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的退役,对于凯瑟琳的父亲艾萨克而言,比凯瑟琳本人还高兴。这个老丈人早就看中了菲利普的才能,希望他尽快到邮报了帮助自己,他认为菲利普有相当的能力可以把邮报经营好。
1946年,艾萨克任命菲利普为华盛顿邮报的副社长,这一年菲利普还只有30岁,已经有了两个孩子。
菲利普相当有天赋和毅力,全副身心投入到学习经营报纸上来,也就是半年时间基本就上手了。
1946年7月,时任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吉米·伯恩斯,邀请父亲艾萨克出任世界银行的第一任行长。
此时艾萨克已经70高龄了,不过能有机会回到银行业,他还是很高兴,于是他立刻就任命菲利普担任邮报的临时总发行人,把邮报的经营全权委托给了菲利普。
艾萨克毕竟年纪大了,到世界银行就任也就两个月时间,就为世界银行中复杂的董事会关系弄得心烦意乱,他在制定了世界银行的基本章程和基础制度之后,就提交了辞呈,离开了世界银行。
等到1947年2月他回到邮报时,菲利普已经完全掌控了邮报,艾萨克非常高兴地就任虚设的董事会主席一职,对菲利普已经是绝对的信任和放心。
菲利普对邮报的管理之上心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他几乎对报刊所有经营事务都事必躬亲,小到印刷车间的节能情况。他亲自给全美各大公司的老总写信,推销邮报的广告版面。他认识邮报总部里几乎所有人。
在他的安排之下,此前父亲艾萨克邀请多次而没有就范的著名编辑人拉斯·威金斯,终于同意出任邮报的总编辑一职,可谓为菲利普减轻了一半以上的工作量。
凯瑟琳在这个阶段乃是全职家庭主妇。
她仍然希望有份工作,也热心公务,所以她找到的最好方法就是给邮报写专栏。
总编辑拉斯的到来,带来了一个巨大的革新——拉斯开始让邮报与政府和社会不良现象作斗争,首先就向种族歧视和腐败开炮。
这位仁兄一上来就跟华盛顿警察局开干,而且一干就是四年,直到把警察局长拉下马。
另一方面,拉斯又支持菲利普的计划——全力跟踪报道和支持杜鲁门政府的“马歇尔计划”,由此获得联邦政府的嘉奖以及全美各大媒体的转载。
这些策略,让邮报突然间变成了一个有观点、有服务和个性的报纸。当然,也就是不讲政治的报纸。
1947年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老总弗兰克·斯坦顿打电话给菲利普,表示有意出售公司在华盛顿分部的部分股份。菲利普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答应收购哥伦比亚华盛顿电台55%的股份,他想着将来邮报一定会进入到广播电视领域。
1948年5月,收购完成之后,凯瑟琳生下了第三个孩子威廉。
这时候的华盛顿邮报,俨然已经成为全美主流报刊之一,总体经营形势好,得奖无数。
父亲艾萨克决定把邮报全部交给菲利普和凯瑟琳夫妇掌控,但为了安全起见,艾萨克做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安排——报纸经营完全由夫妇俩决定,但对于报主将来是谁,由一个五人委员会掌控绝对决定权。
也就是说,将来邮报可能出现有人收购,在决定邮报报主是谁这个问题上,不是由买家说了算,而由这个从来不管邮报的五个人说了算。
这五个人是时任哈佛大学校长、巴纳德学院院长、特区首席大法官、弗吉尼亚大学校长和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
这是典型的犹太金融家的做派。
父亲艾萨克非常注重报纸独立性,一个事例就是,他和凯瑟琳的母亲艾格尼丝在1944年设立了尤金-艾格尼丝基金。从今天来看,就是所谓家族基金。
可艾萨克为了保证这个基金不会干预邮报,也不会干预家族其它生意,甚至不能沦为家族的工具,把这个基金完全与家族人员隔离开来。
到艾萨克晚年,连艾萨克本人都无法命令基金会干啥。
以至于到后来,这个基金会与凯瑟琳家族已经毫无关系,现在已经成为华盛顿特区的颇具影响力的一支独立基金。
有意思吧。
这就是何以以私有产权为基石,鼓励人人合理合法追求一己私利的社会,无须政府操办和操心,反而会自发产生出诸多服务社会公益的组织、机构和资本的原因。
政府保证了每个人的个人权利的完整,那么有能力的个人自然会回馈国家与社会,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自发生长的。
凯瑟琳的兄弟姐妹呢?此前她的哥哥一心追求医学,对报业毫无兴趣;姐姐弗洛里很早就独立生活去了,与家人关系远,另一个姐姐碧斯也非常独立,对继承家业没有兴趣,妹妹露丝也同样是自己活得愉快。
虽然拥有了邮报的大部分股份,但凯瑟琳和菲利普仍然贫穷,甚至于菲利普用于购买股票的钱都需要从老丈人那里借。凯瑟琳则承担了家庭里的所有开支。
邮报整体上也只是刚刚能够自给自足,离真正地盈利还有很大的距离。
华盛顿特区不是个好玩的地方,不到50万人口,却拥有数家有全国影响力的报纸——先驱者报、星报、芝加哥论坛报。这才是真正的多种报刊。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不去设身处地看他们的报纸,就根本无法理解,何以同样一件事,在人家不同的报纸,就可以得到完全不同视角的解读,甚至于是相反的解读。
何以政府领导人和下达的政策、法案,也会遭到报纸的公然批判和反对。
为了应对激烈竞争,菲利普挖来了约翰·斯威特曼,作为经营主责人,全面负责邮报的运营。此人后来成了邮报的发行人。
进入上世纪50年代,邮报本身盈利能力不行,但是此前收购的哥伦比亚华盛顿广播台却很赚钱。于是菲利普想到了继续收购类似广播台,于是找机会收购了佛罗里达州的WMBR电视台。
战后,自1947年开始,美国国内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怀疑和抗拒情绪日益增高。这当然与冷战开启的大背景有关,不过背后也有不少美国国内政客有意操纵的原因。
著名的麦卡锡主义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出现,美国众议院居然成立了一个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的机构。
所谓非美,un-American,即反美活动。这个委员会实际上就类似当时苏联的肃反委员会一样,靠扣政治帽子来整人。
菲利普极其关心,也极其反感这么一个组织,邮报迅速开始关注这个委员会,并不断发表反对其存在和活动的社论——邮报评论道,在我们看来,这个委员会本身就是非美的。
由此引发了华盛顿新闻界的论战。受到右翼政客势力授意,先驱报、论坛报这些竞争对手立刻就把邮报指责为“共产主义代言人”、“赤色阵地”、“杜鲁门主义者”(当时总统杜鲁门被共和党指责为极权主义)。
在这个过程中,邮报还卷入了几起美国政府官员被指控为苏联间谍的案件。
1948年大选之年,邮报仍然保持中立立场,对竞选总统的杜鲁门和杜威都持有一定批评态度。到后来杜鲁门奇迹般地竞选连任,菲利普又赶紧给杜鲁门发去祝贺信。杜鲁门回复说,尽管在竞选时期邮报批评了我,但我个人认为邮报的立场是公正而全面的。
——哈里·杜鲁门也是个传奇般的人物,敝号将在2025年推出有关他传记的巨幅随笔,详述美国这段黄金发展和巅峰时期的历史。
到1951年,华盛顿的整个权贵圈子里又开始酝酿下一位总统人选。此时共和党准备推出的是携战争荣耀的艾森豪威尔。
老父亲艾萨克对于这一人选非常满意,认为是多年来,当然也就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算得上又一位有个性的领导人。
菲利普在白宫邀请宴会上见到了艾森豪威尔,改变了对此人的印象,也打算全力支持艾森豪威尔。于是自作主张,第一次用邮报社论方式,表达了对艾森豪威尔的支持。这应该算得上是菲利普的一次政治投机。
这在邮报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从凯瑟琳这一部分的描述,可以看到,对于每一次总统竞选,华盛顿权贵圈中舆论和信息暗含的力量。
通过支持艾森豪威尔,菲利普得以结识艾森豪威尔选定的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并认为此人堪当大任,马上把尼克松引荐给了自己的老丈人、父亲艾萨克。
你也可见,老艾萨克在华盛顿的影响力——不然人家为啥想来认识你。
随着竞选升温,邮报内部也开始发生观点分裂——凯瑟琳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史蒂文森,一帮员工也支持,因此想用一定的版面来宣传民主党候选人。菲利普以行政权力压制了这一诉求,要求邮报全面支持艾森豪威尔。
后来发生的一则事,很值得今天我们的正能量参考,特别记录如下:
当时,邮报有一个著名的漫画专栏,专栏作者是名气很大的漫画作家赫布洛克。
赫布洛克是民主党的支持者,他弄了个淘气的做法——既然老板不允许发表支持民主党候选人的社论和文字,那我就用漫画来支持。他利用漫画专栏画了一系列嘲笑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的漫画。
菲利普发现后,大发雷霆,立刻封杀了这个专栏。
作为一个私营的主流媒体,老板确实有权力可以这么做,也没有谁能约束——这是今天我们的正能量批判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时常用的逻辑。
稍微耐心点,继续看当时这个事情的发展:
由于专栏突然消失,很快就在读者和同业中引发了关注,同业报纸《华盛顿每日新闻》、《芝加哥论坛报》立刻连续几天发布社论,“华盛顿最好的漫画家怎么失踪了?”、“赫布洛克先生在哪里?”、“邮报想干啥?”。
市场和同业自动对菲利普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认为此举影响了新闻自由——这是报纸得以立足的核心。
日销量和广告量的下降立刻说明了一切。
对此,菲利普意识到自己犯了错,立刻向赫布洛克道歉,并重新放开漫画专栏。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新闻自由的力量。——并不是必须有政府来管制,才能约束私营企业和竞争行为,市场和行业自律本身,就足够强大。唯一的前提,就是约束行政,而让市场健全。
正是因为邮报的基本理念,以及市场和同业对它的监督,让邮报得以在华盛顿成为新闻界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