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薛生白著《湿热病篇》,是治疗湿温的代表作。湿温是外感湿热,内伤湿困脾胃,是内外合邪的一种特殊外感热病,既别于伤寒,又异于温病。湿温以湿邪为主,涉及脾胃,多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湿邪重浊腻滞属阴邪,与热蕴蒸不化而胶黏难解,故病缓程长,缠绵反复。加之祛湿要温燥,妨于热邪,清热宜寒凉又恋于湿邪,故湿温难治。
湿温诊治要分辨7个证类,处置3个变证,掌握4个治要。
苔白腻,脉软濡,身热不扬,体表初扪不太热,扪之稍久有灼手感。恶寒少许,头重如裹(卫分证);身重肢困,胸闷脘痞(湿邪蕴脾)。
化湿为主(宣上、畅中、渗下)——三仁汤。宣肺利气(杏仁),畅中燥湿(白豆蔻、法半夏、厚朴),淡渗利尿(生薏苡仁、猪苓、茯苓、泽泻),解表湿(藿香、淡豆豉),泄湿热(竹叶、滑石)。忌辛温发汗,易上蒙清窍而神昏;忌攻下过早,易伤脾胃阳气而洞泄;忌滋腻阴柔,易湿滞不化而病缠。
苔白厚腻,脉软而缓,寒甚热轻,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
宣透膜原——《时病论》雷氏方。宣化(藿香、法半夏、生姜),疏利(厚朴、槟榔、草果),清化(黄芩)。方性温燥,一旦湿化热透,热邪偏重,应及时转为清化。
苔黄腻,脉滑数,湿热并重,交蒸郁中,发热渐高,汗出不解,朝轻暮重,渴而少饮,痞闷呕恶,便溏溲赤。
化湿清热——王氏连朴饮。化湿(厚朴、法半夏、石菖蒲),清热(黄连、生栀子、淡豆豉、芦根)。
苔黄腻,脉滑数,发热口渴,胸腹痞胀,肢倦身黄,咽肿尿赤。
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化湿(藿香、砂仁、石菖蒲、滑石、茵陈),解毒(黄芩、连翘、射干、贝母、薄荷)。
湿热证兼见神识昏蒙,谵语。
清热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清热(生栀子、连翘、白菊花、牡丹皮、竹叶、滑石、牛蒡子),豁痰(石菖蒲、郁金、竹沥水、生姜汁),开窍(玉枢丹)。热重(至宝丹),湿重(苏合香丸)。
湿热中阻而见小便不利。
淡渗分利——茯苓皮汤。渗湿(茯苓皮、猪苓、大腹皮、生薏苡仁),清热(竹叶、通草)。
苔薄黄腻,脉滑数,热盛阳明(胃)兼见湿蕴太阴(脾),壮热烦渴,身重脘闷。
清气化湿——苍术白虎汤。清气(生石膏、知母),化湿(苍术、生薏苡仁)。
湿温有3个变证宜妥善处置,以防生变。①化燥便血。舌质红绛,便色鲜红,灼热烦躁,急宜凉血止血,投犀角地黄汤加地黄炭、金银花炭、侧柏叶。②气随血脱。汗出舌淡,脉来微细,面白肢冷,便血不止,急宜益气固脱,以独参汤及黄土汤温阳止血,温脾阳(制附片、白术、伏龙肝),养血(生地黄、阿胶),清余热(黄芩)。③湿盛阳微。苔白质胖,脉沉细,形寒心悸,面浮肢肿,小便不利,急宜温阳利湿,投真武汤,温阳(制附片、生姜),健脾利湿(白术、茯苓),敛阳(白芍)。
湿温4个治要:①三法化湿。宣透化湿,湿从汗解;畅中燥湿,湿从燥解;淡渗利湿,湿从尿解。②偏重论治。湿重于热,化湿为主,少佐温燥,多用渗利;热重于湿,清热为主,慎用苦寒,兼以化湿;湿热并重,化湿清热兼施。③阶段治疗。初期卫气同病,化湿为主;邪入气分按偏重论治,化燥化火后按温病论治;后期顺证醒脾和胃,逆证温阳利湿。④善后收功。清理余邪,醒脾和胃。方用五叶芦根汤:清余邪(芦根、冬瓜仁),醒脾和胃用五叶(藿香、薄荷、荷叶、炙枇杷叶、佩兰)、芦根、白菊花、乌梅煎水送服保和丸;针刺内关、足三里。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提要
本书为进一步传承沈绍功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将沈绍功系列讲座的讲稿编辑整理成书,虽为讲稿,实则是沈绍功学术思想的精华浓缩,丰富临证经验的概括总结,由博返约,围绕“单元式组合辨证分类法”,明确中医诊病之关键,点明准确辨证之技巧,精炼中药实用之功效,强调方剂灵活运用之方法,创新各科常见病症巧治之策略,确为理法方药均具备的切合临床之佳作,值得反复学习和体会,并身体力行于临床。沈氏女科全称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浙江东阳,沈绍功为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在京行医50余年。沈氏女科不只单纯诊治妇女的经、带、胎、产病,也包含妇女的内科、外科病,即女子诸疾,并且延伸至男女老幼、临床各科,成为全科中。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点阅读原文,选购文中推荐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