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金鉴——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巅峰岂是武圣一词能溢美的(中)

文摘   2024-11-05 12:15   西班牙  

2、实现自我,精神独立

美国当代哲学家安乐哲说: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每一位重要的文化人物都不但以某种适合于其特定环境的适当方式体现着‘道’,而且还能以其原创性的贡献,在一个崭新的方向建立‘道’的动力。

            孙禄堂示范无极式

孙禄堂就是这样一位以武学的方式体现着“道”,同时以自己原创性的贡献为“道”建立了新的动力的杰出代表,他对“道”所贡献的新的动力之一就是通过他所构建的武学为“道”注入了主体性,亦即精神性。

孙禄堂为“道”注入的精神性可以表述为:

以开启本来之性体、践行自我意志为旨,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法,通过完备内劲,开启良知良能,进而形成志之所期力足赴之之能,乃至成就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由此构建生命的价值。

在孙禄堂这里,武学是通过提升技击能力的过程来修身——是构建生命价值的一个法门,并非仅仅是一门搏斗之术,为此孙禄堂全面鼎革了传统武艺的理法,建立了孙禄堂武学体系。

那么这一武学对人类文化的进步有什么独到意义吗?

以我的浅见,其独到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的那个天,不是在任何地方,只在对自己本来之性体的发现与发挥,所谓为天立心,此心就在自己的本心中。为天立心,就是通过自由意志发现真我进而建立自我意志。孙氏武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实践的途径。

其二是揭示了通过武学完备身心适应机制是构建践行自我意志之能的路径。

其三是揭示了通过武学可以完备内心感悟图式,而这一内心感悟图式是有自身逻辑的。

身心适应机制的完备是践行自由意志的基础。内心感悟图式的完备是智慧之根。

所以,孙禄堂指出武学是人生不可缺之一科。孙氏武学是通过文武兼修使人深入到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中进行自我意志的构建,同时通过还虚之功感悟自然道法,由此建立践行自我意志之能。即借“道”以认识并实现自我。

因此孙氏武学在认识上是能动的,即极还虚之道。其能动性即不同于传统的儒释道法门,也不同于近代的西方哲学,而是有无不立,有无并立,理性与感知的逻辑交互。

孙禄堂的武学深刻、准确地把握了有无关系,有无关系是认识宇宙的根本性关系。

根据笔者初步研究,孙禄堂武学体系对人类认知方面的建树大略有如下五点:

1)给道注入了实体性和本体性的意义。

2构建并揭示了道的体用规律。

3注入并构建了道的精神内核。

4揭示了真我的自我意志与适应的关系。

5开辟了人类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的维度。

有关上述这五个方面的进一步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第三章。1孙禄堂以自己的一生践行,印证着他为“道”注入的精神性。

孙禄堂通过其武学实践认识了自我性体,由此践行自我意志,并达到“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八卦拳学》的境界。因此,虽然晚清时他被选用知县知州,但弃而不仕,甘居布衣,以自己的自由意志认识到真我性体,由此确立了自己志在武与道合、构建武学至道的自我意志。

因此,孙禄堂在其一生中显豁出一种超然、独立的精神,这一精神超越了世俗的价值取向,是自我意志的体现。

1《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3、自强不息,淡然无极

                                     孙禄堂示范八卦拳组图

据史料记载孙禄堂在技击上努力、奋斗的程度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当年热衷于收集武术家事迹的向恺然记载道:“从来拳术家肯下功夫的,大概要推孙禄堂为最,……所以孙禄堂的武艺纯熟自然到了绝境《江湖异人传》1925年出版

再如山东省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虽然一向以肆意诋毁孙禄堂闻名,但也不得不承认:“凭心而论,他(指孙禄堂,下同)研究技击术的苦心孤诣,实为一般人所不及,他由磨练中而获得的技术,亦为一般人难做到,他锻炼上的勇迈和奋斗,更为一般人势所难能了。《求是季刊》1935110日发行

孙禄堂虽然武功卓绝,然而他谦虚好学在当时也是出名的。根据孙禄堂自述,他在弱冠之年就已经达到行止坐卧周身各处皆能触之即发、扑人于丈外,无时不然的境地,这是很多武术家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孙禄堂并不自满,仍虚心求教,并听从在内修方面颇有见地的宋世荣前辈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境界,此后不久孙禄堂又寻访在内丹和易经方面有造诣者,请益学习,于是数年后,孙禄堂在内丹造诣上就进入到炼神化虚、练虚合道的境地。

因此向恺然说:

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侠义英雄传》1924年出版

中央国术馆编审处处长姜容樵也记载孙禄堂:

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当代武侠奇人传》1930年出版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在这方面孙禄堂堪称典范。

孙禄堂的努力与奋斗不仅体现在武功上,还在于他学识宏深并与其武学融会贯通,所以他的武学成就能独步于时。杨明漪记载孙禄堂:

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近今北方健者传》1923年出版

当年晚清状元刘春霖等一批学人因仰慕孙禄堂的学识而拜于门下,还有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因钦服孙禄堂的学识而登门请益,如马一浮、庄思缄、陈三立、沈钧儒等,此外军政界要人如晚清肃王意公善耆、曾数次出任民国参、众两院议长的吴景濂、国民政府常委李烈钧等都先后从学于孙禄堂。这些文化精英和政要人物甘愿折节于孙禄堂门下,一方面因为孙禄堂的武功高绝、冠冕古今,另一方面是由于孙禄堂的道德修养和学识非一般人可及。

孙禄堂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学养深厚,而且对于现代科学知识同样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在北京时,一有机会就去高校旁听天文、几何、地理、物理、化学、博物等学科的课程。孙禄堂这么做,一方面是他的求知欲使然,另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武功已臻造极之境,所以他体悟的很多道理已经超出了武艺的范畴,他需要探求如何使拳术中的道理与其他学科的道理相互贯通,以究根本。这种探求,反过来也使他的视野更加宏阔。因此他晚年提出拳术能体万物而不遗,所谓武至极而文,孙禄堂最为典型。

在孙禄堂道德精神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澹然无极,此颇合老庄之旨。

老子之德,乃道之德。老子说: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意思是生产、养育万物,但不占有万物,助益万物成长,但不主宰万物,此为道之德。

在孙禄堂的道德中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个品质。

比如,在当时武术家普遍对自己的技艺非常保守的年代,孙禄堂打破当时武术家把武术视为私产的陋习,率先拍摄并公开自己的拳照,先后出版了五部武学著作,通过著书立说传播武术,惠泽天下。使当时各派的武术家无不从孙禄堂的武学著作中受益。杨明漪评述道:“从此衣钵不传,而三家拳术遍于宇内,有必然者(《近今北方健者传》1923年济南含英斋出版)

对此,有良知者承认自己受益,有的人明明受益了,嘴上不承认,甚至一些人还把孙禄堂的文论改头换面,伪造成古谱或什么老谱。这种现象直到今天还时有发生。

当年孙禄堂不仅公开自己的拳论,而且还常去各地公开讲学,讲学的对象并不限于自己的弟子,他的很多师兄弟包括他的一些前辈和其他门派的武术家都曾得到他的悉心指导,他常常是通宵达旦地进行讲授,不计名份,不求自己一门一派的光大,而是推动整个中国武术的提升,帮助所有武术人共同提高。孙禄堂的做法正合:“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这在当时的武术家中,可谓罕见。

庄子形容圣人之德是“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孙禄堂行事颇合此旨,诸多史料记载表明孙禄堂生前总说别人比自己强,自己如无所能者,常常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论语·泰伯》然而事实是孙禄堂的武学令“海内精技艺者无不望风倾倒。(《大公报》1934128日)孙禄堂被当时武林公认是天下第一高手,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威名。北平特别市国术馆副馆长许禹生感叹道:“孙君禄堂气质超迈,功力弥深,以禹生所躬遇而目睹者,南北拳家固未见其匹也。1正所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孙禄堂的言行完全再现了中国古圣贤的风神。

1】《孙式太极拳剑》孙婉容著,张文广序,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3月出版。张文广(1915年——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河南省通许县人,毕业于中央国术馆。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