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债等风来,把握科技与内需风向标——2025转债年度展望

文摘   财经   2024-12-13 07:45   上海  






2024







作者:谭逸鸣/唐梦涵(联系人)



摘  要

市场回顾:金融与科技制造领涨,消费股疲软
2024年,A股市场“开门红”落空后上演了几轮跌宕起伏的回调行情,9月24日以来,A股又在政策驱动下创历史记录般快速上涨。转债市场一方面跟随正股权益市场“浮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债底信用风险的干扰,年内表现“一波三折”。全年来看,2024年,权益“逆袭”债券,但小微盘股“风光”不再;金融行业领涨,中游制造、TMT表现整体占优,下游消费行业表现偏弱。
转债跟涨与抗跌属性阶段性弱化,转股价值大幅下跌与债底支撑弱化共同造成转债弱势表现。但下修常态化及叠加条款博弈,转债局部赚钱效应并不弱,大盘转债稳健占优,小盘、低评级转债弹性更高
供需格局:底仓券退出速度提升,需求盘稳固
年内新发转债明显缩量,大盘AAA转债缺席;转债步入“老龄化”时代,叠加强赎增多,存续转债规模明显下滑,AAA转债为缩量主力。展望2025,转债供给或延续偏紧状态。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从高点微降,“固收+”基金缩规模为主因,转债仓位占比仍在历史高位,转债需求盘仍存。
市场展望:宽财政提振内需、促投资,稳固经济基本盘
经济偏弱运行,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构成2024年权益市场前期回调主因。2025年面临的是外需偏弱、内需待提振、基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国内宏观经济图景,我们认为中观层面企业盈利能力有望触底修复,虽然修复斜率短期内或难言陡峭,但整体而言盈利端向上对A股形成有效利好。当下,A股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仍有一定抬升空间;A股风险溢价相较美股仍具有较高性价比。
正股向上弹性利好转债市场,此外我们认为2025年转债市场还有另一重利好因素:正股弹性与供给稀缺性带来的转债估值抬升收益。
转债策略:把握科技与内需风向标
转债策略方面,建议继续关注双低策略,放松转债评级限制;建议继续增配周期红利方向的中大盘转债,如建筑、煤炭、有色、交运、环保等顺周期、To G业务方向和券商板块;建议继续关注低价、低纯债溢价率转债的下修博弈。
行业策略方面,我们认为:一是内需方向值得期待,包括信创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低空基建、数据安全、军工设备等“两重两新”重点领域,家电、汽车、国货、消费医疗等“以旧换新”、消费提振方向,及工业金属、工业气体、工程机械等顺周期重点板块。二是科技自主方向,包括算力芯片、存储芯片及半导体设备等自主可控板块,高景气科技主题方向如AI消费电子终端、自动驾驶、应用大模型等AI相关方向,以及华为、英伟达等海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三是医药、新能源等板块经历供给侧调整后或迎来困境反转,关注创新药及医疗研发外包、光伏及锂电等板块。


报告核心图表(点击可查看大图,完整图表详见正文)

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2)正股权益市场波动超预期。



报告目录



几近年末,当下时点,如何看待2024年权益和转债市场表现?后续2025年,市场又将如何演绎?哪些方向需重点关切?本文聚焦于此。


1
2024,转债市场表现怎么样?

1、金融与科技制造领涨,消费股疲软

2024年,A股市场“开门红”落空后上演了几轮跌宕起伏的回调行情,9月24日以来,A股又在政策驱动下创历史记录般快速上涨。转债市场一方面跟随正股权益市场“浮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债底信用风险的干扰,年内表现“一波三折”。具体我们分阶段来看:

1月份至2月5日,国内制造业PMI等反映经济基本面偏弱,叠加美联储降息预期放缓,权益市场深度回调,转债相对抗跌。在此期间,银行、煤炭股“一枝独秀”,领涨市场;公用事业、交运及家电行业相对抗跌,中游制造及TMT、医药等高估值成长板块领跌。转债及对应正股表现与申万行业指数趋同,转债相对抗跌。
2月6日至3月中旬,中央汇金公告扩大ETF增持范围及力度,社融数据超预期、5年期LPR下降等系列催化下,市场快速反弹。在此期间,市场普涨,前期超跌的军工、汽车及TMT等板块领涨,AI、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热门科技主题轮动。转债表现与权益类似,中游制造及TMT转债录得较好收益。
3月下旬至4月中,国内基本面修复稳定性偏弱、国际地缘事件扰动,权益震荡下行,转债抗跌。在此期间,受退市新规等影响,小微盘股退市风险担忧被阶段性恐慌性放大,转债正股超跌;债市“资产荒”稳固转债估值,转债指数跑出超额收益,煤炭、农牧等中大盘转债领涨,军工、通信、传媒等转债赚钱效应较弱。
4月中至5月中,北向资金回流与国内政策催化叠加,权益反弹,转债迎短暂“双击”机会。4月末,日元贬值,北向资金回流带动大盘强势向上;5月中,央行宣布降低住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A股向上反弹。理财、保险等资金回流推升转债估值,转债迎来“双击”跟涨行情,化工、建筑建材、军工、农牧转债领涨。

5月下旬至9月中,内需偏弱叠加外部不确定性提升,权益持续震荡回调。6月以来,核心经济数据显示国内基本面的良性共振尚未企稳,叠加出口在美国大选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不确定性提升,权益市场持续回调。在此期间,市场普跌,金融、公用、汽车、电子及家电等申万行业相对抗跌。
同期,转债市场则面临着另一重“危机”。5月下旬,三房转债评级下调拉开转债市场信用风险扰动“大幕”,有到期/回售偿付压力、评级下调及正股面值退市风险的弱资质转债明显回调,跌破面值及债底的转债数量大幅攀升,转债定价逻辑被重构,转债指数超跌。此后,广汇转债7月因正股面值退市而退市、岭南转债8月到期违约,转债市场持续笼罩在信用风险的“浓雾”中
9月24日以来,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国内增量政策“组合拳”超预期,A股快速大幅反弹,转债跟涨。9月19日凌晨,美联储宣布降息50BP;9月24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局、证监会等联合宣布重磅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和信心,至10月8日收盘,上证指数等反弹超20%。此后,市场阶段性降温蓄力,围绕国内政策实施力度及速度、美国大选等核心主题博弈调整。
全年来看,金融行业领涨,中游制造、TMT板块表现整体占优,下游消费行业表现偏弱。截至2024-11-29,非银金融、银行及通信、家电这4个申万行业指数涨幅超20%,其他中游制造、TMT行业涨幅紧随其后;计算机、机械、商贸、纺织及金融转债领涨。医药、美护、农牧、食品饮料等下游消费板块正股及转债均表现较弱,领跌市场。此外,由于转债标的更为集中,转债对应正股波动明显高于行业整体指数。在今年热点快速轮动的结构性行情中,转债跟涨能力有一定受限。

2、定价重构+条款博弈,大盘转债占优

2024年,权益“逆袭”债券,但小微盘股“风光”不再。截至2024-11-29,国内主要资产年内收益为正,债市延续牛市行情,但股票弹性更高,2024年收益明显跑赢债券资产,而此前主要股票指数2022-2023年已连续录得负收益。其中,科创成长方向表现优异,创业板指、科创50领涨,年内涨幅分别为17.59%、18.24%;沪深300等中大盘股指数成功实现反超,涨幅明显高于中证2000,亦结束了小微盘股连续3年的领跑局面。
转债跟涨与抗跌属性阶段性弱化,表现相对偏弱。截至2024-11-29,年内中证转债上涨4.52%,表现弱于权益,与纯债资产收益基本相当。由于转债信用风险持续扰动,债底支撑弱化使得部分阶段转债相对超跌;而在权益上涨行情中,标的结构性差异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转债跟涨能力。

拆分来看,转股价值大幅下跌与债底支撑弱化共同造成转债弱势表现。年初以来,伴随着权益市场两轮大幅回调,转债市场平均转股价值曾于2月5日、9月18日两次跌破70元,创历史新低。权益表现欠佳还进一步影响了“固收+”等转债投资人的风险偏好,对应看到转债百元平价溢价率亦有两个阶段跌至15%以下。此外,转债市场还面临着债底扰动难题,1月份鸿达转债随正股退市、5月下旬转债评级下调潮、7月广汇转债随正股退市、8月岭南转债到期违约,弱资质转债到期/回售压力与正股退市风险持续扰动,转债的债底支撑逻辑被重构,全市场转债的平均纯债溢价率一度压缩至0以下。股债“双杀”环境下,转债市场也经历了两轮价格下挫过程,转债价格中位数一度降至105元附近。

对应看到,今年转债下修数量远超历史水平,下修博弈贡献一定收益。伴随股市下跌,大量转债触发下修,叠加转债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弱资质转债面临较大抛压。在此环境中,发行人为应对后续转债回售或促转股压力,纷纷选择下修转股价。截至11月末,2024年共有197只转债提议下修,超过2018-2023年合计数量(193只)。从结果看,提议下修前后、提议至实际下修的期间收益均较高,博弈下修也成为年内热度较高的转债策略

跌破面值转债数量阶段性创新高,回售与减资清偿博弈广受关注。8月23日,全市场共有183只转债跌至面值100元以下,跌破面值转债数量达历史最高点;在潜在收益驱动下,对应看到市场对转债回售条款及因正股减资触发清偿债务的事项关注度越来越高。塞力转债、美锦转债、绿茵转债、回盛转债等减资清偿案例激发了市场对回售及减资清偿博弈的参与热度。

综合回顾来看,转债局部赚钱效应并不弱,大盘转债稳健占优,小盘、低评级转债弹性更高,结构性分化显著。大盘转债以银行、农牧、煤炭、交运及电新行业为主,上半年金融及资源股领涨行情,叠加退市新规后小微盘股退市风险抬升,大盘转债抗跌与跟涨能力均较优。截至2024-11-29,大盘转债录得5.60%收益,明显高于小盘转债(1.03%),成功实现“逆袭”;AAA转债与大盘转债标的类似,年内表现占优(7.40%),但涨幅明显弱于A及以下转债(13.03%)。一方面低评级转债以电子、计算机等科创成长微盘股为主要发行人,在9月下旬以来的大涨行情中正股明显跑赢市场;另一方面,小盘低评级转债易受到个人投资者和游资的青睐,在资金炒作行情中估值急速拉升,弹性较高。

微观层面看,小盘转债持续受“追捧”,但受信用风险、强赎等事件冲击,转债价格波动整体加剧。在缺乏一致主线情况下,市场短期热点轮动和“热钱”现象明显,小盘新券易成为资金炒作对象,如远信/惠城/伟隆/天创等涨幅靠前个券均为小盘转债;跌幅前10个券多为弱资质转债或双高转债,如横河/盛路转债等在到期前短时间内估值极致压缩,三羊/泰坦转债等2023年上市小盘双高转债在解禁后价格大跌,鸿达/广汇/岭南转债在实质发生信用风险落地前后价格有大幅下跌。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转债在强赎后仍有较好表现。在市场波动加剧背景下,转债发行人更偏好选择“落袋为安”,这也导致市场对强赎风险定价整体偏谨慎;但是正丹/翔港转债等在触发强赎前后因正股强势动量效应而大涨,退市前价格远超130元强赎线,宣告强赎后继续持有仍可获得较高收益。


2
回顾与展望,转债供需格局如何?

1、供给收缩,底仓券退出速度提升

年内新发转债明显缩量,大盘AAA转债缺席。截至2024-11-30,年内公告发行转债41只,合计规模仅322.78亿元;12月份通常为发行密集期,但已获批文的未发转债仅剩5只,即使全部发行,年内新发转债规模仍确定创2017年以来新低,证实了我们关于2024年供给明显缩量的判断。大盘、高等级转债缺席,年内仅4只发行规模超20亿元,分别为升24转债(28亿元)、万凯转债(27亿元)、和邦转债(46亿元)、领益转债(21.37亿元);无AAA转债,仅有国检转债、领益转债2只AA+转债

小盘新券定价偏高,偏弱行业中大盘新券承压。截至2024-11-30,年内新上市46只转债中,有8只上市首日顶格以157.30元收盘,均为4亿元及以下小盘转债,且以3亿元以下A等级为主,小盘券炒作行情仍存。10亿元以上规模的12只新券中,仅豪鹏转债、益丰转债首日收盘价超120元。10只转债首日收盘价在110元以下,主要分布在化工、建筑行业。化工行业的万凯转债首日破面,收于93.70元、转股溢价率7.80%;和邦转债收盘101.97元、转股溢价率-1.48%。
转债步入“老龄化”时代,叠加强赎增多,存续转债规模明显下滑,AAA转债为缩量主力。2023年开始,转债陆续进入理论到期高峰,转债“老龄化”特征日趋明显。截至2024-11-30,年内已有61只转债退市,其中到期和提前强赎转债数量各半,此外尚有10余只转债已公告强赎但尚未摘牌;对应看到转债退出速度明显提升,年内已有1557亿元转债通过转股或到期偿付方式退出,而其中又以AAA等级为主,如典型底仓券中信转债、大秦转债年内分别转股约300亿元、150亿元,浙22转债、招路转债、苏租转债强赎。

展望2025,转债供给或延续偏紧状态。第一,转债预案有边际提速,但较此前中枢已有明显降温。自2023年9月再融资受限以来,转债预案进程明显放缓,今年4-6月交易所未新增受理转债预案,8月以来受理及同意注册有边际提速,11月以来密集有6家公司公告董事会转债预案。截至2024-11-30,经上审委通过的转债数量为6只,规模合计88.26亿元 ;经证监会同意注册的转债数量为5只,规模合计72.82亿元 。即使考虑到已获交易所受理的29只转债(合计686.71亿元),明年新增转债规模仍有限。
第二,2025年正式迎来到期潮。2017年扩容元年以来发行的转债已陆续临期,理论而言,将于2025年到期的转债134只,合计规模约2800亿元。截至2024-11-30,实际将于2025年到期转债规模约830亿元,包括底仓券中信转债、浦发转债(500亿元)。

2、基金转债持仓萎缩,需求盘仍存

沪市转债:保险、券商资管增持,原股东持券缩量。截至2024-11-30,公募基金、企业年金作为主力需求盘,持有沪市转债面值较去年底降幅分别达10.78%、19.05%,持仓占比分别提升1.66pct、下降0.86pct;保险、证券资管、私募基金持券规模逆势大增17.85%、22.61%、5.74%,为增持主力;券商自营持券规模降幅低于全市场。一般机构、自然人等原股东持券规模和占比继续明显压降

深市转债:基金、企业年金缩量明显,保险、券商自营增持。截至2024-11-30,基金、企业年金及公司原股东等转债配置基本盘持有深市转债市值及占比均有明显下降,为缩量主力。保险、券商自营等持券市值降幅明显低于深市转债整体规模,为边际增配主力

综合沪深两市来看,公募基金仍为转债配置主力,企业年金、公司原股东减配,保险、券商自营配转债规模边际抬升。今年以来,伴随转债新增受限,各类机构持债规模有一定萎缩。截至2024-11-30,公募基金仍为转债配置的最主要力量,持有沪市转债面值1524.13亿元、深市转债市值941.65亿元,各占比约30%;企业年金持有转债规模次之,在沪深两市中各占比约18%。新券减少,以一般机构、自然人为代表的上市公司原股东合计持券规模占比由2023年约25%中枢降至约20%;与此同时,保险机构持有转债占比中枢抬升明显,在沪市中占比提升约3pct

而2024年以来,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从高点微降,参与度连续下滑。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在2023Q3创新高(3306.15亿元),而后连续两个季度下滑,但24Q2以来有所缓和,24Q3环比上季末继续小幅回升1.86%至2712.90亿元。但全市场持有转债的公募基金数量则延续自22Q2开始的下滑趋势,24Q3末持有转债的基金数量降至2000只,为2020年末以来最低水平;24Q3末公募基金持有转债市值占基金净值比下降至0.88%,为2021Q3以来最低水平。

“固收+”基金缩规模为主因,转债仓位占比仍在历史高位。伴随着2022年以来的权益市场整体回调,“固收+”基金新发放缓、存量规模萎缩,全市场二级债基、转债基金、一级债基及偏债混合型基金合计资产净值已由2021年末的2.69万亿元降至2024年11月末的2.04万亿元。但是细分类型看,各类“固收+”持有转债市值占净值比例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转债需求基本盘仍存。

指数投资兴起,转债ETF规模大幅提升。2024年以来,主要权益宽基指数ETF大幅资金净流入;“固收+”基金内部同样呈现一定分化,两只转债ETF份额及规模大幅抬升,被动转债策略在2024年亦成为主流。


3
2025,转债市场如何展望?


正股行情为转债市场表现的最主要驱动力,我们重点先来看:

1、溯源:“924新政”前权益缘何调整?

经济偏弱运行,企业盈利能力持续下滑构成2024年权益市场前期回调主因。年初以来,内需偏弱,国内经济基本面修复斜率放缓,对应看到整体法非金融全A口径下,上市公司的单季营收同比增速在年内逐步转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加深;而业绩下滑背后是盈利能力持续走弱及企业降杠杆趋势。转债对应正股利润率下滑更为明显,杠杆水平有所抬升。

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悲观预期同时也压制了风险偏好,叠加退市风险扰动、美联储降息延后,A股估值端易下难上。今年以来,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延续宽松趋势,美联储降息节点则持续后延,中美利差倒挂幅度持续走阔,国内资产对外资配置盘的性价比下降。此外,对业绩端的悲观预期进一步压制了市场的风险偏好,科技成长类高估值股缺乏业绩支撑,退市新规后市场对小微盘股退市风险担忧抬升,故而今年9月中旬前A股持续面临压估值与盈利下滑的双重困境

2、2025,经济支撑与权益或有演绎?

2024年以来,全球制造业复苏拉动国内出口回升,国内消费则受就业与收入预期偏弱影响较大,支出法下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明显回落。

那么当下时点,如何展望明年的宏观经济基本面及对权益市场的影响?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期谋划2035年国内经济远景目标进一步实现路径的重要开局之年。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意味着明年国内经济增长目标仍将维持在当前5%左右的中枢水平。
“十四五”收官遇“特朗普2.0”,高出口或难以为继。当下,全球制造业PMI在枯荣线附近波动,美国制造业PMI连续偏弱,外需难以形成强支撑。同时考虑到“特朗普2.0”时代要继续面临贸易摩擦问题,虽然我国对美直接出口敞口已较2018年有明显下滑,但未来通过转口贸易和汇率贬值等方式难以完全对冲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2025年出口或难对经济形成较大贡献。不过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很可能以分阶段方式进行,明年上半年或存在“抢出口”现象,出口大概率前高后低。

外需偏弱背景下,宏观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以我为主”,拉动内需与投资或是明年的重点方向。
消费倾向整体仍偏弱,关注就业与收入改善政策及财政支出传导效应。2022年以来,社零增速中枢较2017-2019年有明显下行,一方面是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后消费者就业及收入预期下行,另一方面则是房价下行拖累地产相关消费,并因财富效应减弱而间接影响消费倾向。但2024年以来,国内大规模推动家电、汽车等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对应看到9月以来家电消费同比增速有明显回升。展望2025年,内需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盘,促消费政策有望加码延续,财政支出传导效应有助于提振消费动能。

利润改善预期与强链补链指引,制造业投资有望延续偏强态势。截至10月,2024年国内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9.30%,略高于wind一致预期,好于2019年中枢水平。在此前内需整体偏弱环境下,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有限,且行业间存在一定分化。当下产成品存货增速平坦化,后续有望随内需改善而进入去库阶段,工业企业利润有望修复。此外,鼓励培育新质生产力、通过强链补链增强产业链韧性、推动制造业数智化升级一直是主旋律,我们预计后续政策端也会有更多支持设备改造、重大项目投资的配套支持措施。向后看,利润预期改善,叠加链条上或跨产业并购重组投资有望稳固制造业投资基本盘。

化债为2025年宽财政释放空间,“两重”政策持续发力,基建投资稳固经济基本盘。今年以来,中央持续推进地方政府化债工作,为2025年中央财政“加大举债和赤字空间”提供了良好基础。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未来将连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宽财政下基建投资有望在2025年继续保持高增长。地产方面,9月27日政治局会议已定调“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地方政府收储用于保障房的模式也在持续推进中,预计2025年地产投资负向拖累有望进一步降低。

此外,美国已进入降息周期,打开国内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虽然“特朗普2.0”时代可能继续推行强势美元政策对其降息幅度及节奏形成一定制约,但考虑到关税加码对国内经济的潜在影响,在平衡汇率目标的同时国内降准降息或仍有一定空间,货币宽松政策与宽财政“组合拳”为国内经济护航。

综上所述,2025年面临的是外需偏弱、内需待提振、基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国内宏观经济图景,我们认为中观层面企业盈利能力有望触底修复,虽然修复斜率短期内或难言陡峭,但整体而言盈利端向上对A股形成有效利好。

此外也不能忽视逆周期调节政策发力的决心对预期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及估值提振的影响。“924新政”前沪指估值已回落至历史偏低水平,此后重磅政策“组合拳”提振市场风险偏好,再贷款、互换便利等政策也为股市提供增量资金来源,估值修复推动权益市场大幅反弹。

当下,A股主要宽基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中等水平,仍有一定抬升空间;A股风险溢价相较美股仍具有较高性价比。自2022年以来,A股已经历了约3年的回调期,9月A股政策底及市场底已初现,我们认为2025年A股市场或迎指数级投资机会,关注2025年财政及产业政策对经济基本面及A股的中期结构性影响。

3、2025,转债市场及估值怎么看
正股向上弹性利好转债市场,此外我们认为2025年转债市场还有另一重利好因素:正股弹性与供给稀缺性带来的转债估值抬升收益。
其一,信用风险缓释,正股弹性与债市流动性宽松环境有望对转债估值形成支撑。历史复盘来看,债市流动性转债估值压缩通常伴随着10Y国债收益率上行、债市走熊;权益市场上涨伴随着转债整体估值水平抬升,而权益回调阶段,转债估值亦有明显压缩,且权益市场影响或更为显著。今年转债估值又添新变量:转债市场出现违约案例后,对信用风险的悲观定价亦反映在估值上,对应看到年内百元平价溢价率随权益下跌、转债信用事件升级而出现两轮大的压缩。山鹰转债到期危机成功化解落地后,我们认为2025年转债市场信用风险相对可控,权益向上弹性与流动性宽松有望对转债估值形成有利支撑。

其二,供给稀缺性有望打开转债估值向上空间。在前述转债供需格局展望中,我们提到2025年转债新增供给或偏低,同时考虑到明年权益市场预计有正向表现,“固收+”基金或迎扩容机会,转债配置需求稳固,供需偏紧格局下转债稀缺性或带来估值向上定价。
综上,我们认为股债估值均有一定向上空间,或驱动转债资产表现。当前百元平价溢价率处于2017年以来30%分位数,处于2020年以来的中等偏下水平;偏股型及平衡型转债的转股溢价率估值均处于2020年以来的低位;纯债溢价率亦处于2017年以来的低位,尤其是AAA大盘转债纯债估值偏低。综上,我们认为各类型估值在2025年均有抬升空间。

4
转债策略:把握科技与内需风向标

1、转债策略:双低+中大盘+条款博弈

首先,建议继续关注双低策略,放松转债评级限制。9月24日市场大幅反弹以来,转债发行人强赎倾向较往年明显提升;拉长时间看,2022年以来震荡市中,发行人“落袋为安”情绪浓厚,高价、低溢价率策略相对失效。而转债信用风险扰动环境中,双低策略指数表现持续占优。

评级方面,今年以来AAA大盘转债收益表现反超小盘券,但A+低评级转债高弹性仍存。山鹰转债到期风险平稳化解后,转债信用风险扰动或告一段落,建议结合行业属性放松对A+低等级转债的限制。

规模方面,建议继续增配周期红利方向的中大盘转债。经历了2021-2023年小盘股占优阶段,今年以来股市风格明显切换为大盘股,以资源股为代表的高股息资产明显跑赢市场,转债规模风格也随之切换,大盘转债稳健占优。再往前追溯,股市大小盘风格轮动周期约为3-4年,转债市场过去整体以中小盘风格为主,小盘转债易受到炒作资金追捧。
向后看,我们认为随着转债市场趋于成熟,小盘转债炒作热度或趋缓,大盘转债在2025年有望延续超额表现。尤其是考虑到,财政发力以提振内需、拉动基建投资是明年经济的主要抓手,建筑、煤炭、有色、交运、环保等顺周期、To G业务方向有望受益于政府化债,这些板块多以中大盘转债为主,建议重点关注。此外,2025年股市或有升温表现,关注重点受益方向的券商转债。

其次,我们建议继续关注低价、低纯债溢价率转债的下修博弈。今年以来,转债下修倾向提升,且下修博弈仍存在一定超额收益。建议密切跟踪转债不下修区间到期情况,一方面,结合转债剩余期限、偿债压力及行业景气度等对发行人下修意愿做综合分析,提前布局;另一方面,对于已提议下修的转债,过去12个月的数据表明提议下修至实际下修期间收益较优,建议持券观望至实际下修后。

2、行业策略:内需+科技自主+困境反转

行业与主题层面,当下,行业间结构性分化愈发明显,结合供需变化寻找结构性机会显得尤为重要。石油石化、煤炭、钢铁等上游资源行业及建材、军工、电力设备、农林牧渔等行业2023年以来营收增长乏力或有下滑,钢铁、建筑建材、电力设备等利润端承压。从利润率来看,钢铁、化工、建材、轻工制造等地产链及电力设备、电子、计算机等科技制造行业的净利润自2021年以来连续下滑;煤炭、公用事业、交运、通信、食品饮料、银行等行业利润率持续提升。

结合历年行情回顾来看:金融地产股已连续3年相对占优,下游医疗、消费方向已连续回调4年;科技股波动较大,周期股相对表现居中。

展望2025年,我们认为:一是内需方向值得期待,包括信创设备、工业自动化设备、低空基建、数据安全、军工设备等“两重两新”重点领域,家电、汽车、国货、消费医疗等“以旧换新”、消费提振方向,及工业金属、工业气体、工程机械等顺周期重点板块。二是科技自主方向,包括算力芯片、存储芯片及半导体设备等自主可控板块,高景气科技主题方向如AI消费电子终端、自动驾驶、应用大模型等AI相关方向,以及华为、英伟达等海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的人形机器人赛道。三是医药、新能源等板块经历供给侧调整后或迎来困境反转,关注创新药及医疗研发外包、光伏及锂电等板块。

对应到转债市场,内需方向,如汽车/家电材料与零部件板块的会通转债、华翔转债、莱克转债,两轮车的爱玛转债;工业气体板块的杭氧转债;工程机械板块的柳工转2;消费板块的永02转债、水羊转债、华康转债等;低空经济规划板块的华设转债等。

国家安全方向,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加速,叠加低估值,军工行业基本面有望在2025年迎来改善,建议重点把握国防信息化主线,关注导弹、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卫星互联网等板块。

科技自主方向包括信创设备及底层芯片链条,智能驾驶、消费电子终端等AI应用催化领域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信创及底层芯片领域,如国产服务器链条的神码转债、烽火转债,应用端的信服转债、思特转债、金现转债等,芯片领域的国微转债、韦尔转债、宏微转债、利扬转债、芯海转债等,半导体材料及设备领域的金宏转债、华亚转债、华特转债、洁美转债等。

AI领域,一是底层基础领域,布局高频高速PCB赛道的兴森转债、环旭转债、景23转债等,算力租赁赛道的中贝转债、科华转债等;二是应用领域,AI手机/耳机/眼镜等消费电子领域的立讯转债、领益转债、佳禾转债等,汽车智能驾驶应用端的兴瑞转债、春23转债、道统转债等。

人形机器人亦是AI落地应用的重点领域,除了上述AI芯片及大模型相关的标的外,建议关注机器人零部件标的,如博实转债、豪24转债、精锻转债、拓普转债、博23转债、震裕转债等。汽车零部件和人形机器人有相通之处,建议一体化关注特斯拉和华为汽车产业链的绩优转债如新23转债、爱迪转债等。

此外,医药、新能源板块两个近年持续调整板块有望在2025年迎来拐点。关注创新药及CXO、多肽链、医疗消费升级等重点方向;新能源板块的锂电材料、光伏辅材及设备等领域,以及固态电池等热门概念领域。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引起投资者预期及风险偏好的变化,进而影响转债市场估值。

2)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风险。权益是影响转债市场的重要因素,若权益市场大幅波动,可能引发转债市场波动加剧,给投资者带来风险




END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可转债2025年展望:转债等风来,把握科技与内需风向标
对外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报告撰写:谭逸鸣S0100522030001;唐梦涵S0100122090014

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登记为注册分析师,基于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得出研究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并对本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研究观点,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研究人员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投资者适当性说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民生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民生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民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本账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境内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仅为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不应被视为买卖任何证券、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本报告所包含的观点及建议并未考虑个别客户的特殊状况、目标或需要,客户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是基于已公开信息撰写,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可能持有报告中提及的公司所发行证券的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正在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咨询服务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客户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勿将本报告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依据。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发送本报告金融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本公司不会因任何机构或个人从其他机构获得本报告而将其视为本公司客户。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谭谈债市
脚下有路,心中有光,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民生固收谭逸鸣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