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问1811.关于mog抗体的检验,真阳与假阴

学术   2025-01-02 07:03   江苏  

记录

有个患者很长段的脊髓病变,但是外送的脱髓鞘相关抗体都是阴性的。尤其是mog抗体是阴性的。我们讨论时,发现不同外检公司的mog抗体的检查方法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存在假阴性。

那么什么是mog抗体相关疾病,不同的检测方法的结果区别是什么,如何解读?


疾病概述


  • MOG 抗体相关疾病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和明确的一类疾病,主要是由于机体产生了针对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简称 MOG)的自身抗体,进而引发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一系列炎性病变,导致脱髓鞘等损伤。

常见临床表现


  • 视神经炎

    • 患者可出现视力下降,视力下降的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可能是轻微的视物模糊,有的则可能短时间内视力急剧下降至很低水平甚至失明。

    • 常伴有眼球转动时疼痛,尤其在向患侧转动时疼痛较为明显,还可能出现视野缺损,比如视野的某个区域看不清楚等情况。

  • 脊髓炎

    • 表现为肢体的运动障碍,例如肢体无力,严重时可能出现截瘫,也就是双下肢完全不能活动的情况;部分患者上肢也会受到累及,导致四肢活动受限。

    • 感觉异常也很常见,像肢体的麻木感、刺痛感,有的患者会感觉肢体有像过电一样的异常感觉,对温度、触觉的感知也可能出现偏差。

    • 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样发作

    • 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烦躁、嗜睡、谵妄等,有的患者会变得意识不清。

    • 伴有发热,体温可轻中度升高,同时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部分患者还会发生癫痫发作,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抽搐。

发病机制


  • 目前认为是自身免疫机制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在某些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加上外界环境因素如感染等诱发,导致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将 MOG 识别为外来的有害抗原,从而产生 MOG 抗体。这些抗体会激活补体系统,招募免疫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等结构造成损伤,破坏神经传导功能,进而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诊断


  • 需要综合多方面来判断,通常要结合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比如出现上述的视神经炎、脊髓炎等表现。

  • 脑脊液检查也很重要,部分患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有轻度增多,蛋白含量可能轻度升高。

  •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血清学或脑脊液检测发现 MOG 抗体呈阳性,不过要注意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以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另外,头颅和脊髓的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也有助于发现相应部位的脱髓鞘病灶等异常改变,辅助诊断。

治疗


  • 急性期治疗

    • 常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像甲泼尼龙等药物静脉输注,以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免疫过度激活,缓解症状。对于一些病情严重、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还会考虑使用血浆置换等方法,去除血液中的致病因子包括 MOG 抗体等。

  • 缓解期治疗

    • 部分患者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预防疾病复发,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等药物,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风险,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MOG 抗体相关疾病(MOGAD)与多发性硬化(MS)均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但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以下是它们的鉴别要点: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

    • MOGAD: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相对来说儿童及青少年发病较为常见,不过也有成年患者发病,整体发病年龄跨度较大。

    • MS:通常发病年龄多在 20~40 岁,当然也有其他年龄段发病的情况,但这个年龄段相对更为集中。

  • 发作特点

    • MOGAD:临床发作形式多样,有的患者首次发病表现为视神经炎、脊髓炎或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样发作,后续复发时也可能在这些表现之间转换,而且每次发作症状相对更重,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 MS:多呈复发 - 缓解病程,发作较为频繁,症状相对多样且复杂,常先后出现不同部位受累的情况,例如先后出现肢体无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等,每次发作后可能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随着发作次数增多,病情逐渐进展。

  • 常见受累部位及表现

    • 视神经受累时视力下降相对没那么急剧和严重,恢复情况在多数情况下比 MOGAD 要好一些。

    • 脊髓病变多累及较短节段,常为颈髓、胸髓等局部节段,运动和感觉障碍相对局限,进展相对较缓慢。

    • 脑内病变更多见,可出现共济失调、言语障碍、认知功能改变等多种表现,病灶分布较为广泛但多呈散在、多发性特点。

    • 视神经炎:视力下降程度可能较重,眼球转动痛较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双侧同时受累,恢复过程相对慢些,而且有的患者可能多次发作对视神经造成较严重累积损伤。

    • 脊髓炎:脊髓病变常累及较长节段,可出现明显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有的患者脊髓炎发作时病情较凶险。

    • ADEM 样发作:可出现发热、精神症状、癫痫发作以及广泛的脑和脊髓受累表现,如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


辅助检查


  • 脑脊液检查

    • MOGAD:脑脊液中细胞数可有轻度增多,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大多轻度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脑脊液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寡克隆区带(OB)阳性率相对较低,一般低于 30%。

    • MS:脑脊液细胞数也可轻度增多,蛋白含量有不同程度升高,其特征性的是寡克隆区带(OB)阳性率较高,多在 80%~90% 左右,这对 MS 的诊断有一定提示意义。

  •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 典型的脑部 MRI 表现为侧脑室旁白质内多发、类圆形的长 T2 信号病灶,呈垂直于脑室分布的特点(即 “Dawson 指” 征),病灶边界相对清晰,新旧病灶可同时存在,增强扫描时活动期病灶可有强化。

    • 脊髓 MRI 显示脊髓内短节段病灶为主,多位于颈髓、胸髓,一般不超过 2 个脊髓节段,增强扫描部分病灶有强化表现。

    • 视神经:视神经 MRI 可见增粗、强化等改变,病变节段可较长且相对更弥漫。

    • 脊髓:脊髓病变常呈长节段,T2 加权像上可见脊髓内长条状高信号影,边界相对欠清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形式多样。

    • :脑部病变在 ADEM 样发作时可呈现广泛、大片状的异常信号,多累及脑白质,恢复后部分病灶可完全消失;在单纯视神经脊髓炎表现时脑内病灶相对较少、较小。

抗体检测


  • MOGAD:血清或脑脊液中可检测到 MOG 抗体阳性,这是诊断 MOGAD 的关键依据之一,若检测结果为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时,还需考虑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等因素,必要时可重复检测或更换检测方法。

  • MS:水通道蛋白 4(AQP4)抗体通常为阴性,部分 MS 患者可能存在其他一些自身抗体,但目前尚未有像 MOG 抗体、AQP4 抗体这样特异性很强的抗体用于诊断 MS,主要依靠临床综合表现及其他辅助检查来诊断。

预后情况


  • MOGAD:多数患者经过急性期积极治疗后恢复情况尚可,但部分患者如果多次复发,尤其视神经、脊髓等重要部位多次受累,可能遗留较明显的视力损害、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后遗症,总体预后存在个体差异且与发作次数、严重程度等相关。

  • MS:由于病程呈复发 - 缓解且多逐渐进展,随着发作次数增多,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残疾累积,如肢体活动受限加重、认知功能下降等,长期预后相对较差,不过近年来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MS 患者的预后。


MOG抗体的相关检测

基于细胞的间接免疫荧光法(CBA)


  • 原理

    • 该方法是先将表达 MOG 蛋白的细胞(通常是转染了 MOG 基因的细胞系,使其能够稳定表达 MOG 蛋白)固定在载玻片等载体上,制备成细胞涂片。然后将待测血清或脑脊液样本加入到细胞涂片上,如果样本中存在 MOG 抗体,这些抗体就会与细胞表面的 MOG 蛋白特异性结合。之后再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通常是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且标记了如异硫氰酸荧光素等荧光物质),二抗会与已经结合在 MOG 蛋白上的抗体相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出现荧光,如果有荧光信号,则提示样本中存在 MOG 抗体。

  • 优点

    • 特异性相对较高,因为它是基于抗原(MOG 蛋白)和抗体的特异性识别、结合来检测的,能够较好地区分是否真正存在针对 MOG 的抗体,减少假阳性结果。

    • 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细胞水平上抗体结合的情况,对于结果判断有较为直观的依据。

  • 缺点

    • 操作相对复杂,需要培养细胞、制备涂片、进行多步孵育和洗涤等操作,对实验技术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稍有不慎容易导致结果偏差。

    • 检测成本也相对较高,包括细胞培养试剂、荧光标记二抗等耗材费用,以及需要配备荧光显微镜等设备,限制了其在一些基层实验室的广泛应用。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原理

    • 将纯化的 MOG 蛋白包被在酶标板的微孔内,之后加入待测血清或脑脊液样本,如果样本中有 MOG 抗体,就会与微孔内的 MOG 蛋白结合。经过洗涤去除未结合的物质后,再加入酶标记的二抗(比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二抗会与已经结合的 MOG 抗体相结合。接着加入相应的酶底物(例如常用的四甲基联苯胺等),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底物会发生显色反应,通过酶标仪检测吸光度值,根据标准曲线来判断样本中 MOG 抗体的含量情况。

  • 优点

    • 操作相对简便、标准化程度较高,比较容易在实验室中开展,而且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样本,适合批量检测,提高检测效率。

    • 定量相对准确,能够通过标准曲线等方式较为准确地测定样本中 MOG 抗体的浓度,对于动态监测抗体变化等有一定优势。

  • 缺点

    • 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导致假阳性结果。因为 ELISA 所使用的纯化 MOG 蛋白可能会有一些杂质或者与其他类似结构蛋白存在部分共同抗原表位,使得一些非 MOG 特异性抗体也可能与之结合产生显色反应,影响结果判断。

    • 灵敏度有时不够理想,对于一些低浓度的 MOG 抗体可能检测不到,容易出现假阴性情况。

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


  • 原理

    • 首先将含有 MOG 蛋白的组织或细胞提取物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使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按照其大小在凝胶中分离成不同条带。然后通过电转印的方法将凝胶中的蛋白质条带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或 PVDF 膜上,将膜进行封闭处理以减少非特异性结合后,加入待测血清或脑脊液样本,样本中的 MOG 抗体如果存在就会与膜上对应的 MOG 蛋白条带特异性结合。之后再加入标记的二抗(如化学发光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体),最后通过相应的检测系统(如化学发光成像仪)观察膜上是否有条带以及条带的强度,以此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 MOG 抗体及其大致含量情况。

  • 优点

    • 能够对目标蛋白(MOG 蛋白)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通过观察条带的有无和强弱可以直观判断抗体情况,并且可以同时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针对 MOG 蛋白不同表位的抗体。

    • 对于复杂样本中的 MOG 抗体检测有较好效果,因为经过电泳分离等步骤,可以排除一些其他蛋白的干扰。

  • 缺点

    • 操作同样较为复杂,涉及电泳、转印等多个技术环节,对实验条件和操作人员要求高,耗时较长。

    • 定量不够精确,一般只能做相对定量,很难像 ELISA 那样准确测定具体的抗体浓度数值。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 原理

    • 先将表达 MOG 蛋白的细胞与待测血清或脑脊液样本共同孵育,如果样本中有 MOG 抗体,就会与细胞表面的 MOG 蛋白结合。然后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使结合了 MOG 抗体的细胞被标记上荧光。之后将这些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流式细胞仪可以逐个检测细胞的荧光信号强度等参数,通过分析荧光阳性细胞的比例等情况来判断样本中 MOG 抗体的存在情况及相对含量。

  • 优点

    • 可以快速检测大量细胞,并且能够对细胞进行多参数分析,除了检测 MOG 抗体结合情况外,还可以同时分析细胞的其他特征,如细胞大小、细胞表面其他标志物等情况。

    • 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对于低浓度的 MOG 抗体也有较好的检测能力,能够较为准确地检测到微弱的抗体结合信号。

  • 缺点

    • 需要配备专门的流式细胞仪设备,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也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 对样本的处理和操作要求严格,样本中细胞的浓度、状态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需要专业人员规范操作。


CBA 法检测 MOG 抗体时对细胞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细胞类型


  • 表达 MOG 蛋白:通常选用能够稳定表达 MOG 蛋白的细胞系,如转染了 MOG 基因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 等。这些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能够在细胞膜表面高水平表达 MOG 蛋白,从而为抗体的结合提供足够的靶点。

  • 细胞活性活细胞 CBA 法(Live-CBA)被认为是检测 MOG-IgG 的金标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活细胞能够更好地保留 MOG 蛋白的天然构象,使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更接近生理状态,减少因细胞固定等处理导致的抗原表位改变和假阳性结果。

细胞状态


  • 良好的细胞活力:细胞活力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活力高的细胞能够正常表达和展示 MOG 蛋白,并且在与样本孵育及后续的检测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生理状态,确保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不受影响。

  • 细胞的均一性:在进行 CBA 检测时,需要保证细胞群体的均一性,即细胞在形态、大小、生理功能以及 MOG 蛋白表达水平等方面尽可能一致。这样可以减少因细胞个体差异导致的检测结果波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细胞数量和密度


  • 合适的数量:在进行 CBA 检测时,需要根据检测样本的数量和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等因素,确定合适的细胞数量。细胞数量过少可能导致检测信号较弱,影响结果的判断;而细胞数量过多则可能会增加非特异性结合的概率,导致背景信号过高。

  • 适宜的密度:细胞在培养或涂片过程中需要达到适宜的密度,以保证细胞之间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反应,同时避免细胞过度拥挤影响检测结果。


所以,怀疑mog,要选择具备活细胞技术做CBA的检验机构



记录者简介




刘锐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

  •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

  •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

  • 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

  • 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

  • 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

  • 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 参与设计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及器械研发;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

  • 参与国自然及省基金4项

  • 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2022》等4部指南规范

第91病区
常把旧识做新知,神经科的那些基础与进展。公众号主理人:刘锐医生(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