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又叫“不寐”,古代文献称为“不得眠”,是一种以经常不得入睡为特征的疾患。
临床表现不一,有难以入睡者,有睡而易醒者,有时睡时醒者,有彻夜难眠者。顽固性失眠,往往伴有头晕、头痛、健忘、怔忡。若患者因一时情绪紧张,或环境吵闹,或卧榻不适而失眠者,不属病理范围。只要解除失眠的相关因素,患者即可恢复正常。此外,若因咳嗽、发热、疼痛等疾患而引起的失眠,应重点处理原发病变。只要解除原发病变,失眠自然能痊愈。
现代医学中,所谓神经衰弱、贫血所引起的失眠,可参考本节治疗。
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凡是心脾血虚、血不养心,或心肾不交、心火独亢,或肝火上扰、心神不定,或胃腑不和、浊气熏心等都可以引起失眠。
(1)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化源不足,心失所养
(2)房劳过度,肾精亏耗——心肾不交,心火独亢
(3)情志抑郁,肝气不疏——郁而化热,肝火上扰
(4)饮食不节,脾胃不和——阻遏中焦——胃不和则寐不安
主症:经常不得入睡。
(1)心脾血虚型:多兼见心悸、健忘,头昏、目眩,面色少华,精神疲倦,纳差便溏。舌质淡,脉细弱。
(2)心肾不交型:多兼见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遗精阳痿,手足心热。舌质红,脉细数。
(3)肝火上扰型:多兼见心情急躁,心烦易怒,头昏耳鸣,胁肋胀痛。苔黄腻,脉弦数。
(4)脾胃不和型:多兼见脘闷噫气,嗳腐吞酸,呕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滑。
宁心安神。以手少阴、手厥阴和足太阴经穴为主,属虚者用补法,属实者用泻法,一般不灸。
(1)基础处方:神门、内关、公孙、三阴交。
神门为心经原穴,能养心安神;内关为通阴维脉之八脉交会穴、公孙为通冲脉之八脉交会穴,能安神、平冲、定惊;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能补脾、疏肝、益肾。
(2)加减化裁:心脾两虚者,加心的背俞穴心俞、脾的背俞穴脾俞、胃的下合穴足三里以补养心脾;心肾不交者,加肾经原穴太溪、肝经原穴太冲、心经络穴通里以滋补肝肾,交合心肾;肝火上扰者,加肝经荥穴行间、胆经荥穴侠溪、胆经合穴阳陵泉以清泻肝胆;脾胃不和者,加胃的募穴中脘、胃经合穴足三里、胃经络穴丰隆以健脾和胃,行气导滞。
(1)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十分肯定,但治疗时间以下午为好。
(2)注意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其思想顾虑。
(3)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应同时治疗原发病。
(4)耳针疗法对治疗失眠有一定效果,取穴有心、脾、肝、肾、神门、皮质下、内分泌。每次取3~5个穴位,轻刺激;也可以埋耳针或者王不留行。每天刺激1次,12次为1个疗程。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笔者在从事50多年针灸工作的基础上,将自己在针灸教学、针灸临床和相关针灸内容研究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各部分的规律性、特殊性、实践性,以帮助针灸专业的学生和针灸爱好者尽快掌握针灸学的内容,尽可能提高针灸疗效,从而使针灸这一宝贵的医学遗产在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对中医、针灸医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针灸知识、掌握针灸技能方面有所帮助。对针灸研究生在设计课题、完成研究方面有所启迪。对广大的针灸爱好者在强身健体、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所贡献。
作者简介
刘世琼,女,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甘肃省继承老中医药人员学术经验指导老师。196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曾任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50多年,善于用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并编著多本教学辅导资料。临床长于用针灸配合刺血、刮痧、按摩、头针、耳针等疗法治疗伤科及内科、妇科、儿科、外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同时重视“子午流注”针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主持完成省级科研课题4项,参加编写医学著作7部(其中主编4部,参编3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或指导学生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