金玉。”如一位老人家的苦口婆心,一家不扫,何以扫天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即是得“中”,义者宜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生活中的学习,良能的开发,乃是立人之本,即养“正”,故生之,活之,一定是活泼泼的,传统不能变为教条,回到文明之源头,礼与乐不分,“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故礼乐生活的重建,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尽本分,活出生命之安泰,生命之活力,生命之大美。

晚上宽屋夜话,田老师接着讲《豳风·七月》,田老师常说读《诗经》一定要读出时间感,四时之变,元亨利贞,万象更新,字里行间就透露出上古先人对天地自然,对人对物之态度,而其中无隔,皆可一以贯之,落到我们每个人身上。“思无邪”即是整全一体,天地之道静,人法天地,故能大智若愚,至德至纯。

诗言志,歌咏言。夜话前,把侗歌与诗经关联起来,也是一以贯之,与今日所学的两段相感参照,也觉无隔,“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美极了,自然人文打成一片,之子于归,已是高度的文明,而非现代人所想之茹毛饮血的时代。男耕女织,各安其位,心性之内华,情深而文明,而“诗”、“乐”油然而生,此乃圣王之教化,圣者师也,教化为先,故先化己而能成人之美,化民成俗,大同社会,大道之行,非理想,政(正)教合一,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成己,而能成人。故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此圣王之道,一也。


吾辈小子,惟正命!



本文照片来自王煦、泽芳、栗兵、丽娟等大美行者。
- end -



相关推荐

1

中霖 | 少年养志悟自度,自得天机自长成



2

中霖 | 中华人文第一课



3

中霖 | 古道热肠,崇礼尊贤





关注大美生生 · 重建天人生活,从这里开始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



大美生生
“大美生生”创办于2017年,其宗旨:“重建天人之学,回归天人生活。”如今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我们将配合“道安礼乐大学”的筹建,开展形式多样的共学活动,全面推动礼乐生活的重建。道安天下,礼乐大学,始于每一生命个体的自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