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饰》2024年第7期介绍

学术   文化   2024-09-04 18:27   北京  


艺术设计月刊

2024年第7期

1958年创刊/总第375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PREFACE

写在前面





“情境”“情境主义”“情境设计”这些概念的中文看着十分相似,但其概念的内涵却相去甚远。“情境”是个很有东方色彩的中文本土词汇;“情境主义”则是现代主义时期兴起的一场艺术运动的思想主张,是居伊·德波用来抵抗“景观社会”的武器;“情境设计”则是近年来设计界引入情境主义运动的某些概念,对既有设计原则和手法尝试突破的新策略。奇妙的是,在当下的设计实践中,这些概念毫无违和感地融汇在一起,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深入探讨的话题。对于设计理论界而言,近十年并不是一个活跃的时期,或许是技术进步的冲击太大,或许是之前的理论创新并未在实践领域带来丰硕的成果,反而是半个多世纪前一场并不成功的艺术运动引发了人们的重新检视。


情境在东方文化的传统里意味着人与环境的一种理想的互动状态,情由境来,境随情生。此中第一个境是所处的环境,第二个境则是意境,情与境相互生发,形成激荡的状态。显然,这种互动必然有人作为主体的深度参与,而不仅仅是设计对象或概念化的用户。居伊·德波并非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而是基于对景观社会批判的逻辑,用情境来瓦解景观。景观社会里的大众被人为营造的社会景观所控制,久而久之走向麻木,丧失批判的能力,甚至丧失真正的感知能力。情境主义则寄望于激活人的感知能力,使大众不要成为被动的观众,而要参与到事件中去。但情境主义并不成功的原因在于,艺术家们启蒙式的创作更像是对大众展开的能力训练,而大众很难自觉投入到这种训练中去,故而沦为精英化的思维游戏。


尽管现代设计是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而不断迭代发展的,但设计师群体仍有强烈的伦理自觉,既不愿意陷入盲目的造物冲动中,也不甘于沦为资本的附庸。早期的设计思维确实多围绕形式问题展开,其局限性很快就引发了设计师的反思,更为系统化的设计思维被逐渐建构,设计的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边界不断拓展。在这一变化进程中,人的主体性被不断提起,人与物的相互关系构成了更为复杂而立体的系统,当“用户体验”“交互”“具身体验”这样的概念兴起之后,“情境”这一曾经的先锋概念再次进入设计师的视野,并得到新的应用和诠释。相较于那些概念,情境更为强调人与物的整体性关系,而不是主客两分的状态,其意味更有讨论的空间,尤其在人工智能勃兴之际,基于情境的设计思维无疑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本期《特别策划》以“设计·情境”为题,汇集了一批新近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希望在这个视角下深化相关讨论。值得关注的是情境主义理论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自现代主义之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理论上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这种高度,仍是在探索中的议题。情境概念为摆脱日常生活的庸常化提供了一条可能的路径。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可能性,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更是建构情境的坚实基础,我们期待着这一议题的展开能够激发更多的相关探索,实现人与环境的整体性提升。


方晓风



特别策划:设计·情境

栏目主持:李 拓


主持人语


情境主义是20 世纪中叶兴起的一场欧洲社会和政治运动,主要关注批判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对日常生活的商业化和被动消费的批判。这场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主要通过成立于1957 年的“情境主义国际”组织来推广。


“景观”(英语和法语均为spectacle)是情境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有中国学者将其译为“奇观”“表演”,其提出者是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居伊·德波。他在《景观社会》中写道,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社会不是偶然或表面上的景观化,而是从根本上就是景观主义社会。当现实世界被转化为简单图像时,后者就成为一种真实的存在,变成某种“催眠”行为的有效动机。景观成为一种趋势,使人们通过各种特定的媒介来认识世界。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根据德波的理论提出,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体验和日常生活是由媒体文化和消费社会的景观所塑造和传递的。情境主义国际在其短暂的15 年历史中所进行的思考、艺术及社会实践,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反对这种制造冷漠和假象的景观,来还原一种积极、本真的生活。


“情境”在现代汉语中的释义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社会情境、规定情境等,其中既有复杂性、特殊性的所指,也有化繁为简的意味。此次本刊组织“设计·情境”专题,既有对往期组织过的日常性、叙事等话题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不失为对设计本体和设计史进行探讨、研究的一个新的视角和维度。


情境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构建情境”,即通过实验性和非传统的方式干预日常生活,以创造新的、革命性的生活体验。这一理念对临时性空间设计和交互设计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影响。情境主义者批判消费文化和过度商业化设计,提倡设计应服务于人的自由和自我表达,而非仅仅推动商品销售。他们反对设计成为资本主义系统的一部分,倡导一种更为自由和实验性的设计方法。情境主义的“心理地理学”概念对城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通过探索城市空间、重新定义和感知城市环境,提倡设计师考虑空间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强调人们对环境的主观体验和互动。情境主义者提倡“游荡”,即在城市中无目的地漫游,以发现隐藏的空间和体验新的环境。这种实践鼓励设计师创建激发探索和互动的空间,打破传统城市规划中单一和机械化的布局。此外,情境主义还强调社会参与和民主化设计,倡导设计过程应包括用户和多利益方的参与。这种理念对20 世纪后期兴起的参与式设计和协作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设计师开始更多地考虑用户的需求和意见,并与他们合作设计更人性化和更具社会意义的产品和空间。


本期专题邀约的7 篇文章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涵盖了上述内容,通过构建情境,让公众面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事件时不再仅仅充当看客,而是深度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再被“景观”制造的假象所“遮蔽”,去实现情境主义者所期待的还原本真日常生活的目标。(李拓)


《生活在此处:情境主义国际的后革命遗产》


陈岸瑛

内容摘要:本文对情境主义国际进行历史考察,认为其主要贡献在于系统地提出了日常生活革命理论,其核心目标是解构“景观”、建构“情境”,其核心艺术手法“改道”和“漂流”启发了后来的社会参与式艺术。本文认为,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和反现代化角度来看待情境主义国际留下的遗产,例如,其情境建构理论可用于理解当下中国发生的日常生活变革,如城市更新、社区美育、艺术乡建、非遗焕新、地域文化复兴等。


产品设计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再情境化”

张 明、贾路思

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为了探究产品设计对于日常生活情境建构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情境主义国际为理论研究的起点,通过辨析这一思潮的启示性和局限性,结合相关领域对情境概念的研究成果,思考产品设计在日常生活中“再情境化”的方式;本文结合具体实践案例,从方式、主体、对象、维度四个方面分析了再情境化的全新理念内涵,并总结出解决特定问题的经验与方法


《回归情境:从危机到重塑的“地方”》

沈 康、谢 倩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景观社会现象下地方性危机的解读,将情境的思辨置于空间生产理论的视域中,探讨以情境重塑地方、构建日常生活的价值与路径,结合笔者在桂山岛的地方实践,探索情境与地方底色、地方生活、地方性知识和地方的创造力相结合,“情境”的再设计如何得以成为重塑“地方”的积极策略,以期为地方振兴提供可践行的设计路径。


落花有情:重塑日常生活诗意情境的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

林广思、苗行健

内容摘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周期性、反复出现的管理难题屡见不鲜。应对此类问题时,管理部门的局限性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和公众双向协作,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出发解决问题, 而难点在于如何打破公众对公共事务关心不足的局面,激发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周期性管理难题的治理中来。在广州,每年春天的木棉落花已经给市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因此本文以木棉落花引发的周期性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为例,探讨激发公众热情、促进管理部门和公众双向协作的实践策略。情境主义是20 世纪中后期欧洲重要的社会文化思潮,主张通过艺术实践建构情境,通过重塑日常生活的诗意情境来重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参与性,这为促进城市管理事务中的公众参与提供了指导和启发。基于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开展了一场名为“落花有情”的艺术实践,通过构建“游戏”氛围、解构与重塑场境、唤醒公众意识三个阶段,解决了“落花污染”问题,提出了一条以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促进公众和管理部门共同解决城市管理难题的路径,同时也补充了国内对情境主义理论工具的具体应用和在地性的空间实践案例。



《新景观文化背景下盒马消费体验模式的构建逻辑与意涵审思

陈星海、蒋茹逸、许欣蕾

内容摘要新景观文化源自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是一种由数字技术推动、深受社交媒体影响的新文化形态。它强调人的亲身体验,并通过具身景观与数字景观来构建新景观,重新定义当代社会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而以盒马为代表的新零售平台以其多渠道、多感官的购物景观,被视为当代社会新景观文化的典型实例。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线下具身景观与线上数字景观去解读和反思盒马消费体验模式的构建逻辑与景观意涵,强调消费者应主动参与建设消费景观,以抵抗景观对其消费欲望与行为的控制。


《基于构建后人类主义情境的生态设计研究

邹 悦、周详睿、俞欣楠

内容摘要技术变革和生态危机等多重复杂背景交织下,设计研究面临未来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挑战。设计的角色已从单纯的问题解决者转变为多元情境探者。情境主义的商业”景观”概念与后人类主义所构想的非人类中心世界都寄希望于通过情境想象跳出现有社会模式。本文结合两种思潮,通过对具有后人类情境的设计进行分析,探讨了后人类主义情境生态设计的可能视角与理论框架。



《舞台设计对情境的重构与想象——以刘杏林的戏曲舞台为例

黄莎莉

内容摘要现代剧场和戏曲导演、编剧的革新,为现代戏曲带来新的面貌,舞台设计呈现戏剧情境的方式也由“再现”转变为“重构”,“营造幻觉”让位于“激发想象”。以刘杏林为代表的中国舞台设计师,用现代戏剧和现代艺术的理念,探索戏曲审美下的虚实相生的、流动的、与表演有机结合的舞台设计。本文对戏曲舞台对情境的表现形式展开研究,探讨当代舞台设计的新思维。


纸上展览

栏目主持:赵 华


《两种智慧:作为复合创新文化的设计智造》

卢 涛、熊 娜

内容摘要:随着技术环境与文化语境的转变,当代设计文化在数据驱动下不可避免地介入到技术变革与文化转向的互动中。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设计文化内涵与价值的探讨,思考并审视了由科技智造与人文智性两种智慧交融共生所形成的设计智造复合创新文化,并结合DIA 大奖多组得奖作品案例,从“去中心化的组织形态、面对危机的可持续系统形态、人机共融的后人类形态”这三个视角,提出复合创新的文化本质在于以“技术理智与人文心智”的双向汇通来保持设计的生命力,文化内核在于以“人的发现与生活世界经验的重建”来激发多元丰富、流动交织而又不断进化的创造力。对于助推设计文化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一线

栏目主持:萧 冯


《慢生活,慢设计:梅数植和702工作室的设计理念与实践

李 江、赵雨薇

内容摘要:当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和复杂性在带来海量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人们思考和选择上的困惑。在设计领域,避免过度商业化,追求有温度与情感的设计成为当下不少设计师关注的方向。梅数植和702 设计工作室以“慢”作为生活的态度和设计的理念,为创造引导生活变得更加简单和美好的设计价值,进行了大量富有启示性的设计实践,为当代中国设计提供了别有意味的探索实例。




海外动向

栏目主持:李  拓


《有关设计档案的探讨》

[ 英] 苏· 布雷克尔、翻译:汪 芸

编者按:2008 年,作者在《泰特文献》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注:本文中文版发表于《装饰》2024 年第3 期《海外动向》栏目),旨在将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的文献和实践与艺术中的档案话语相结合。当时,档案馆的概念已经广为人知,而且其意义在应用中也变得不太固化。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通过反思多年来艺术史和实践对档案的接纳方式,推测了档案在当今设计史上的地位。当时,档案馆为艺术做了些什么?这对今天的设计师和设计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潜在的意义?此类工作是对设计档案真正的跨学科文献和实践的贡献和论证,受益于对设计历史和实践的批判性档案研究更为丰富的理解和参与。最后,作者分享了布莱顿大学设计档案馆的研究,即全球设计档案文化,该研究将其中的一些想法付诸实践,调查了世界各地产生设计档案的不同背景与要求,以及如何运用批判性的档案研究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设计实践

栏目主持:田 君

自主营造的城市更新方法研究——以白塔寺历史街区为例

丁 圆、党 田、王 伟



史论空间

栏目主持:周 志

碰撞·糅合·新生:刘既漂的中国现代设计早期探索

高 曦
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当下状态——以设计史学刊(2014—2023)为中心的文献计量研究

冯钰颖、汪燕翎




个案点击

栏目主持:贾 珊

从“传统聚落”到“生态博物馆”——以海南保亭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再生设计为例

张 引、何 璐
助力家具企业全球化:Opendesk 实现分布式制造的策略探究

陈友志、李晓珊、贺茂恩、姜 杰、邵健伟





民俗民艺

栏目主持:赵毅平

都江过山瑶还愿仪式中“兵马”意象的多样化呈现

李 彦、陈敬胜、孙舜尧、朱 刚
鹤庆瓦猫的复合造型研究

马 佳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从“自然”到“人工”:综合造型基础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索

蒋红斌、赵 妍



院校风采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虚拟现实结合眼动追踪在服装设计教学流程中的应用及评价

王 衍
《用户体验视角下服装个性化定制网络平台的优化设计

于小利、黄珍珍、曾 晨
《基于分层模块训练的服装设计表现技法课程实施过程

殷 薇、刘运娟

基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婴幼儿益智家纺设计实践

连 敏
视错觉与设计思维的碰撞:对服装设计原理课程中一个环节的思考

时雅菁、严涛海
《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教师作品


《装饰》精彩回顾


《装饰》2024年第1期“非遗 · 乡村振兴”
《装饰》2024年第2期“设计理论”
《装饰》2024年第3期“量化研究”
《装饰》2024年第4期“清宫文房
《装饰》2024年第5期“运动设计”
《装饰》2024年第6期“毕业设计·服装设计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装饰杂志
中国装饰杂志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中国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