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谭逸鸣/何楠飞
摘 要
1、债市提前开启跨年行情?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政策不确定性;基本面变化超预期;海外地缘政治风险
本周债市再度呈现单边行情,10年国债利率持续下行,已然迈入“1%”时代,10年国债下破1.8%。本轮债牛行情缘何启动?机构抢跑之下,谁在买入?后市如何展望?本文聚焦于此。
11/1-11/12,债市主要围绕增量财政政策博弈,月初平稳宽松的资金面支撑债市震荡走强,演绎“股债双牛”行情。
11/13-11/18,税期临近、MLF大额到期,流动性承压,叠加财政政策落地后,置换债放量预期升温,以及房地产减税政策扰动、“强美元”之下市场担忧国内货币政策宽松或受一定制约,债市迎来阶段性调整。
11/19-12/6,在市场“抢跑”交易降准落地和跨年配置行情之下,地方债供给压力整体可控,叠加权益市场上行动能逐渐趋弱、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调降落地利好债市,10年国债利率下破“2.0%”关口,而后随着重要会议临近、逆回购连日大额回笼、股市走强,止盈情绪有所升温,债市利率转为震荡下行。
12/9-12/13,政治局会议提及“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显著提振债市情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化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机构继续抢跑交易,10年国债利率下破1.8%,再创新低。
近期债市利率快速下行主要源于如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重要会议提振市场情绪,短期内债市交易货币适度宽松。政治局会议货币政策定调由“稳健”改为“适度宽松”,是自2008年三季度货政报告后,再度使用该措辞,彼时央行就多次进行降准降息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扩张和经济回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及“适时降准降息”,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持续升温。
第二,预期与现实交织,债市博弈预期差。从9/24一揽子增量政策公告、11/8人大常委会财政政策落地,到本周两场重要会议的政策定调,持续向市场释放积极有为的政策信号。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逐渐积累,但通胀低位运行、地产投资偏弱的问题仍存指向经济修复基础待进一步巩固,政策预期与经济现实交织,债牛逻辑仍有支撑。
第三,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迎来规范,短端进一步打开空间,提振存单和债市行情。一方面,有助于压缩同业存款与一般存款间的套利空间,进一步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缓解净息差压力,缓解存单提价发行现象,也打开了银行配置存单和债券的空间;另一方面,比价效应之下也对存单和债市中短端品种形成利好。
第四,机构抢跑行为助推债市走强。一是两场重要会议的相关表述强化市场对于后续货币宽松的想象,甚至一定程度提前交易明年政策预期;二是跨年行情已提前启动,负债端开门红有所提前,配置盘持续发力布局明年资产;三是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新规之后,市场对于高票息资产进一步稀缺的担忧升温。在上述逻辑牵引之下,叠加市场的学习效应,机构抢跑行为相对普遍,以提前定价潜在的利好。
以政策利率为参考,10年国债利率新低之后,债市止盈情绪或逐渐积累,继续下行的阻力也将有所增加。往后看,至开年行情演绎之前,10年国债利率1.8%-1.9%或将成为债市博弈的主要区间。今年二季度以来,10Y国债利率基本锚定“7天OMO利率+50BP”。截至12/13,10Y国债利率已显著运行于该基准之下,与7天OMO利率利差约为28BP,低于今年以来的中枢水平54BP,当前所处分位0.00%。
11月以来,基金、保险、理财等机构为主要买盘,买入力度持续加大:
其中,保险主要买入利率债、尤其是地方债和超长端国债,减持二永债;基金买入利率债、信用债、二永债;理财买入信用债、同业存单;农商行买入同业存单。
本周,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继落地,提振市场情绪,12/10-12/11,以基金为代表的交易盘买入力量较强,主要买入利率和二永,12/12-12/13,基金买入力量减弱,但增加对地方债的配置,而保险、农商行为主的配置盘发力,保险进一步加大地方债力度,具体来看:
12/10,基金为主要买盘,买入券种包括国债、政金债、地方债、二永债等;
12/11,早盘止盈情绪浓厚,保险、基金、农商行为主要买盘,基金买入力度减弱,券种包括国债、二永债,保险买入国债、地方债力度加大,农商行增配国债、政金债、存单。
12/12,债市延续下行走势,基金、保险、大行、农商行为主要买入力量,基金主要买入政金债、地方债,买入力度继续减弱,保险加大地方债买入力度,大行大幅增配利率债和存单。
12/13,10年国债利率下破1.8%,30年国债日内下破2.0%,配置盘买入力量较强,保险继续加大地方债买入规模,农商行为地方债主要卖出方,基金买入力度进一步减弱,主要减持国债、增持地方债。
具体而言,11月以来,各类机构现券成交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地方债放量背景下,配置盘承接能力较强,有效对冲供给压力;二是11月以来基金“抢跑”,购债力度加大,久期拉长;三是银行理财增配信用债和部分地方债,买入期限同样拉长;四是继上半年大幅净买入后,10月末以来农商行开始止盈。
(1)地方债放量,保险持续净买入,且为主力配置盘,有效对冲供给压力
11月以来,特殊再融资债逐渐迎来发行高峰,11月累计发行11558亿元,12月已发及待发合计9580亿元,期限以10Y以上为主。
与此同时,配置盘年末提前发力布局明年票息资产,保险机构较强的承接能力有效对冲了地方债供给放量的压力,发挥债市“稳定器”功能。此外,11月基金、其他产品、证券也承接了一定规模的长期限地方债;12月,农商行也开始增配长端地方债。
(2)基金“抢跑”布局,11月以来购债力度加大,久期拉长
近年来,银行资金在推动基金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增加了其负债端的脆弱性,当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也更易受到波及,因而其策略灵活度相对更高,在各类资产的边际定价当中起到重要作用。
11月以来,基金买入力度加大,增持利率债、信用债、二永债,减持存单,持仓债券久期相对拉长,存在如下原因:一是基金提前布局期间年末债市行情,二是期间债市整体走强,信用债收益率跟随下行,以基金为代表的交易盘买入力量较强,并伴随久期拉长;另一方面,6万亿元置换债利好之下,城投债投资价值凸显,因而对信用债的买入力度加大。
(3)理财净买入总体以信用为主,地方债买入力度也有所加大,期限以20-30Y为主
银行理财以个人投资者为主,风险偏好较低,产品的负债端稳定性不强,对流动性的要求较高,因而当债市波动时,也将面临较大赎回压力。从季节性规律来看,临近年末,理财负债端面临一定季节性赎回压力,配债需求通常减弱。
11月以来,理财配置信用债力度相对较大,毕竟规模有一些增长,信用利差也有一定吸引力,与此同时也增配了一些地方债,一方面是在债市整体走强、置换债发行的大背景之下,银行理财作为市场另一典型的交易盘,往往会加大买入力度,另一方面是近期特殊再融资债供给放量,银行理财相应进行配置。
(4)继上半年大幅净买入后,10月末以来农商行开始止盈
今年以来,中小银行缺资产贯穿始终,尤其是农商行,在负债端稳定扩张的同时,贷款能力受大行信贷投放下沉影响有所减弱,叠加贷款利率走低凸显债券投资性价比,上半年来,农商行持续加大对利率债的配置。
11月以来,随着债市再度走强,农商行在小幅增配7-10Y地方债的同时,开始止盈,大幅减持1-10Y国债和政金债,并减持20-30Y地方债和国债。
往后看,随着10年国债利率持续突破新低点位,债市止盈情绪逐渐积累,利率再度下行的阻力或将加大,市场对于10年国债利率的预期下行空间和运行区间也相应存在分化,或将放大债市波动。
近期,市场对于“资产荒”逻辑持续演绎深化的担忧有所升温,以及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宽松的现象有所强化,将助推债市走强。与此同时,若债市止盈情绪进一步积累,叠加临近年末资金面收敛,或将对债市形成扰动。
于债市而言,10年国债利率我们按1.7%-2.0%的区间判断,主要博弈震荡区间或在1.8%-1.9%,故而当前点位需要保留一份审慎,后续逢回调则继续把握交易配置机会。
1、政策不确定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超预期变化;
2、基本面变化超预期:经济基本面变化可能超预期;
3、海外地缘政治风险: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可能超预期,海外市场波动存在不确定性。
分析师承诺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境内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客户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所发行证券的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正在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客户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勿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依据。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发送本报告金融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会因任何机构或个人从其他机构获得本报告而将其视为本公司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