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志 2024年11月6日 星期三
十月初,来新郑祭拜黄帝,参与当地朋友《中华研学第一课》研讨会,学习到很多。首先,感佩以刘涛先生为代表的新郑朋友,对弘扬黄帝文化的一往情深。其次,很受鼓舞,“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学习传统文化,必须追根溯源,与圣人精神往来,才能象天法地,道贯古今。
那么,《中华研学第一课》如何落地?这次来新郑,有幸参与进一步的研讨。
韦华校长介绍说,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编写思路已经有了悄悄的变化,不再从abcd教汉语拼音开始;一年级上学期第一课为《天地人》,要求首先认识六个字:“天地人,你我他。”——非常棒!从“语文”提升到“人文”,正是语文教改的第一步。因此,在黄帝故里,面对中小学生,以及面对各年龄段的访学者、参拜者,讲好《中华人文第一课》,就可以从讲好这六个字开始。
“天地人”是上下贯通的,没有天地,就没有万物。这个“天”不仅是天空、蓝天、晴天,汉字多义,这个“天”更是指无形的天道;尽管上天无形无相,祂从不说话,但我们可以通过“万物生焉,四时行焉”来感受祂的存在。而“地”也不仅指大地、土地,而是指上天的身体,我们身处其中的大自然;这个“地”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即包括天空和地球,我们能看得见的一切有形的存在。
“天”与“地”是一对阴阳。当我们讲“天人合一”时,其中的“天”包括有形的“地”和无形的“天”,阴阳一体;“地”的精神叫做“坤”,地势坤,所以我们要厚德载物,行地无疆;“天”的精神叫做“乾”,天行健,所以我们要自强不息,终日乾乾。故“天”与“地”,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而人,立于天地之间,与动物类、植物类、矿物类有相同的地方,我们有物质的身体,皆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所谓“五行之秀”也;但人类与其他物种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只有人类有“自我意识”,或曰自主心,人可以通过学习成为自觉、主动的人,故古人赞叹:“人者,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
王韦华校长在《中华研学第一课》的研讨现场
我们的人文初祖黄帝有许多伟大的贡献,其中最了不起的贡献之一,是命仓颉造字。“天-地-人”这三个字一出现,惊天地,泣鬼神,人的精神就真正挺立起来了。受现代西方科学观念的影响,我们主流意识形态以为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的,人与那些能直立行走的大猩猩是近亲,这是十分荒谬的想法!
我们来到黄帝故里,对中华文化认祖归宗,必须要破除狭隘的进化论观念,回到中华文化的脉络,对“人”重新认识。《礼记·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多么美的表达!对“人”的重新认识,就是对“你我他”的重新认识。
“我”尽管是暂时的存在,“我”有生有灭,所有人的“我”寿命都是有限的,但“天地人”这个整体的大生命是可长可久的。小小的、卑微的“我”就活在这个可大可久的大生命当中,与祂是一体的,周流六虚,与恒久不变的天地之道同在,故“我”出生入死,有一份恒心。这个“恒心”就是对天地之道的根本确信,也可以讲,恒心,即道心也。人心惟危,“我”不可能十全十美,很容易产生偏差;但道心惟微,每个人包括“你我他”都有这个天赋的道心,祂弥足珍贵,就活在我们的意识底端,澄明朗朗。我们要启动祂,让祂引领我们前行。故我们的圣人说:“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这就是自尧舜禹、文武周公一直到孔子,一脉相传的圣人心法。天下一家,你我他都是天地之子,都是同一个天父地母的同胞。
诚然,每个人的“我”都是独特的,相貌、性情、气质不同,但我们不必相互贬低和仇恨,而是应当相互欣赏,相互支持,彼此友爱。“美人之美”,意思是说懂得欣赏别人的美好;“各美其美”,在欣赏、学习别人的长处时,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好,要敢于自我认肯;“美美与共”,就如黄帝公祭大典的宗旨所言“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我们放下各自的骄傲和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就会呈现出群性之美,那就是“天下大同”的时刻。
孔子对颜回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并非虚言,当我们来到黄帝故里,共同参拜我们共同的人文初祖,放下对自我的执着,虚心以待,诚心处之,那一刻,就是天下归仁的见证。而当我们离开黄帝故里,始终怀着这份诚恳和虔敬的心,我们见证的都是美好与和平。
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所有的人类同胞!
祝福你我他——所有的和平勇士!
附:【夸父班同学日知录选摘】
今日黄老师不在,但依旧是饱满的一天。
早上主课讲到“诗辞歌赋”,李步进老师以一首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作为课的支撑。一首曲子、一首辞都含有其中作者的情绪而形成的动机。“动机”就是“理”的根源,是很明了的。
上午课里,李老师讲到了一句话:有时言语是多余的,因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人的美就在“动机”里,表情达意,无非就是用乐器来连接古人、天地与自己。多去感受这天地万物的“无法言说”的大美,“我”这个载道之器才会冲破蒙蔽的良知。要有时代中和之血气,人不是工具,不是高级动物,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大美之人!达到炉火纯青,便是有感而发的。
——弹者,是向上的,与古人相会的。
——据于德,在德上用功。德者,得也。
——泛音:空灵;散音:沉厚;按音:律动。
(凡音之声,皆由心起)
今早听李步进老师讲诗词、吟唱,发觉和我们画画讲的有许多相通之处。
之前自己在写生的时候很沉浸,有时可以“忘我”。老师讲无弦琴,未必是没有弦,而是“丰之美,弦指皆化”,恍若“无弦者”,便是身临其境。下午我们开始学习大写意,临摹齐白石先生的画作,大笔一挥,很尽兴。写生是自处,而临摹是与画中人相往来,是通过“我”来以心会心的过程,要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便很亲了。
“‘乐’,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古今汇通,就是通过先人留下来的事与物去感同身受,有种喜滋滋的感觉。“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故学一门专业技艺的同时,要练习这“六根”,整全地发用,在这里下“功夫”,才能“游于艺”,通情而达理。
雅梅老师的书画课
主课上李步进老师给同学们演奏了《归去来兮辞》。感觉每一种音乐的性情各有差异。集贤鼓乐严肃庄重,南音欢畅轻快,古琴则中正平和。“发乎情,止乎礼”,浅浅一听,似乎淡如白水,但仔细品味就能会到其中之韵,更有一种超拔的力量在内。乐由心生,不局限在情感的泛滥,更能与天地同和。故曰:志于道,游于艺,借音乐的形式而上达于道。
上午举行简单的祭剑仪式。十一月的湖风寒冷刺骨,念剑诗的时候声音都在发抖。但当道长从吕祖神位前把宝剑递给我的时候,感受到那股浩然的剑气,整个心神仿佛都凝在上面,与它交感,没有任何多余的杂念。带鞘的铁剑,托在手里沉甸甸的。幸好有集贤鼓乐《接圣旨》支持着我。雷蒙老师说:“做礼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有困难,才不会轻忽,皆以诚心待之。
授剑仪式上,从道长手里接过剑,想到这份法脉的传承,特别欢喜。道长说:“剑法不轻传,因为到坏人手里就会祸国殃民。”持剑者,先要知道为何出剑。
剑道课上简朴的授剑仪式
新郑市豫剧团大门匾额
弦高犒师的故事仍然在新郑流传
相关推荐
1 | 中霖 | 古道热肠,崇礼尊贤 |
2 | 中霖 | 天和之声,九条龙赞 |
3 | 道安礼乐大学 |《奉元班2025级》招募启示 |
/ 关注大美生生 · 重建天人生活,从这里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