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65岁,2019年10月20日初诊。
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胁肋胀闷不适,未予重视,半年来症状时轻时重,1周前与家人争吵后上症加重,经休息不得缓解,为求中医药系统治疗来诊。
刻下症:纳差,眠差,腹满痛,小便黄,大便黏腻难下,4~5日一行。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既往史:自述乙肝病史10余年。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
中医诊断:胁痛(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通便。
柴胡疏肝散合枳实导滞丸加减。柴胡15g,陈皮20g,白芍20g,甘草10g,川芎20g,炒枳壳15g,醋香附20g,甘松15g,炒枳实15g,黄连10g,黄芩15g,大黄6g,生白术20g,茯苓20g,盐泽泻20g,焦六神曲20g。7剂,水煎取汁450mL、150mL,早晚温服。
服药后患者胁肋胀痛缓解,矢气频,腹满痛缓解,大便仍黏腻,2日一行,患者腑气渐通,故上方大黄减至3g,继服7剂。
服药后患者胁肋胀痛好转,大便随气而下,1日一行,上方减枳实导滞丸,仅服柴胡疏肝散,7剂,以善其后。
学生:在肝病的治疗中,老师如何看待“下法”?
老师:下法中医八法之一,是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逐邪外出的治法。《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六腑受五脏之浊气,当其内糟粕久留时,浊气不能及时排出,则会打破机体平衡,诱发疾病,“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也就由此而来,五脏之邪气以六腑为通路,通腑降浊,斡旋气机,腑气通则食积、水湿、痰饮、瘀血等浊气有路可去。在肝病的治疗中,下法应贯穿始终,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主张的“逐邪勿拘结粪”,下法之“下”,不应仅为燥屎,更应是五脏浊气,故而逐邪宜早不宜迟,临床中要注意保持患者大便通畅,腑气得通,气机通畅,肝得通泄,则病可去。
“下法”能通腑实、去毒邪,使毒性物质从肠道排出。现代研究表明,慢性肝病过程中,胃肠蠕动功能受损,肠道内容物积留时间过久,肠-肝循环的首次通过作用降低,肠源性内毒素及血氨的吸收增加,加剧脑血液循环障碍,应用下法可减少内毒素的吸收,从而减轻毒素对肝脑的损害,预防和减轻乙肝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
学生:乙肝患者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老师:第一,乙肝患者首先要禁止饮酒,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减慢病毒性肝炎的发展进程,降低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第二是肝病患者须谨慎用药,肝脏作为人体的代谢器官,很多药物需要在肝脏内进行转化分解,滥用药物无形中会加重肝脏负担,更要注意偏方、秘方的不当使用,减少药物性肝损害。
第三是要注意饮食,不要盲目进补,不要大量食用滋补、油腻的食物,少食煎炸、辛辣、熏烤等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蔬菜、优质蛋白,合理饮食,当肝病患者发展为肝硬化时,常伴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应禁止食用坚果类的硬质食物,防止其划破血管造成消化道出血危及生命。
第四是保持良好情绪,肝病患者常因长期疾病困扰而出现情志改变,引发抑郁、焦虑等情绪症状,肝主疏泄,当人情志不遂时,疏泄功能失常,易加重病情。
第五是肝病患者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劳累过度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减弱肝脏对抗病毒的能力,从而加剧病情。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为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铁军四十余年从医经验荟萃,书中通过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肝硬化、肿瘤等六类疾病病案的分析,讲述了刘教授“症-证-法-药-方”的核心遣方思想。
本书上篇内容通过病例简述的方式,真实还原诊疗现场,以刘教授的角度进行选方用药分析,并且从学生角度对其传承心得进行描述整理;下篇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对该类疾病的方剂鉴别、疾病鉴别、注意事项、预后调护等方面进行总结。
本书叙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抽丝剥缕,适合广大医学同行参考。期望读者在阅读该书时,或能从中获得选方、用药、治病,以及防病的思路,或许该书亦将成为学习中医、传承中医、运用中医的案头书籍。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