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开始谈恋爱时,最高法院法官费力克斯把菲利普提拔为法官助理。有意思的是,凯瑟琳第一次把菲利普介绍给父亲艾萨克时,艾萨克第一次就喜欢上了这个准女婿;可菲利普的父亲厄内斯特却因为对方的犹太人身份还有些反对。
1940年3月,两人结婚。
一开始,菲利普的法官助理年薪3600美元,凯瑟琳在邮报的年薪1500美元,小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凯瑟琳怀孕时,也只能去超市等打折的廉价孕妇装。
但人家有的是圈子,通过法院和司法领域的圈子,他们结识的,也都是跟他们一样目前没有什么钱,却拥有高级职位的年轻人。
凯瑟琳尤其提到了一个叫让·莫内的法国人。此人神秘莫测,法国被纳粹占领后,他到了英国,居然被温斯顿·丘吉尔任命为英国供应委员会驻华盛顿的专员。
从此就开始了他在英美高层各个领域穿针引线的工作——有点类似温斯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提到的罗斯福总统身边的首席智囊霍普金斯先生。
记得温斯顿展示了一次华盛顿会议的出席人员名单:罗斯福总统、丘吉尔首相、莫洛托夫外长(斯大林代表)、哈利法克斯勋爵(英国外交大臣)、马歇尔将军,唯独到了霍普金斯这里,是哈里·霍普金斯先生。
牛不牛。
这些人没有什么体制内的职务,但上至国王、总统、首相,下至军官、记者们,都称他们为“先生”,几乎所有最高层级乃至高层私密的决策会议中,都有他们的身影。
凯瑟琳说,莫内的经历证明,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有政治头脑且全力以赴,就能够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取得权力的基础。
他们可以结交到他们想要结交的,拥有知识、权力和意志去推动事物发展的任何人。
我这刚因为凯瑟琳提到了莫内,联想到了霍普金斯,结果下面凯瑟琳就提到了霍普金斯。
1941年菲利普的法官助理职务到期,准备回佛罗里达州去就任检察官职务。不过在海军部朋友的劝说和成全下,菲利普得到了一个能够面见霍普金斯先生,以争取留在华盛顿工作的机会。
凯瑟琳展示了菲利普关于第一次见这位神秘人物的日记:
霍普金斯非常善于制造氛围考察来访人的反应——他先是咆哮问菲利普你他妈为什么不去军队?得到菲利普平静的回答之后,又发问,我身边有几百个你这样的年轻人,凭什么要用你呢?
菲利普继续平静地回复他自己在最高法院为大法官们工作的经验。
观察完毕之后,霍普金斯才提到对菲利普的安排。
菲利普随后就进入了租借物资管理局,每周能够为霍普金斯工作两天。
在租界物资管理局,菲利普和凯瑟琳还结识了另一个霍普金斯式的人物——本·科恩,没有职务,大家用英国政府的特定职位称谓称呼他——不管部长(non portfolio)——敝号在长篇随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提及过。
他任务就是要提升管理局的办事效率,确保供应能够满足需求,因此,他可以不受任何部门职责的约束。
也是通过租界管理局和科恩这样的人物,菲利普开始接触机密信息和资料,也得以一窥像霍普金斯这样的牛人,是如何通过控制对总统的信息输入,来影响总统决策的。
还有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拉里·弗莱,也成了他们的忘年交。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对轴心国宣战。
一切正如敝号随笔的《激荡太平洋》、《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原子弹秘史》中叙述的一样——美国联邦政府本来是一个权力有限且分散,而且效率不高的机构,可他们的议会民主体制有极大的灵活性和韧性,可以在一夜之间就组织起行政权力、商业资本、民间自治组织三股力量,迅速地构建一个高效的战时管理体制。
在既定的诸如总统顾问、战争部、通讯委员会、物资管理局等机构之下,从全社会各个层面调集特定人才,组建起以各种委员会为主体的横向组织——凯瑟琳说当时他们自称“雇佣军”——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去哪里,解决完问题就把事情交回给原本的体制机构。
德国和日本这类军国主义、极权主义国家,怎么也想不到,在他们眼里一贯值得嘲笑的议会民主体制,居然会如此高效地拧成一个巨大的铁拳,砸破用专制和极权构建起来的战车。
菲利普当时就穿梭在这样的委员会,为强化供应链而奔走工作。
凯瑟琳特别提到菲利普干过的一件事,对于今天的我们也很有参考价值:
当时为了激发生产力,霍普金斯提议了一个可变动利率贷款计划,用于支持中小企业放贷。
这样一个建议,还是在战争时期,罗斯福总统也没有权力拍板就干,按照宪法和议会民主体制的程序要求,必须先经过所有相关部门首长的认可签字,才能成为一个可提交国会审议投票的法案,审议通过之后,才能由总统签发成为法定政策。
这个法案从酝酿到提交国会,用了四个月时间!——这估计就是今天我们说西方那一套效率太低的原因。
可正如凯瑟琳说到的,当时他们也想不懂,一个明明有利于战时生产的政策,何以要经过这么环节,还要接受这么多次质询与反对。
到后来政策执行的时候,才明白——法案出台前繁琐的程序和接受的反对与质询,正是为了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考虑法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正面和反面影响,从而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任何政策,在达成其主要目标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其他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而出台之前冗长的考量,就是为了把这种副作用降到最低。
同时,反复纠缠之后的法案,在最终通过并成为政策之后,执行起来几乎就没有了阻碍,效果体现得会非常快。
更重要的,这杜绝了在集权体制下经常有的一件事——朝令夕改,政策反复。
为什么我们会常出现政策反复的情况?比如为民营经济定位需要年年一锤定音之类的?因为决策太快,并未充分论证其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
菲利普当时为了这份法案,先后忙碌了三个月,为了尽快提交国会审议,他抛弃了政府内部的传签程序,自己带着法案,打出租车到相关部门首长的家里,去找人家签字。
1941年5月,丈夫菲利普决定参军——这在当时的美国,难以想象的普遍,大家热情地参军,加入到离自己家里十万八千里远的战争中去。这也是当时的德国和日本军方没有想到的——他们一贯认为美国人自私自利,不会愿意卷入国际战争。
也是在同时,凯瑟琳连续失去了两个孩子,一个是流产,一个是出生后脐带缠住脖子,因为战争时期缺乏医护,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死亡。
这也让我很惊讶——夫妇俩属于首都高层公职人员群体,且家庭背景按照今天我们的层级而言,都属于部委级家庭(不用说凯瑟琳的父亲,菲利普的父亲是州参议员,相当于我们的省委常委),在第一次生孩子这件事上,他们居然很自然地没有想到特殊待遇,哪怕是跟家里人说一声,去个好点的医院,也没有。
他们没有。而且在失去了孩子之后,菲利普仍然继续参军去了。
身为亿万富翁和前美联储主席的父亲艾萨克,也只是打了个电话来安慰自己的女儿。
接下来是两年的军训生涯,凯瑟琳跟随菲利普到各个军事基地训练,凯瑟琳作为家属主要是参加当地妇女组织的生产劳动。
这让小两口第一次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境况。
1943年,经过两年军训后,菲利普通过考试得到了后补军官资格。本来因为体检不过关,为了能够进入军官系列,两人只好通过华盛顿的关系,找了此前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拉里·弗莱帮忙,豁免进入了军官学校。
军官学校毕业后,菲利普成为陆军少尉和通讯官,分配到了战略情报局工作,后来又到了宾夕法尼亚的空军情报学院,回到了华盛顿。
此时,华盛顿邮报在父亲艾萨克不懈努力下,也算是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改造,终于开始盈利了,广告量和订阅量都翻倍了。
不过,凯瑟琳提到了一件此前我没有注意到的事:迟至1944年,虽然华盛顿是首都特区,但这个特区,与今天我们概念中的特区,还真不一样——我们可能以为特区就是享受特殊政策和特权的区域——华盛顿正好相反,它享受的特权,就是它没有其他州和城市本应该有的权利!
华盛顿的居民没有选举权,它由总统直接任命的三个行政长官管理,而且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当时,有关黑人的新闻是不能上报纸的。
1944年6月,凯瑟琳的第一个女儿伊丽莎白终于降生——还是因为凯瑟琳哥哥的照顾,专门安排了巴尔的摩的一家医院,让凯瑟琳可以受到专门的照护。
1944年10月,战事加紧,菲利普终于被委派到太平洋战场的菲律宾。在一年之后提拔为陆军少校。
从与菲利普组建家庭,一直到菲利普奔赴太平洋战场,这三年时间里,凯瑟琳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会做一名家庭主妇和母亲。在第二个孩子唐纳德出生后,凯瑟琳得独自一人承担起重新找房子安家等各种繁杂事务。
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凯瑟琳提到,虽然菲利普没有直接说什么,但是从菲利普发来的只言片语中,她认为菲利普这样的情报官也没有预料到,原子弹会被投放到人口稠密的大城市。
日本宣布投降后,菲利普回到了华盛顿正式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