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上次您在上海的演讲,专门提了中国股市的结构问题,也指出了中国股市缺乏长期的资金,很多妖股横行,非常不健康。
你对今天早上(1月23日)的发布会和昨天发的规定给予的肯定度都蛮高的,你能够再详细解释一下吗?
因为我感觉像引导长期资金入市这个事情,其实证监会从去年就开始讲,吴清刚刚上台以后就讲过这个意思。那么这一次的话和过去相比,你觉得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吗?
董宝珍:
我自己是有一套逻辑,认为中国股市35年来不断地周期性崩溃,主要原因就是估值不合理。估值是有定价权的那帮人给估的。所以,这种不合理就是掌握定价权的人在使用定价权之后,没有践行价值规律,没有按照估值来进行买卖,才导致中国股市周期性崩溃。
为什么中国掌握定价权的机构不践行价值规律呢?
因为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盈利模式,收割社会大众,割韭菜。比如说那些顶流基金经理,都是出资人亏的一塌糊涂,他们却赚了上百亿。
他们实际上发现有一个比践行价值规律,按估值买卖,维护市场稳定更好的盈利模式。把社会大众收割了以后,他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社会大众被收割的副产品就是周期性股市崩溃。所以要想让中国股市健康,必须让这个市场中掌握定价权的这个机构,是一种自觉践行价值规律的,不让他割韭菜。
什么资金来了,中国股市就会自觉的搞价值规律,不割韭菜呢?
就是长期的偿还性资金。
偿还性资金就是这个钱他要还给他的出资人,一旦不行了,他就会身败名裂,甚至丧失自由。
保险公司的钱都是偿还性资金,保险公司募集来客户的钱,最终要在二三十年后还给他的客户。这种商业机制下,这种偿还性就决定了保险公司拿到客户的钱,他更着眼于保本,还要有真实回报。
保险股的钱内在地就决定了他一定不会割韭菜。因为他要承担还本付息的义务,保护客户百分之百得到本息。这就要求这种机构靠价值规律才能获得长期利益,这就是中国股市的出路。
具体说,就是用保险资金替代公募资金,公募资金内在的已经走上庞氏骗局了。
在这种状况下,今天的发布会本质上就是要通过大规模引入长期资金,也就是偿还性资金,改变市场的定价权结构。把过去完全是收割型的资金掌控定价权,慢慢转变成长期资金、偿还性资金掌握定价权。
人都是贪婪的,只有这种资金结构改变以后,他才基于深层次的东西放弃炒作。中国政府这届证监会领导找到了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他知道真正的问题是定价权旁落,定价权不践行价值规律。
所以,目的就是要把践行价值规律的人引入,让他们掌握定价权。不践行价值规律都不行的资金只有保险资金、养老资金、社保资金。因为这些养老资金是当我们老的时候得还给回去,他注定是需要保本保息的,这类资金如果能壮大主导了中国股市,中国股市才能健康,这是唯一的逻辑出路。
今天的发布会就是把逻辑变为现实,他给出了政策。实际上中国股市已经开始健康了,因为药方是正确。
关于这一点,我特别要讲一下,中国很多专家学者提出很流行的方案,要把股市搞到4000点,先不要管别的,先搞到4000点。他不进行结构改革,就像人进了ICU以后,他就是打激素治疗,他不进行自我健康机制的康复,只是追求一个状态。靠打激素起来的状态一定是短期的,随后就又爆发危机。
所以,非常感谢这一届证监会领导,他没有接受这类专家的意见,中国股市的确是状态性危机是一路下跌,困难重重,状态危机很严重。但是,中国的执政部门解决问题的时候,既着眼的状态危机,要让股市的终结下跌走向上涨。
另一方面,又进行了结构性的设计,扭转定价权被掌控在割韭菜那帮人手里。从而,进行长期资金掌控定价权后,才能长治久安。当长期资金掌控定价权,大规模入市成为市场主导的时候,这个低估值就自然有了资金。低估值就会上涨,涨上去就跌不下来,因为它的上涨是合理的估值修复。资本市场涨起来也不像过去那样,涨到6000多点又跌到1000千多点,再也不会出现那种走势了,整个市场也健康了。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像我这种人也有了空间了。这个我是很积极的评价的。
记者:
今天除了保险资金,他还提到了公募基金,就公募基金他说每年的10%,你不觉得这个是重点是吧?
董宝珍:
关于公募基金完整的表述。说公募基金要改革,包括销售费用要下降;要同利机制,管理人和出资人要同利;同时强调保险公司也要增加权益类比例。
系统地讲,中国人是很含蓄的。尤其高级官员在公开场合,很少指出哪个领域有问题。但是,我们看到现在围绕着公募基金的很多重要文件,明确地强调公募基金要改革,公募基金要降费,公募基金存在问题,公募基金要跟出资人同利。实际上,这是官方对公募基金极其含蓄的批评。
为什么?
因为今天早晨(1月23日)说的公募基金权益类还有8万亿,它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力量。现在中国股市困难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存量现实力量他也得罪不起,必定得投入。
是希望公募指出问题以后,慢慢地推动改革,渐进式改革。也希望公募基金自觉按照长期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公募基金都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其实有几个做价值投资?高打价值投资是他们的营销工具。
现在,中央希望他们真正地做价值投资,也是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空间,含蓄的指出问题,希望他们自我调整。
现在看来,政策主导下的保险公司逐渐入市,养老基金逐渐入市,定价权不可能由公募基金一家控制了,公募基金为所欲为的时代已经终结了。他们也需要顺应这个潮流,如果你主动顺应,社会也是宽容的,过去的错误改了就好;如果他们不主动顺应,又是一种市场上最大的资金主体(8万亿的权益资产)。
如果继续拿着8万亿再把那种30倍市盈率炒到70倍市盈率,跟中央的政策硬冲突,中央是不会宽容的。所以,公募资金也发生着质变,希望他们有更多的钱投入权益类。投入权益类就是要践行价值规律,买低估值,买合理估值。
这些话没有公开说,其实也是有这个意思。公募基金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如果能看清大局,主动回归政策方向,当然好;如果不主动回归,可能就要对他们治理。
又不配合合理的政策和不践行价值规律,那你就是一种危害。
最近几年的下跌,不就是那些赛道股从100倍市盈率跌到20倍市盈率导致的。所以,他们要么主动回归正确,要么被迫回归正确。但不管怎么回归,公募基金一基独大的时代已经终结了。
一个资本市场上,如果有一个资金是唯一强大的,那么这个市场一定是危机重重的,这相当于出现了垄断,垄断之下定价一定是扭曲的。
所以不仅是公募基金不能一家独大,保险公司也不能一家独大,大家都要相互制衡,所以说真的是发生了重大变革。
记者:
你以前提到保险资金是要偿还的,他可能风险偏好比较低,除了那个银行肯定是受益的之外,你觉得还会有什么个板块会受益?
董宝珍:
保险公司是上市公司,它都披露年报。
它的投资方向银行是第一方向,第二大户往往是电力和公用事业,当然也有一些科技类的。
为什么银行是第一大户,第二类是公用事业呢?
这个就是长期资金的特点,它需要有长期回报,资金性质决定了他的投向。并不是说中国股市就银行值得投资,很多像周期股的分红也很高。保险公司实际上从数据看上,对周期股的高分红兴趣不是特别大,因为他要的是长期高分红,周期股过两年亏损了就更麻烦了。所以,投向那种能存续很长时间,在几十年之内都有高分红的,甚至公用事业,电力公司这些都有。
银行几十年内它有周期,但它是一种长期的存在。高分红是必要条件,但还需要长期高分红。所以,就是资金性质决定了资金行为。
记者: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以前说这个是对症下药,其实这个股市不需要一个强身剂,就一下子把它打上去激素,也就是说这个市场的反应,有可能不会是马上就像 9月24号那样暴涨,这一波你觉得后面的走势可能会怎么样的一个情况?这个政策会导致股市的走势会形成怎么样的一个趋势?
董宝珍:
中国股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叫做什么——一管就死,一鼓励就猛涨,中国股市就有一种泡沫化的倾向,就是暴涨暴跌的内在机制。
在市场很低迷的情况下,政策在春节前公开表态,实际上是利多。如果政策之后没有发生猛涨其实是最好的;如果猛涨其随后必然又下跌。
所以说,今天这个政策发布会就相当于珍珠港事件。日军偷袭珍珠港以后,斯大林和蒋介石就立即知道他们已经赢了。蒋介石在睡觉的过程中,他的助理破例把他叫醒,说日军突袭珍珠港。蒋介石说我已经赢了,就是方向已经定了,因为我们已经实现了就是以拖待变,利用了国际形势。而斯大林当晚也知道这个事情,马上就下令远东的100万军队撤到欧出去,因为他也觉得他赢了。
这个定调是怎么展开的呢?
也比较曲折。现在看来,就是在展开的过程中,因为924已经演化了一次暴涨暴跌。很大的可能是这次这个政策能启动一种缓慢的上升,有低估值引领实际上也有可能走出一个缓慢的上升。
记者:
我看到网上有些质疑是什么呢?证监会主席说要保险公司买,保险公司不归证监会管,他为什么会有权利去让保险公司买这个,我不知道怎么去理解这个事情。
董宝珍:
股市走牛是中国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经济的唯一突破口。这是我上海演讲中——现在关于股市的问题是中国的最最重要的问题。
证监会的主席肯定是指挥不了保险公司的。但是,证监会主席在公开记者大会表态了,说要保险公司买,难道是证监会主席没有得到授权,是他自己即兴发言吗?
背后肯定是内部高层开了多少次会议敲定的方案,由这些职能部门公开表述一下。一些研究放在这个枝节性语言上,完全没有参透这个大势和大局。
关于这一点我还想借机讲一下,就是中国有很多极端市场派、极端自由派。他们说股市是自由市场,怎么能老发利多,而且证监会主席要求保险公司买,还规定10%的比例,明显违背了市场机制。如果真要是就这么做,就像过去两年没有政策强势干预,没有力多,没有政策资金买入中国股市,现在跌到多少点了,中国股市就不成样子了。
中国股市的危机重重本质上就是因为市场失灵,市场不能科学定价。很多大型国有企业就几倍市盈率,零点几倍是市净率。很多亏损股,比如寒武纪,寒武纪是基金公司前十大重仓股。
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定价失灵,在长期定价失灵时就应该政府救市、政府介入。政府介入是中国走向健康的必要环节,如果政府不介入就麻烦了。
现在,政府介入已经经历过被动介入到主动介入,去年跌的那么难是被动救市,不得已出手。现在他要主动救市,要求保险公司增加,公募基金增加,养老基金增加,这个是健康的。
记者:
还有一个问题,比如说因为特朗普刚上台,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政策也有很多的疑虑和不确定性。这样的话,股市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海外关系,地缘政治等等,你觉得为什么在这个关键时刻,六部门出来讲这个,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
董宝珍:
规律。
外部环境越恶劣、越不利,对内部自我造血、自我循环的渴求性越高。
特朗普上来后增加越不确定,中国股市的利多和走牛的力度越强,这是有意为之,实际是包含这个规律。就是说,美国制造了使咱们经济更困难,生存环境更恶劣,他制造的麻烦越多,咱们这边对股市的支撑越强烈。特朗普的打压中国变成了中国股市的利多。这个机制就是美国给中国拆台,中国在遭到拆台以后,肯定是自己要补强自己,所以他变成了利多,这个是合理的。
记者:
还有一个巧合,一年前的时候,证监会主席刚上台,也是春节前后有一个暴跌,那时候跌得很厉害。他上来之后也做了一个发布会,然后就挽救了暴跌。出了什么新国九条等一系列政策。你觉得今天的这个发布会和一年前证监会那个发布会怎么去比较,当然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你觉得怎么看这两个发布会的异同?
董宝珍:
这个问题也很好,就好比是有一个病人送到医院里,一个医生怎么也治不好这个病人,最后就换了个医生。(新来的医生就是新的主席)新来这个医生看到病人这么严重了,那赶快得救急,先给输氧,打强心激素。一年前的这个状态,没有时间先研究深刻的东西,一来就是面临的危机,得先把危机解除了。所以,去年的时候,相当于是在ICU的状况,别让他死在那儿,先救状态,把状态性危机解除。一年之后的今天,这个新主席研究出了一套方案来能从根本上治疗这个病。这个策略类似是他的根本的手术方案,是治本的方案。换句话说,一年前是治标,只顾眼前当眉毛。一年后就是说长治久安,我要让你能够自我健康,能够顺利的出院。
这一年的时间,主席应该是完成了调查研究,完成了在各种幕僚中的意见收集,完成了跟高层的沟通。然后又是春节这个时候,要给社会大众一个交代,他就抛出了他的方案,也是把自己展示给社会了,我就是这样的。让长期资金控制,让偿还性资金推动低估值,推动理性。这就是差别。
这和春节有关系,是因为我们中国人的特点是坏事儿在节后,好事在眼前。去年是春节前崩溃,然后强拉升,节后又没人了。但是,这次不仅仅只是为了过春节,这是真正有实质战略性措施的。也就是说,这些措施最终没有起效应,后续还有更强力的措施。他的思路有了,原则有了,他的具体措施就是药不够再加量。
记者:
明白了,你说的非常清楚了。我的一些疑问,一些困惑,也都解决了。因为我上次听你的上海演讲,听的挺仔细的,所以说,对你分析的那个逻辑和思路其实也比较了解,这个背景什么我都有。
董宝珍:
我要补充一下,因为我是个老证券,我从90年代就在这个行当里工作,实际上我们的市场是有深层矛盾的,否则不会30多年来这么严重,深层矛盾就是定价权用于割韭菜了。
就相当于是航空母舰用于走私,航空母舰是指那些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就相当于金融航母,他们的第一责任是保护市场稳定,结果公募基金成为市场不稳定的来源。所以,就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把定价权重回理性资金手里。而且这个政策还是以市场化找理性资金,因为保险资金自身的利益需要践行价值规律。他找到了一个市场化中自觉践行价值规律的主体,然后鼓励这个主体赶快入市,很巧妙的。
记者:
而且他还提到了叫什么分红率和国债收益率的一个比较,尤其在好像很多机构现在都去买国债。
董宝珍:
对,实际上那些机构都是非理性的。上市银行分红率4%-6%,国债才一点几和二点几,是那不对的。这些机构有一些奇怪的担忧。这个时候必须政府站出来把大家的担忧给化解了,这也是他必需站出来了。
哪个机构不想分5%的红利,但是这个红利是来自于股票市场的,他也怕跌。你刚拿到5%的红利,股价跌了30%,他也会担忧。所以,政府必须站出来给人们吃定心丸。
风险提示和免责声明:
本文所有涉及到证券市场分析及股票研究探讨的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不代表对任何人的证券投资和股票交易的建议和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收益和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