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我的一生 卡萨诺瓦(6-6)

文摘   2024-08-05 07:28   北京  

卡萨诺瓦逃出了皇家军队的势力范围,逃到俄国总督的府上,这位总督在莫斯科和他认识。随后就由总督派人去给波兰国王陈情。

布拉尼基的手下已经组织卫队,准备包围俄国总督府,并砍伤了总督府的卫兵,要给他们的伯爵报仇。

这时国王的赦免通知书到了,表态这是一场公平的决斗,出于双方自愿,过程也非常公正。

这才解了围。

这可能是卡萨诺瓦一生中最惊险的一次。

卡萨诺瓦的伤口用了一个月才恢复。期间,不仅有布拉尼基伯爵的仇人们纷纷上门来向他致以敬意,赠送金钱。布拉尼基本人也送来了诸多的问候。

腹部的伤口很轻,恢复很快。手上的伤口发炎很严重,以至于医生们都认为要切掉手保胳膊。

卡萨诺瓦自己懂点医学,自认为没有问题,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一直到胳膊也肿了起来,他坚持认为炎症会消退,自行清理伤口和服用一些草药。后来果然炎症消退了。

卡萨诺瓦恢复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尚处于恢复中的布拉尼基伯爵。布拉尼基伯爵告诉他,他已经把当时组织卫队要去报仇的手下都革了职,进行了惩戒。

布拉尼基伯爵认为卡萨诺瓦坚持不听医生要切掉手的建议很勇敢,也很明智,因为伯爵认为那是医生在使坏心眼,想切了卡萨诺瓦的手或者胳膊来讨好伯爵本人

看看布拉尼基伯爵此人的心胸和人品

在布拉尼基伯爵和波兰国王的建议下,卡萨诺瓦还是赶紧离开了华沙——找他挑衅的人会越来越多。

卡萨诺瓦又到了普鲁士的布雷斯劳。在布雷斯劳又花手段捎带上了一个叫马东的姑娘,他们一起到德累斯顿去看望卡萨诺瓦定居在这里的母亲。谁知这个马东姑娘也是个风流性子,很快就让卡萨诺瓦又染上了风流病,这让他十分懊丧地离开了普鲁士。

1767年卡萨诺瓦回到了巴黎。突然有一天他就打算去马德里,变卖了在巴黎的一些财产,说走就走地从巴黎到波尔多,再从波尔多翻过比利牛斯山到了古老的卡斯蒂利亚。

在马德里的舞会上,卡萨诺瓦第一次见识到了“法丹戈”舞,就是后来的弗拉门戈舞的前身。动作繁复细致,只消走三步就能做出上百种(原文是上千种)动作对于卡萨诺瓦而言,可谓充满挑逗感,动作的尺度都够大。

在数场舞会之上,卡萨诺瓦泡上了一个本地姑娘伊格纳狄亚,这也是一个迷人的西班牙女郎。

离开一个地方,他就能顺利地结束一段恋情,离开马德里,到了利亚斯特,他又迷上了另一个商人女儿莉亚。莉亚可能是他经历过的最难以敞开心扉和身体的女性,当然,也可能是此时的卡萨诺瓦也已经老了,毕竟不再青春年少,吸引力没有那么强悍了。

他的故事写到1774年这一年就中断了。

事实是,到他49岁这一年,他就应一个朋友瓦尔德斯坦公爵的邀请,隐居到了波西米亚的杜克斯宫,开始写自己的故事。

整个传记中,只有一处,提到了他衰老的想法,那就是在西班牙旅行,前往利亚斯特,也就是认识莉亚之前,在路途上遇到了一个同行的犹太人。他不喜欢犹太人,但跟这位同行者还是进行了深入交谈,在这番交谈中,可能激发了他毕生以来第一次沉闷的思考——

第一次想到了今天自己的身体和道德,与过去自己的身体与道德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

我挥霍了我的生命,还剩下20年的生命,却已经黯淡无光。在这个时代,我关注的始终只是当前,始终不变的就是生命中的玫瑰色。那些悲哀的念头,只会扼杀这些美好的时光,让我窒息而死。

他去世后,熟悉他的朋友里瓦涅公爵评价:他那奇妙的幻想,他那意大利人天生的勃勃生机,他的经历、旅行,他处理过的事务和展现出来的智慧与坚定,尽管缺乏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质量,却能使他成为一个非凡的人,罕见的人

卡萨诺瓦心底的良善也有很多细小的地方体现:比如早年他在帕多瓦朋友家见识到一位伯爵夫人带着女儿,被那个女儿的美貌吸引,打定主意要泡上手。

后来他去回访人家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家已经败落的贵族家庭,伯爵夫人和小姐在家都穿着破烂不堪的衣物,靠四处救济度日。他瞬间就打消了要占便宜的念头,留下了一笔钱给这户人家就离开了。

卡萨诺瓦在身家万贯游荡于意大利各城邦泡妞时,也会注意那些有姿色的贫苦女人,对于这些人,他往往是出于自己的心情和对方的聪明劲,慷慨地给予她们资财施舍,他就希望所有漂亮的女性都应当过上体面的生活

比如后来在法国公使留给他的别墅里,认识了一个邻居,家也有美貌的女儿,可是这个女孩生有重病,动辄就会昏死过去——看起来像是心脏病,因此终年都在家里静养。

卡萨诺瓦因为懂音律和舞蹈,在得知她喜欢舞蹈后,就主动去教这女孩跳舞——部分也是因为卡萨瓦诺懂点医术,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激发她的自愈力。通过舞蹈,慢慢让这女孩恢复了健康。

再就是卡萨诺瓦在越狱逃跑,奔到一个朋友家里求助,借60个柴西内(威尼斯金币)的川资被拒绝,于是拿出刀来勒索这位朋友,拿走了6个柴西内。这个朋友很奇怪,说你不是之前要60个柴西内的吗,怎么现在只拿了6个?卡萨诺瓦说,如果是合理借钱,我会借那么多,现在我是在抢劫,违背你的意愿,我认为只能拿6

读完此书是在一次出差回京的列车上,到站了都没察觉,回想起来,真是百无一用的一条书虫的典型表现

最后再说说读完此书时突发的一个感想。

这感想可能与各位看官的平常感觉不对路,甚至于相悖,这并不是本人非得要出奇或者偏锋,这也是本人读了近五百本书,记录和阐述了四百余万字随笔的基础上,稍稍出来的一点感想。

好书,大致可以分成两类,有品味和没品味。

什么是好的“品味”?当然,这里的没品位,并非字面意义上的贬义,好书是好书,只是欠缺那么一点味道。

敝号随笔的一系列科普类著作——注意,也是经过选择的,属于著名的科普著作,包括部分工具型的书,如《大型喷气机的飞行》、《我是怎么设计航空发动机的》、《未了的传奇》、《量子生命》、《相对论》这些,是通常意义上的好书,用恰当的方法,普及一个精深专业的知识和见解,拓宽知识储备和视野。

相同的还有一些理论名著如《物种起源》、《星际航行概论》、《历史研究》、《资本论》、《利息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这类,经典著作,开辟一个领域的著作。

还有阅读数量多的历史类,那就太多了。这也属于上述意义的好书,用特定分析方法来呈现和分析特定历史人物、事件,增加我们对过往的认识,更多的是学会用相应的方法看待当下和未来。

这些书都是好书,但常常缺乏“品味”。

敝号对品味的认识,也是那种不能清晰定义的,“品”当然是指书或文本身的格调与编排,属于技术层面;“味”就是味道、韵味,这是最难得的一个评价,那就是有意思,可以让人在闲暇时愿意回想起来去琢磨与品味。

好的书,不一定有好的品味。如敝号随笔的一系列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宗教分析型著作,那都是不可多得的智力名著,费神费时间,而且能够训练思维,增加方法,但是,这类书往往就缺乏品味。

一句话,大多数的这类专著,走的都是科普的路子,说明文的路子,能够给人以直接的指导和帮助,但读起来很难让人产生兴味。

也有那种平常意义上行文有趣味,但主题很严肃的作品,不过那种趣味,也只是很表面的文字游戏,作品或者说整部书的构架,并没有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不能给人以整体感。

以上就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好书,本人感觉大多缺乏“品味”,尝起来大概是一类味道,没有意蕴悠长之感。

那有味道的书是啥?部分文学名著能够达到我们对“味道”的要求。从前敝号提到过,文学名著是那些聪明绝顶的人,用最巧妙的编排和文笔,把一个时代的大图景浓缩到一个点上,用激起我们的情感和同理心的方式,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体验

之所以说部分名著,也是因为味道的原因。即便是名著,有了足够的阅读面,会发现,那些能够让人沉浸于其中,过后很久还会在遇到类似境遇时回想起来,并于其中去琢磨的名著,也不是常见的。

举几个达到上述味道要求的,读过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呼啸山庄》、《福尔摩斯探案集》(前三卷)、《红楼梦》、《一句顶一万句》、《战争与和平》。

相比之科学、哲学、政治、经济的好,这种“品味”恰恰是那种没有特定目的,特定功利性要求的“好”。这种有味道,并非因为我学到了什么,增加了什么知识,而是因为纯粹的精神愉悦和认可。

这就好比打牌,那些让我们觉得意兴无穷、回味不已的牌局,一定不是简单的如怎么把一手烂牌打好了,对家联手天衣无缝,结局翻转之类的。

让我们记忆深刻和玩味无数的,恰恰是那种既有联手合作之愉快,也有对手精明强悍,更有恰到好处的意外所综合出来的牌局,结果是什么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恰好在那个时间点,那四个人的智商情商达到了一个共振的状态。

卡萨诺瓦这本自传,就是一本很值得思考,也很有味道的书。


书虫小记
个人阅读史,随笔记录。毛主席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了不少,资质鲁钝,多半读过就忘。于是只好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读后就记。绝不停留于摘要书评,力求全景记录,夹叙夹议。完全业余爱好,非专职读书写作,还得打工糊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