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随笔: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9-2)

文摘   2024-08-15 07:12   北京  

1932年胡佛下台,富兰克林·罗斯福竞选成为总统。罗斯福本来邀请艾萨克留任美联储主席,但由于艾萨克一家人钟情于共和党,因此坚决向罗斯福递交了辞呈。——凯瑟琳的父母都不喜欢罗斯福总统。

19336月,从政府高位上退下来的父亲艾萨克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其时,邮报因为经营不善,已经资不抵债,进入了破产程序。

之所以这位前美联储主席、复兴金融公司董事长艾萨克·尤金,会想到要收购一家报刊,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他为期不长的从政生涯中,领略到了媒体的威力,让他看到了从事公职之外的能够施加对社会和国家影响力的方式;另一方面,艾萨克的朋友是乔·帕特森,这位老兄是《纽约新闻报》的创始人,乔的表兄罗伯特·麦考密克则是《芝加哥论坛报》的创始人。

这位朋友乔的妻子茜茜也是一名报人,拥有《先驱报》和《华盛顿时报》两家报刊。她也想收购华盛顿邮报。

最终,在破产拍卖会上,艾萨克战胜了朋友茜茜,以82.5万美元竞拍得到了《华盛顿邮报》。同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开始实施“黄金十年”建设计划,华北的长城抗战开始

这一年,凯瑟琳17岁。

距此八十六年后2019年的一天,我从华盛顿邮报的大楼前经过。

父亲艾萨克从入主邮报的第一天开始,就明确了邮报的定位——无党派,完全独立于政治,客观反映事实真相。

应该说,这并不是因为艾萨克有多么高尚和追求真理,这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业计划,艾萨克纯粹是出于要把邮报从破产边缘拯救出来,把它变成自己一项有高回报的投资项目,才这么确定的办报宗旨

这就是市场机制的优势——它不需要参与市场的主体有多么高尚的情节,有多么超然的道德品质,它只要求大家都在共同认可的规则基础上,合理合法、自由自在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自由竞争过程中,个人逐利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促成了社会公利。——艾萨克出于赚钱的需要,最终把邮报办成了美国首都特区首屈一指的晚报,成就了一股不断给政府唱反调,给政策纠偏的媒体力量

缺乏市场机制的国家,或者市场机制被扭曲的国家,要做一件事,只能等政府规划、审批、拨款

这样造就的媒体,就是今天只有正面和一个消息来源渠道的媒体界——这也很正常,你看是谁审批谁给钱养活,媒体就给谁说话。

所以,同一个媒体,可以今天官宣duck,明天又官宣mouse,都对,无可厚非,因为它都是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

经营邮报并不顺手,很快艾萨克就与朋友——茜茜,也就是那一大家子报业辛迪加发生了竞争冲突。

最有趣的是,邮报此前有连载的漫画专栏,都被茜茜一家组织作者收回了版权,邮报失去了漫画。

对此,艾萨克并不懂行,他咨询了邮报的骨干力量,才知道,在当时,漫画专栏可是一家报刊最为重要的吸睛点和盈利点。

虽然是一名投行人和金融家,艾萨克却发现自己并不懂得如何经营报刊——经营报刊根本就不像经营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你只要改善流程和管理,然后静待结果就可以。报刊经营必须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折腾

报刊需要有嗅觉敏锐的消息人士,要有行动力强的记者,要有懂得各个行业和领域规则的人,要有头脑锋利笔头强悍的撰稿人,要有懂得经营广告和客户的人,要有懂得内部组织管理的人等等,确乎是一个大杂烩式的领域。

对此,艾萨克只能是到处挖人,编辑、行业消息人士、专栏作家、政府内部灵通人士等等。

他展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几乎也就是用了一年时间,就找到了体育新闻、女性专版和民意测验这三个邮报的新特色。

由于艾萨克本来对政治就情有独钟,所以他还是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社论版上——社论版就是专门用于分析和评论联邦政府时政要闻和政策效果的版面。为此,他招揽各种名校毕业的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初出茅庐的作家,组建他的社论写作班子。

小说家和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金融和经济作家安娜·杨曼就是这时与艾萨克结识,并挑起了邮报早期的社论大梁。1936年邮报就获得了普利策社论写作奖。

1934年开始,凯瑟琳就进入到邮报的妇女部,开始参加部分工作。她对邮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读大学开始,每天都阅读自己家办的这份报纸,并与父亲艾萨克通信来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交流——这就是最好不过的训练。

这个时期,凯瑟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念,说实话,有些左倾——资本主义只是对于热爱自由的社会而言,最有效的体制,相比其他经济系统,能够给自由社会带来更多的繁荣。不过,这样的社会仍然需要有额外的力量支持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时间来到了1936年,凯瑟琳描述了当时美国大学校园的景象——学生组织和活动异常丰富,大量的共产主义思想和组织进入到了校园中。凯瑟琳自己就被吸收进了全美大学生联合会,开始在各个学校串联。

通过串联,凯瑟琳接触到了当时正在高等教育领域激进改革的芝加哥大学,她几乎毫无抗拒地就向父亲提出要求转学去芝加哥。

父亲艾萨克对于她求学的想法都予以支持,只是告诫这个18岁的姑娘,自己身上的标签越少越好,一定要对从众行为保持怀疑态度——指的就是她积极投身的左倾学生运动。

当时芝加哥大学的校长哈钦斯亲自主导高教内容改革,要求高等教育重在回归古典名著作品,并且亲自开设了古典作品阅读课。凯瑟琳描述了课程情形——哈钦斯从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开始,一直讲到弗洛伊德,主要通过发问和辩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学生们必须采用所研究的经典作家的思维去分析评价时下的问题,辩论可以达到异常激烈的程度。

哈钦斯试图通过这种激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1938年,父亲艾萨克逐渐掌握了经营报业的一些方法,他建立起了在媒体界的关系网,与《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这些大亨都建立了联系,并获得了他们的支持——报业之间的支持,就是共享好的内容供应——从特定专栏,到特定版面,到漫画、到字谜和棋谱等等,重戏就是沃尔特·李普曼专栏也加入到了邮报。

凯瑟琳还挺骄傲地提到,由于她注意到了当时新出来的漫画《泰瑞和海盗》,就给父亲提了收购版权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很大成功。

1938年凯瑟琳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父亲安排她到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的《旧金山新闻》当记者。她到旧金山新闻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对旧金山湾区最大的一次罢工活动报道进行外勤调查工作。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全世界都风起云涌酝酿着巨变。在美国国内,表现为激烈的左倾学生运动以及此起彼伏的罢工运动,美国的工会机制就是在这个时期成熟起来的。

凯瑟琳全程跟踪和写作罢工事件,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艾萨克要求她把每次的新闻写作都寄给自己,对之进行评价修改。

凯瑟琳提到,新闻写作的关键是速度和效率之间的窍门,她当时很难掌握用极短的时间完成新闻撰写的技巧——这确实是有技巧的。一直到工作一年之后,她才逐渐能用一天时间赶出两篇专栏。

1939年,父亲艾萨克认为凯瑟琳已经基本达到了记者基本素养水平,就把这个被他着力向媒体领域培养的女儿召回了华盛顿邮报。

凯瑟琳回到华盛顿邮报,被安排在社论版的编辑费力克斯·莫利手下。——这也是父亲的精心安排,因为社论版必须关注国内外最重大的议题,艾萨克要凯瑟琳通过跟随国内最强悍的社论写手工作,开阔视野和思维

1939年本来也是多事之秋。共产主义运动、纳粹主义兴起、德国入侵波兰、苏联入侵芬兰、日本入侵中国、罗斯福新政。

也是在这一年,凯瑟琳在华盛顿的朋友圈里结识了第一任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

此人出身工程师家庭,相比凯瑟琳的家境,算是平民阶层了。一家人可谓在当时还是荒地的迈阿密艰苦生活,全靠父亲厄内斯特的奋斗,辛辛苦苦建起了农场,从事奶制品行业。

也是一直到三十年代才有了起色,菲利普的父亲厄内斯特随后进入本地公职,差点竞选州长成功。

菲利普自小并未展现出多高的天赋,后来父亲想尽办法把他送进著名的哈佛法学院之后,他才开始发力——居然在大二的时候就成了哈佛《法律评论》杂志社的社长!

要能进入到哈佛的杂志社,这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强悍的交际能力。要知道,前任《法律评论》的社长费力克斯,后来就被罗斯福任命为最高法院大法官!

正是通过这样层级的圈子,菲利普才得以从平民阶层一跃而进入精英圈层,而且得以认识凯瑟琳。


书虫小记
个人阅读史,随笔记录。毛主席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了不少,资质鲁钝,多半读过就忘。于是只好边读边想,边想边记,读后就记。绝不停留于摘要书评,力求全景记录,夹叙夹议。完全业余爱好,非专职读书写作,还得打工糊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