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由于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与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造成颈椎内外结构不稳而致神经、血管等软组织受压,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该病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
坐位牵引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用手或者借助其他工具对患者的颈部进行牵拉,减轻患者颈部肌肉受到的外部压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但是坐位牵引的治疗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牵引角度、牵引重量、牵引时间等,坐位牵引也可导致患者出现韧带变性、软组织疼痛等不良反应。
原浙江中医学院陈省三主任根据多年治疗颈椎病的经验,结合颈椎的结构特点创立了仰卧拔伸法。该手法着眼于患者颈椎的生理弧度,运用柔和而又具有渗透力的手法松解颈椎周围的软组织、调整颈椎错缝的解剖结构,使之恢复正常,具有见效快、复发率低、适应面广、痛苦小、安全可靠等优点。
第一步:受术者取俯卧位,术者以一指禅推法等手法在颈项、肩及上肢部行放松手法操作(图1)。然后受术者取仰卧位,术者立其头端,双手重叠自第3、第4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图2)与水平方向呈15-20°拔伸,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反复5遍。
图1——一指禅推颈项
图2——托起颈椎
第二步:术者以中指指腹着力,以中等强度力量勾揉风池(图3)、风府穴、阿是穴,按揉肩井穴各2分钟。在拔伸状态下左右旋转颈椎至极限位,不做扳法,反复5遍。
第三步:自颈根部将颈椎微微托起,然后边拔伸(图4)双手边由头部滑移至发际,反复5遍后结束操作。
图3——勾揉风池穴
图4——颈椎拔伸
①术者双上肢协同夹紧,呈伸直状态(肘关节基本伸直),以身体后仰带动上肢进行颈椎拔伸;
②术者的手应吸定一处(颈部后方,以枕骨为最上点),不能滑移,同时不可将颈部两侧卡住;
③拔伸的力量大小以患者的脚尖被拉动为度;
④拔伸状态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分钟,稍作停留维持牵伸,可反复3~5遍。
神经根型颈椎病应属于中医的“痹证”“颈肩痛”范畴。因受风、寒、湿邪外袭,尤其是外感寒邪、遭受外伤及长期的姿势不良导致颈部肌肉紧张痉挛,颈椎生理曲度改变,以及颈椎的小关节错位;颈椎骨质退化增生等为其内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寒瘀互结,滞于颈部,胶着于筋骨,使筋骨变性,打破了颈椎的生理平衡,致使“骨错缝”而发颈椎病变。应用仰卧位拔伸时应力主要集中于颈椎病多发的下位颈椎,对颈椎内部力学环境具有调整作用。按病变椎间隙的不同位置所引起的症状的不同,有目的地采取不同的侧重手法治疗,依据病变颈椎部位相应调整颈椎的结构性紊乱,重整错位的结构,有利于颈曲正常弧度的恢复。
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指各种原因下患者椎动脉受到外界压迫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出现问题,从而引发头痛、眩晕等。主要发病机理为颈椎节段内外稳定性下降,椎动脉受到机械性压迫。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治疗中,仰卧拔伸手法可以对患者颈椎进行推、揉、拔伸,将手法的动态变化力传导至患者颈椎的椎体与椎间盘处,在力的作用下,患者颈椎的椎体、椎间盘及相关的间隙组织等可以形成微小的拉动,使患者颈椎处所受压迫得到及时解除,椎动脉得到有效伸展,椎动脉痉挛得到明显缓解,颈椎所受应力明显减少,患者的颈椎血液循环得到明显改善。与此同时,仰卧位手法的作用时间相对较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少,安全性较高,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灶所在位置不断调整方法,确保仰卧位手法的针对性与安全性。
给大家推荐《浙派中医:推拿卷》,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点击图片进入小程序即可购书
“浙派中医”是指发源于浙江一带,具有显著浙派文化特征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浙派中医系列丛书》定位为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中医药文化研究性读物,注重学术性和史料性,兼顾通俗性和可读性。一方面旨在吸引学术界专家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浙派中医文化,一方面帮助广大读者更全面地认识、更深入地了解浙派中医的文化元素,从而激发和激励当代浙派中医人更好的地做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丛书共分总览卷、地方卷、专科卷,其中地方卷分11个分册,专科卷10个分册。本书为专科卷之推拿卷。系统梳理浙江地区有关推拿的学术源流、学术特色、著名医家等。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