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出于私利,利用编织谎言、散布讹传,极力污蔑、诋毁中华大地的先哲、英豪和圣贤。这是非常可悲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武术领域更有泛滥之势。
建立一套力求准确并不断接近客观真实的武术历史人物的研究范式,对于当代武术的研究与发展是极其必要的,对于规避当今研究武术史及武术人物时经常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捕风捉影、牵强附会、以讹传讹、肆意歪曲、凭空捏造等尤为必要。
因此,客观准确的认识武术史及武术人物,就必须以史料为依据并进行合乎历史情境的分析与辨析,同时还要深入到相关人物的行为逻辑以及他所处的特定境域中进行符合逻辑的分析与判断,才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认识。
那么如何去甄别史料,其标准是什么?
判断一份史料的可靠性,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考量:
1)史实性,有可确认的当年实物(文字资料或物品)作为证据。
2)时间性,相关史料与所研究的对象具有同期性。
3)公信性,资料的公信性强弱分析与判别,如当年报刊、杂志、个人的信誉的甄别。
4)权威性,不是当年任何人写的东西在可靠度上都可以一视同仁,还要看相对于具体事件的权威性。
5)互证性,史料之间能否互相印证。
史料符合这五性的程度越高,史料的可信度就越高,可被作为依据择取的权重就越高。
研究武术人物的意义在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渠道之一是“立象以尽意”,而非单纯说教,最生动的“立象”就是历代圣哲、英豪们的行止。但经得住考证而仍可堪称圣哲、英豪的人物在历史上终究是凤毛麟角,尤其在武术界,更是难得一见。按上述对史料甄别的五个标准,对明代嘉靖以来这数百年来可考证的拳师逐一考察,唯有一人堪称圣哲,他一生行止充分彰显着中国武学崇高的道德境界,他就是孙禄堂。
孙禄堂这位被当年国术界公认的“道德极高,与人较艺未尝负”、“技击因已炉火纯青,其道德之高尚”堪称“术与道通”、其武学贡献“守先开后”、“功与禹侔”的“千秋金鉴”,却被一些别有用心者不断向其身上泼污水,丧心病狂的不断利用谎言篡改史实、恶意诋毁,一些人似乎热衷亵渎这位民族英魂,反映出这个社会某些群体灵魂的卑劣。此外,一些媒体打着所谓“武林团结”的口号,在评价孙禄堂的武学成就时,把明明只属于孙禄堂个人的唯一性的造诣与武学成就,硬要加上“之一”,以示与其他人扯平,反映出在当今武术宣传中,事实要给现实利益让步的现象日趋严重。这些年我不遗余力的介绍孙禄堂,正是针对这些社会现象,力求再现史实,让人们了解在中国武术史上曾出现过怎样一位伟大的武学圣哲。
孙禄堂晚年照
研究、介绍孙禄堂及其武学、事迹和道德精神,我采取的方法是从孙禄堂所涉事件的相关历史背景出发,从相关人物与事件的史料证据与逻辑的统一中发现真相,认识人物与事件的真相和意义。
以上是我研究、介绍孙禄堂所遵循的宗旨。
研究孙禄堂,一方面是因为孙禄堂的武功造诣卓绝,另一方面是在他的身上呈现出一种崇高的道德精神,而这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挖掘并让今人认识孙禄堂的道德境界是有现实意义的。在上一章中通过当年的史料文献展示了孙禄堂道德境界之一斑,毫无疑问,其代表了武术这个文化载体精神成就的高度。在本章中将依据既成史实和史料辨析对孙禄堂显豁的精神境界作进一步的探讨,共分五个方面:
1、朴道玄德,矢志不渝
2、实现自我、精神独立
3、自强谦虚、淡然无极
4、勇于实践、博综贯一
5、诚中形外、洁身自律
孙禄堂示范八卦剑
1、朴道玄德,矢志不渝
什么是最崇高的道德?
就是以自我意志(真我)为本体,于从容中道中实现真我,其表徵是通过把握必然性——道,对源于本来之性体的自我意志的践行与显豁,即所谓立德、立功、立言。对此孙禄堂笃志一生,践行一生,堪称典型。其特点是武与道合。
参与清史簒修之一的陈微明,作为一位与孙禄堂相处多年的亲历者,写过一篇描写孙禄堂道德境界的文章,对于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武德的至高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是一篇解读中国传统武德的经典文论,笔者曾对该文作过简注,但所注过简,故在本中将对此进一步充实:
“微明游京师,遇完县孙禄堂先生,授以内家拳术,以为先生乃幽燕豪侠之流也。及其处之既久,乃知先生人品之高,道术之深,有非士大夫所能及者!盖先生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尝曰:‘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容貌清癯,蔼然儒雅,每稠人广坐,静默寡言语,及道艺,则精神四达并流,演绎开说,忽起舞蹈,奇变迭出,连环无穷,往往终日不厌。故微明游客京师,虽饔餐不继,而恋恋不忍去者,以感先生之德,意而欲略窥其门径也。夫以先生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其为寿,岂有涯哉。”
——这篇文章发表在上海市国术馆1935年出版的刊物《国术声》第三卷第四期上。
陈微明最先随孙禄堂学习形意拳,因无武功基础,深感吃力,几欲放弃习武,孙禄堂鼓励曰:“苟有气,既能练。”于是陈微明坚持习武,改学八卦拳,两年后,不介而往,访杨澄甫学杨式太极拳,后以杨式太极拳家名世,对外授课也主要传授杨式太极拳。此外,当时上海市国术馆主要传授吴鉴泉一系的太极拳、佟忠义的六合拳及摔跤以及靳云亭的形意拳。这是该文作者及该刊物的背景。由此反映出该文所述内容在当时国术界具有广泛的客观认同,而非孙禄堂的传人出于个人利益的一门一派的宣传。
陈微明在该文中讲,他开始接触孙禄堂时,以为孙禄堂只是豪侠一类的人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感到孙禄堂的人品之高、道德之深是士大夫所不能及的!
所谓士大夫是指以“道”的承载者为己任的官僚及文人群体,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政治、文化精英阶层。因陈微明本人就出身于士大夫这个群体,因此他有资格进行这般评价。
接下来陈微明介绍孙禄堂是如何通过他的武艺和品德承载、显豁“道”的奥义和功效。
首先介绍了孙禄堂“兼通奇门数理,精于易,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
“精于易”,易指易经包括《周易》、《连山》、《归藏》三部,以及作为解释其义的《易传》。一般认为易经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甚至有人认为易经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哲学的大成之作,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活水源头。”
关于孙禄堂精通易经,并非陈微明一人所记,也并非他个人的认识,杨明漪在《近今北方健者传》中也记载孙禄堂
“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
陈微明、杨明漪都是家学渊博的饱 学高蹈之士,他们的这个评价是具有代表性的。
由此知孙禄堂对于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极为精通,而他之所以能精通,除了追本寻源好学之外,正是源于孙禄堂在拳术上的造诣卓绝。孙禄堂是从一文一武两个方向上探究着道,故能相得益彰,终至文武一理贯通,与道相合。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兼通奇门数理”,
奇门数理的基础是《易经》,因孙禄堂精于易,又进一步扩充其学,兼通奇门数理,并与其拳学结合,相融一体,故能神乎其艺。
“著有《形意》《太极》《八卦拳》诸书”,
这里陈微明强调的是孙禄堂的武学著述是以《易经》及奇门数理为理论基础的,乃合道之论。其意是指孙禄堂的武学可以用《易传·系辞上》中这段话来表达——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与陈微明同为学者且兼擅武术的杨明漪认为孙禄堂所著诸书——
“为内外交修之极则,然向无图解,涵斋精心结撰,拍照附图又全书出自一手所编录,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邓完白以隶笔作篆,康南海论书,至以儒家孟子佛家六祖谀之。夫完白以汉篆结胎成体,汉篆固多隶笔,完白无破法之嫌,亦不得谓有尊古之功,一视孟子六祖,阐发之绩,瞠乎后矣。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如以康氏谀邓之言誉涵斋,可以不愧。”——(《近今北方健者传》)
杨明漪认为孙禄堂诸书“为内外交修之极则,……形理俱臻完善,掬身心性命之学,示人人可由之途,直指本心,无逾此者。……涵斋之于拳勇,阐明哲理、存养性命、守先开后、功与禹侔。”并认为以孟子、六祖比喻孙禄堂的功绩,可以无愧。
故可谓立言。
接下来陈微明介绍了孙禄堂的武学要义——
“其术大抵借后天之复先天,由有为以归无为,摧刚而为柔,揉直而为曲,内健外顺,体乾用坤,故能冲虚不盈,变动不居,随机制胜,时措之宜。”
即孙禄堂的技击体系与道相合,换言之,是道在技击中的具体呈现,故能立于不败之地。
即所谓立功。
那么为什么孙禄堂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这里陈微明转述了孙禄堂的一段话——
“天下之理,同归殊途,一致百虑,大道无名,体物不遗,惟湛密者能睹其微,中和能观其通,夫其神全者,万物皆备于我,其不相通者,必一曲一偏之士也。”
这段话展示出孙禄堂以武悟道、以拳合道的切身体会和宏深高远、与道相合的武学境界,其要义就是:中和、湛密、殊途同归、万物皆备、体悟不遗的神全意境。
接下来,陈微明把他接触过的其他有特殊才能的人与孙禄堂做了一个对比——
“微明闻有殊才异能,必访其人,然精于艺者,不能通其道,善为言者,不能证于行,或守一。先生之言,暖暖姝姝而自悦,不知天地之大,四海之广,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自士大夫以至于百家技术之人,其为学以干禄者为多,惟先生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故能知其深者绝少。”
这里陈微明讲自己只要听说谁有特殊的才能或高超的武艺,一定要去拜访其人,然而一些人虽然精通武艺,但其艺不能通于道,另外一些人善于言说,但是其行为不能验证其说,还有一些人仅知守一炼丹而已,不能通达,体用不能兼备。只有孙禄堂从容中道、通达无碍、澹然无极、兼取众善而为其所用,而且轻利乐道,久而弥笃,负绝艺不自表暴,乃至知其深者绝少。
继而,陈微明说他自己当时在北京“饔餐不继”,生活很困难,没有保障,但是他不愿意离开这里的原因就是因为孙禄堂道德的崇高,他欲窥其门径。可见孙禄堂的道德魅力与高度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文章最后,陈微明记载孙禄堂——
“明大道之要,识阴阳之故,通奇正之变,解生胜之机,体之于心,验之于身,精气内蕴,神光外发,孟子所谓直养无害,塞乎天地之间者,先生勤而行之,服而不舍,”
这是讲孙禄堂的武功、智慧、言行完全呈现了一个得道者的风神。认为孙禄堂笃志于道,其浩然之气,塞乎天地,其行止是道的化身,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因此他所呈现出来的德才如此崇高。
即所谓立德。
陈微明的这篇文章对于今人认识、理解孙禄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反复研读。
有关对孙禄堂的道德境界的记载以及高度评价者并非只有陈微明一人,前面提到的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上刊登的“国术史”以及当年《大公报》、《世界日报》、《国术名人录》、《近世拳师谱》等史料上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这里对此就不一一介绍和评述了。
长期以来,我们对孙禄堂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武学圣哲认识的非常不够。尤其在当代武术领域以及文化领域,对孙禄堂的认识大都十分肤浅几至失真,而肆意污蔑、造谣中伤者却时而有之,对于一个社会的精神建设而言这是十分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