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金鉴——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巅峰岂是武圣一词能溢美的(下)

文摘   2024-11-11 12:51   西班牙  

关于本文副标题的解释:

近日有读者提出希望我解释一下本文副标题的意旨,因为网络上总有一些宵小要利用任何他们认为似乎可以利用的现象捕风捉影的歪曲事实,用以矮化孙禄堂。

本文用这个标题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武圣一词不足以概括孙禄堂对中国武学以及中华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换言之,孙禄堂对中国武学以及中华文化的贡献是高于武圣一词的蕴意的。其二是圣人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没有被质疑的空间,而对于孙禄堂这位武学哲人,是可以质疑和批判的。但要依据事实进行理性的质疑和批判,而不是利用讹传甚至通过编造谎言进行质疑和批判,也不是靠着诡辩来质疑和批判。对于后面这两者,我是不予回应的。因为对于那些利用讹传和编造谎言进行诡辩的宵小们,不仅不值得回应,而且根本就不能回应。能回应这些宵小的就是清洁队对其彻底清除。

4、勇于实践,博综贯一

在孙禄堂的精神中始终洋溢着一种绝勇超拔的气盖,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翻古出新的实践与文化鼎革

              193423日《世界日报》

孙禄堂不到30岁时,其技击功夫就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因此程廷华认为孙禄堂的技击功夫黄河南北已无敌手193423日《世界日报》“国术名家孙福全轶事”)。但是要构建武与道合的武学体系,不是自己技击功夫独高就能完成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原理与理法支撑。

孙禄堂听说成都有某僧精通《易经》,而《易经》被认为是中国群经之首,是中国各类文化形态的学理之源。为此,他徒步万里深入川、楚等地访求在易经、丹经方面有成就者,请益学习。

              孙禄堂示范孙氏太极拳

此后,孙禄堂根据自己的武学实践并结合所学,体悟到“道”在武艺中表现为中和之气,孙禄堂将其称为内劲,进而借用易经的理论框架和内丹修为语境,融入自己的武学实践和内丹修为中的体悟,揭示出内劲的生成与完备之理。由此孙禄堂构建了通过完备内劲使武艺与道相合立于不败之地的武学体系,其中蕴含的哲理对中华文化亦具有扬弃、鼎革之功。这里举两个例子。

其一提出极还虚之道的中和观。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自序中言: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以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1

这里提出的极还虚之道,是此前在中国文化中不曾有过的蕴意,还虚一般指道家丹道功夫中的炼神还虚,而极还虚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此,而是另有新意——修为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法则是,一方面进入还虚之境与道相合,另一方面,这一还虚是在针对具体目标条件下极后天之所是而还虚。

上述这个极还虚的过程体现在三个层面的自主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意志层面的自主与践行法则的必然、本体层面的建构的自主与适应性(制胜)效能的必然、运用层面的自主过程与因敌成体的必然,即所谓感而遂通。

关于极还虚之道在孙禄堂五部拳著中都有具体体现,这里不赘。换言之,极还虚不是为了还虚的目的去减弱形意、八卦、太极的技击效能,而是在追究极尽技击制胜效能的基础上还虚合道——所谓武与道合,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孙禄堂为其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拳术建构的体用法则上。

孙禄堂这个思想之所以重要。因为这个“极”具有主体性内涵,具有不断改进、优化、创新技击效能及相关技能之义,对此无所不用其极,极还虚是在这个条件下的还虚。而道家所讲的还虚仅仅是一种无为静笃、顺其自然的状态,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孙禄堂提出的武与道合的法则是将无所不用其极的制胜之艺与无为还虚的虚空本体这两种状态合二为一,有无并立,有无不立,相互作用,故能感而遂通,相得益彰。如此使技击与道同一,技击立于不败之地,彰显道在技击中的功用。

在孙禄堂的武学体系中自强不息与守静还虚是道的一体两面,二者相互作用,并存一体,呈现一个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

孙禄堂提出通过极还虚之道实现武与道合以践行自我意志这一法则与黑格尔提出的理性自由具有相似的辩证逻辑的内涵。

孙禄堂提出的极还虚之道中那个“极”为“还虚”增设了主体性条件,即在“极”这个主体性的动力条件下进行还虚,进而由后天的自主性合于先天本体的自主性,在这个过程中,后天自主源自先天本来之性体,并将其后天自主的技能合于先天本体的自主机能中。这是中华文化原来不曾有的逻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缺乏主体性的意识和精神。孙禄堂武学的极还虚之道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主体性意识和精神,其意义深远。所以,孙禄堂建构的武与道合的武学体系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扬弃、鼎革之功。

其二揭示出先后天八卦的客观性,提出由后天返先天的内劲原理。

孙禄堂提出这个理论,在当时需要很大的理论勇气和自信,因为先后天八卦这一理论在清初时被认为是伪学。

由于孙禄堂的武学实践达到了与道合真之境,因此他以自身的武学体认为依据,化腐朽为神奇,为该理论开辟了生机。

先后天之说,始于宋儒理学,到清康熙时受到胡渭16331714,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的批驳,胡渭从历史考据的角度指出宋易中的河图洛书(即先后天图)并非《周易》经传的原貌,而是出自宋人的作伪与附会。而胡煦16551736,字沧晓,号紫弦则从理学角度,通过逻辑推演论证河图洛书这一先后天理论作为易经基础的合理性。两胡的学术之争虽各有千秋,但从儒家重视道统的经学立场,胡渭占上风。

究竟何如?即使当时鸿儒们大多也一时难决。

孙禄堂依据其体用内劲的武学实践和炼虚合道的内修经验揭示出人体与拳术在客观上都存在着先后天八卦这样两个系统,孙禄堂指出:

若在拳中,则头为乾、腹为坤、肾为坎、心为离、尾闾第一至第七大椎为巽、项上大椎为艮、腹左为震、腹右为兑。此身体八卦之名也。……自四肢言之,腹为无极、脐为太极、两肾为两仪、两胳膊两腿为四象、两胳膊两腿各两节为八卦。……此四肢八卦之名称。以上近取诸身也。若远取诸物,则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蛇、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拳中则乾为狮、坤为麟、震为龙、巽为凤、坎为蛇、离为鹞,艮为熊、兑为猴等物,以上皆远取诸物也。以身为八卦属内,本也。四肢八卦属外,用也。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故天地生物,皆有本源,先后天而成也。……先后天二者具于人身,皆不离八卦之形体也。……亦犹拳术,即卦象,教以卦拳,无非即八卦之拳,使习八卦之象也。……(《八卦拳学》“八卦拳形体名称”)【2

孙禄堂进而指出先后天八卦相合不仅具有养生之效,而且是技击达到登峰造极、与道相合的必由之途。

在此十多年后,美国生理学家坎农从生理学角度证明人体确实存在着类似先后天这样两个性质不同的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正是生命得以存在的重要机制。由此从生理学角度印证了孙禄堂提出的先后天八卦相合这一拳学理论的正确性。

综上,由于孙禄堂的武功达到自主与必然同一的境地,即技击与道同符立于不败之地的造极之境,因此,孙禄堂的视野与见地能够超越了他所在的时代与文化环境去发现真理,为中华文化的鼎革与提升提供了新的动力。这是孙禄堂道德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2文化的自信与坚守

从孙禄堂所著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和《太极拳学》这几部拳著中看到,孙禄堂写这几部拳著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对武术文化地位的确立与提升。这是因为义和团运动之后,社会上尤其是文化界对习武者普遍鄙夷,甚至认为拳与匪几为同类,乃至对武术这种文化载体的排斥。孙禄堂感到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武术就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所以孙禄堂著书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彰显武术的文化价值,在孙禄堂的这三部书中开明宗义是为修身而作,目的是通过对武学学理进行阐扬并与技击实效相互印证,使人们认识到技击具有万事万物的普遍性原理暨与道同符的文化地位。因此,这也影响到他对太极拳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1900年之前,孙禄堂并没有把太极拳作为自己研修武艺的重点纳入到自己的武学体系中。义和团运动之后,武术在社会上声名狼藉,在文化阶层尤甚,孙禄堂感到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让人们认识到武术具有与道同符的文化价值,更无法使人们获得武术给人们的精神与身体贡献的独到的益处。因此,一方面孙禄堂把修身——提升生命价值作为武术未来的主要社会功能。另一方面,孙禄堂希望通过吸引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中,以提升武术的社会地位,把武术文化从义和团的泥沼中拯救出来。3

于是他开始关注太极拳,因为他看到了太极拳隐含的有利于吸引文化阶层参与到武术活动的特征,他后来宣扬太极拳也是因为这个。同时因为当时的太极拳在技击效能上有明显的不足,用孙禄堂自己的话说就是与他所习各家拳术之劲皆不相符合,所以孙禄堂从一开始就着重探究其所以然之理,以便鼎革当时的太极拳原理与理法,使之能够经得起技击实践的印证,故由此促生了以形意、八卦为基础的孙氏太极拳的创立。

孙禄堂著书的目的是通过揭示武学的根本性原理,即武学如何与道相表里,以此来提升武术的文化地位。

孙禄堂以《易经》为基础框架为其武学立论,这是因为孙禄堂认识到《易经》是一个开放性、实践性的建构性认知框架,为孙禄堂运用这一框架建构自己的理论与武学生态,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孙禄堂一方面通过对自己武学生态的建构以及该生态在实践中的效能,为儒释道诸家学说提供了新的蕴意。另一方面,以易经为代表的传统文化通过孙禄堂建构的武学效能显豁了其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创新动力——建构性逻辑。孙禄堂由此提升了中国武术的文化品质与文化地位。

这是在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正值对中国传统文化否定的浪潮中,孙禄堂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在其学术形成之初就直面这一挑战。

孙禄堂的凛然无畏、绝勇超拔,呈现于他独立的精神意志中,表现出一种逆潮流而独往的坚持真理的意志,以及为了这一目标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守和对于枝节问题的妥协,以及对待个人名誉的淡然。

3)技击实践与创新

孙禄堂的凛然无畏、绝勇超拔的这种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技击实践和创新实践上。

据陈微明记载,孙禄堂常“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未尝负之。4

根据当时史料记载,孙禄堂自20余岁起,只要听说谁的功夫好,一定去造访其人,与其比武印证。对挑战自己者,他亦来者不拒。孙禄堂一生与人比武无数,未尝一负,亦未遇可相匹者。此外,孙禄堂曾多次孤身迎战数十名甚至百余名拳师的围攻,战而胜之。还曾多次只身深入匪巢,战胜群匪等,甚至有徒手与持有手枪者比试,并战而胜之的记录。这些事迹被收录在1934131日至215日的《世界日报》“国术名家孙福全轶事”及《孙禄堂先生轶事》1934年胡俭珍等编篡)等诸多史料中。

193423日《世界日报》记载孙禄堂“艺臻绝顶”,1935年《近世拳师谱》记载孙禄堂“其拳械皆臻绝诣技击独步于时为治技者冠。”及“其武艺举世无匹,……世人疑之为神。”因此孙禄堂在近代武林中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威名。

而更能体现孙禄堂凛然无畏、绝勇超拔的是他的创新精神。孙禄堂深入研究过十几家门派的武艺,发现了完备内劲的原理,建构了以体用内劲为核心、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法则、以因敌成体、感而遂通为效能表征、以他鼎革的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为天地人三元基础的融合百家、体用完备、具有开放性、建构性的武学体系,全面提升了中国武学的理念、理法、技术体系和技击效能。

可以说在孙禄堂一生事迹与事业中,始终彰显着一种卓绝且谦逊的奋勇实践与创新精神。

4)备然侗然,兼取众善

在陈微明记述孙禄堂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惟先生备然侗然,无成心,无私见,故能兼取众善而为我之用,无相拂之辞焉。《国术声》1935年第三卷第四期)【5

一个胸襟博大、格局宏阔高远的圣者形象跃然纸上。

的确,孙禄堂正是以其融合百家、兼取众善、实现自我的意志与精神,成就其学、成就其人。

姜容樵记载孙禄堂:

这人也真奇怪,本领越是高强,求学的心越是真切,凡是同门的武师,不管是师爷、师叔、师伯、师兄,不管千里万里山州川县,问着讯,就要去拜访,有一手专长,他也不肯放松。同辈师兄弟中就数他年纪最大,也就算他的能耐出类拔萃。所以无形中也就推他为小八侠之领袖、斌字辈之魁首。他的技艺无一不精,刀枪剑戟都比别人来得高妙,所以当时南北驰名,差不多压倒了那些老前辈。人家就送他一个绰号,叫做万能手,也真称得起是盖世英豪。(《当代武侠奇人传》第七卷1932年出版)【6

同样向恺然对孙禄堂也有类似记载:

孙福全因有兼人的精力,所以能练兼人的武艺,他在北方的声名,并不是欢喜与人决斗,是因被他打败的名人多得来的,是因为好学不倦得来的。(《近代侠义英雄传》1924年出版)

陈微明、姜容樵、向恺然等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孙禄堂这种备然侗然、从容中道、无成心、无私见、兼取众善以及好学不倦的气质与精神。

如:孙禄堂在弱冠之年其内功就已经气通小腹、小腹坚硬如石,达到行止坐卧周身各处皆能触之即发、扑人于丈外且无时不然的境地。他游历各地,与人切磋、较量,没有遇到对手。这是很多武术家一辈子追求的目标。然而孙禄堂并不自满,仍能虚心求教,听从在内修方面颇有见地的宋世荣的指点,进一步追求“有若无、实若虚”的还虚境界。此后孙禄堂通过访游各地,拜访在丹道修为和易经方面有造诣者,经过进一步研修,达到炼虚合道、武与道合的境界。

孙禄堂的这个经历正是极还虚之道的一个例证,即无论自己的功夫达到怎样令人赞誉的程度,心态始终归零,如无所能者,听得进别人的批评意见,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在自我否定中追求极致。这种在不断的自我否定中进行自我建立之勇正是内心大勇的体现。

兼取众善,需要具备无私心、无成见的格局、境界以及好学不倦的精神,其根本是内心对自我性体——道的笃诚,故能备然侗然,从容中道,这些构成一个人的精神整体,是一个人完整人格的显豁。孙禄堂的武与道合,其目的是复人本来之性体,践行自我意志,构建生命的价值,其意义不仅在于自我实现,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气质的铸造也是极为必要的。

5)全知全能,游乎浩然

孙禄堂在其《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彰显了他的武学理念:

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3章中又写道:

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从上述这两段话中显豁出孙禄堂对生命价值的认知与践行境界——“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成为一“全知全能之完人孙禄堂以其一生为此不断地奋勇践行并通过自我实现来印证其说。

1】《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著,19243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八卦拳学》孙禄堂著,19174月出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3】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上)”。

4】《拳意述真》孙禄堂著,陈微明序,19243月武学社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5】《国术声》第三卷第4期,上海市国术馆出版。

6】《当代武侠奇人传》上海振民书局1932年出版。

5、诚中形外,洁身自律

1934128日《大公报》“孙福全传”记载孙禄堂“为人重然诺,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

这里所说的“有古风粹然之气见于面背”不仅是指一种慎独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是出自一种内在的粹然,是一种自律。既不是为了别人的认同,也不是任何外部道德律的约束。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记载孙禄堂“而忠义之心,则肝胆照人,尤非常人可与比也。

      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152——153期合刊“国术史”

这些都是对孙禄堂诚中形外这种气质的记载。有关事例颇多,以下述几则为例说明之:

其一,孙禄堂呈现出的诚中形外的精神,不仅是一般所指的内外一致、说到做到,也不仅仅是诚恳待人,而是对“道”——真我的诚中形外。

所谓诚中,是诚于自己的性体,孙禄堂认为本来之性体即“道”,此性体与“道”同一。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 自序中指出:

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之中。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

即“道”是万物的本体,对于人而言,就是其本来之性体。

其二,孙禄堂的诚中形外还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慈悲情怀。老子把慈列为他的三宝之首。

1934128日《大公报》“孙福全传”记载:乡有夫出数年,其妻贫不能守,君故托其夫之信,且予以金。其夫后果归,得免仳离。君之隐德类如此。

孙禄堂诸如此类暗中救济他人的事情在孙禄堂一生中数不胜数。

当年孙禄堂周济武林同道则更为经常,孙禄堂为了帮助同道不惜牺牲自己的武名。

孙禄堂从南方返回北平后,当时北平很多学校、机关都来聘请孙禄堂去讲拳,孙禄堂借此经常向校方推荐那些生活穷困的拳师。为了说动校方改聘这些拳师,孙禄堂谎称他们的功夫比自己好。可谓是善意的谎言。因为孙禄堂知道以这些拳师的水平,教授学校学生们锻炼身体绰绰有余。孙禄堂为了帮助同道,不吝惜牺牲自己在武术界的武名,如果没有一种发自纯粹良心的道德,是不可能做到的。

孙禄堂还多次赈济乡里,并表现出高度的道德智慧和至诚的道德情怀。

有一年家乡大旱,饥民遍地,当时孙禄堂拿着全部积蓄回去赈灾,因为灾民太多,杯水车薪,不够分的。而且灾民的情况不同,有的是极为困难,有的实际上还能勉强应对,如何把赈灾的钱落到最需要的人那里呢?于是孙禄堂宣布放贷给大家,利息与城里的高利贷一样。当时城里是贷钱利半于本,孙禄堂与城里不同的是不需要财产抵押,因此只有真正走投无路的灾民才来借贷。当孙禄堂把自己的钱“借”给灾民后,有人议论孙禄堂的心肠黑,借着灾情发财。孙禄堂听到这些议论后,亦不作任何解释。

灾情过去后第二年的年底,孙禄堂把去年借贷的灾民们召集来,借贷的人们认为孙禄堂叫他们来是要他们还钱,忐忑不安,结果孙禄堂当着他们的面把他们去年借贷的贷据全部烧掉,所有本息全部不要了。灾民们大喜过望,感动不已。有关孙禄堂的这类事迹很多,一直流传到现在。

其三,孙禄堂的道德精神与康德的道德自律也有相通之处。

如何理解?

康德的道德原则是自律。黑格尔指出真正的道德就是良心,“是自己同自己相处的这种最深奥的内部孤独,在其中一切外在的东西和限制都消失了。

孙禄堂一生的言行也非常生动地体现了这种以自律为特征的道德良心。

孙禄堂成名很早,20多岁时就已经成名,经济收入一直可观,那时中国人有了钱后几乎离不开两样东西,一个是烟枪,一个是纳妾,近代很多政治、文化名人都是如此,更不要说拳师这个群体,但是孙禄堂一生能够自觉地不沾烟毒、不纳妾,不沾染任何不良嗜好,恬淡从容,完全出自一种内在的自律。

孙禄堂的道德内涵并不仅仅是洁身自律,更有其内在的原则,这是一种真正发自内心的自我意志,是自我意志的绝对存在。孙禄堂晚年对自己生死的选择,正是这种精神的高度体现。

1931·一八事变爆发,不及一月,整个东北沦陷。当时孙禄堂刚刚初选了五位有条件继承自己衣钵的弟子,准备做进一步的考察与传授。但是面对国难,孙禄堂毅然中断传授,在江苏省国术馆组织了由19位师生组成的抗日义勇军,随时待命北上。孙禄堂则以71岁的高龄先期北上打前站。孙禄堂去北平劝说在北方带队伍的一些自己的弟子,放弃各自为政,联合抗日。此时国民政府一方面希望通过国联出面调停,另一方面也准备迫不得已时与日军开战。孙禄堂则一直在北平等信,为此孙禄堂辞去了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的职务(月薪400大洋)。

最后,孙禄堂对生命的抉择,更充分的显豁出他的自我意志。

19339月,孙禄堂对夫人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遂命女儿孙剑云带孙禄堂去德国医院(今北京医院)作全面体检。孙禄堂道:我身体无恙,去何医院。只是我要走了。夫人疑而不信,坚持要孙禄堂去检查,无奈,只得由小女孙剑云陪伴去做体检。检查后德国医生史蒂夫说:孙先生的身体无任何不良迹象,比年轻人的身体还要好。归后,夫人又请名医孔伯华来家中为孙禄堂检查,把脉后,孔伯华说:孙先生六脉调和,无一丝微瑕。这么好的脉象,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家人遂安。同年11月,孙禄堂再次回到故里,不食者两旬,每日习拳练字无间。收刘如桐等18人为记名弟子。至1216日早上(夏历十月二十九日卯时),孙禄堂对家人曰:佛来接引矣。遂命儿子孙存周去户外烧纸。于六点零五分,孙禄堂面朝东南,背靠西北,端坐户内,嘱家人诵佛号,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1这是一种超然而又决然的潇洒离去。

可以说孙禄堂把生命过程看透了,把人生看透了。随时能够按照自己内心的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生活乃至生命,其精神独立于一切外在的因素,这是自由意志的最高境界。

孙禄堂生前的社会声誉崇高,很多政要、文化达人都对孙禄堂持弟子礼,但是孙禄堂视名利富贵如浮云,轻利乐道,久而弥笃,其精神之独立,不为精神之外的任何东西所束缚。

孙禄堂通过其武学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化领域——武与道合的文化领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和认识世界的维度与途径。

综上所述,孙禄堂用其一生体道合真,发挥自性,奋勇践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

朴道玄德、矢志不渝,实现自我、精神独立,自强不息、淡然无极,勇于实践、博综贯一,诚中形外、洁身自律等精神的深厚内涵以及深远的感召力和高贵人格,由此显豁出孙禄堂的生命价值。

在迄今为止可考证的中国武术史上,孙禄堂在武学建设、道德实践、技击功夫、学识修养、文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皆臻至境,是独步武学巅峰的一位哲人,在中央国术馆出版的《国术史》上被誉为是武术界的千秋金鉴,这个高度远非武圣一词能够企及的。

1】《国术统一月刊》第二期“孙禄堂先生传”陈微明撰,国术统一月刊社19348月出版。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