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1840.关于震颤,我们需要知道的?

学术   2025-02-01 07:00   江苏  

记录


主持人:今天咱们来探讨一下神经科临床中震颤分型的相关内容。对于神经科临床医生来说,了解震颤分型意义重大。从诊断角度看,不同分型的震颤与特定疾病紧密相关,像静止性震颤伴有特定症状可能指向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有其典型表现和遗传倾向,准确识别能缩小诊断范围、明确病因,还能鉴别易混淆病症,防止误诊。在治疗方面,明确分型可以实施针对性治疗,比如帕金森病补充多巴胺,特发性震颤根据症状选药,肝豆状核变性进行驱铜治疗。而且不同类型震颤对治疗反应不同,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方案,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在病情评估上,震颤特征变化能反映疾病进展,像帕金森病,便于医生调整治疗,不同类型震颤对应的疾病预后不同,方便医生准确预估,为患者提供指导。接下来咱们详细聊聊几种常见的震颤类型。首先是静止性震颤,它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频率 4 - 6 次 /s,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常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


嘉宾:你说得很对,静止性震颤在帕金森病里确实很关键。约 75% 的帕金森病患者首先出现的就是这个症状。这种典型的静止性震颤,在安静或肌肉放松时出现,而且更明显。一般最先出现在一侧上肢远端,呈现出拇指与屈曲食指间‘搓丸样’震颤,随着病情发展,逐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到躯干,从一侧上肢扩展到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通常最后受累。上肢和下肢都受累时,上肢震颤幅度还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患者震颤仅出现在下肢。


主持人:没错,静止性震颤还是一种复合震颤,常伴随着交替的旋前旋后和屈曲伸展运动,形式多变。发病早期有波动性,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暂时消失,数秒后又出现,后期在随意运动时也持续存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疲劳时加重,睡眠或麻醉时消失。不过,虽然现在有肌电图、三维加速测量计等技术能观察震颤节律与频率,但还没有一项能作为客观评估震颤的标准。就好比我们在观察一个复杂的机器运作,虽然有一些工具能看到部分情况,但还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衡量标准。


嘉宾:确实如此,这也给临床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那接下来聊聊意向性震颤吧,它属于运动性震颤,常见于小脑及脑干病变,运动时发生,越接近目标越明显,上肢重于下肢,频率 4 - 5 Hz,幅度较大且不规则,还会表现出辨距不良、共济失调和吟诗样语言这些症状。


主持人:意向性震颤又叫动作性震颤,是皮质小脑受损的表现,在随意运动时出现,肢体运动接近目的地时震颤加重,静止时消失,常见于脊髓、小脑及传出通路病变。患者会有四肢乏力,行走摇晃像蹒跚状的表现。通过脑电图、头部 CT、核磁共振以及神经科医生专业的体格检查可以明确体征和辅助检查。就像一个人想要精准地拿起一个东西,却因为震颤总是拿不准,而且动作越迅速,抖动越明显,也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速重复动作,但静止时肌肉又看不出异常运动。


嘉宾:从你描述的这些症状来看,意向性震颤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尤其是精细动作。再说说姿势性震颤吧,它常见于特发性震颤、慢性酒精中毒、肝性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情况。随意运动时不出现,运动完成、肢体和躯干保持某种姿势时才出现,肢体放松时震颤消失,肌肉紧张时明显,主要以上肢为主。这就好比一个人正常活动时没什么问题,但一旦保持某个姿势,上肢就开始震颤了。


主持人:你这个比喻很形象。姿势性震颤涉及的疾病种类较多,不同病因导致的姿势性震颤在具体表现上可能也会有一些细微差异。像特发性震颤导致的姿势性震颤,可能在家族遗传方面会有一些特点,而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可能和饮酒的量、时间等因素有关。这也提醒医生在诊断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接下来聊聊老年性震颤,它常见于老年人,常表现为点头或晃头,肢体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没有肌张力增高的情况,一般运动不受影响,但精细动作会受累,比如不能持筷吃饭。


嘉宾:老年性震颤这种情况在生活中确实比较常见,很多老年人会出现类似症状。虽然一般运动影响不大,但精细动作受限还是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像不能好好用筷子吃饭,可能就会让他们在饮食方面不太方便。这也需要家人多给予关心和帮助。最后说说生理性震颤吧,它是正常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现的肢体震颤,像焦虑、情绪紧张、疲劳、代谢紊乱或应用某些药物后,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时都可能出现。


主持人:是的,生理性震颤说明震颤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严重疾病,一些生理状态的改变也可能引发。比如一个人在面临重大考试或者重要演讲时,因为过度紧张,可能就会出现肢体震颤,这就是生理性震颤。当这些诱发因素消失后,震颤可能也就随之消失了。但如果震颤持续存在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疾病的可能。总的来说,了解这些不同类型的震颤,无论是对医生的诊断治疗,还是患者对自身症状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讨论,对震颤分型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有异常的震颤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准确的诊断和合适的治疗。


以上内容结合专业内容,由豆包APP总结生成



记录者简介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

  •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

  •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 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 参与设计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及器械研发;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 参与国自然及省基金4项

  •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等4部指南规范

第91病区
常把旧识做新知,神经科的那些基础与进展。公众号主理人:刘锐医生(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