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正在发生的是一种过去从来没有的全新责任资金入市主动作价值发现的重大变化,对我们这些长期持有低估值银行股投资者会产生重大经济利益影响,我再从学术上论证责任资金在市场整体极端低估和极端高估时逆向平准市场的波动之外,在某些重要的板块长期低估值会带来系统危机时,责任资金主动干预这些重要板块估值的合理性。
市场极端估值时,市场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性,且市场自身不能恢复理性,出现了市场无效。平准基金入市是在市场已经失效,完全丧失理性时向市场输入理性,让市场恢复理性,结束无效回归有效。因此抽象的说:“平准基金设立的基本原则和入市的条件和作用是在市场无效的时候,向市场输入理性。当市场丧失了理性、处于无效状态时,平准基金必须入市。
理性的丧失、市场无效又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就是整体市场上完全丧失理性,所有板块都被非理性包围,市场整体无效。
第二类是在局部板块出现严重、长期错误低估值且这种局部板块错误估值影响到股市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运行。
这两种情况任何一种情况发生,都需要作为维护市场理性健康安全的平准基金入市干预,向市场提供理性消除市场的无效。让市场恢复到理性和有效的状态。在人类资本市场的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是整体市场理性丧失和整体市场的无效,而现在与中国式现代化经济政治体制密切相关,是中国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保障的大型国有企业出现长期不正确罕见低估值,市场一直没有资金做价值发现的局部板块严重低估非常罕见,这种情况几乎只有在中国发生过,其他国家似乎没有发生过,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被长期低估,且没有市场力量主动的纠正,对社会经济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此时平准基金入市的条件在中国大型国有企业身上完全具备了。这就是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低估值板块的估值在不断的提升,同时各种市场力量公布的数据又反映出并没有市场资金主动买入的原因。
中特估和国家以股市拉经济的战略需要责任资金常态化入市
2022年末高层提出中特估的战略到今天已经两年了,中特估完全没有实现!出现了无人响应的情况。
为什么中特估在中国股市没有任何人配合,没有实现,接下来市场会自觉推动中特估会实现吗?答案是不会!
1、市场化资金无法自觉实现中特估
中特估的思想主要是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所提出的一种观念,以下是刘俏教授文章节选: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应当纳入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和中国经济发展特征高度契合的“中国特色”价值成分。资本市场估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价值成分应该纳入两个关键维度的价值:
第一是超越股东权益价值的利益相关方价值。企业不仅需要为资本的所有者创造价值,同样需要考虑为包括员工、债权人、政府等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创造的总价值。
第二是处于生产网络的企业通过产业链、供应链对总体经济形成的乘数效应。越是位于节点行业或关键领域的企业,其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正面冲击在生产网络传递和放大的乘数影响就越大。
目前市场盛行的以股权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的经典市场估值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特征,导致相关企业估值偏低,制约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地发挥。本文围绕企业自身为利益相关方创造的价值和企业通过生产网络对上下游乃至整体经济产生的乘数效应构建企业社会价值变量,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又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突出特征。”
中特估根本思想是:不能完全以股东资本利得最大化给企业估值,不能完全按照现金流折现给股票估值。中特估打破了传统的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估值要考虑它的现金流折现,还要考虑它的社会贡献。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估值要兼顾股东资本利得价值和社会贡献价值,把两个价值加起来形成最终的估值,中特估的这种思想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战略性节点产业的估值要高于原来的基于现金流折现的估值。
按照传统的股东资本利得——也就是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和中特估两种估值思想来看,疫情爆发之后中国银行业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支撑实体经济,减少银行自身现金流的行为,会得出截然不同的两种估值。按照传统现金流折现估值思想,由于银行主动让利实体经济,必然导致银行现金流入比不让利减少,当现金流入减少后,按照现金流估值模型,这种让利使得银行的价值下降。用中特估的估值思想看,让利虽然导致了银行现金流比不让利减少,但是让利支撑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健康,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从长远上也有利于银行的经营基础和长期现金流。
所以按照中特估思想,银行的让利行为增加了社会价值,社会贡献和社会价值是可以体现在银行股的估值中,所以让利行为不仅不压低银行的价值和估值,反而增加银行的价值和估值,这是中特估最本质的思想。
中特估的思想是认为对社会至关重要的基础产业,包括银行、电信等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重要性和社会贡献决定了可以凭借社会价值的重要贡献获得更高的股票估值。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一些经营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但没有促进甚至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这种行为不仅不应该是估值下降价值减少的理由,反而应该是价值增加的原因。
中特估表面上是要纠正错误的国有企业低估值,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全新的估值思想,在纯现金流折现的估值思想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中特估把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企业给予更高的估值,把帮助社会其他主体跨越困难的行为给予更高的估值,这种思想是革命性的,在人类金融史上是首次提出,完全与现金流折现不同。包括很多卡脖子技术急需突破,于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一些卡脖子的公司应该有一定的高估值,这也是中特估的含义。
于是问题来了,中特估估值思想和现在普遍流行在全世界的,包括在中国股市也无限流行的现金流折现思想是不同的,如果中特估的思想变成现实,需要让市场中有定价权的主流机构接受中特估思想。现在市场中的主流机构会接受这种中特估思想吗?不会!至少不会马上接受!
这就是中特估不能变为现实的重要原因之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投资者是不会主动支持中特估这种思想的,让市场化逐利资金在自身的资本回报率之外,把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纳入估值,与资本的逐利性是冲突和矛盾的。市场中的主流资金更愿意用现金流折现估值,现金流折现决定估值的本质,是认为股票的价值只与股东这个唯一的主体有关系,与股东之外的社会利益没有关系,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是完全不考虑社会责任、社会利益的,只考虑流入企业的现金流利益的。中特估的思想跟现在的主流资金信仰的现金流折现有矛盾,从而靠现在的主流资金落实中特估是有内在困难的,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它的立足点完全是企业独立主体利益最大化,并且具体化到了企业股东利益最大化,没有考虑社会,这对于追逐私利的绝大部分人来说更容易接受。因此在这种结构性困难面前,必须引入“责任资金”来落实中特估。
2、责任资金常态化入市实现中特估
如果没有“责任资金”,纯粹靠市场化资金不可能去践行落实中特估,市场化资金连大型国有企业正常的估值都不给,怎么可能给他以比正常估值还要略高一些的估值呢?所以只能靠“责任资金”来完成。中特估提出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要给予高估值,在落实的过程中,必须由以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责任资金来承担来支持,否则是实现不了的。中特估的实现内在的要求出现“责任资金”常态化入市以支撑中特估,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银行等低估值大盘蓝筹股,中特估股票在过去一年日益强化的上涨,因为“责任资金”正在入市落实中特估。
中特估要想实现必须进行市场资金结构的改变,而且必须是有“责任资金”参与市场,成为市场定价权的重要的一方面,甚至在特殊的阶段是要主导市场的。这就是正发生在中国股市的重大转变,这种重大转变目前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重大变化将深刻的影响大盘国有股的估值。我们说它10倍或者15倍市盈率,现在看来如果中特估的思想实现,它可能不仅止于这个水平!中特估提出以后没有落实,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正在由“责任资金”入市来落实,目前这种历史进程正在开始,是重大历史进程展开的初期。这个天机还没有被市场主流人群参透,甚至市场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涉及到证券市场分析及股票研究探讨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对任何人的证券投资和股票交易的建议和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收益和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