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解析 | 2023 年荷兰设计周

学术   2024-05-23 09:26   北京  



内容摘要

作为荷兰设计蓬勃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2023 年荷兰设计周浓缩展现了荷兰设计风格的多面性:从功能到装饰,从理性思考到情感关怀,从批判到启发的平衡与融合。本届设计周以“想象一下”为主题,鼓励参与者采用多元视角与方法构建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设计话语,并探求新的认知、实践和发展方向。响应荷兰设计基金会提出的五大设计使命——地球的繁荣、良好的生活环境、健康与福祉、社会平等及数字化的未来,设计师和艺术家们通过形式各异的作品呈现了设计在解决复杂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创新、提升公共福祉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潜能与价值。
关键词:荷兰设计周、设计使命、多元视角、话语构建、设计实践

   



引 言

消费是否必然带来垃圾和浪费?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生活品质提升的道路上,我们如何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商品广告中的幸福笑脸是否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快乐?于人类福祉和繁荣而言,我们如何协调并满足丰富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城市空间里有形和无形的障碍该如何被克服和消解?面对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同质化挑战,地方文化遗产会被进一步瓦解还是会以新的方式重生?从元宇宙到人工智能,我们应怎样理解和创造人类共享的数字未来?这一系列问题都在2023 年的荷兰设计周上被精准捕捉。

2023 年10 月21 日至29 日,埃因霍温(Eindhoven)——这座以飞利浦公司驰名的科技重镇因荷兰设计周(Dutch Design Week,DDW)再次化身为一个宏大的公共展览空间,向来自全球各地的参观者们展示涵盖设计、建筑与数字文化等领域的设计概念、原型和成品。(图1—5)作为欧洲最重要的设计盛会之一,荷兰设计周在商业时尚气息浓厚的米兰或巴黎设计周的映衬下,显得或许简约与克制。与荷兰人直截了当、务实倔犟和自由诙谐的性格特征一样,荷兰设计在强调理性精神和实用性的同时,也勇于挑战权威和另辟蹊径,充满了个人主义与实验性。然而,其所倡导的实验、创新和跨界,并不等同于目标模糊且昂贵的闭门造车。

1—5.2023 年荷兰设计周展览现场(作者拍摄)
自2012 年起,主办方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开始提前发布和宣传设计周活动主题。继上一届——“做好准备”(Get Set)——点出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后,2023 年荷兰设计周以“想象一下”(Picture This)为主题,鼓励用多样的视角和方法来构建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设计话语,探求新的认知、实践和发展方向。为了优化参观体验,主办方还将展览内容与荷兰设计基金会(Dutch Design Foundation, DDF)提炼出的五大设计使命相对应。从助力地球的繁荣、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升健康与福祉、实现社会平等,到挑战共同的数字未来,这些使命从不同维度全面考量了设计在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环境关系中的调节和托举作用。[1] 本文以这五个关键使命为镜头,回顾并评析2023 年荷兰设计周所呈现的前瞻性设计实践与面向人类未来的话语构建。


1

助力地球的繁荣

在对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的深刻反思下,格伦· 阿尔布雷希特(Glenn Albrecht)于2016 年提出了“共生世”(Symbiocene)这一概念,描述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及其他生命形式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世代。这一思想与其他环境哲学理论——例如阿尔多· 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提出的土地伦理(Land Ethic)[2] 和阿恩· 奈斯(Arne Naess)创立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3]——极大地推动了包括设计学科在内的各领域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近年来,继可持续设计(Sustainable Design)、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和行为改变设计(Design for Behavior Change)后,以事物为中心的设计(Thing-Centered Design)、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和超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More-Than-Human Design)为代表的新兴设计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兴设计议题对当前人类世(Anthropocene)主导的狭隘世界观提出了质疑,倡导以更具有批判性和辩证性的范式树立新的设计意识和实践方式。

1. 设计重塑人与自然的互动

水,作为自然的基本元素,滋养着地球上各种生命形态的发展与演变,是生态系统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本届荷兰设计周上,两个大型装置作品不约而同地以水作为非人类主体的“对话”发起者,引导观众与自然建立更深层和有机的连接。社会设计师马特· 梅· 哈斯特(Marte Mei van Haaster)应埃因霍温市政府之邀,与途径该市的重要水脉——多梅尔河展开了一次创新“合作”,通过两个不同的互动装置为水提供了独特的表达渠道。其中,河岸边装置的三个高低不一的水笛邀请行人近距离体验水流触动产生的奇妙音效。(图6—8)通过提出“水会想要吗”(Will Water Want)这一疑问,号召大家悉心聆听水的“意愿与需求”,并探讨如何将其融入到广泛的城市规划中。另一装置则在溪流中布置了三件玻璃雕塑,营造出了随水流变化的漩涡景观。[4] 此外,设计师还通过河岸边竖立的宣传栏,从科学研究、土地的关系和与水对话的探索三个角度对多梅尔河河流系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6—8. 在“水会想要吗”这一互动装置中,设计师马特·梅·范·哈斯特号召人们悉心聆听多梅尔河的意愿与需求(作者拍摄)

另一件名为FLOW 的艺术装置则是创造了一个让观众放慢脚步、静心体验水的缓慢流动和形态变化的场所,以重拾在数字时代中遗失的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自然馈赠的感谢。(图9—10)与往常设计师进行独立创作不同,荷兰Invertuals 设计工作室首次尝试以集体创作的形式展现一段统一的设计叙事。该艺术装置集合了多位设计师的智慧结晶:贝拉· 贝佐尔德(Béla Bezold)研发的水滴积聚器(图10 右侧)、拉尔夫· 格洛德曼斯(Ralf Gloudemans)设计的树叶层状流水结构(图11)、特蕾莎· 费尔南德斯· 佩洛(Teresa Fernández-Pello)结合人工智能和CNC 数控加工技术对羊毛毡进行的立体形态构建和切割(图12),以及EDHV 设计工作室对所有设计元素和材料的巧妙融合。在群力打造下,这个如鲁布· 戈德堡机械[5] 一般 “小题大做” 的设计作品以富有张力的“慢镜头语言”,细腻呈现了水从积聚、流动到蒸发的自然过程。在后人类主义的风潮下,以上两项作品不谋而合地关注了人与自然的纽带关系,帮助观者反思以牺牲地球繁荣为代价的经济生产活动,提出“我们是否应当将土壤、河流、风、树木和其他非人类生命体视为盟友,而不是沉默的被剥削对象”这一值得品味的命题。

9—13. Invertuals 工作室与多位设计师联手打造的FLOW 艺术装置(作者拍摄)

2. 循环经济下的材料回收与升级利用

作为全世界海拔最低的国家,荷兰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迫切感和责任感。针对废弃牛仔织品的填埋或焚烧处理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荷兰的远见实验室(Visionary Lab)提出“废物在被浪费之前并非废物”这一犀利观点。在本次设计周上,该工作室与瑞士家具品牌Vitra 及美国服装品牌李维斯(Levi's)合作,利用废旧牛仔布对包括贝壳椅(Shell Chair)、潘通椅(Panton Chair)和伊姆斯休闲椅(Eames Lounge Chair)在内的多把二手经典椅进行了改造。(图14—18)例如,设计师蒂姆· 德克斯(Tim Dekkers)对回收后的牛仔布进行了零浪费的切割,用其完整覆盖了乔治· 纳尔逊(George Nelson)的标志性作品——椰子椅(Coconut Chair)。如图16 所示,椅子上的肌理在光影交错之下显得生机盎然,巧妙呈现出自然生长的视觉效果。图18中对Amoebe 高背休闲椅(Amoebe Highback Lounge Chair)的改造则由尼日利亚设计师恩科沃· 翁乌卡(Nkwo Onwuka)与当地妇女团体合作完成。该作品是由来自拉各斯(Lagos)二手市场的废旧李维斯牛仔裤制成,并辅以牛仔布珠子、剑麻纤维流苏、拉菲草等细节装饰,展现了现代设计与非洲传统挂毯工艺的结合。

14—18. 远见实验室使用李维斯的回收牛仔布为二手(按顺序)贝壳椅、钢丝椅、椰子椅、伊姆斯休闲椅和Amoebe 高背休闲椅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者拍摄)


此外,远见实验室在此次展览中还发布了“固体水”(Solid water)新型生物织物空间分隔物。这种具有半透明质感的独特材料来自于李维斯牛仔布染料提取物与天然黏合剂的混合。(图19—22)远见实验室展出这一系列作品,不仅鼓励公众重新考虑自己的日常消费和废弃物处理行为,促进可持续生活理念的普及,也为室内装饰和空间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19—22. 远见实验室使用李维斯的回收牛仔布和天然黏合剂混合而成的“固体水”生物织物空间分隔物(作者拍摄)
来自阿尔梅勒升级改造中心(Upcycle Center Almere)[6] 的设计创客团队对废弃材料再循环利用的多项研究成果也在此次设计周上展出。如图23—25所示,由废弃地板重新制成的桌子、用废旧沙发改造成的包袋和用电路板回收材料制成的珠宝,这些创意作品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展示了设计在废物回收再利用这一领域所能提供的附加价值,并推动消费者朝向更有意识、更负责任的购买和垃圾处理方式转变。同样地,设计师伊尔斯·埃弗斯(Ilse Evers)认为废旧消防水带的“英雄气质”并不会因为它们服役的结束而消失。

23—26. 多名荷兰设计师在本次设计周上展示了他们将废弃材料转化为新产品的研究成果

从这一独特视角出发,设计师通过自己的匠心与工艺为这些废旧消防水带(即大量不可降解但结实耐用的合成橡胶)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它们在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新产品(如屏风、椅子、台灯、箱包、皮带等)中获得重生,并与人们建立新的情感关系(图26 展示的是由废弃消防水带改造成的屏风)。

致力于环保产品开发的祎设计工作室(YI Design)也在本次荷兰设计周亮相,向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展示了中国团队在循环经济和废物回收再利用方面的创新尝试。通过“Just One Brick”项目,建筑师、产品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展开合作,将来自景德镇的工业陶瓷废料转化为兼具多功能性、装饰性和可定制性的各类瓷砖、建筑砖,为室内和建筑行业提供新的可循环选项。图27—29 所示的YiBrick 再生陶瓷构建砖是一种可以让水通过的多孔砖,由回收的陶瓷废料制成,可作为水管解决方案用于公共基础设施。

27—29. 祎设计工作室在设计周上展示了来自中国的新型陶瓷废料再生工艺(祎设计工作室提供)

2

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城市社区、建筑空间、交通系统以及能源供给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资源配置,优化居住与工作空间,贴合当代居民对于健康和舒适度的需求,也是本届荷兰设计周关注的问题之一。满足人们对于品质生活的追求并不意味着铺张浪费,观察本次设计周上的相关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在对住宅、照明设备和公共设施等物理载体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遵循了“形式经济”(Economy of Form)和“以最经济的手段实现最大的效益”(Maximum Effect for Minimum Means, MEMM)这一类设计与艺术原则。[7] 这些原则本质上反映了一种理性、经济和环保的哲学观念,达成这种目标,需要设计师善用有限的资源和简约的元素,实现设计在功能和美学上的最优结合,经济有效地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1. 设计诠释何为灵动生活

“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一强调简约主义的美学理念也许是对良好生活的回应之一。图30—33 展示的是荷兰i29 建筑设计事务所推出的“胶囊(Câpsula)”新型可持续微型住宅系列中的一款度假屋设计。该精品小屋通过宽敞的立面和对称式的棱角设计语言,无缝地将室内与室外连接起来。设计师借助两侧的拉链窗帘等细节,在极为有限的空间内为四口之家配备了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提供了充足的灵活性,营造出了良好舒适和亲近自然的居住体验。同时,设计团队充分采用可持续材料、本地化生产流程和创新方案,确保设计在理念与执行层面的一致性。通过去除不必要的装饰,使用简洁有效的设计手段来达到设计目的,这一作品充分体现了i29 建筑设计事务所对功能主义的追求和细腻把握,以及其一贯秉持的设计风格,即在关注结构和空间美学的同时,重视材料、能源和经济效率。

30—33. 荷兰i29 建筑事务所设计的Câpsula 新型可持续微型住宅之一(作者拍摄)

设计对良好生活的关注也体现在室内照明方面。来自埃因霍温这座光之都的APTUM [8] 定制照明公司在此次设计周上将其工作室对外开放,向参观者们展示了以“顺其自然”(Take it Flow)为主题的一系列灯光装置设计。“顺其自然”(Take it Flow)这一主题巧妙地将“慢慢来”(Take it Slow)和“心流”(Flow)这两个概念相结合,旨在传递APTUM 品牌以“光之森林”(Light forest)和“轮廓”( Contour)系列为代表的照明方案所蕴含的轻松愉悦感。[9]如图34—35 所展示,无论是安装于墙面还是悬挂于天花板,这些照明系统都能因其结构的灵活性而在空间内自由延展。设计师蒂内克·本德斯(Tineke Beunders) 和内森· 维林克(Nathan Wierink)利用色彩缤纷、形状各异和灵动流畅的几何形体,创造出既沉浸又富有动感的氛围,满足人们对于生活之美的追求。

34—35. APTUM 公司的定制化照明方案。左:“光之森林”照明系统;右:“轮廓”照明系统(作者拍摄)

36. 荷兰独立设计师格丽特杰·谢佩斯设计的椭圆#007 天然毛毡灯光装置(作者拍摄)

同样是扎根于埃因霍温这座城市的独立设计师格丽特杰·谢佩斯(Grietje Schepers)从艺术氛围浓厚的埃因霍温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DAE)毕业后,创立了同名工作室并专注于感官融合体验的空间装置设计。此次设计周上展出的是其椭圆(Ellipt)系列中迄今为止最大体量的作品。(图36)该系列以纯天然荷兰羊毛毡为基础材料,在不浪费任何原材料的情况下制成各式3D 造型。除视觉上的强烈吸引外,羊毛毡材料使得该装置具有较高的耐用性。同时,其开放式的结构进一步添加了隔音的特性,使得该装置十分适合需要降噪处理的大型空间。漫步在该灯光装置旁,观者不禁因其迷人的光线图案改变对空间的感知。

2. 促进生活方式转型的公共服务设计

与民众生活紧密关联的公共服务设计在本次设计周上也受到了关注。不同团队就设计如何更好提升公共设施的可接近性和友好性,以及增强公共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和易理解性展开了探索。以自行车文化闻名于世的荷兰,全国的自行车总量甚至超过了人口总数,这一现象反映出了荷兰全民对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出行方式的重视。为了解决城市骑行者在骑行安全和自行车停放方面的顾虑,VPI 公司开发了一组模块化产品,包括自行车存储单元VELÓ(图37)、自行车架MONÓ(图38)和自行车道分隔器LENA(图39)。与传统的道路标记相比,LENA 不仅可以轻松快速地被固定在人行道上,同时也为骑行者提供了更为贴心的安全保护。这一项目展示了设计团队为应对低碳“微出行”(Micromobility)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城市相关基础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所提出的创新解决方案。对于那些骑行尚未成为主流出行方式或仅因活动临时有需要的地区来说,这套设计为骑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了灵活便利的可选项。


37—39. VPI 公司开发的移动自行车存储单元VELÓ、移动自行车架MONÓ 和可移除的自行车道分隔器LENA
“红色物体”(Red Objects)是由多学科背景人员组成的设计团队与鹿特丹Reyeroord 社区政府进行的合作项目。该项目起因是Reyeroord 社区将在2035 年前停止使用天然气,这一改变对政府和居民来说均是重大挑战。

为了让居民更直观清晰地了解正在推进的能源转型措施及未来变革,设计团队在过去两年中施行并测试了一系列干预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包括街道上显眼的三个“红色物体”(图40—42),还涉及街头对话和户外电影放映等活动(图43)。设计团队的初衷在于架构一个连接居民与公共系统的桥梁,通过现场实验和持续学习,摸索和推动既高效又能赢得公众认同的政策实施策略和方法。本次设计周上展示的项目回顾和小结,为长期的、持续迭代的转型设计(Transition Design)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40—43. 为了应对能源转型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个由多学科背景人员组成的设计团队与鹿特丹Reyeroord 社区政府合作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设计干预试验


3

提升健康与福祉


幸福常被视为人类所有行动的最终目的。在商品经济和数字文化盛行的时代,无处不在的即时满足以及成瘾机制的滥用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现象。这不禁引发一个重要思考:唾手可得的快乐是否真切、是否具有持久性?当物质极度丰富而精神世界却日益匮乏,我们似乎

面临着是追逐还是放弃、是赛博发疯还是情绪稳定的困难选择。“夸夸群””多巴胺穿搭”“数字排毒”“MBTI 性格测试”和“焦虑经济”等网络热词的相继出现,映射了当代人在自我认知、疗愈与心灵成长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此背景下,协调并满足各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个体与社会的共同成长,成为了我们面临的关键挑战。如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 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指出的,真正的幸福超越瞬间的愉悦,它蕴含有意义的体验、成就感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10] 追求幸福的关键最终落脚于一种平衡,既适度满足我们的即刻欲望,同时更好地支持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探寻,以及对长远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追求。在“提升健康与福祉”使命下,设计师们展示了如何从日常生活的关照、医疗保健到更广泛的社会福祉层面,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提供支持。

1. 精神疗愈视角下的室内空间设计

艾丽莎· 阿塞尔东克(Alissa van Asseldonk)和尼恩克·邦格斯(Nienke Bongers),两位志趣相投的设计师在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毕业后一同创立了A+N设计研究工作室。在过去的九年时间里,他们专注于研究各种材料对人的感官体验、情绪和健康的影响。基于不同的研究成果,他们陆续开发了多种以墙面元素为代表的室内产品。( 图44—45) 

44—45. A+N 设计工作室致力于研究由不同材料和肌理构成的3D 表面对人的感官刺激(作者拍摄)

本届设计周上,A+N工作室展示了有关于健康疗愈的三组作品,包括“蜕变”房间隔断(Metamorphosi,图46—48)、呼吸灯(Breathing Light,图49—50)和“请触摸我”羊毛毡墙交互装置(Touch Me Please,图51—52)。

46—48. A+N 设计研究工作室研发的由数千个独特几何形状构成的房间隔断(作者拍摄)

根据注意力恢复理论[11],非自愿注意力(Involuntary Attention)参与下的“微愉悦”,如看向窗外的风景等与自然环境接触的行为可以帮助人们缓解精神疲劳,恢复定向注意力(Directed or Voluntary Attention),以及提高精神集中度和工作效率[12]。受到这一理论的启发,设计师在“蜕变”这款定制的房间隔断中融合了数千个大小各异的几何形态,构建出了一个可以模拟自然环境细微动态变化的有机结构。随着光线和气流的变化,该隔断的三维表面会呈现出柔和迷人的光影效果,同时伴随着细微作响的沙沙声,营造出在视觉和听觉上都令人感到自然舒适的“白噪音”氛围。在同样是参考了注意力恢复理论的 “呼吸灯”项目中,A+N 设计工作室联合行为心理学家和照明科学家探索了灯光的疗愈作用,即如何通过室内灯光帮助人们恢复精神活力。该照明装置通过移动的光点和颜色渐变,模拟出缓慢而有节奏的呼吸模式,这种模拟不仅引导用户调节自己的呼吸节奏,还旨在帮助他们放松情绪和降低压力水平。

49—50. A+N 设计研究工作室与行为心理学家和光学家共同研发的呼吸灯(作者拍摄)

51—52. A+N 设计研究工作室联合行为心理学家开发的多感官羊毛毡墙交互装置(作者拍摄)

为探究空间装置如何帮助增进疗养院居民的健康与福祉,A+N 设计工作室与行为心理学家贾斯汀· 孔图(Justine Kontou)对荷兰的两个疗养院展开了设计实践。针对两个疗养院内居民不同的健康状况(患有轻度精神障碍或严重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如失智症),该设计团队研发了“请触摸我”多感官互动装置。这面由羊毛毡制成的墙壁先以自然的方式吸引人们的视线,接着在探索和互动过程中逐渐激活人们的听觉和触觉体验。这个装置不仅可为疗养院内的居民在情绪激动时提供一个缓解焦虑的渠道,还可以作为一种积极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保持大脑活力,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这个装置还能促使居民之间以不同的方式和视角建立新的互动和连接。

2. 面向心理健康的游戏化设计

在提倡正能量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常被鼓励要保持积极乐观。然而,与此同时,人们处理和接纳自己及他人负面情绪的能力却似乎在逐渐降低。在各式各样的场景下,平衡和调节不同倾向的情绪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健康福祉来说十分关键。来自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的两个创新设计项目采用了游戏化的设计方式,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了面向心理健康的设计思路。相较于人们对运动健身的关注和重视,图53—56 所示的“心灵肌肉俱乐部”(Mind Muscle Club)指出,我们需要让“心灵肌肉”运动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因此,我们需要提升大众对心理或精神健康的认知与了解,在公共教育和医疗保健中更多地融入相关的训练和辅导。运动心理学家吉姆· 泰勒(Jim Taylor)在对专业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除了身体素养,运动员的注意力和自信水平,即精神素养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运动表现。[13] 在当前这个充满压力、焦虑和抑郁挑战的时代,心理机能与身体机能的强健对每个人来说同等重要。以科学规律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心灵肌肉,形成一种自尊、自爱和自强的肌肉记忆,即培养“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14] 尤为必要。

53—56. 由塔玛伊·奥德霍夫(Tamay Oudhof) 和弗洛·欧蒙(Floor Oomen)设计的“心灵肌肉俱乐部”(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提供)

在另一个名为“对话游戏”(Conversation Game)的展览中,设计师创作了一部风格接近于《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 Bandersnatch )的互动电影,以强调“倾听”在现实世界里建立真实联系的重要性。(图57—60)在这部影片的开始,观众会被邀请加入到两个朋友之间的对话中,随着对话内容的加深,观众需要通过分析对话细节,理解对话双方不安的内心世界。接着,影片会在对话的某些关键时刻暂停,让观众从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表达来进行回应,帮助对话顺利进行下去。这一参与式的观影过程不仅引导观众去细心聆听他人的感受以推进有意义的交流,也让观众切身体验到对负面情绪保持好奇心和积极反馈的疗愈作用。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方式,设计师意图让观众认识到在日常交流过程中对他人的情绪采取更加包容、关怀和感同身受的态度的重要性。

57—60. 由莱昂·克拉维伦(Leon van Klaveren)和亚什·金瓦萨拉(Yash Khinvasara)设计的“对话游戏”(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两个设计项目的核心目标并非在于为常见的情绪问题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理解和接纳各种情绪的必要性。通过与这些展览的互动我们可以认识到,真正的心理健康需要我们学会拥抱自身情绪的多样性,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同时也需要我们以更细微的同理心去倾听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的理念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更加全面和平衡的视角,以主动且具韧性的心理状态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


4

实现社会平等

社会设计先驱维克多· 帕帕纳克 (Victor Papanek) 在其著作《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中主张设计应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更民主化,在关注环境问题的同时强调社会公正和道德。[15]为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社会设计作为一种强调社会伦理、社会性价值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实践方法和手段,提倡了从“解决问题”到“重新揭示和定义问题”, 从”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到“以社区为中心的设计”[16],以及从“市场驱动的商品和服务设计”到“面向公共议题的协同、共创和参与式设计”[17] 的格局转变。本次设计周上,许多作品围绕“实现平等的社会”这一使命,深入探讨了包括个人与集体之间疏离而亲密的关系、社会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和谐共荣,以及对潜藏社会偏见和障碍的反思在内的多项具体议题。设计师借用不同的表达载体向我们展示了设计是如何激发人们对现有的社会系统和互动方式再思考,介入消除有形和无形的社会壁垒,以及设计在促进包容、互联和安全,构建公正和谐社会中所能发挥出的重要作用。

1. 融合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设计反思

荷兰设计周的一个重要场馆——飞利浦博物馆(Philips Museum)在设计师尼诺· 巴西拉什维利( Nino Basilashvili)的打造下,呈现了一个名为“心同步”(Heartsync)的互动装置艺术展览。该作品传达了设计师一直以来所葆有的一个设计愿景——建立一个尊重个体差异和多样性且注重人类相似和统一性的互联社会。展览中,十位参与者被邀请坐成一圈,通过佩戴心率传感器参与一场持续30 分钟的集体呼吸练习。随着活动的进行,参与者通过音效和旁白传达的指示,逐渐同步他们的呼吸节奏。与此同时,每个人的心率数据以光环的形式在地面上得到可视化展示,随着心率的渐渐同步,这些光环在地面中央交汇,形成复杂而和谐的几何图形。(图61—62)这个过程不仅在感官上引人入胜,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无言的深层连接。通过这种将生物信号转换为视觉艺术的方式,“心同步”展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体验和反思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61—62. 飞利浦博物馆内的“心同步”的互动装置艺术展邀请参观者们探索人与人之间深层的联系[18]

对消费主义和电子设备依赖症现象的反思促使荷兰设计师与艺术家贾布· 斯韦雷· 奥斯特(Jabe Sverre Oost)开始了一个名为NIKSEN(荷兰语,意为“积极的无所事事”)的个人项目。随着人们对生活工作平衡、身心健康的日益重视,NIKSEN,这个在荷兰曾被视为懒惰或浪费时间等负面意味的词,在今天的语境下摇身一变,成了指代通过不从事任何明确目的性的活动来进行放松的方式和积极的抗压策略。在展览中,参观者会被设计师现场放置的一个巨型钟表所吸引。(图63)借助钟表这一日常意象,设计师对“忙碌”这一被广泛视为积极的价值观甚至是美德的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设计师意在鼓励人们适时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和工作,停止盲目的消费和对忙碌的迷恋,在舒适的时间、地点和节奏里享受漫无目的的闲暇时光。(图64)

63—64. 通过“积极的无所事事”项目,设计师表达了对消费主义社会的质疑(左:作者拍摄)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无疑加速了,但这一进程也带来了人们对文化同质化的担忧。其中一些独特的地域文化,比如多元且丰富的咖啡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以土耳其咖啡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咖啡文化,因其独特的冲泡方式和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传承土耳其咖啡文化遗产和提倡文化多样性,图65—66 所示的“只是一个借口”(A Mere Excuse)咖啡套装便在设计师奥马尔· J.W. 赫维斯(Omar J.W. Heuves)的巧思下应运而生。[19] 这套咖啡工具不仅让人们体验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咖啡冲泡仪式和传统,也是对席卷全球的以美式和意式咖啡为代表的咖啡文化一种有意义的补充和扩展。

65—66. 奥马尔·J.W. 赫维斯设计的“只是一个借口”咖啡套装旨在用新的方式传承土耳其咖啡文化

2. 揭示隐性社会障碍的设计思考

设计师对于“平等社会”的追求也体现在对隐性社会壁垒的关注上。以“社会”作为设计对象,意味着设计需要服务大众,这不仅囊括显而易见的群体,也包括“非典型”的特殊群体。本次展览上的一些创意作品以巧妙的方式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误解、偏见和障碍。视觉在我们的感官体验中占据主导地位,极大地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使我们倾向于通过外在表象来评判和理解事物。为了引导更多的人对偏见这一隐性社会状况进行反思,国际创意女性组织(International Creative Women)创建了名为“描绘我”(Portray Me)的互动体验项目。[20] 在这个项目中,参与者会被邀请坐下,进行一场“只闻其声而不见其人”的创作活动。在无法看见对方长相和面部表情,亦无法听见对方口音的情形下,参与者需要通过向对方提出一系列关于个人偏好、价值观和个性特征的问题,通过想象力的加工,以拼贴的形式制作出对方的肖像。(图67—68)这样的趣味互动不仅促进了参与者对描述对象特征的理解,而且通过展示和分享拼贴肖像,加深了对个体多样性的欣赏,挑战了不易被察觉但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人际连接。

67—68.“描绘我”互动展览通过消除人们对视觉和听觉线索的依赖,鼓励更为公正的想象和联系(作者拍摄)

荷兰触摸工作室(Studio Tast)在本届设计周上展示了三项符合当代需求的学习体验的系统解决方案,旨在为儿童和广大群众创建符合其自身特质的科学学习过程。成立以来,该工作室一直致力于从设计角度突破学习的界限,通过创建交互式产品、系统和平台,促进用户获得更为丰富和人性化的学习体验。在图69—70 所示的“再生之旅”(The Regeneration Journey)交互式原型中,人们可以体验器官停止正常工作时对患者造成的后果,从而加深对再生医学的了解。[2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Kars + Boom 设计工作室在本届设计周上展示的“一个值得期待的地方”(A Place to Look Forward to)项目。在该展览中,设计师通过对一些日常物品的改造,以夸张和风趣的手法揭示了日常公共空间中容易被忽视的障碍。例如,通过一个无法攀爬的楼梯来象征残障人士在进入某些场所所面临的窘境,以及通过一个阻止人们相互看见的长凳来揭示仅靠长椅是无法实现社区融合的。借助这些出人意料的体验,设计师旨在激发参观者对包容性社区的思考。

69—70. 荷兰触摸工作室受莱顿大学医学中心和荷兰研究委员会委托开发的向大众普及再生医学常识的互动装置


5

挑战共同的数字未来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兴起和普及,人们对未来的展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作为创新技术应用转化的先锋,设计师在塑造人工智能技术的形象,促进公众对其理解和接受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在本次荷兰设计周中,设计师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涵盖了从人工智能辅助的造型设计到大语言模型的诗歌创作等多个领域。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感官体验,他们为公众勾勒出了数字技术在未来生活中多种应用可能性,同时促进了就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关系的反思。

1. 基于人工智能生成技术的设计

针对“数字未来”这一主题,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共同探索了人工智能如何塑造未来设计行业及其生态。其中,荷兰设计师尤尔·赫维尔(Juul van den Heuvel)通过其作品“(A)I Designed a Chair”(意为“我和人工智能设计了一把椅子”)诠释了他对于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协同工作的见解。(图71)具体来说,设计师结合其对手工制作技术的理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了500 把椅子的概念草图,并将其中一把U 型椅带入了现实。这款椅子凭借其非传统的双背靠和三脚支撑结构,展示了人工智能兼具冒险精神和创意思维的能力,揭示了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设计创新的广阔前景。另一项结合了人工智能、气动软体机器人技术、激光切割和光栅印刷等先进方法的创新设计是“章鱼皮肤套装”。(图72)

71. 荷兰设计师尤尔·范·登·赫维尔与人工智能合作设计的椅子(作者拍摄)

72. 艺术家梅特·斯特雷与来自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师生团队共同研发的“章鱼皮肤套装”

在这个工作中,艺术家梅特· 斯特雷(Mette Sterre)与来自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的师生团队对章鱼神经系统和皮肤变换能力进行了“复刻”,研发出了可通过色彩、形状及纹理等方面的改变模仿章鱼皮肤的环境适应机制的章鱼- 人类混合体皮肤套装。该跨学科合作探讨了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推动了对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界限的思考,也为生态学、人工智能技术、可穿戴技术和艺术领域提供了新的创意和实验方向,彰显了设计与科技融合的广阔潜力。

2. 促进人与机器情感联系的设计

与上述案例中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生产和个性化定制应用不同,部分作品还探索了人与机器如何跨越理性思考,进一步建立情感上的关联。例如,由Synthetic State 公司[23] 设计的装置作品MAINFRAME-N向参观者展示了机器如何通过光、声音和动作与人建立情感联系。该装置由一系列感应器、驱动装置和处理器集合而成,用户可以在无需任何技术指导的情况下与其自由互动,并通过其“机械器官”的动作、灯光和声音变化感受该装置的“情绪波动”。(图73—74)通过将该装置布置于电子迷幻风格的房间中,设计团队意图将其塑造成一颗象征着包围我们日常生活的数字系统的心脏,旨在激发人们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冷冰冰、毫无生命的数字世界,以及推动这一数字系统运行的核心的思考。

73—74. MAINFRAME 是Synthetic State 公司研发的下一代处理器,通过在无生命的系统中创造生命来为情感技术提供动力

另一个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工作室VOUW 则探索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定制化的诗歌与人建立情感联系。[24] 他们向公众展示了一个可以基于人物肖像进行诗歌创作的装置“诗歌亭”(Poem Booth)。按下按钮后,诗歌亭将拍摄用户照片,并根据对照片内容的分析,借助ChatGPT[25] 创作出一首独特的诗歌。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诗歌的创作语言以及参照的作家风格,以保证所创作的诗歌符合用户的喜好以及文化偏好。(图75)

75. 荷兰VOUW 设计工作室推出的人工智能系统驱动的诗歌生成机器


3. 数据驱动的未来设计

本次设计周上的部分作品还从数据收集与转化的角度拓展了人们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图76—77所示的“数据包传输”(Packet Run)互动装置,利用了弹球轨道这一形式帮助参观者体验互联网的内部运作机制,并了解未来互联网如何保持数据安全和可靠性。具体来说,该设计以隐喻的手法将互联网比作一个巨大的弹珠轨道系统:每当用户在互联网上进行操作时,都会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并收到响应,而这种信息交换实际上是经由数据包来实现的。这些数据包通过被称为路由器的设备进行排序,随后穿越绕地球数百次的电缆,最终通过一个由数十万家公司和服务提供商支持的去中心化网络来进行传递和接收。
76—77. 荷兰软件公司Bureau Moeilijke Dingen 与SIDN 实验室通过形似弹珠游戏的交互装置帮助人们探索和理解互联网的内部运作方式
78—79. 设计师团队通过算法将收集到的一系列个性化的问题答案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的丝巾纹样,呈现出个人数据的视觉化表达
另一个设计作品——“用户数据响应式围巾”(Silk Surveys),则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探索了未来科技如何利用数据重塑我们的身份认同。(图78—79)受到布鲁诺·穆纳里(Bruno Munari)对几何形状研究的启发,平面设计师詹尼·安东尼娅(Gianni Antonia)、数字时装设计师黛安· 沃林格(Diane Wallinger)和XR 开发人员萨拉· 奥尔法利(Sara Orfali)共同开发了完全由独特的几何形状构成并可以传达个人身份的数据响应式围巾。这个作品提供了一种将个人数据信息与我们的日常穿戴物品相融合的创新方式,让人们可以通过穿戴来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故事和身份认同,从而突显了未来技术在个性化表达和可穿戴技术方面的潜能。


结 语


设计话语的构建,如摄影创作,需要调动摄影眼(The Photographer's Eye)[26] 并运用景深、构图和光线等元素来捕捉和呈现主体意向性(Intentionality)[27] 参与下的景象。2023 年荷兰设计周以“想象一下”这个颇具开放性和启发性的主题号召大家从不同的维度、以多元化的方式分析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各项挑战,批判性地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道路,以及制订相应的行动蓝图。如设计周创意总监米里亚姆· 范德吕贝(Miriam van der Lubbe)所言:“这一主题鼓励我们展望未来的各个方面,设想如果我们保持当前的生活方式,未来20 年、50 年乃至100 年后,世界会变成怎样。” 作为荷兰设计蓬勃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2023 年荷兰设计周浓缩呈现了荷兰设计风格的多面性:从功能到装饰,从理性思考到情感关怀,从批判到启发的平衡与融合。最后,我们希望通过诠释设想(Envisage)、探问(Enquiry)和设计(Design)在这场设计盛宴中表现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来对2023 年荷兰设计周进行总结。从汇聚众智共同描绘未来可能的情景,到深入分析过去和现状后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展望,设计师们大胆设想多样的未来可能性。通过设计实践,设计师们将各种设想的未来具象化,使它们可被当前时空的人们直接体验,从而填补或缩小“未来无法被体验”的鸿沟,并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发问。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们遵循着“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以及“怎么办”(How to)的逻辑路径,积极地探索如何让新兴技术更贴近人性,更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来丰富人类体验,提升生活品质,推动个人与社区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并为实现可持续未来做出贡献。

荷兰设计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长期支持。自1988 年以来,荷兰政府推行了多项财政计划用于支持创意人才的职业规划和发展。[28] 在2023年荷兰设计周期间,荷兰设计基金会再次与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共同启动了名为“公共设计实践(The Public Design Practice,PONT)”的新项目,旨在提升设计方法对各项社会挑战的影响。[29] 这一举动再次突显了荷兰政府对于设计在整合跨学科资源、推动创新解决方案方面巨大潜力的深刻理解。我们相信,在这个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人类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行动力是面对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公共卫生健康、社会福祉、国际安全、能源交通等各方面挑战的关键资本。

注: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外,其余所有图片均由荷兰设计周主办方提供。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参见https://ddw.nl/en/news/816/ddw23-programme-narratives。

[2] Leopold, A. A Sand County Almanac, and Sketches Here and Ther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9.

[3] Naess, A. Ecology, Community and Lifestyle: Outline of an Ecosophy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4] 有关玻璃雕塑的装置见https://www.land-ally.com/will-water-want-1。

[5] 鲁布· 戈德堡机械(Rube Goldberg Machine)原指一种被过度设计的机械组合,后指以极为繁复迂回的方法去完成实际上或看起来可以容易做到事情。

[6] 位于荷兰北部的阿尔梅勒升级改造中心是当地政府投资的垃圾回收点,旨在为小型企业家提供商业空间和创业机会,并为当地中小学生提供参与式的可持续教育与指导。值得一提的是,改造中心自身也是用回收材料建造而成的。参见https://www.stadennatuur.nl/

projecten/upcyclecentrum.html。

[7] 拓展阅读:(1)Albers, J. Interaction of Color [M].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2)Hekkert, P. Design Aesthetics: Principles of Pleasure in Design[J]. Psychology Science , 2006, 48(2): 157.(3)da Silva, O., Crilly, N., & Hekkert, P.. Maximum Effect for Minimum Means: The Aesthetics of Efficiency[J]. Design Issues , 2016, 32(1): 41-51.

[8] APTUM 在拉丁语中意味着”适应性”或”灵活性”。

[9] 心流这一心理学概念由米哈伊· 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的是一种因全身心投入某事而思想、感官和行动达成一致而获得的愉悦体验。参见Csikszentmihalyi, M..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M]. Harper & Row. 1990.

[10] 参见Seligman, M. E. P..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 [M]. Free Press. 2002.

[11] 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由心理学家斯蒂芬· 卡普兰(Stephen Kaplan)和瑞秋· 卡普兰(Rachel Kaplan)提出,旨在解释自然环境对人类认知功能,例如注意力恢复的益处。参见 Kaplan, R., & Kaplan, S..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12] Kaplan, S.. Meditation, Restor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of Mental Fatigue[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 2001, 33(4): 480-506.

[13] Taylor, J.. Train Your Mind for Athletic Success: Mental Preparation to Achieve Your Sports Goals [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7.

[14] 心理韧性(Psychological Resilience),又称为心理弹性或复原力,从物理学概念引申而来,指的是人们从逆境、挫折和失败中恢复常态的能力。参见Davydov, D. M., Stewart, R., Ritchie, K., & Chaudieu, I..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J].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 2010, 30(5): 479-495.

[15] Papanek, V. J.. 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 Human Ecology and Social Change [M]. Pantheon Books, 1971.

[16] 季铁, 潘英:《基于社区和网络的设计与社会创新——从UCD 到CCD》[J],《装饰》,2012 年第12 期,第109—111 页。

[17] Chen, D. S., Cheng, L. L., Hummels, C. C. M., & Koskinen, I.. Social Design: An Introduc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 2016, 10(1): 1-5.

[18] 参见https://www.philips.nl/en/a-w/philips-museum/news/news/heartsync.html。

[19] 据设计师介绍,该咖啡套装的名称“只是一个借口”取自一句土耳其谚语:“灵魂既不追求咖啡,也不追求咖啡馆;他们追求亲密的陪伴。咖啡只是一个借口。”

[20] 国际创意女性组织(International Creative Women)是一个致力于支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企业家在荷发展的多元化社区。参见https://www.internationalcreativewomen.nl/。

[21] 再生医学是一门利用细胞、组织工程、材料科学、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修复、替换或增强人体受损组织和器官功能的创新医学领域。该技术手段有望在未来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愈前景。参见https://www.tast.studio/portfolio/de-regeneratie-reis。

[22] 参见https://www.karsenboom.com/copy-of-subpagina-2。

[23] Synthetic State 为一家开发动态交互式照明解决方案的创新科技公司。

[24] VOUW 是一家位于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工作室,由明格斯· 沃格尔(Mingus Vogel )和贾斯特斯· 布伦斯(Justus Bruns)于 2017 年创立。

[25] ChatGPT 是OpenAI公司于2022 年11 月推出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

[26] 在The Photographer's Eye 一书中,萨考斯基探讨了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本质,强调了摄影师通过镜头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即“摄影眼”。Szarkowski, J.. The Photographer's Eye [M].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1966.

[27] Brentano, F. Psychology from an Empirical Standpoint [M]. Routledge. 2012.

[28] 如荷兰创意产业基金下的人才发展计划,参见https://www.stimuleringsfonds.nl/en/grants/talent-development-grant-scheme-2024。

[29] 荷兰设计基金会与荷兰教育、文化和科学部在2023 荷兰设计周上正式启动为期三年的“公共设计实践”项目,参见https://www.depubliekeontwerppraktijk.nl/。


来源:《装饰》2024年第1期

原文:《设想、探问、设计——评2023 年荷兰设计周》

作者:黄思源,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李雪亮(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薛海安,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


延伸阅读:

《装饰》2024年第1期介绍

德鲁克 :荷兰设计的两副面孔

从荷兰设计周看荷兰设计工程科学学科

“设计与情感”运动:从荷兰到全球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装饰杂志
中国装饰杂志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中国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