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组里一名考虑自免脑的患者,使用人免疫球蛋白(Human Immunoglobulin,简称Ig)时,凝血功能提示高凝状态。
使用人免球蛋白,需要需注意以下事项,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过敏反应风险
过敏史患者慎用:对免疫球蛋白或其他血液制品过敏者禁用;有过敏体质者需提前告知医生。
首次使用观察:输注初期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休克),需密切监测,必要时备好肾上腺素等急救措施。
IgA缺乏患者:若患者缺乏IgA且体内存在抗IgA抗体,可能引发严重过敏反应,需谨慎使用。
二、输注注意事项
输注速度控制
初始速度宜慢(如0.5-1 mL/kg/h),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但不超过推荐最大速度(通常3-4 mL/kg/h)。
快速输注可能导致头痛、寒战、恶心或血压波动。
稀释与配伍禁忌
不可与其他药物混合输注,需单独使用输液管路。
根据产品说明书选择合适的稀释液(如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
三、特殊人群慎用
心肾功能不全者
大剂量可能增加心脏负荷(血容量扩张),诱发心衰或肺水肿;肾功能不全者需监测尿量及肌酐,避免使用含蔗糖稳定剂的产品(可能致急性肾损伤)。
血栓高风险人群
高龄、高黏滞血症、长期卧床或血栓病史患者需警惕血栓风险,可考虑缓慢输注并监测凝血功能。
孕妇及哺乳期
仅在明确必需时使用(安全性数据有限)。
儿童与老人
按体重调整剂量,老年患者需关注心肾功能。
四、不良反应监测
常见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肌肉痛、输注部位疼痛。
严重反应:急性肾损伤、无菌性脑膜炎(大剂量时)、溶血性贫血(罕见)。
长期使用风险:可能抑制自身免疫球蛋白合成,需定期监测IgG水平。
人免疫球蛋白(IVIG)的使用与血栓风险存在一定关联,尤其在特定人群或使用条件下风险可能增加。以下是关键信息总结:
一、血栓发生的可能机制
血液黏度升高
IVIG输注后可能短期内增加血浆黏度,尤其在快速输注或高剂量时,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内皮损伤
免疫球蛋白可能激活补体系统或诱导炎症反应,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触发凝血机制。
血小板活化与聚集
部分IVIG制剂可能含有抗血小板抗体或直接激活血小板,增加聚集风险。
凝血因子活性改变
大剂量IVIG可能干扰凝血因子平衡,如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
二、血栓风险的高危人群
以下患者使用IVIG时需特别警惕血栓事件:
已有血栓病史或家族史
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衰。
高凝状态:抗磷脂综合征、遗传性易栓症(如Factor V Leiden突变)。
其他危险因素:
高龄(>60岁)、肥胖、长期卧床、脱水、糖尿病。
使用含蔗糖或高渗透压的IVIG产品(可能增加血液黏度)。
三、临床数据与风险程度
发生率:总体发生率较低(约1%-16%),但严重血栓(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深静脉血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
时间窗:多数血栓事件发生于输注后24小时内,少数在输注后数天。
剂量相关性:高剂量(如≥2 g/kg)或快速输注显著增加风险。
四、预防与管理措施
输注策略优化
控制速度:初始输注速度≤0.5-1 mL/kg/h,逐渐调整至耐受速度(通常≤3 mL/kg/h)。
分次输注:高剂量时建议分2-5天给予(如治疗川崎病或自身免疫病)。
患者评估与监测
使用前评估血栓风险,筛查高危因素(如D-二聚体、凝血功能、心电图)。
输注中监测生命体征,警惕胸痛、呼吸困难、肢体肿胀等血栓症状。
液体管理
输注前后适当补液(如生理盐水),避免脱水导致的血液浓缩。
避免危险因素叠加
慎与其他促凝药物(如激素、口服避孕药)联用。
选择合适制剂
优先选用低渗透压、不含蔗糖的IVIG产品(如含麦芽糖或葡萄糖的制剂)。
五、出现血栓的紧急处理
立即停止输注,评估症状严重程度。
启动抗凝治疗:根据血栓类型选择肝素、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多学科协作:心血管、血液科及影像学团队联合处理。
记录者简介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参与设计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及器械研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参与国自然及省基金4项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等4部指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