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修立书院创办人张应平先生,再次与我谈到他最大的一个心愿,就是团结、说服一些像他这样的企业家,汇聚善款,多多创办书院,共同推动文化复兴之大业。
应平先生的真挚发心,令人感佩!修立书院,也的确是因这样的善缘而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但我提醒应平兄,文化的事,最重要的因素还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人,要善于汇聚无形的财富,尤其是要建立一套“产-学-研”三足鼎立、良性运行的机制,作为文化重建事业强劲的发动机。
书院偏重学校教育这一端(尽管民间书院相比较体制内学校,有其优势),社会风气的扭转,人才队伍的培养,仅靠书院这一只腿走路,是迈不开步子的,必须要有一流的“智库”(研究机构)和文化产业的配合与支撑。我本人是一个小书商,多年以来,就是以出版产业的思路服务于教育事业。
文化与教育,是一体两面。以文化之,是大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大文化。面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主题,如何配合文化的大发展,需要借鉴现代高科技领域中的“产-学-研”三螺旋模式,突破民间传统手工作坊式运作机制,解决优秀的精神产品(如超越好莱坞的一流电影)有效供给不足的难题。
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的创办人任和昕先生,是我多年好友,他早年供职于财经媒体,后回到家乡黎平,在地扪侗寨一待就是二十年,是一位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的新时代乡贤。最近,在查济、天水、新郑的几次内部研讨会,我都约上和昕兄,他的发言给大家很大的开启——“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并付诸行动的。
文化复兴,不是复古,更不能落入民族主义般的孤芳自赏,而一定要开放,放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去找准我们的定位。深深海底行的同时,必须有高高山顶立。任和昕创办的小小的民间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地扪生态博物馆,与北大、清华以及香港、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内外的知名学府建立了长期的科研、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关系,多年以来,前去考察、采访、支教的外国专家学者不计其数。2008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约翰逊同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往返地扪三次,历时1年创作了《时光边缘的村落》, 以特刊形式刊载于《国家地理》杂志。同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兹推荐下,地扪生态博物馆入选美国《旅游与休闲》杂志年度环球视野奖的文化保育奖项。2012年,地扪侗族文化生态工作室获美国“国家艺术人文青年活动奖”,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亲自为获奖代表任和昕和他带来的地扪小歌手吴连云颁奖。2013年6月26日晚,在华盛顿,地扪歌队演唱的20多首侗族大歌响彻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
文化重在交流。跨地域、跨国别、跨民族、跨宗教的平等交流,相互学习,美美与共,正是习主席《全球文明倡议书》所主张的。吾辈不才,愿为之共同努力。
地扪——时光边缘的村落
每年春季(4月)在贵州地扪,秋季(10月)在安徽查济,轮流举办为期两天的小型闭门论坛。团结民间有识之士,为文化大发展助力。
与会者的邀约,采取举荐制。
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宏观思考,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成就,愿意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献计献策者,可先联络,个别拜访与当面交流。
论坛秘书处负责人:黄明雨
论坛秘书处助理:慧安老师(微信同号13794432945)
微信二维码
▼
附地扪博物馆、修立书院、济川书院的照片:
01 地扪生态博物馆
▼
社区文化长廊 / 地扪村史馆
志愿者工作站
地扪书院共享空间
地扪书院图书和文创产品
地扪书院公寓
02 修立书院
▼
本文照片来自地扪生态博物馆、修立书院、济川书院。
相关推荐
1 | 道大校历更新——12月、1月具体课程预告 |
2 | 中霖 | 一个时代的转向 |
3 | 中霖 | 少年养志悟自度,自得天机自长成 |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看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