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2月16日,孙禄堂先生逝世,当时中国各大媒体几乎都对孙禄堂先生的逝世进行了报道,从南京的《中央日报》、上海的《民国日报》、《申报》、《时事新报》、《新闻报》、《上海报》等到北平的《大公报》、天津的《益世报》以及山东、福建、湖北、湖南、四川、山西、陕西、绥远等地的报刊皆进行了报道,对于一位布衣武术家的谢世这在当年国术界可谓是绝无仅有。
这些报道中对孙禄堂先生的称呼最多的是“国术大师”、 “国术大家”、“国术泰斗”、“国术名家”、“技击专家”、“形意拳宗师”、“形意拳专家”以及“董海川之后唯一得八卦掌全功者”、“中国太极拳术唯一名手”等。然而这些称谓都不能充分体现孙禄堂守先开后、功与禹谋的武学成就以及他所建构的武学特征。【1】
1922年4月孙禄堂先生去杭州度假期间,应其弟子郑佐平之邀在体育专门学校内进行了一次讲演,在这次讲演中,孙禄堂先生无意间对自己的武学特征进行了命名,孙禄堂先生讲:“兄弟此次到杭,一为游览西湖风景,二为访求浙中精通武艺个同志。我国拳术共分三种,长拳、短拳、中和拳,各有长处。中和拳之太极、八卦、形意各门,专用中正功夫,修养本旨,增健康,疗病痛,切戒血气之勇、存妒忌暴躁之心。时人不察,强分内功外功、南派北派,亦殊失当。如能用忍耐中和功夫,循序渐进,自然而然,臻于化境。不必有意制人,而正气中庸,人自受吾感应也。”【2】由是知,孙禄堂先生称自己的武学为“中和拳”,而其“中和拳”的技击特征是“不必有意制人,而正气中庸,人自受吾感应也。”——即于无形无意、不闻不见之间,感而遂通而胜人。溯其源与孙禄堂先生所习形意拳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一理相通。
孙禄堂先生的这个“中和派”包括了形意、八卦、太极三派,那么,在这三派中哪一派是根本呢?
1929年元旦孙禄堂先生在《江苏全省国术运动趋势》【3】一文作了揭示,这就是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
笔者之所以反复提示这一点,是因为长期以来一些媒体以及一些习武者,甚至包括一些练习孙氏拳的人或有意或无意的无视孙禄堂先生对自己的武学特征与属性的阐述,硬生生的非要把孙禄堂先生的武学归于太极。
把孙禄堂先生的武学归于太极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归于孙禄堂先生自己定义的那个太极武学,【4】孙禄堂先生定义的那个太极武学从根子上就不同于陈、杨、武(郝)、吴等派太极拳。【5】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你练出来的孙氏太极拳必然与孙禄堂先生创立的太极拳南辕北辙。
那么,孙禄堂太极武学中定义的太极是什么呢?
这就是先天真一之气又称中和之气、内劲、金丹等。【6】从初级层面讲,就是将临界不确定状态下的自主调节过程与虚无(把心放下,自然无为)的状态融合一体。这就是孙氏无极式开启的状态,通过这个状态产生至中和、至虚灵之效能。
那么什么是虚灵状态呢?
我在《敏锐 顺势 建构 专注 归零——发现与创新的逻辑》【7】一文中谈到如何进入孙氏三拳的虚灵状态。
虽然几乎所有的拳派差不多都讲究“中和、虚灵”,但对“中和、虚灵”语境中所蕴含的发生与作用的原理及其作用的效能与机制则不同。至少孙氏太极拳与包括郝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太极拳就存在着根本性不同。【8】孙氏太极武学对于中和与虚灵的体用有一系列独特的技理技法,如:
孙氏三拳虚灵中生成的+、〦、○。【9】
静心与启动能力。
点接触、直线、浑圆与十字效能关系。
真形与真意——构建劲力特性。
真形——通过无形、无意中的内外对应产生真意。
真意——无意中的感通真形。
相对运动、位置空间与速度。
通过孙氏无极式、孙氏三体式、孙氏三拳中点接触的身势运行实现并不断拓展虚灵中的真意与真形。
总之,孙氏三拳的虚灵是通过空而不空的专注力、动静合一的启动能力、三体式的身势结构、运动中的空间感构建技击中的诸多要素,如速度、劲力等关键技能。
以上这些内容因篇幅关系不在这里展开介绍了。
注:
【1】《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著,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杨明漪是李存义的弟子,天津中华武士会秘书。
【2】1922年4月4日《大公报》。
【3】1929年1月10日《江苏旬刊》。
【4】孙禄堂所著《形意拳学》“总纲第一节”(1915年5月初版)、《八卦拳学》“第七章”《(1917年4月初版)、《太极拳学》“太极拳之名称”以及“第二章太极学”(1921年6月初版)、《八卦剑学》“第五章”(1927年11月初版)。
【5】《2022年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国术)交流大会论文集》“守先开后 功与禹侔——简述《太极拳学》公开出版100周年”一文,南京体育学院2022年11月编印。
【6】同【4】。
【7】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
【8】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孙禄堂对太极拳的认识及其成就》以及《从身、步、掌、腿、项、势谈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之不同》两文。
【9】参见孙存周先生“横走竖撞”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