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约20000字,预计阅读时间52分钟。
目录
l 包商银行破产过程及其深层次原因
一、历史过程和时间线:
二、包商银行处置方式:
问题一:导致包商银行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Ø 对投资银行股的启示:
问题二:银行经营困难后直接破产,使股东的股权价值归零,会不会在其他银行身上发生?
Ø 如何惩罚明天系?
l 锦州银行重组过程及其危机深层次原因
一、历史过程和第一次暴雷:
二、第一次暴雷后的处置
Ø 锦州银行股权结构特征:股权高度分散,前十大股东全是民企
Ø 对投资的启示:
三、第二次暴雷
四、第二次暴雷后处置
Ø 白芝浩法则与上市银行遇到危机中国政府都会救助
l 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危机原因
问题银行的解决和处理方式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问题银行?
在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估值创造了人类金融史上的最低,甚至有些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的估值比瑞信破产时估值都低。这么低的估值是吸引我们产生兴趣的原因,但是这些低估值的银行都存在着已经公开爆发出来的或者是没有爆发出来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金融史上最低估值是合理正常的吗?所以我们要通过深入的研究来判断严重的问题和罕见的低估值,是不是估值准确的反映了问题?还是说在问题的爆发过程中引发了市场恐慌,市场恐慌导致给出的低估值已经超越了问题?
由格雷厄姆奠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认为所谓的投资机会是安全边际,也就是低估,是四毛买一块!不管是什么样质地的标的,只要它的股价和它内在价值有一个被低估的偏差,那么就是安全边际,就是投资机会。这就是我们要研究香港上市的内地银行股中的困难银行的原因,研究它们困难的成因以及产生的普遍规律,尤其是某些困难银行已经陷入政府和政策不救助就会全面破产的危机,那么政府救助的过程中,会保护谁的利益?会放弃谁的利益?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熟悉了解的问题,所以我们展开了对它的研究。
我们目前规划的几个研究标的包括包商银行、锦州银行、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我们将一一对他们的经营困境以及最终的解决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并寻找背后的普遍规律和原理。
l包商银行破产过程及其深层次原因
一、历史过程和时间线:
1、1998年-2010年间,陆续被“明天系”绝对控股,明天系用多个空壳公司突破监管,以89%持股绝对控制包商银行。
2、“明天系”绝对控股使包商银行股东制衡(董事会)形同虚设,使党委形同虚设!包商银行成为明天系的提款机。明天系通过各种手段从包商银行陆陆续续累积拿走1500亿,占包商银行总资产30%,占净资产的500%,使得包商银行早已陷入实质资不抵债。明天系早期收购其他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包商银行。
3、到2015年,明天系从包商银行拿走的1500亿所投产业出现坏账、不良和资产质量恶化,无法归还包商银行本金和利息,包商银行出现了流动性危机。
4、明天系不想包商银行危机爆发,主动尝试邀请地方民企、地方国企重组包商银行,但因为窟窿太大,受邀企业望而却步,自救失败。
5、重组失败后,为维持流动性,包商银行走上高息揽储之路以维持流动性!
图 1 包商银行2016年经营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在包商银行的数据中,包商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与同行比较偏低,包商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与同行相比较也偏低。这两个偏低数据都是不正常的,都可能关联风险。
表 1 包商银行与A股上市银行资产占比对比
2023年 | 贷款占资产 | 存款占资产 |
包商银行 | 36.3% | 44.9% |
股份银行 | 56.9% | 58.5% |
城商银行 | 50.0% | 60.7% |
国有银行 | 57.9% | 73.3% |
农商银行 | 59.3% | 73.8% |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制作:凌通盛泰
6、同时为维持流动性,包商银行在同业拆借市场负债超3000亿,占总资产60%,这都是很不正常的,涉及700家中小银行。
表 2 包商银行与A股上市银行同业拆入资金占计息负债比率对比
同业拆入资金/计息负债 | |||||
上市银行 | 2020Q4 | 2021Q4 | 2022Q4 | 2023Q4 | 2024Q2 |
城商银行 | 11.6% | 12.4% | 12.0% | 11.5% | 11.8% |
股份银行 | 18.6% | 18.7% | 17.5% | 17.4% | 18.3% |
国有银行 | 11.7% | 11.2% | 11.5% | 10.9% | 11.9% |
农商银行 | 7.1% | 8.1% | 8.6% | 7.8% | 8.0% |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制作:凌通盛泰
7、到2019年5月包商银行靠高息揽储和同业拆借,勉强维持流动性,但因为评级机构下调包商银行评级,出现了同业挤兑加上明天系整体污名化,包商银行的风险藏不住开始爆发。
8、到2019年5月,如果政府不介入接手包商银行,会导致700多家借给包商银行(合计3000亿)的中小银行被拖入危机,于是政府接手包商银行。
二、包商银行处置方式:
“包商银行破产清算+其他银行收购承接剩余业务”。该方案是先破产清算,清算回来的钱偿还次序:先还储户,再还优先股,再给股东。包商银行破产清算后收回现金不够偿还全部存款,政府动用存款保险资金几百亿之后,5,000万以下存款全部偿还,5,000万以上存款大约按照70-80%比例偿还,存款整体90%偿还。导致资本债、优先股、普通股一无所有。包商银行成为1949年来唯一一个彻底破产,让股东一无所有的银行。
用来偿还储户的钱来源:清算剩余资产+存款保险资金!
图 2 2020年存款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数据来源:金融稳定局网站
不仅股东一无所有,而且65亿二级资本债,全部归零不还,理由是“二级资本债”表面上是债,本质是资本,银行业设立二级资本债的作用是在银行破产清算的时候吸收损失,以降低政府的救助成本。65亿二级资本债,主要是由银行理财产品持有,虽然高达65亿,但对几百家银行的理财产品上分担到各家,每家损失不大,不会造成任何一家中小银行出现危机。
包商银行在政府接手后决定其破产,使股东的股权价值归零,这种让银行破产归零的做法是中国1949年以来的首次。于是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导致包商银行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所有的银行出问题都是资产端出了问题,为什么它的资产端出问题呢?如果他是能够拿到低成本的资金,正常情况下就可以不去追逐风险高、利息高的资产,可以避免资产端问题,如果他拿不到低成本的资金,只能拿到高成本资金,他就必须去追逐高风险高利率的资产,而高风险高回报的资产更容易爆雷,所以资产端爆不爆雷它跟成本端的成本高低是有关系的。
以硅谷银行为例,硅谷银行最终爆发危机的过程是,硅谷银行获得了大量的低成本的存款之后,错误的把自己的资金投放到已经涨了很多的长期国债之上了,这个错误的资产端布局和操作埋下了危机的种子。这一错误随着美国提高利率,长期国债的价格下跌逐步展现出来,而且硅谷银行把它披露到报表中,市场大众也看到了,只不过市场大众和硅谷银行都相信,只要他们不卖出不确认损失持有到期就可以避免损失。也就是硅谷银行所持有的巨量债券的价格大幅下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实,大家都相信只要硅谷银行一直持有到期,美联储会支付利息和本金,只要不卖出就不会带来损失,所有的市场参与者认为硅谷银行可以熬到持有到期避免损失。这也是为什么硅谷银行股价一直在崩溃之前表现强势的原因。但是由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提高了基准利率,硅谷银行的客户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把以低利率存放在硅谷银行的钱取出转存到了能提供高利率的其他银行,由此,硅谷银行的负债端发生了大规模资金流失。硅谷银行不得不卖出所持有的已经形成亏损的债券,这个卖出实际上是一种强迫卖出。如果没有美国提高基准利率,引发硅谷银行的大量储户取出钱来转存到提供高利息的银行,就没有被迫强制卖出已经账面亏损的债券,从而也就不能破产。
同样包商银行危机也是1,500亿的资金被投放到不正确的方向出现了无力偿还的资产端困境,危机的制造者大股东明天系一直想稳定成本端,靠时间化解资产端的危机,据业内传出的消息,明天系甚至想把这1,500亿经过10年20年完全做成不良资产逐步靠时间消化。如果包商银行没有发生同业挤兑,没有发生负债端的资金大量因为意识到问题而流失。实际上明天系的想法是可以实现的,所以包商银行危机的根源是资产端配置出了问题,但是问题爆发是同业拆借出现了挤兑。引发负债端松动和流失,所以危机就包不住了,也没有办法靠时间化解了。负债端稳定是用时间化解问题的根本前提。
同样锦州银行和包商银行一样,最终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同业拆借资金出现了挤兑。当同业银行发现锦州银行出现了问题之后,纷纷抽资金挤兑发生,这个时候锦州银行就没有办法靠时间化解问题了。
负债端是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负债端一旦松动就丧失了靠时间化解软着陆的可能性。
但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产端埋下了危机的种子,由成本端的突然松动和大量的同业挤兑,或者是个人储户挤兑引爆。危机的根源是资产端,但是危机爆发是需要成本端出事,所以最终危机是资产端和负债端共同造成的,其中资产端的问题是根本的原因,资产段是根源是种子,成本端的松动是一个诱发因素。
根据大量的数据统计发现凡是资产端出了严重的问题的银行,都会快速的用高利息吸引大规模的定期存款以壮大负债端。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我们判断哪些银行可能有问题的一个原则。
为什么一旦资产端出了问题,银行就会快速的大规模的以高利息吸收定期存款壮大负债端,这反映如果资产端出了问题以后巩固壮大成本端是可以用时间化解资产端的问题的。所以很多问题银行一旦遭遇问题,第一反应就是大规模高息拦储壮大负债端,但是一旦利用时间化解的过程中再次出现其他问题,很可能会加速问题的爆发。
Ø对投资银行股的启示:
在中国个人储户不会挤兑,个人对银行背后的国家信誉非常坚信,挤兑主要发生在同业挤兑,同业对同行的情况有内部消息可以了解,同业借款高达5,000万以上,大额的5,000万以上的,不会100%赔付,所以,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同业挤兑,所以同业贷款同业负债特别多的银行要适当规避。同业负债多应该作为负面因素看待。
问题二:银行经营困难后直接破产,使股东的股权价值归零,会不会在其他银行身上发生?
包商银行的股权89%是明天系持有,让包商银行陷入严重危机的1,500亿坏账的责任方也唯一是明天系,如果没有明天系长期非法占用1,500亿的资产且无法偿还,包商银行没有可能破产,明天系1,500亿的占用资产是包商银行破产的唯一责任方,是明天系一家拖死了包商银行,因此,明天系必须受到惩罚!不惩罚明天系不公平、不合理、不合法。
Ø如何惩罚明天系?
已经发生的事实是明天系的实控人被判刑13年,明天系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包商银行90%的股份是明天系持有的,让包商银行股权价值归零,就是使明天系的股权价值归零。这是惩罚明天系的一部分,假设包商银行破产重组的过程中明天系的持股还有剩余股权价值,那就不公平了。
凌通盛泰认为包商银行彻底破产股权价值归零是因为:危机责任方是明天系,包商银行的大股东(90%的持股)也是明天系,只有使包商银行破产,股权价值归零,来惩罚制裁危机的始作俑者明天系。这是一个特殊情况、特殊局面和特殊原因导致的特殊的破产!并不是中国的银行业危机重组的方案转向破产方式。除非未来的另一家银行遭遇了严重危机也是他的绝对控股的大股东造成的,那他的下场大概率很可能也是破产,如果不是绝对控股大股东造成的危机,应该不会破产。
凌通盛泰认为拥有大量流通股和社会法人股的上市银行遭遇危机,处理方案不会破产使股权价值归零。理由是:包商银行最终破产之后唯一被保护的是小于5,000万的储户。为了保护这批储户,存款保险基金投入了600亿。换句话说,政府拿600亿的代价保护了中小储户。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处理涉及公众利益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于涉及几百万社会大众的利益,中国社会一定会保护社会大众的利益,以寻求社会稳定。二级市场的中小股东跟储户性质一样,都是弱势的需要保护的人民群众,因此在中国的基本的社会管理原则下不会被抛弃,否则会造成和广大储户的存款不被保护一样的社会问题,而且会撼动中国14亿老百姓对银行背后有政府兜底的坚定信念,这种信任的丧失代价无法计量,不抛弃中小储户的逻辑同样适用于二级市场的几百万中小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和中小储户都是保护对象。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包商银行对于5,000万以上的存款不是全额保护的,所以在二级市场买入一些银行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不能买的太多,不要把自己变成中、大股东,一定要保持小股东的身份,一定要披着一个小股东的马甲。如果把自己的小股东身份丢失了,变成了一个中大股东,表面上看是强大了,实际危机来临的时候就很被动。
包商银行除去明天系之外,10%的中小股东在这次事件处理中的股权归零。这种损失是被明天系伤害的!本质上是小股东追随依靠的大股东不可信赖。所以银行的中小投资者需要认真的看大股东是不是有能力负责任值得信赖的。
包商银行破产直接原因是占到总资产30%的1,500亿资产被大股东长期非法占用最终无法偿还,从而没有办法避免破产。问题是为什么1,500亿的巨额资产可以被大股东长期挪用,如果董事会制衡和股东制衡存在,或者包商银行的党委制衡存在,能制约这种明显的必然会导致银行破产的行为发生,就不会破产,所以董事会的制衡,股东的制衡,党委的制衡丧失是破产的更进一步的原因。包商银行内部的制衡丧失,银行变成大股东任意可以索取的提款机。进一步追问什么导致了制衡的丧失?答案在包商银行的股权结构中,明天系悄悄的用分散隐藏股东实质关联关系,逐渐的持股包商银行高达89%,已经变成了一个绝对的单一控股的股东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制衡的力量都被打碎了,都形同虚设。所以包商银行危机的根本的终极原因是银行的股权出现了极其罕见,全中国绝无仅有的绝对的一家独大,完全一言堂,一切由明天系说了算,所以包商银行的钱就变成了明天系自己的钱随意的支取。问题出现在股权结构上的绝对的一家独大,一家商业集团几乎接近100%的控股银行,这家商业集团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又需要大量的资金,于是利用对银行的绝对控股关系,任意的从银行支取资金。
l锦州银行重组过程及其危机深层次原因
一、历史过程和第一次暴雷:
1、2019年,锦州银行因未能如期公布业绩报告,该行的H股和境外优先股于当年4月1日起停牌。停牌时间从2019年4月1日一直到2019年9月2日。停牌前的2019年3月29日收盘价为7块钱。
2019年4月1日,发布延迟刊发二零一八年年度业绩公告
公告原文:ltn201904019994_c.pdf https://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9/0401/ltn201904019994_c.pdf
延遲刊發二零一八年年度業績本行董事會(「董事會」)謹此通知本行股東(「股東」),鑒於本行核數師(「核數師」)需要有關本集團於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與其某些客戶間未了結融資活動的商業基準及會計處理的額外資料和文件以完成有關二零一八年年度業績的審核程序,而本行需要額外時間提供核數師所需資料,本集團截至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之年度的年度業績(「二零一八年年度業績」)將會遲延刊發。本行正與核數師密切合作,向其提供所有要求的資料及文件,以儘快完成審核工作。上市規則第13.49(3)條規定,發行人如未能刊發初步業績,則必須公佈根據尚未與核數師一致協定同意的財務業績所編製的業績(如具備該等資料)。董事會經審慎周詳考慮後認為,本行此階段不宜刊發本集團截至二零一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之未經審核管理帳目,因為有關管理帳目可能無法準確反映本集團之財務表現及狀況,且刊發未經審核管理帳目可能造成混淆,並可能誤導股東及本行潛在投資者。
这一令所有人无比震惊的重大风险性事件的披露,是在市场完全没有任何预期的情况下发生的。在该公告发布之前,锦州银行一直是以非常明显的优质股票的形象稳定上涨。
在足以导致破产的重大危机公开披露前,市场没有任何的察觉。这一事实证明,锦州银行在此前一直隐藏掩盖着自己的存量问题。也许是他隐藏掩盖的比较巧妙,也许是市场疏忽大意,总之在危机公开公告爆发之前,市场毫无任何反应。这就为接下来的崩塌式股价下跌提供背景和前提。那些锦州银行的持股人随着这个公告的发布立即遭受惨烈的损失。
除了锦州银行,实际上我们在包商银行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现象,在危机全面公开化之前市场监管层、投资人、同业完全都看不出来这家银行包含着足以破产的危机,其实我们把范围扩大到硅谷银行也是这样的,硅谷银行在爆发出将要遭遇危机之前,股价一直是强势上涨,这个现象难道是偶然的吗?银行在公开爆发危机之前,金融同业,资本市场、社会完全都看不出他的问题,如果你从报表上看根本就几乎很难觉察到。
凌通盛泰认为这是一个规律,就是存在严重问题的银行深知自己的问题如果不被隐藏起来,马上就会引发信誉危机引发挤兑,引发破产,所以,为了活下去会拼命的想尽办法粉饰报表隐藏问题,以至于他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是超过其他经营项目,这是他最重要的功课,所以他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精力无限的多使得任何一个其他主体很难看出来。
银行包括一些金融企业在全面崩溃之前,市场没有任何觉察并不是锦州银行独有现象,很多国际上的大型金融机构崩溃也都是这样的,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是由银行的业务特征所决定的。银行和金融业的核心经营基础和经营资源是信誉,如果社会大众、投资人利益相关方不再信任任何一家金融机构,那么它随后就会遭遇挤兑和崩溃。所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课题是经营信誉、维护信任,如果遭遇了经营性挑战的时候。把自己所遇到的挑战像现场直播一样都披露出去,它可能导致信用瞬间崩溃,使银行没有机会去解决具体问题。所以银行的业务特征使其遭遇一些挑战和困难是一种必然,当挑战和困难出现不告诉出资人和社会大众,专业的团队暗中处理其实是一种合理的行为,有利于银行有利于股东。就像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把病情的真相告诉患者,甚至有时候也不告诉患者家属,这个是有利于治疗的,如果你如实相告会使得患者恐惧,加重患者的病情。当最后实在是无法医治了,医生会告诉家属准备后事。银行在遭遇危机和困境的过程中,他把这个困境进行一些粉饰甚至隐藏,是处理这个业务的需要。把大问题说成小问题或者暗示不直白的说,都是银行需要维护信誉信任的内在需要。因此银行业的报表和他所处的现实状态有一些不一致,就是这个行业的特点。我们注意在中国有很多银行的高管被起诉,判刑中绝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贪污受贿和腐败,但是从来几乎没有说哪个银行的高管被判刑的原因是粉饰报表隐藏报表,虽然这个银行确实发生了粉饰报表,这些粉饰报表隐藏真相也都是高管们亲手做的,但是他们没有被作为罪责来起诉,这个事实实际上就反映了,在司法层面是尊重银行这种经营特征的。
有时甚至会出现这种现象,具体的金融机构已经决定把自己遭遇的困境公告天下,向社会完全披露,监管层会限制他这样做,不让他这样做,因为一个银行出现了危机引发的信心崩溃和恐慌情绪会蔓延到整个行业,这个时候监管层会要求相关金融机构再次采取缓释,用渐进式方法披露真实事件,直到相关信息被市场消化才终极披露。
凌通盛泰将这个规律称之为“死不露馅法则” 一露馅儿就得死,所以他们死也不露馅儿,为了不死在不露馅上投入的精力超乎想象,所以外部人很难看出来。
问题银行在市场没有任何警觉的情况下成功的掩盖了真相。然后突然公布使股价大崩溃,这对我们投资银行的投资人是一种提示,这就是银行的特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能过度集中的,而且要对基本面研究更深刻。
2、在停盘期间发生的事件:
(1)2019年5月31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向锦州银行辞任,距其被委任为核数师刚满一年。安永在辞任函中表示,在进行锦州银行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综合财务报表审计期间,安永注意到有迹象显示银行向其机构客户发放的某些贷款实际用途与其信贷文件中所述的用途不一致。
实际上锦州银行在2017年的春天就公告换了一次审计师事务所,当时给出的理由是按照规定不能够长期使用一家审计师事务所。现在看来,当时给出的理由可能并不完全是事实,审计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突然辞职突然离任,这些事件往往包含着很多重要的信息要给予高度重视。
(2)2019年5月锦州银行出现同业挤兑。
(3)2019年7月28日,锦州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国有金融机构以每股3.56元的价格收购了部分法人股的股权。ltn20190728058_c.pdf https://www1.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9/0728/ltn20190728058_c.pdf
二零一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接到本行包括中企發展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在內的部分股東的通知,稱在地方政府和金融監管部門的支持及指導下,其已向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工銀投資」)、信達投資有限公司(「信達投資」)及中國長城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長城資產」)轉讓其持有的部分本行內資股,,向工銀投資及信達投資轉讓的本行內資股分別佔本行已發行總普通股股份10.82%及6.49%。
工银投资、信达投资和长城资产等机构出资60亿元战略入股锦州银行。工行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工银投资出资不超过30亿元受让锦州银行的内资股股份,占锦州银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10.82%;中国信达全资附属公司信达投资拟受让锦州银行内资股股份,占锦州银行普通股股份总数的比例为6.49%。每股转让价格大约3.56元。
由审计师事务所辞任引发的危机爆发并进一步的出现锦州银行同业拆借出现了挤兑,这个时候危机已经包不住了,如果没有政策力量和国家金融机构接盘,整个锦州银行的危机就会扩散到其他中小银行,因为锦州银行也是一个8,000亿总资产的、很多中小银行和他有业务往来的。所以必须有人出手接管,监管一方面是化解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要输入信心。于是国有的金融机构从锦州银行的内资法人股手里以市场停盘前的半价收购了16%的国内中小内资法人股的股权成为锦州银行的最大的股东。从而就可以凭借这个最大的股东来主持锦州银行的工作。
(4)更换董事会和管理团队,提出增发,修改坏账处理的原则,增加了快速核销坏账的决议。
2019年9月27日 锦州银行公告及:“更换董事、更换监事、定向增发内资股、建议採纳呆账核销授权方案”
2019092900044_c.pdf https://www1.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9/0929/2019092900044_c.pdf
一名持有本行總股權3%以上的股東建議第五屆董事會於屆滿前提前退任,以確保本行未來的營運及發展將符合股東及本行的整體利益。
一名持有本行總股權3%以上的股東建議而董事會已通過採納如下本行呆賬核銷授權方案:為了提高資產質量的管控效率,股東大會將貸款及受益權轉讓計劃投資業務的呆賬核銷全部權限授權董事會。為了提高資產質量的管控效率,同意董事會在上述股東大會授權範圍內,根據本行實際情況,轉授權高級管理層進行貸款及受益權轉讓計劃投資業務的核銷工作。
定向增發
為進一步提高本行的綜合競爭力、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改善本行的資本充足率及核心資本充足率以及提升本行持續發展能力,董事會建議發行不超過62億股新內資股。
大型国有金融机构入驻两个月后,应该大体上彻底搞清了锦州银行的底数。在进行董事会彻底改选将过去锦州银行的老的董事会成员全部换掉的同时,要进行实实在在的存量资产问题的处理,为此改变了不良资产核销的方法和原则。同时增发以避免核销过程中、大规模确认不良过程中导致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这些实质的动作力度很大很猛很有效,要用真金白银向锦州银行注资,挽救危机中的锦州银行,其实力度是强有力的。国有金融机构用于购买锦州银行的国内内资法人股已经花了60亿,然后增发又投入120亿。此刻国有金融机构已经投入了180亿。比很多上市城商行的市值还高。
当做了这一系列实质的操作之后,锦州银行新的国资入驻后的管理团队,至少在主观上认为他们已经把锦州银行的毒瘤切除了,也稳定住了锦州银行,于是他就开始发布公告开盘,如果新入驻的国有金融机构,没有认定他们的操作已经把锦州银行的实质问题解决掉,那么一般情况下不会开盘的。
3、复牌和复牌后市场下跌50%以上
2019年9月2日,锦州银行在发布了一系列公告和操作之后复盘,股价连续大跌。
二、第一次暴雷后的处置
1、落实增发
2020年3月10日锦州银行发布定向增发公告:
stockn.xueqiu.com/00416/20200310275467.pdf https://stockn.xueqiu.com/00416/20200310275467.pdf
成方匯達將認購合共52.70億股認購股份,佔建議定向增發完成前本行現有已發行股本總額約67.72%,以及佔建議定向增發完成後本行經擴大已發行股本總額約37.69%。遼寧金控將認購合共9.30億股認購股份,佔建議定向增發完成前本行現有已發行股本總額約11.95%,以及佔建議定向增發完成後本行經擴大已發行股本總額約6.65%。
認購價為每股認購股份人民幣1.950元(相當於2.165港元,可能進行價格調整)。每股認購股份認購價較:
(i)於最後交易日在聯交所所報收市價每股H股2.430港元折讓約10.91%;
2、、开始进入处理锦州银行的存量1500亿不良资产
2020年3月。锦州银行发布了对1,500亿存量不良资产的处理方案。该方案是把1,500亿的不良资产以450亿现金加上750亿债券的方式卖给了国有金融企业。同时三百亿的缺口从锦州银行的存量拨备资金中计提,也就是说1,500亿的账面资产以1,200亿卖给了国有金融企业,锦州银行再自己从拨备中核销了300亿。也可以把这次债务重组这样理解:1,500亿的账面资产锦州银行先把它核销300亿,用掉300亿的存量拨备,也确认了300亿的损失资产,这个核销不影响净利润。于是账面1,500亿的资产在核销后变成了1,200亿,此后又把这1,200亿以450亿现金加750亿15年长期债券年化2.25%的利率卖给了国有金融企业。
锦州银行1,500亿不良资产处理公告。
https://stockn.xueqiu.com/00416/20200401163741.pdf
到此,国有金融机构为了挽救处于危机中的锦州银行又投入了450亿的现金,收购了锦州银行的不良资产。于是为挽救锦州银行,国有金融机构已经累计投入了630亿的资金,同时还承担了750亿的不良资产。这样国有金融机构花费上千亿把锦州银行暴露出来的危机消化处理掉。
到此锦州银行第1轮的不良资产处理完毕。
表 3 锦州银行财务数据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2020年不良率大幅下降,计提减值也同步大幅下降,标志资产质量问题处理完一大波。
到2020年,锦州银行通过引入国有金融机构并且剥离债务的方式处理完了一轮不良资产,这一轮不良资产主要源于锦州银行的几个股东。需要巨量资金的私营商业集团凭借锦州银行股东身份,从锦州银行获得了大量资金,投放到自己的经营中,但不幸的是他们经营失败了,无论是华泰汽车,无论是宝塔集团都经营失败了,从而他们凭借股东身份获得的锦州银行贷款出现了坏账,引发信任危机和同业拆借挤兑,国有金融机构为避免蔓延到行业紧急入住,国有金融机构入驻就是为了处理这些股东的不良资产,2020年底大体处理完各项财务数据好转,不良率下降。到此貌似锦州银行的问题已经解决完了,股价也有一些反弹。
表 4 锦州银行逾期贷款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2018及2019年,逾期贷款余额大增,2020年锐减,问题资产通过核销、剥离等方式,已经处理大部分问题
表 5 锦州银行不良率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2018-2019主要问题在其他企业,分析认为这是银行股东的贷款,它们先出现问题使银行进入困难,2020年剥离处置以后已经好转;紧随其后的,是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的问题,在2020年剥离后,2021年又快速爆发新的问题。
通过数据能看出来,其他贷款大部分就是股东们的借款,可以看到通过回溯的报表,这类其他借款中的不良是很高的。到了2020年,这个其他贷款的不良率已经大幅下降了。所以股东们折腾出来的不良资产已经处理完了,但是锦州银行的问题并没有结束,随后又发生了由地方经济衰退引发的新一轮危机。
上表中可能还揭示了一条规律:金融和经济具有一定的反身性,且金融变动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更大。2018-2021年各类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变化数据揭示了两个重要特征:2019年锦州银行被央企性质的金融机构接管后,其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18年的3.55%上升至2019年8.09%。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从2018年的10.35%上升至2019年的26.71%,并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超过35%。这可能显示了央企性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更为严格,而对贷款风控的趋严也可能限制地方企业获得金融资源的能力,并打击到地方经济,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小微企业。
央企进入将股东导致的锦州银行不良资产清理完毕后,随后出现的个人经营贷、小微企业贷款不良飞速飙升,与新的国企管理层对风险资产的清理,更加严格暴露风险有关系,但是从3%一口气飙升到10%。从10%再飙升到35%这个升幅肯定与经济背景有很强的关系。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在疫情之后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困难,从而区域经济困难导致中小企业的风险暴露了。这就是东北地区银行困难重重的原因,他遭受了两次危机,出现了雷后又有雷情况,先有股东导致的严重的不良资产,后又遭遇区域经济恶化的冲击。在两次危机的打击下其经营状况很难不严峻恶化。东北地区的银行经营状况跟全国其他地区的经营状况性质不同。先是治理结构危机后是区域经济危机双冲击之下,很难在短期之内有质的好转。
Ø锦州银行股权结构特征:股权高度分散,前十大股东全是民企
成立于1997年的锦州银行,前身是由锦州市十余家城市信用社和锦州市城市信用合作社整体改制而成。2015年12月,锦州银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截至2018年6月末,锦州银行资产总额近75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7%至43亿元。
锦州银行的民营法人持股比例较高且较为分散。根据锦州银行2018年中期业绩报告,截至2018年6月末,锦州银行内资股法人持股中,民营法人持股占比高达61.43%。内资股前十大股东全是民营公司,且股权占比均未超过5%。
表 6 锦州银行股东情况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锦州银行十大股东中,股东分散,股东全是民营企业,从事不同的行业,在社会经济变动过程中经营出现了危机。宝塔集团破产,华泰汽车破产。其持股最大的单一股东中企发展控股实际上是一个与金融没有什么关系的品牌类公司,就其整体实力来说也不特别强。
图 3 锦州银行持股最大单一股东
数据来源:企查查
纵观中国过去10多年出大事的银行有一个共性:大部分是民营银行,民营银行几乎全军覆没。从民生银行到锦州银行,包商银行、浙商银行以及盛京银行都是民营银行,如此多的民营银行出事儿,一定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银行变成了纯民营银行,至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是规律性容易出事,这一事实背后一定是有规律性的原因。
包商银行是90%的单一是民营集团持股,锦州银行、民生银行、都是完全没有国有股东,有几十个甚至上百家私营企业构成这些银行的股东,当一家私营企业完全绝对控股了这家银行的时候,这家银行就变成了这家私营企业的任意索取的提款机,当多个私营企业共同持股一家银行,又出现了多个私营企业从银行套取低成本的巨量资金进行经营,一旦这些企业股东们经营遇到困难,银行就陷入了艰难。
包商银行一家股东绝对控股,是一个企业掏空银行,如果是多个私营企业共同持股一家银行,则是多个企业一起掏空银行。一个企业掏空还是多个企业掏空,结果都是银行因股东们把银行的资金资源当成私有的特权任意的索取,而走上的困境和危机。
如果一家私营企业绝对控股银行,党委董事会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制衡。如果有多个私营企业共同参股一家银行。这些参股的私营企业,其参股的目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方面为了获取企业自身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一个财务投资,很少对治理结构有兴趣,出现了搭便车现象。于是就会规律的在多个私营企业共同参股的银行身上出现管理层实际控制,民生银行的董文标、锦州银行的张伟都是这样形成的实际控制,董文彪和张伟并不是因为个人能力特别强,是因为他们所经营的那个银行的股权结构是特别散乱的民营企业,这些民营企业入股的目的主要是获得低价资金,银行管理层给了股东低价的资金,股东就没必要约束管理层,所以股东和管理层相得益彰。股东得到了不应该得到的低价巨额资金,管理层得到了控制权。于是管理层虽然没有股份,但是实际控制着银行。这种控制权也会变现获取自己的私利,股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股东也从银行拿到了不应该拿到的低价的巨额资金。这样这个银行就会必然的出事。
凌通盛泰把这种中国银行业的多个民营企业控股一家银行,规律性出事的机制,称之为唐僧肉法则,银行的资金是各股东眼里的唐僧肉,能获得低价巨量的资金是他们根本目的。一旦他们获得了这个利益,就像吃到了唐僧肉,他们不特别管这家银行管理层怎么样经营。管理层完全实际控制了这家银行,于是这个银行其实就是畸形化的一种治理架构,所以必然出事。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不仅是绝对100%控股的股东会伤害银行,一些持股量只有百分之几的股东没有绝对控股权,但是他们进入了前十大股东之后也会利用自己的相对大股东地位,从银行获取过度的低息贷款,最后制造出严重的问题和危机,这样几个事例结合起来。更深刻反映的是银行主要股东不能是那些急切的需要大量资金的商业集团。当股东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商业集团,就存在着相当的可能性,商业集团利用股东身份获取急需的巨量资金。最终银行的信贷资源被这些商业集团凭借股东身份掌控,最终一旦出事银行就危机化。
由此在政策上就要限制对资金需要无限的大型商业集团成为银行的股东。要由保险公司做银行的股东,因为保险公司本身不特别缺钱,他自己就有吸收保费获得资金的能力,他拿到大量的钱主要是对外投资,而且保险公司管理的长期资金它特别的重视长期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风险偏好也比较低,所以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商行农商行,不应该把一些大型的商业集团作为股东,这些经营主体本身特别需要钱,他们一旦成为股东,肯定会想尽办法从银行获得资金从而埋下隐患。应该把保险公司把政府以及其他一些有充分的资金,且并不特别需要钱的主体作为银行的主要股东,比如说养老基金。
投资实践中选择银行的时候要观察它的股东结构,如果是一些纯粹的大大小小的需要资金的商业集团做股东,不确定性会大,如果是有政府,甚至主要还是包含着保险公司的银行,可能稳定性更高一些,因为股东对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主要股东塑造了这个银行的品性、行为特征、风险偏好。更重要的是万一银行遇到困难的时候,实际上最终能不能跨越危机决定于核心股东。
这一法则给我们投资的最根本的启示,是避开没有国有股的银行,尤其是避开没有实际控制型股东的银行,绝对不能投资于多个民营实业型股东联合控制的银行。而是要投资有实际的国有股股东主导的银行。
Ø对投资的启示:
我们不能投资大量的民营股东,重点投资由国有股股东主导控制的银行,为什么这样做呢?原因如下: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有了民营银行,出现银行经营危机困难的绝大部分是民营银行,而且民营银行在出现危机的时候,他的股东并没有办法化解这个危机,最后都是国有金融机构入股重组回归了国有控股才解决危机。
民营银行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国有控股的银行存在一系列问题,大量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后效率提升,人们自然产生这样一个观点,国有企业能够通过民营化而提高效率做大做强,国有银行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民营银行和民营化来解决,于是催生了民营银行的出现。
然而运行20多年后,现实和实践给出的结果是大量的民营银行出现了比国有银行更严重的问题,民营银行不仅没有解决国有银行所存在的问题,出现了所有国有银行曾经出现的问题,还出现了国有银行不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股东掏空银行,比如股东拖死银行。实践出真知事实证明,在安全性、稳定性、经营质量上银行民营化并不如国有化。这一结论是客观20年的历史事实给出的无法推翻。如果不承认不接受这个结论,那就是不尊重客观事实了。
为什么民营化能使很多传统制造业国有企业的效率提升,而在银行推动民营化的过程中,民营银行比国有银行的问题更多更严重?以下是凌通盛泰给出的答案。
银行的基本业务模式是把几千万人的闲散资金聚拢起来,形成巨大的资金资源,集中在银行的上万亿的资金,首先是一种资源决定了经营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生死,在这种情况下掌握资源的银行实际上掌握了一种决定经营性企业生死的权利。由此银行掌控资源更掌握权力,决定贷款发放实际上是行使一种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利。由于银行实际掌握的是一种稀缺经济资源的分配权利,所以银行不是一般意义的企业,而是很类似于政府兼有掌控行使权力的功能。银行跟其他一般性企业最大的差别是,掌控着一种涉及整个社会经济体所有经营方命运的权利。银行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权。于是银行的经营管理实际上内在的包含着对这种权利的管控应用和监督。权利的管控不能够完全用商业化私营化实现,权力的科学使用是政府最擅长的,政府在管理控制使用约束权力的过程中包含了更丰富的经验,这就是为什么国有银行在整体经营状况上要比私营银行强。也是为什么制造企业私有化效率就提升了,但是国有银行私有化反而出现了更多的问题,因为银行是披着企业马甲的权力机构。是一个特殊的权力机构,它的经营过程中潜藏着一种对权力的使用权利的分配,它带有公共性。所以银行实际上是更接近于政府,它应该由政府来管控。
这就是为什么在世界各国哪怕是纯市场经济的国家都有国有的银行,这些国有银行配合这个国家的政府,执行一些国家的政策意图。
如果一味地认为民营化就能解决银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违反了银行经营的贷款资源,本质上是一种资源分配的权利,从而必定出现问题。那些民营银行出现了公权力私用!包商银行的危机是大股东完全把公共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为所欲为,而锦州银行等有多个民营股东共同持股的银行,那些股东们把公共权力私用。他们凭借股东地位控制了权利私用权利,不顾银行的死活和公共利益,这些银行必然出问题。
当凌通盛泰团队通过案例分析得出民营银行规律性的更容易爆发危机和问题,从稳健经营和风险管控角度,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有质的差距,这个观点是很与众不同的,与普遍主流的认知相反。为保险起见又做了专门的调查,由于我在90年代在证券公司工作过,当时的同事大部分还都在证券公司工作,其中有人在私营证券公司和国营证券公司都有足够的工作经验,且他们都是中层干部,所以我专门对他们做了调研,请他们客观地从经营管理风险管控角度,比较民营证券公司和国营证券公司的优劣进行比较,以下是收到的反馈。
反馈一:
民营证券公司与国企证券公司各有所长和不足,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u经营:民营企业在经营中更突出以大股东为想法和利益出发点,业务发展喜欢短平快,重点突出小而精的业务特色,经营中以快速发展和拓张为主要目标;国企更关注业务结构的综合性和全面性,注重规模和市占率,经营中相对更稳健。在合规性方面民企存在弹性空间、经营中比较激进和灵活;国有企业从外部监管到内部合规性都比较严格,制度性强、灵活性弱,经营中以稳健为主。
u人才引入:民营主要招聘具备个人特长和个人优势的人员,突出个体能力、能快速在某个业务领域带来业务和收入,大多高薪通过社招为主;国企招聘更注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团队协助能力、企业文化理念的认同。
u考核:民营企业考核指标主要以收入和利润为导向,收入与经营指标强关联;国企的考核指标比较综合,业务收入占比不大,且业务及展业合规性、客户投诉、专来能力、服务能力等做为考核指标。
u管理:民企在管理中制度的变更频率较快,灵活性较大、决策较快;国企券商制度的严格性较强,灵活性较弱、决策较慢;
u企业文化:国企更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民企更突出大股东的个人意识,企业文化建设基本没有,所以员工缺少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更关注个人能力和业绩;
u员工培训:国企从内部重视度、组织力度、资金投入方面更有优势性,注重员工的综合能力培训、团队协助能力培养、合规意识以及党和团的培养和发展、讲究政治意识形态、讲人情、人文关怀。团队建设方面也较民企有优势性: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较强,内部的竞争为中性,做业务不过激、求稳性强。
反馈二:
我在这个行业已经30年,在两个证券公司呆过,一家是民企,另一家是国企,所以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有一些薄见,以下我想尽可能从客观的角度来谈谈我对国企券商和民企券商的看法,不足之处,请指出并共同交流探讨。
u从风险控制方面,国企券商抗风险能力更强,民企券商抗风险能力较弱
国企一般都会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一般不用担心其在一些业务板块或管理领域会出现制度真空现象,因此相比较民企,国企制度更健全,内控水平更趋完善。但有利也有弊,国企因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因此很多工作决策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流程进行审核确认,效率相对低下,但因为是集体决策,制度先行,因此很多风险业务从制度中已经约束或屏蔽掉了,因此国企抗风险能力更强,风险事件较民企相对会更少。反观民企,其在制度建设方面,一般都不太完善,个人决策机制多于集体决策,而集权会产生两种情形,一种是,集权者本身如果采取错误决断,那公司经营风险就会加大,制度不能起到制衡作用,公司风险问题增加,不确定因素增多。包头信托、包商银行就属于这种情况。另一种是,集权者采取正确管理措施,工作效率比国企更高,业务显著提升,但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出现瓶颈,即人管不如用制度去管,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因之所在。
u核心竞争力打造方面,国企券商更具优势,民企相对单一
国企券商更看重行业排名因此在业务方面更加强调多元化发展,民企券商看重的是绝对收益,更多是强调以利润为导向,但从发展后劲来讲,由于太过趋利降低了核心竞争力的打造,因此民企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可能会受到很多制约,一是人才相对单一,公司在用人方面更多强调引入资源型人才,而忽略了专业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同时,公司一旦遭遇业绩滑坡,减员增效是民企惯用手法,民企不是慈善机构,因此人才队伍的稳定性缺乏,我在原民营证券就是因为看不到职业发展的希望,因此跳到了国企证券。二是民企在顶层设计方面,更多讲的是效率,但讲效率的同时更会讲成本,因此相对于国企券商,民企券商在顶层设计投入方面是不足的,而国企在这方面还是非常具有优势的,近几年很多大型国有券商都会聘请全球顶级的战略规划咨询管理机构,去为公司进行顶层设计,据了解公司花重金聘请全球领先管理咨询公司给高管及中层进行集中强化培训,同时为公司量身打造制定战略规划,咨询费以大几千万上亿为门槛费用,一般民企很难承受,也不会主动花销类似费用。
u国企券商是国家的产物,是发展的主流方向,民企券商未来被合并或是终极目标
证券公司属于金融属性,因行业的特殊性,国家对于金融领域一定要采取控制主导权,因此,国企券商一定是主流方向,同时,作为国家的钱袋子,国企券商与银行一样,都有着国家这样的坚强后盾作为支撑,国企券商从他诞生之日起,就有国家作背书,各种资源优势天然就比民企要强很多,因此竞争力毋庸置疑。比如,15年的时候,证券市场异常火爆,融资融券市场空间繁荣,但当时很多券商就出现融不到钱的情况,当时大部分国有券商没有出现客户两融借不到钱的情形,而在民营证券公司需要抢额度,两者对比,强弱立见。个人认为国家是不会让一只民营券商来主导整个行业的发展的,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也是这样。当然有些行业,私企会占优势,比如高科技企业,华为就是民企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但需要说明的是,金融和高科技企业有着巨大的区别,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券商姓公不姓私,就犹如石油、电力、天然气一样,国家是不可能让私人去控制、去垄断的,一定是国家所有的。
以上两份调研反馈报告确认的事实是民企券商比较受大股东和实控人个人意志的强烈影响,带有个人色彩比较浓烈,民企券商在做业务的时候创新性比较强,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从消极的角度上一些创新容易引发问题。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具有脆弱性经不起不确定事件的打击,按照过往行之有效的方法循规蹈矩,更有利于金融企业避免风险,对于金融企业稳健性重于创新性。创新敢为天下先是双刃剑,作对能促进发展,一旦做错了会形成无法估量的后果,国有企业不擅长创新,但不擅长创新的劣势反而符合了金融需要稳健的行业本质,所以民营化的金融企业中问题更多,国有的民营企业相对问题少是带有规律性的。
三、第二次暴雷
1、2023年1月20日锦州银行发布停盘公告。
2、2023年锦州银行再次爆发第2轮危机,出现了雷后有雷的现象。
2023年3月锦州银行再次发布延迟披露2022年年报的公告,这一公告与2019年所披露的延迟发布公告完全一样,一个字都不差。
stockn.xueqiu.com/00416/20230331740943.pdf https://stockn.xueqiu.com/00416/20230331740943.pdf
到了2022年底,锦州银行再一次没有办法发布年报,需要延迟发布。这是在国有金融机构入驻后处理了近2,000亿不良资产之后的再次危机化。爆雷之后再爆雷,雷后还有雷。第一轮雷是大股东们折腾出来的,处理完之后又很快就爆发了第二轮危机,第二次危机是中小客户们爆雷。中小客户们所以爆雷是因为锦州银行所在的经济区域本身的经济陷入了困难,在这个区域上的大量的经营者的财务状况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看到锦州银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它是两个雷把它击垮了。第一个是治理结构有问题导致股东不合理的从银行拿走贷款,股东失败以后拖死了银行,国有金融机构接盘。第二个雷是区域经济不佳导致中小客户丧失还债能力,再次把银行拖垮,两个雷都深刻的反映了银行危机的共性:治理结构不好私营化股东掏空银行必生危机!区域经济不好则该区域的银行也会出现危机。
表 7 锦州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
数据来源:上市银行财报 制作:凌通盛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锦州银行所在的锦州地区的总GDP才1,000亿人民币,而锦州银行的资产是8,000亿,这就说明一个小地方或者说经济规模较小的地方,支撑不了资产规模特别大的银行。锦州经济区域内根本无力支撑8,000亿资产规模的银行。一个地区城商行最终能做到多大规模,跟它所依托的经济区域的GDP规模有一个比例关系,必定银行是服务实体的,实体经济规模不大,硬把银行做到非常大规模,其实就是潜含着风险。
第二个雷完全是区域经济推导致广大中小企业的不良率飙升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出问题。锦州银行印证了凌通盛泰所提出的银行的经营状况更多的是受区域经济影响。
在锦州银行这个案例还触及一个问题,如果锦州银行的管理层能力很弱,能在锦州这块土地上把锦州银行做到8,000亿总资产,并且在香港上市吗?根据锦州银行爆雷之后,业内对锦州银行前董事长张伟的评价认为是很有能力的,有一定的功劳。在锦州银行案例中,其实管理层能力强的意义并不都是正面的,如果一个小国家完成了登月工程时,这个国家也差不多要完了,因为他没有那个实力硬干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个时候其实也是风险。
四、第二次暴雷后处置
2024年的1月公司发布公告要邀约收购所有H股流通股,退市私有化。同时内资股的中小法人股以同样的价格要约收购。人民币支付31亿元,港币支付48亿。
stockn.xueqiu.com/00416/20240126257285.pdf https://stockn.xueqiu.com/00416/20240126257285.pdf
4月锦州银行完成了收购和退市。到此2022年,2023年的年报均还没有发布出来。年报一直处于难产中。
Ø白芝浩法则与上市银行遇到危机中国政府都会救助
白芝浩法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沃尔特·白芝浩在1873年提出的,主要针对金融危机时银行的应对策略和央行的角色定位。白芝浩法则的核心内容是,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应该慷慨地向那些经营稳健且拥有优质抵押品的公司发放贷款,但同时必须设定足够高的利率,以吓阻那些非急需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确保银行在危机时期能够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同时避免因过度宽松的信贷政策而加剧金融风险。
白芝浩还强调了中央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的“最后贷款人”角色。他认为,央行应该在危机时刻及时向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以防止金融恐慌的蔓延。这一观点对后来的货币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中央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观察锦州银行的危机爆发之后,政府的救助整个花钱突破了千亿,始终是在救助,从最后的结果看不是特别理想,负责救助的国有金融机构其实也陷入了严重的损失,可以清楚地看到政府始终没有放弃,完全没有想过像包商银行那样一下子破产了事,包商银行以破产了事的方式,让股东、优先股、包括二级资质本债完全归零。破产方式让救助单位花了600亿,花的是比较少的,而为让锦州银行活下去支付的成本已经突破千亿,到今天锦州银行还没有办法活下去,为救助锦州银行巨大的花费证明了一个事实,政府一定会救涉及大量社会公众股的上市银行,包括h股银行。包商银行只是个特例,只是特殊的使招商银行陷入破产的责任方,其实是包商银行90%的股东方,所以必须让他破产。
从想尽办法救助锦州银行的现实,实际上是执行的白芝浩法则,政府作为最后的贷款人一定要让公众银行活下去。另外,如果在中国政府面对一家上市银行出现危机后,不救助让他破产,相当于是向14亿公众宣告老百姓心中认为的每一家银行背后都占着国家信誉、占着政府,政府一定会管,这个信念破灭了,那么整个金融就变得更脆弱了,甚至会发生挤兑,中小银行的生存环境会恶化。那样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问题银行已经必须施救的时候,中国政府作为最后的贷款人,实际上是一定会站出来的。
l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危机原因
我们对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也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几乎完全相同的问题。哈尔滨银行原来是国有银行,后来像包商银行一样引入了明天系的资金,明天系崩盘后,最终又被国有资金收购回归了国有控股。哈尔滨银行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股东,另一方面受困于区域经济。盛京银行的情况同样如此,本来是沈阳的一个国有银行,私有化最终恒大成为其大股东,随着恒大的爆雷盛京银行出了问题,恒大退出国有金融机构接盘。股东的动荡盛京银行出现了问题,随后整个东北经济的困难又给了盛京银行重重的一击。我们对这两家银行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讨论,结论是:两家银行困难危机共同原因均是来自于股东结构过度私有化,以及被区域经济所拖累。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完成对这两家银行数据的详细整理,但是我们分析过程已经完成结论。
董宝珍
2025年1月7日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涉及到证券市场分析及股票研究探讨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对任何人的证券投资和股票交易的建议和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收益和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