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1819.【文献】关于取栓后血管再次闭塞

学术   2025-01-10 07:04   江苏  


日进一卒,功不唐捐。

今天是咱们一起学习的第1819

  1. 研究背景:EVT 是急性缺血性卒中 LVO 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但治疗后再闭塞的患病率、危险因素及重复 EVT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因此开展此项研究。

  2. 研究方法

  • 纳入标准:报道 LVO 所致 AIS 患者 EVT(TICI 2b/3)成功再通后再闭塞且对血管通畅性进行系统评估的研究,排除单病例报告、病例数少于 50 例、儿科患者及使用旧一代取栓装置等研究,限定语种为英、西、法、意、德、葡语。

  • 定义关键结局:再闭塞为成功 EVT 后靶血管或其他大动脉再次闭塞,依时间分急性(<24 小时)、早期(≤7 天)、晚期(>7 天);rEVT 是 30 天内对复发性 LVO 行二次 EVT;功能结局以改良 Rankin 量表(mRS)0 - 2 分为良好,3 - 6 分为不良。

  • 检索策略:2012 年 1 月至 2021 年 4 月在 Medline/PubMed 检索,组合关键词如 “stroke”“endovascular treatment”“re - oc*” 等,并交叉核对潜在研究和会议摘要等获取数据。

  • 筛选与数据提取:两位独立评审员按标题、摘要及全文筛选研究,提取数据,分歧由第三、四位评审员解决,必要时联系作者补充数据。

  • 质量评估与统计分析:用 ROBINS - I 工具评估偏倚风险,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及 Freeman - Tukey 双反正弦变换等方法计算再闭塞发生率、进行异质性评估和亚组分析,比较组间结局变量比例,以 Stata 14 软件分析,p <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 研究结果

    • 文献筛选结果:初筛 847 篇文献,经筛选最终 15 篇用于定性分析、7 篇用于定量分析。

    • 再闭塞发生率及预测因素2067 例成功再通患者中,7 天内 91 例发生同血管再闭塞,发生率 4.9%(95% CI 3.2% - 6.8%,I² = 70.2%),24 小时内再闭塞率 5.0%(95% CI 3.5% - 6.8%,I² = 20.4%)。大动脉粥样硬化是再闭塞危险因素(OR = 3.44,95% CI 1.12 - 10.61,I² = 50%),心源性栓塞为保护因素,静脉溶栓与再闭塞无关联。

    • 再闭塞患者功能结局:再闭塞患者 3 个月不良功能结局(mRS 3 - 6 分)可能性是无再闭塞患者的 4 倍(OR = 4.27,95% CI 2.38 - 7.65,I² = 0%)。

    • 重复 EVT 情况:5 项研究 90 例患者接受 rEVT,其中 51 例同血管再闭塞、39 例不同血管再闭塞。从首次 EVT 到 rEVT 中位时间 3 天,73.3% 在 7 天内治疗。总体手术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8%,主要是颅内出血(14.8%,5 例有症状),90 天良好功能结局比例 39.7%,死亡率 18.8%。心源性栓塞是复发性卒中常见病因,抗凝治疗与 rEVT 后良好结局相关。

  • 研究讨论

    • 本研究发现 LVO 患者 EVT 成功后 7 天内再闭塞率 4.9%,再闭塞增加不良功能结局风险,维持血管通畅对良好结局重要。

    •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再闭塞风险高有关,心源性栓塞病因在 rEVT 病例中更常见,可能存在选择偏倚。静脉溶栓与再闭塞无显著关联。

    • rEVT 并发症率高于主要 EVT 试验,但在部分患者中仍有效,不过数据有限,需前瞻性研究确定 rEVT 最佳选择标准和降低再闭塞风险策略。




    如果您觉得内容有帮助,点击关注和在看,岂不美哉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选摘自专业文献,仅供专业人士学习,不作为非专业人士诊疗依据。

    本号不接受网络问诊。

    整理编辑: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

    •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

    •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 国家卫健委神经介入培训基地讲师

    • 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 国家卒中学院特聘讲师

    •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等4部指南规范

    第91病区
    常把旧识做新知,神经科的那些基础与进展。公众号主理人:刘锐医生(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