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内囊。为什么要讲内囊呢?因为病房里收治了一位典型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他们的梗死位置恰好位于内囊的后肢,导致了偏身的肢体乏力和麻木。
那么,什么是内囊呢?对于大多数神经科医生来说,这个问题应该是基础知识。然而,对于刚开始接触临床的医学生来说,要清晰地描述内囊的解剖结构可能有些困难。内囊的组成主要是一个宽厚的白质层,位于基底节区的几个结构之间。外侧是豆状核,内侧是丘脑,前内侧是尾状核。
从CT的横断面上看,内囊呈现出一个V字形,但实际上,它是由纵向的显微束组成的,就像一束花。我们用一束花扎起来的位置,就类似于内囊的位置。因此,内囊向上呈放射状,投射到皮层的各个部位。
内囊前肢:
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上行纤维是丘脑内侧核至额叶皮质的纤维(丘脑前辐射),下行纤维是额叶脑桥束(额桥束);
丘脑前辐射是指丘脑前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扣带回等区域的纤维束,丘脑前辐射异常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记忆差、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改变、行为异常等症状。
额桥束起于额叶皮质,终止于脑桥核。主要功能是将额叶的信息传递到脑桥,对肢体运动的协调、肌肉张力的调节等诸多运动相关功能发挥作用,与小脑共同调节躯体平衡和肌肉活动。额桥束病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共济失调,比如动作笨拙、不协调,行走不稳,精细动作完成困难。
内囊膝部
位于前、后肢相连处,皮质延髓束于此通过。皮质延髓束是从大脑皮质延伸至脑干的神经纤维束。其主要作用是支配头面部肌肉运动,包括控制面部表情、咀嚼、吞咽、发音等肌肉活动,对言语、进食等功能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内囊后肢
位于丘脑与豆状核之间,依前后顺序分别为皮质脊髓束(支配上肢者靠前,支配下肢者靠后)、丘脑至中央后回的丘脑皮质束(丘脑中央辐射),其后为听辐射、颞桥束、丘脑后辐射和视辐射等
记录者简介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参与设计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及器械研发;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参与国自然及省基金4项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等4部指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