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本)之真意考析——兼谈孙禄堂认为的太极拳的底确详细之理是什么(一)

文摘   2024-11-15 12:05   西班牙  

引言

理解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应该且必须以孙禄堂公开发表的一系列武学著述为基础来辨析孙禄堂所著《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这篇文章之意,而不应该反过来站在某个立场上通过曲解这篇草稿的文字去否定或歪曲当年孙禄堂公开发表的武学著述之意以及相关史料记载。此外,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被有些文章称之为“原序”,但这是错误的,所谓原序是指一个出版物首次或早期出版时的序文,而孙禄堂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使用该序。因此该文不是孙禄堂《八卦拳学》原序,准确的讲该文是《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的残佚本虽然在出版《八卦拳学》时没有采用,但该文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既阐述了作者非常重要的武学思想及其武学建构的基本要义,同时也必然存在着作者自己不满意的表达之处,包括有些文字表达会让人产生误解。

如该文阐述的核心要点是:体用武学的目的是通过习武、体用武学获得“天地之全气全理”,使自己成为一个“全知全能的完人”。进而提出“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因此,这是一个在最初所习武艺体系的基础上在不断拓展中不断融合的过程,而融合本身又是一个需要对融合对象进行提升与鼎革的过程。该文并不涉及评判某一门武艺比另一门武艺更高妙的论点。但对于粗焉者容易产生后面这种错觉。因此孙禄堂在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弃用了该文。

后面这种容易使粗焉者产生的错觉,确实让该文正在被当今一些宵小通过刻意歪曲与有意曲解进一步放大,意欲利用为诋毁孙禄堂武功造诣的一个借口。这是今人在研读该文时要特别注意的。因此提醒之。

什么是融合:

所谓融合是指融汇各派为一体。从专练一门武艺到兼修各派武艺,在武学上仅仅是兼修阶段,并不意味着能够达到融汇各派为一体。从兼修各派武艺到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即所谓融合各派,则需要在武学的理法上与效能维度上产生跨越式升华。因此必须提炼出各派武艺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技能基础才可能做到真正融合各派。

兼修不同的拳派并对不同拳派进行横向贯通将其融合为一体是开启纵向深化即对武学的根本性理法革故鼎新的动力和条件,同时只有对武学原理即根本性理法进行深化乃至革故鼎新才能使由兼修到融合为一体的各派的体用效能产生革故鼎新式的根本性的升华。此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因此,首先需要对所融合的各派武艺的体用理法与效能进行鼎革式提升,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建构出融汇各派武艺于一体的理法体系与效能结构。

正文部分

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未用该文为序)原文部分1如下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2

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3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4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5

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6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7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8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9

余所述形意拳学,年前已出版矣。10乃于八卦学,未能笔之于书,每怀谦然未安。因思幼从余师李魁元先生时,先生常云天地之理,变化无穷。晤对闲谈,常提及北京有八卦拳术一门。其技之精,理之细,亦甚奥妙难测。余当时存诸心中,总未得门而入。至丁亥年,因事赴京,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11君与余指引相见,先生精通八卦拳术。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12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13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14每曰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15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16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17

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二君,精于太极拳学。18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余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19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20

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21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22

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能将三家之劲合为一体。心中方无形意,八卦,太极之意。23又始知三家皆三元之理。夫八卦天也,形意地也,太极人也,三家合一之理也。24练习之法,形意以经之,八卦以纬之,太极以和之,25即圣人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余尝自揣三元性质:形意譬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譬如绒球与铁丝盘球,周围玲珑透体,太极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之理,此是三元之性质也。26形象虽分三元,要不出人丹田之气也。27天地人三才,亦即太极一气之流行也,故三家合为一体。28以后好武诸君,务去彼此之见。29谚云:一处不到一处迷.此言良非虚谬。吾人练艺,总要与同道中人互相研究,始能有益。30

然八卦拳学,不知创自何代何人,前吾师程先生,亦未知其源流。31但云此技古时未传于世,大都隐于释道两门。至前清有董海川先生,直隶文安县人,平生好武,尝遨游四方。一曰至江皖地方,遇一异人传授此技,数月得其精奥。32后至北京传授弟子多人.余师亦在其数。以后诸弟子又各传门徒,此技之妙,遂流传于社会矣。但此拳俱是口授,并无谱可证,或间有抄本附会之说,并无教科入门堪作真本。且有者多存私心,不肯轻示于人。现精此技者虽不乏人,然隐于世者多,传与人者少。33社会后生弟子爱慕此技,因无书籍可考,又不得口传授受,遂使人举步望洋而生止足之叹。

余得程先生传授后,朝夕练习,又有李先生存义亦精是技,时常指示,数十年略得其中梗慨。34思欲立谱以传后世,然无依据在前,诚恐断定有谬。但步步循理设想,夫太极、八卦、形意三门,实出一人遗传,盖万物生于一理,拳学生于一气,理既相合,而形又何别?孔子云:‘吾道一以贯之。’余所著形意拳学,外表由明善以复初,亦即万殊一本之道也。35

故公余之暇,探辑群言,付以己意,不揣冒昧,遂将所习之技,编纂成书,以聊助爱技击后世钦好者或作入门之径,是则余之志也。

余本武士,才短于文,书中有不合之处,望乞诸君子随时指示为感。

中华民国五年四月孙福全序于京门

此文考析部分:

1】这篇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最早公布在1998年《武魂》第8期上,由孙禄堂的孙女孙叔容、孙婉容和孙子孙宝亨提供。该文刊登时是以“佚文”的标题出现,因为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残佚本)属于自序草稿散失本,并非是孙禄堂《八卦拳学》的原序。所谓原序是指《八卦拳学》最初正式出版时的序文。而孙禄堂这篇《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中的文字从来就没有用在《八卦拳学》一书中。因此该文不是《八卦拳学》原序,自然不应称为《八卦拳学》原序。

该文刊登后,孙剑云对该文曾提出异议。当时我在海口工作,数月后我回京专程拜访孙叔容,问询该文出处。孙叔容出示了该文的孙禄堂手迹,并拿出同一时期孙禄堂其他手迹给我对比,故知此文确为孙禄堂所作。孙叔容对我说:“你过两天来,我复印一份给你。

这篇孙禄堂《八卦拳学》自序草稿(以下简称草稿中的思想与孙禄堂当年公开出版的五部武学著作和一系列武术论述中的思想和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因此该文可以作为孙禄堂一系列武术著述中一个重要的补充内容。

至于该文在孙禄堂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为何没有被采用,说明孙禄堂认为该文中可能存在着某些不尽满意之处,或容易引起读者产生误解之处。比如该文要表达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武艺的兼修与融合这个过程,对此不仅当年极少有人能辨析二者的区别以及二者存在的根本性不同,即使在当代能深入辨析者亦不多见。此外,该文所涉范围形上形下,其意旨精微广大,其意不是一般习武者能理解的。这可能也是孙禄堂在正式出版《八卦拳学》时未用该文的一个原因。

2原文部分: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曰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其形体百骸五官四肢,推之全球无异也。

考析部分:

这是草稿中第一段的部分内容,这段前面部分的文字在草稿原稿中似有遗失。

草稿中这段中心思想是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故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这是这篇“草稿”的主旨,也是孙禄堂所构建的武学的基本前提。

评述部分:

所谓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故人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这是孙禄堂在这篇草稿中预设的一个基本前提,即孙禄堂所构建的武学的基本前提。

笔者认为孙禄堂提出这个基本前提的依据或是自己生命过程的感悟,或是依据佛家思想的假定。但是笔者对这个前提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虽然生物学所确定的人皆存在于天地之间,但能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者只是极少数,因此进而能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者更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换言之,笔者认为目前生物学所确定人是一个被传统认知框架所绑架的认知,实际上生物学定义的所谓“人”与“人”之间从灵魂到肉体都存在着质的不同,不可共论。因此孙禄堂武学所能成就者是那些高越的种群。

3】原文部分:

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也。何拳术之道,偏分许多门径?

考析部分:

孙禄堂根据他的“草稿”的前提:“人既无异”以及皆“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提出人们所认识的世间的道理“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的论断,进一步阐明他所要建构的武学的前提是:理出一源、万派归一

评述部分:

孙禄堂以此前提为核心在这篇草稿中展开对这一武学思想的论述,即如何实现各派武术的理出一源、万派归一。

4】原文部分:

甲藐乙,乙藐甲,各出己技,互相朋比。推原其故,实因拳理未明,内具不和之气,而始生出许多支节耳。

考析部分:

针对武术界存在的门户之间,孙禄堂认为这是由于人们“拳理未明”以及“内具不和之气”造成的。

那么何谓拳理未明

这里孙禄堂所说的拳理指的不是一门一派各自的拳理,而是指武学的根本原理,即孙禄堂提出的理出一源作为一源的那个根本性原理。

那么何谓内具不和之气

这里孙禄堂讲的不和之气是指身心机能的运行尚不能与中和之气相合即内具不和之气。孙禄堂在其诸著述中又称此中和之气先天真一之气、丹田之气、太极一气、金丹、内劲、道

评述部分:

这里孙禄堂明确点出草稿全文要论述的核心问题。

参见《形意拳学》总纲 形意无极学”、“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八卦拳学》“第六章无极学”、“第七章太极学”、《太极拳学》“太极拳之名称”、第二章“太极学”以及《拳意述真》自序等。

5原文部分:

余思万法既由一脉相传,形骸百官又无差异,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存彼己之见者,大抵因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

考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依据他的人既无异,即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这一前提得出“彼所能者,己亦当能,己所学者,彼亦当学”这个结论,并认为之所以存彼己之见者,是因为“初学时气质未化,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也”。

换言之,孙禄堂认为若要进入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的境界,其门径是变化气质并得格物慎独之功

那么何谓变化气质?

孙禄堂在其《拳意述真》第四章形意拳中揭示了变化气质的三层道理和三步功夫。三层道理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

孙禄堂依据自身的体悟实践指出,功夫一旦进入到洗髓的境地,心中就没有了门派之见,每遇同道之人,愿意与对方相互交流、相互研究。反之,就是气质未化,说明功夫还没有进入到洗髓的境地,不得炼神还虚之理。

那么何谓不能得格物慎独之功

关于什么是拳中的格物慎独之功,以及由何处入手?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七章 五拳生克五行炮学”一节中指出:五行单习,是谓格物修身。而后者五行拳合一演习,是谓连环,为齐家,有克明德之理。此谓家齐(五行生克五行炮),是五行拳各得其当然理之所用,而又谓明德之至善也。即劈、崩、钻、炮、横五拳是获得格物慎独之功的把手。

那么在拳中什么是慎独之功呢?

由于孙禄堂在其武学中多借用《大学》、《中庸》的语境阐释其拳理,故在这里先以《大学》、《中庸》语境来认识慎独之意。

《大学》关于慎独的论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其核心思想是诚中形外,毋自欺也

《中庸》关于慎独的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其核心思想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在孙禄堂武学中与此《大学》、《中庸》的慎独之意相对应的理法就是形意拳理法。

孙禄堂在《形意拳学》第十三章十二形全体合一学(杂势捶)”中写道:

杂势捶者,又名统一拳,是合五纲十二目统一之全体也。在腹内能使全体无亏。《大学》云:‘克明峻德’也(此譬言似属离奇,然实地练习则知)。在拳中则四体百骸内外之劲如一,纯粹不杂。其拳顺则内中之气独能伸缩往来,循环不穷,充周天无间也。《中庸》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喻变化无方)?其劲不见不闻,洁内华外,洋洋流动,上下四方,无所不有。其此拳中之内劲,诚中形外而不可掩矣。学者于此用心习练,可以至无声无臭之极端矣!先贤云:“拳中若练到此时,是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之谓也。

孙禄堂又在《形意拳学》第六章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中写道: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五行分演,而为五行拳(五纲之谓也)。合演而为七曜连珠(连环之谓也),分合总是起钻落翻阴阳动静之作为。勿论如何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起落钻翻亦是一气流行之节也。《中庸》曰:‘喜怒衰乐这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拳技亦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其一体,皆为阴阳之气也。内五行要动,外五行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此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

由上可知,若进入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的境界,其路径是变化气质(形意拳三步功夫、三层道理)并得格物慎独之功(形意拳诚中形外之理、致中和之道)故获得变化气质格物慎独之功的路径都是通过形意拳的理法所开启。此为万理出于一源,万派出于一脉之脉源。

评述部分:

孙禄堂这里所说的万理万派,不仅是指武术领域的万理万派,而且意在覆盖所有的人文领域,孙禄堂武学之意旨是通过其武学为人文精神革故鼎新、注入新的动力。相关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第三篇及知乎平台【武学与武道】专栏:“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上)、“孙氏形意五行拳之单习之意——孙氏拳遗珠之二”两文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孙氏形意五行拳之连环与对练之意——孙氏拳遗珠之三”、“孙禄堂五行拳之意与《礼•大学》之互镜”两文。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童旭东著,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6正文部分:

前贤云:圣人之道无他,在启良知良能,顺其自然,作到极处,而成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耳。拳术亦然,凡初学习练时,但顺其自然气力练去,不必格外用力,练到极处,亦自成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耳。

考析部分:

在这里孙禄堂指出他所建构的武学的目标是使研习者成为一个全知全能之完人,至少要成为一个有体有用之英雄

那么什么是有体有用

在孙禄堂武学中是指通过其武学开启自我本来之性体,进而体用自我本来之性体——由此实现自我本来之性体,这个过程即志之所期力足赴之——成为有体有用之英雄

全知全能之完人这是在中华传统文化领域中此前不曾有的蕴意。全知全能在西方是描述上帝的,不能是人,自然也不能是完人。孙禄堂提出的全知全能之完人这是在中西文化中都不曾有的蕴意。结合孙禄堂在其《八卦拳学》第23章阐述其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或曰圣人亦人耳,何者能与天地并立也,曰因圣人受天地之正气,率性修道而有其身,惟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透体,无有杂气搀入其中,心一思念,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是天道 ,故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此圣人所以与太虚同体,与天地并立也。拳术之理,亦所以与圣道合而为一者也。可知,孙禄堂武学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主宰自己的上帝。因此,孙禄堂提出的全知全能之完人与尼采提出的超人具有某种遥相呼应的蕴意。

孙禄堂《八卦拳学》陈微明序,19174月武学社印刷局印,海陆军日报馆发行。

知乎平台【武学与武道】专栏:《圣者与疯子的对话”——中西文化转型时期的孙禄堂与尼采》一文。

评述部分:

孙禄堂站在一个极高的维度来建构其武学,毫无疑问,孙禄堂对其武学效能的建构源自于技击制胜立于不败之地,但其效能已远远超越了技击制胜这个维度,也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之义。虽然孙禄堂建构其武学的文化根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安身立命之旨,然而其效能已然超越了安身立命之义,孙禄堂将其武学置于一个关乎生命价值的新的境界与维度上。

7原文部分:

彼自分门径,独守一支者,是自划限制,不能扩充己之知识也。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故志士豪杰,欲练拳术,必须先将内家拳学,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

考析部分:

孙禄堂该文是从宇宙认识论的角度和生命价值的角度去建构其武学、阐述其武学,同时也是以其武学体用实践为例来阐述其认识论和价值观。在这里,孙禄堂反对那种在武学研习上独守一支者。这个认识是极有认知高度和洞见深度之见地的。

之所以说孙禄堂反对那种在武学研习上独守一支是极有认知高度的,因为这是源自孙禄堂在武与道合这个维度上对中国武学建构的结果。技击要合于道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博综贯一作为研修武艺的必要条件之一。这已经被古今中外大量事实所证明。

之所以讲孙禄堂反对那种在武学研习上独守一支是极有洞见深度的,是因为无论研习何种武艺,独守一支这种研修方式对这门武艺的理法与效能就难以深化,其天花板就低。某些太极拳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总标榜要练所谓纯之又纯的太极拳,结果一百多年来,无论在技击上还是在健身上他们这类太极拳始终是在低层次上徘徊,其唯一的收获是,因为练习门槛低,故习者甚众,据说数以亿计。但他们这些太极拳无论在学理方面还是在效能方面都毫无建树。

其实不仅对于武艺如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如此。无论是科学的发展还是技术的发展无不如是。在此不展开。

孙禄堂进而指出:“夫学业之途无尽,彼之技艺,己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己之身体有亏也。己之技艺,彼不能知不能行者,是彼之身体有亏也。

这个认识非常重要,即我学彼之艺,并非是因为彼在技击上胜于我,而是由于我不能掌握彼之艺,说明我在理法上是不完备的,所谓身体有亏。反之亦然。因此孙禄堂指出研修武艺要遵循“无论何派,先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各得其益”这个原则。

孙禄堂这里提出的研修武艺的这个原则源自他在这篇“草稿”开篇时提出的——秉天地之全气全理而成,因此人皆可以得到天地之全气全理这个前提。

评述部分:

孙禄堂这里提出的武学思想并非仅仅是兼习各家,而是上升到究其天地之理的方法论层面,即先从一派入手格物致知,身体力行以致极处嗣后再与内外二派同道之人,互相研究,通过融汇合一而升华——这是武与道合的方法论。

8原文部分:

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

考析部分:

这里孙禄堂是以自己的武学体用实践为据,进一步介绍通过其武学获得天地之全气全理的体会。

孙禄堂提出一个己之理,什么是己之理

己之理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本来之性体,即对真我的认知。这是根本。其二是自己已经掌握的原理。

孙禄堂指出“若能研究十数家技艺,将理得之于心,与己之理化合而为一,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在这里前一个十数家技艺之理,是指这十数家武艺中的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但仅仅掌握这个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将这十数家武艺中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化合到自己的己之理中,与己之理化合为一。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对这十数家武艺中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进行进一步的革故鼎新使之贯通一体——即升华,同时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必须要对己之理进一步深化,如此才能将这十数家武艺中的每一家武艺的所以然之理皆化合到自己的己之理中,使之化合为一。孙禄堂根据自身经验揭示道:若能如此,则“其余无论中外技艺,即使形名相别,习练相殊,其理可一见而知也。

孙禄堂揭示的这个原理及其逻辑是极其重要的。

对此,杨明漪在其《近今北方健者传》中对孙禄堂的一段记载可作为对孙禄堂这个体会的佐证。杨明漪记载道:孙禄堂“因拳理悟透易理,及释道正传真谛、经史子集释典道藏之精华,老宿所不能难也。旁及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诸学,为新学家所乐闻焉。

孙禄堂幼年时曾考中附生即末等秀才,因家贫无力在县馆就读,此后没有再参加科举考试。此后孙禄堂专心于武艺,习武之余自学诸子百家,最终因对拳理有极深的研究,而悟透易理及儒释道医诸子百家之学乃至天文几何与地理理化博物现代学术,尤其是孙禄堂建构的武学所涉及的学理是远远超越于那个时代的。因此,陈微明在为孙禄堂的《八卦拳学》所作序文中记载了孙禄堂当年的一段感慨:“吾言虽详且尽,犹虑能解者百人中无一二人,吾惧此术之绝其传也。”由此可知当时能理解孙禄堂武学者是极少的。对此进一步的论述参见《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一书以及微信公众平台【武学与武道】公众号中华传统文化危机下的孙禄堂武学(下)”一文。

评述部分: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对孙禄堂及其孙氏武学产生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认识,认为孙禄堂对中国武学的贡献就是创编一个孙氏太极拳。他们完全忽视孙禄堂对自己武学的阐述,以及孙禄堂武学的实际贡献。这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退一步讲,即使在孙禄堂建构的武学中,孙氏太极拳也不占有核心地位,在孙禄堂武学中占有核心地位的是孙禄堂的形意拳。在理法上,孙禄堂武学是由孙禄堂对形意拳和八卦拳的不断优化、拓展、建构而成的。在宗旨上,孙禄堂是从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以及对宇宙认知的维度去建构其武学的,孙禄堂武学为人类生命价值的认知与实现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忽视孙禄堂武学对整个中华文化及当代文化的贡献是极其遗憾也是不因该的。一些人肆意诋毁、诬蔑孙禄堂及其武学是对人类文明的犯罪。当代人可以在理性的基础上去批判孙禄堂及其武学,但通过捏造谎言、歪曲历史去诬蔑孙禄堂这位为人类文明做出卓越贡献者,难道不是一种罪恶吗?

《近今北方健者传》杨明漪著,济南含英斋1923年出版。杨明漪济南人,中华武士会秘书、李存义的弟子,

《绝顶出青云——武者 武学 武道》童旭东著,香港国际武术出版社202111月出版繁体版,202210月出版简体版。

9原文部分:

孟子云: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拳术之道亦无他,气力和顺而已矣。

考析部分:

孙禄堂在这里引用《孟子》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用以表达正确的治理是使关系有序以及相互和谐协同,因此引伸拳术之道也要遵循这个道理。因此,拳术之道就是让构成气力的周身各处能有序运行,产生相互和谐的协同作用。即技击之道不是片面发展某一个方面的能力。对此,孙禄堂在《拳意述真》“形意拳”一章中,通过对明劲、暗劲、化劲的练法与形成的解读,深入阐发其理。

评述部分:

孙禄堂在草稿一文中截至到此,阐述了他所建构的武学的前提、目的、原则、法则与路径诸原理。这些原理、原则与法则皆出自孙禄堂对其形意拳原理、原则与法则的阐扬与拓展。


武学与武道
有关中国武学的历史、思想、技术、理论以及文化价值与影响的传播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