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CVST概述
- 1825年由Ribes描述,早期多为尸检结果,治疗局限,重症病死率高。
- 1942年起治疗手段不断发展,抗凝、溶栓等方法出现,丰富了治疗选择。
2. 流行病学与病因
- 约占卒中0.5% - 1%,常见于特定人群。
- 病因多样,包括遗传性、获得性高凝状态,感染,炎性反应,肿瘤,血液病,药物,物理因素等。
3.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
- 静脉闭塞致梗死、水肿、出血;窦闭塞致静脉高压、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4. 临床表现
- 头痛常见,还可出现痫性发作、视力下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5. 辅助检查
- 实验室和腰椎穿刺检查:血常规、凝血等指标,腰穿压力常增高。
- 影像学检查:CT、MRI、MRV、CTV、DSA各有特征性表现。
6. 诊断要点
- 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 特定情况下需进一步行静脉造影等检查。
7. 治疗方法
- 抗凝治疗:首选,可预防血栓发展,具体药物及用法有规范,需监测相关指标,颅内出血非绝对禁忌。
- 溶栓治疗:包括系统性静脉溶栓、静脉窦接触性溶栓、动脉溶栓,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证据支持程度不同。
- 机械碎栓与支架成形术:适用于特定患者,有一定病例支持
介入治疗部分
1. 静脉窦接触性溶栓
- 方法:通过股静脉入路将微导管置于血栓内,提高血栓内溶栓药物浓度,对于长病程、溶栓慢的患者,可置于血栓远端缓慢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
- 用量:尿激酶50 - 150万U/d,静脉点滴,2 - 4次/d,3 - 7d,根据临床症状改善及影像学证实静脉窦通畅情况确定用药时间。
- 共识建议:小规模病例系列研究支持其用于部分充分抗凝治疗病情仍进展的CVST患者,排除其他恶化因素后可考虑,系统性静脉溶栓需更严格挑选病例(尤其无颅内出血或大面积出血性梗死有脑疝风险者)。
2. 动脉溶栓
- 适用情况:深静脉或小静脉血栓、静脉窦溶栓无法接触到的血栓。
- 方法及优势:经动脉途径将溶栓药物顺行送达静脉端,能溶解皮质及深静脉血栓,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
- 尿激酶用量:经颈动脉穿刺,10万U/d,1次/d,5 - 7d,10 - 25min缓慢注射,交替穿刺颈动脉;经股动脉入路,溶栓总量以50万U为宜。
- 共识建议:目前缺乏充分证据支持,当患者抗凝治疗后临床恶化、静脉梗死占位效应或脑出血致颅内压升高且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
3. 机械碎栓
- 方法:国内外有切割血栓、球囊、保护伞及solitaire拉栓等多种方法。
- 共识建议:各医疗单位依患者病情、经验及条件谨慎选择,有病例报告和小规模病例系列研究所支持。
4. 支架成形术
- 适用情况:正规治疗>6个月、慢性血栓、局部狭窄、症状无改善,远、近端压力差>10mmHg的患者。
- 共识建议:有病例报告和小规模病例系列研究所支持,在特定患者常规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使用。
CVST介入治疗方法多样,各有特点与适用场景。临床实践中需综合评估患者状况,权衡利弊,谨慎选择介入治疗方式,同时密切关注治疗效果与并发症,以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