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下)

文摘   2024-11-01 12:11   西班牙  

本文接续的是2024625日刊登在知乎【武学与武道】专栏的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上)和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中)两文,这两篇文章也曾先后于202456日和2024625日刊登在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上。

自民国1912年成立直到抗战爆发,在中国武术转型时代的这25年,各种风潮可谓风起潮涌、横流激荡,其中最突出的乱象有三:

1、流行非科学精神的所谓武术科学化浪潮,主要表现为三点,其一,以一批武术界所谓的新潮人物为代表把已有的科学定律,不分对象性质进行无差别套用,同时不了解与武术紧密相关的生理学的新近成果。这种套用的结果是低级错误百出,牛头不对马嘴。其二,绝大部分武术研究者不了解武术技能的发展是有其自身发展逻辑的,他们想当然的以一种十分肤浅的认知提出破除门派之见、渲染国术统一。乃至此后武术界的门户之见更为深重,水火不容。因为统一不等于兼修各派,更不等于把各派武术的理法放在同一个技术平面上,而是要为统一国术建立相应的理法体系与合理的技术结构。其三,以唐豪为代表的武术史研究者在武术史研究中缺失基本的逻辑素养,低级逻辑错误俯遗皆是。

2、武术政治化。提出武术本体无法承载的政治目标,如把三民主义塞进武术研修中,渲染武术为政治服务。

3、武术游戏化风靡社会。使陈、杨、武、吴等太极拳获得爆发式发展。

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惟孙禄堂如砥柱中流,通过对中国武术进行革故鼎新,孤然致远的建构中国武学,提炼出中国武学之道。

所以研究中国武术就必须研究孙禄堂。

那么孙禄堂武学独到的武学观念、理法和效能是什么?孙禄堂武学在今天的价值是什么?

三、孙禄堂武学对中国武术的革故鼎新

孙禄堂通过自己独步当时的技击功夫及其体用实践提出其武学是以造就全知全能之完人为目标而创制。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武术观念的鼎革。孙禄堂在《八卦拳学》第231中指出:

大约天地间,凡物之美者,皆得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孕育,而能成为至善之物也。拳术之道亦莫不然。譬之在大圣贤,心含万理身包万象,与太虚同体,故心一动,其理流行于天地之间,发著于六合之远,而万物之中无物不有也,心一静,其气能缩至于心中,寂然如静室,无一物所有,能与太虚合而为一体也。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2中明确提出其武学的目标是:“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那么孙禄堂是如何创制他的武学体系的呢?

孙禄堂是从对形意拳的重构入手创建了以三拳合一为基础的融合百家与道同符的武学体系,孙禄堂创建的这一宏大的武学体系是他对形意拳重构的目的和结果。

此说依据何在?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二章3中写道: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即敷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生焉。天为大天,人为小天。拳脚阴阳相合,五行和化,而形意拳出焉。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物得其偏,然皆能率夫天之所赋之性,而能一生随时而止,止于完成之地。至于人,则全受天地之气,全得天地之理,今守一理,而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自全其性命,岂非人之罪哉!况物能跳舞,效法于人。人为万物之灵,反不能格致万物之理,以全其生,是则人而不如物矣,岂不愧哉!今人若能于十二形意中,潜心玩索,以思其理,身体力行,不惟能进于德,且身体之生发,亦可以日强矣。学者胡不于十二形拳中,勉力而行之哉。十二形是天地所生之物也,为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鸟台、鹰、熊是也。诸物皆受天地之气而成形,具有天理存焉。此十二形者,可以概括万形之理。故十二形为形意拳之目,又为万形之纲也。所以习十二形拳者,可以求全天地万物之理也。

孙禄堂在《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中补充道: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

孙禄堂又在1929年元旦《江苏旬刊·元旦特刊》“江苏全省国术运动的趋势”4一文中进一步指出

练习国术,当以形意拳为本也。能如是,则统一与普及问题,均迎刃而解矣。因形意拳之五纲十二目,言近而旨远,式简而义深,体万物而不遗,穷其理便可以资统一,广其用更易于谋普及也。即以形意二字而论:意者诚中之心,形者形外之象,即大学诚意之功也。其拳之发,意动而形随之,非徒求形似而已。夫意之为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故其拳亦应用无方,变化无穷。其五纲,在易数为一二三四五,在物理为金木水火土,在性理为仁义礼智信,练之者可以尽己之性.而尽人合天,其十二目,则练之者,并可以尽物之性。由诚中形外,以至尽己尽物,知彼知己,则千门万户,各种拳术,均可不外此理而求之。故以形意为本,则统一国术,理有可通,事便易举矣。且人之初生,均有不思而知,不学而能之动作,此即形意拳之意义也。

由此可知,孙禄堂创建其武学的逻辑是,通过格致万物之性能化入自我本来之性体形成内劲以逐渐实现全知全能之完人这一目标,其实践过程是有无不立、有无并立这一逻辑,其法则是极还虚之道。具体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第二篇。5

孙禄堂提炼出的内劲性状的功能态及其体用法则同样在中国武术史上是一项划时代的发现和理法建构。孙禄堂提出的内劲是将17年后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在《躯体的智慧》一书中人体内稳态的作用机制拓展到技击作用的层面。6

其中有无不立中的,是指在不断拓展格物对象的过程中,总是要以为先导,先要了解每个所格之物的性质,然后揣摩其法则,这个过程属于的阶段。而所谓之不立,是指要将所摸索出来的法则能够极尽其物之性质并通过还虚——“化入自我本来之性体之中,即将所格之物的性能化为自我性体的良知良能——化为能够无中生有的那个“无”。于是这时先前的不存在了。所谓恒有不立。

所谓有无不立中的“无”,是指能够无中生有的这个“无”都是在一定条件域中的“无”,当要进入新的格物对象时,相对这个格物对象,这个能够无中生有的这个“无”的效能就消失了,需要通过有无不立中的“”按照极还虚之道进一步建立。所谓“恒无”亦不立。

以上是有无不立在这个创建过程中的逻辑意涵。

那么何谓有无并立呢?

其一,是指在孙禄堂武学体系的体用过程中有无二者始终同时存在。

其二,是指孙禄堂武学的效能发生逻辑既是有中存无,又是无中生有。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7又云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者8——皆内劲体用之效能。

以上是有无不立,有无并立作为体用孙禄堂武学的过程逻辑与发生逻辑之大意。而其总法就是极还虚之道

由此知孙禄堂武学旨在建构了一个以本来之性体的充分发挥为目标,以武学实践为基础的能够不断融合、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此时的效能极限、不断自主升级自我身心体用效能的武学体用体系。

这是一个从析化(由一至万)→聚合(聚合为直中、变中、空中互为中枢的三元一体结构,【7】将此三者化归于一,此一即本来之性体,所谓以三拳合一为基础的武学体系)→依本来之性体重构的逻辑过程据此直中、变中、空中三大基础重构合乎本来之性体的武艺体系)

这是一个在层级与维度上的不断自主升级的析化→聚合→重构的进阶过程。孙禄堂武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前行的指南以及寻绎的路标。

何谓析化?

解析及演化。

孙禄堂武学以认知自我、实现自我为目标,不断拓展自我认知能力与技击能力的无限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拳派的法则、技法都只是一个临时借用的把手而已。

以笔者三十多年的研究与体认,孙禄堂武学的独到贡献是揭示了中国武学的基本原理与法则并建构了武与道合的武学生态。其荦荦大者:

1、武学的目的是通过自知与自强的过程复本来之性体9即不断揭示真我,实现真我,所谓“志之所期力足赴之”,10使武术成为我的武术,成为自我成就自我的桥梁11这是一个格致万物、融合百家、合于性体、永无止境的过程。12其最高目标是向着成就全知全能之完人”前行13可谓为中国武术立心。

2、武术技击以立于不败之地为第一要务,而不是以胜人为第一要务,二者的意涵不同、理法不同。因此其技能技法以不断提升自身的适应能力为核心,14所谓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者”。15其理法要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如此者,不见而彰,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也。拳中内外如一之劲,用之于敌,当刚则刚,当柔则柔,飞腾变化,无入而不自得,亦无可无不可也,此谓一以贯之。一之为用,虽然纯熟,总是有一之行迹也,尚未到至妙处,因此要一化去,化到至虚无之境,谓之至诚至虚至空也。如此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之道理得矣。16以及得来万法全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17在通过体用良知良能、无形无意的自主效能的过程中打败对方。而且这是一个体用效能(包括体用维度)能够不断自主升级的过程。可谓为中国武术立法。

3、武术技击能力的核心是拓展自主的适应能力,通过开启内外合一、形意一体为基础不断拓展自主效能,由此揭示了内劲的机制并通过创立孙氏形意、八卦、太极三拳一体这一武学理法完备这个机制的体用。18可谓为中国武术立基。

4、完备内劲的体用法则,以极还虚致中和为总则,19其理是由后天返先天,达到先后天相合。20为中国武术建构了新的效能机制(包括动力、运动与作用等)其中包括了意在彼先的前知效能,动静如一的运动效能,无形无意感而遂通的作用效能乃至超距作用的神(心)制效能等,尤其开启了三个层面技击作用机制、技击理法优化鼎革、认知维度升级)的自主机制。21可谓为中国武术赋能。

5、创立了武与道合的武学生态,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22这就是主体性精神,23孙禄堂在其《八卦拳学》中明确提出其武学是开启人与天地并立的学术,建立人与天地是并立一体、相互交融的关系,而不是人顺从天地的关系。24孙禄堂的武与道合是一个实现真我的自主发展、自主圆成的学问,其逻辑就是极还虚之道可谓为中国武术立命。

孙禄堂揭示的上述武学原理和建立的法则整体性的把中国武术提升到与道同符的高度。

这种提升不仅显豁在以技击制胜为核心的武术这个领域内,还广泛涉及到技击领域之外的诸多方面,即孙禄堂为中国武学开启并揭示的这五个基本原理与法则,其中每一个方面都关涉着诸多有进一步探究价值的宏大空间,可派生出诸多与孙禄堂武学相交叉的研究方向,如与生理学、系统学、认知心理学、生物物理化学、哲学等方向的交叉,在其中任一个方向做出开拓性成就者都堪称是这个方向的宗师级的人物,所以说,孙禄堂是宗师的宗师,谓之大宗师。

综上可知,孙禄堂对中国武术进行了整体性的鼎革立新,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武学发展的最重要的逻辑,在技击领域开创了中国武学新的境域与新的高度,尤其开启了通过融汇百家以实现真我这一开放性的大武学思想,同时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动力。更进一步论证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25

因此,习武一辈子如果只在某个拳种里打转,斤斤于某个拳种自诩的所谓纯之又纯之术,凡持此观念的习武者,不仅在武学体用逻辑上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在技艺上必然陷入井蛙、夏虫之见。执这类观念的拳术虽然传播极广、受众极多、渲染极盛,但是无论在认知上还是在技击上都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一百多年来的武术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令人遗憾的是当今中国武术是劣币驱逐良币,目前社会上最为流行的拳种都是那些最没有出息的拳种。良可慨也。

注:

1】《八卦拳学》孙禄堂著,19174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八卦拳学》自序草稿,孙禄堂写于19164月,出版时未使用。

3】《形意拳学》孙禄堂著,19155月出版,武学印刷局印刷,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4】《江苏旬刊》江苏省政府刊物。

5】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二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6】同【5】。

7】《拳意述真》孙禄堂著,武学印刷局印刷,19243月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8】《拳意述真》陈微明序。

9】《拳意述真》自序,孙禄堂撰,19243月出版。

10】《八卦拳学》孙禄堂撰,陈微明序,19174月初版,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11】《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12】《形意拳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19155月初版,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13】《八卦拳学》孙禄堂自序(手稿),写于19164月。

14】《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一篇、第二篇,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15】《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孙禄堂撰,19243月出版。

16】《拳意述真》“第四章形意拳第十三则”。

17】同【7】。

18】同【1】以及“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中央国术馆《国术周刊》第85期,193210月出版。

19】《八卦拳学》第18——20章,孙禄堂撰,19164月初版,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0】同【7】,以及1931117日《新报》报道“孙禄堂与李景林”。

21】《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章,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以及知乎平台【武学与武道专栏】“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一文。

22】同【11】。

23】同【11】。

24】《八卦拳学》第二十三章,孙禄堂撰,19174月初版,陆海军日报馆发行。

25】同【5】。

四、孙禄堂武学与现代文明成果的关系与互镜

这部分内容需要从本来之性体与内劲相关的现代学术展开。孙禄堂武学与西哲具有一种相互启发性的互镜关系。因所涉内容甚广,本文从略。

五、当代人如何打开孙禄堂留下的武学遗产

   方法与路径:

研究孙禄堂武学以及孙禄堂这位历史人物,至少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研究:

其一,史实考证。以去讹化为原则,以证据和逻辑为依据进行辨析。这个维度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考证以及对理法的辨析。同时对所涉理法进行不通层面的实践与检验。

其二,现象分析。即对所涉及的现象本身的梳理与背后逻辑的辨析。适用于对所在文化现象影响下的事物的剖,以及对产生该现象背后原因的逻辑辨析。

其三,宏观照摄。从历史环境与人性相互作用的维度去辨析研究对象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揭示研究对象的所以然之因。适用于对相关历史阶段所涉现象背后动力的揭示。

这三个维度虽然不同,相互不能替代,但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交集。

就孙禄堂武学整体而言,当代的孙禄堂武学有遗存、有遗失,也有发展。遗失多于遗存,发展源自遗存。

打开孙禄堂留下的武学遗产,认知第一。

由于孙禄堂武学具有建构的(体系性)、辩证的(整体性)、自主的(主体性)特征。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实践性(实战制胜)原则去寻绎孙禄堂武学的真意与继承其遗产。科学原则下的超越性实证——即孙禄堂对内劲效能三个层级设计的实验——提站(身形空间点不变,以意改变身体重心)、悬挂(吸身于壁)、超距作用,开拓了武学效能新的境域。

孙禄堂以旧瓶子装新酒的方式阐述其武学是在文化危机、武学危机这种双重危机下的无奈之举。

毋庸讳言,孙禄堂在武学观念上(人本,方法,效能)理法建构上、体用效能及其技击造诣上所作出的独到贡献,其成就至今仍独步在武学巅峰。

以上内容所涉篇幅浩大,日后再作详论,在此不展开。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