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常生活的革命可追溯至20世纪中后期,由“情境主义国际”(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所引领的理论和实践浪潮。情境主义国际将“建构情境”(Construction de Situations)作为其核心目标,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将生活转变为“诗意的瞬间”,创建一种不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生活构式的新日常生活氛围。[2] 尽管这一先锋思潮极具乌托邦色彩,但其理论视角和实践探索对当代社会生活仍具启发作用。如今,产品设计已然成为塑造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设计师如何为当代中国人建构一种新的生活情境,成为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1
20 世纪中后期,伴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和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加剧,情境主义国际(1957—1972)由居伊· 德波(Guy Debord)发起创立。(图1)不同于传统的政治革命,这一马克思左翼激进团体以日常生活为阵地,试图在文化领域寻求实现个人解放的方式。思想上,情境主义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大众的支配已超越传统的生产劳动时间范畴,而全面渗透进了闲暇娱乐时间。因而,他们倡导通过“建构情境”来还原一种积极本真的生命意志,以摆脱景观拜物教对公众的掌控。实践上,情境主义者试图通过一系列行为实验和艺术活动来解放异化了的日常生活,相关作品涉及绘画、城市规划等领域。然而,工业产品作为资本增值的媒介和商品拜物教的载体,被视为与“建构情境”相对立的“模仿景观”,成为被批判的对象。[3] 尽管如此,这场思潮依旧对产品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启发。
情境无处不在,任何一个使用场景都构成一个情境。情境主义国际对建构情境的思考针对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而在当代中国,设计师应当为公众建构一种怎样的日常生活情境,成为亟待探讨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的需求从原先的“物质文化需求”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全面追求,即对精神文化价值的追求。中国当代人的日常生活情境应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产品设计师应当为人们构建一种怎样的生活方式?以下将从方式、主体、对象、维度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结合具体案例,为相关问题寻求一种启示。
2
2. 深泽直人托盘台灯(图片来源:±0 品牌官网)
以深泽直人设计的一款台灯为例(图2),这款产品的构思源自设计师对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即用户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顺手放下钥匙并打开台灯的情境。设计师组合了托盘和台灯的功能,当用户将钥匙放入托盘,台灯随即自动点亮,取走钥匙后,台灯也会自动熄灭。然而,当消费者明确知悉了设计的初衷并据此购买了产品后,原本停留在无意识领域的行为模式便会受到冲击。在真实的使用情境中,“随意放下钥匙”的无意识自然行为,往往会被用户有意识地调整为“刻意将钥匙放入托盘”,以触发台灯的自动开关功能。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即便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被人们习以为常使用的日用品,一旦被贴上了深泽直人、±0 或无印良品的标签,也意味着它被风格化、品牌化了,从而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些物品不再默默无闻,转而成了社交场合中的热议话题,由它们的所有者不断地向他人介绍和展示,进一步远离了原本的无意识领域。
表1. 马塞尔·万德斯及其团队类似的灯具设计案例(图表来源:贾路思:《奇观缔造与情境建构——马塞尔·万德斯产品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4,第52—53 页)
2015 年以来,“仪式感”作为网络热词从日常生活中逐渐凸显出来。[8] 相较于传统节日的严肃性和文化内涵的深刻性,日常生活的仪式感呈现出娱乐化、个性化等特征,是对城市生活节奏的一种调节。尽管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偏离了农耕时代的节奏,仪式的庄重性和威严感也逐渐淡化,然而,传统节日和仪式始终作为当代日常生活仪式感的文化基础,构成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二者互为补充。产品作为构建仪式感的重要媒介,其设计过程不仅需要聚焦于功能实现,更需要深入探索如何在特定的使用情境中营造独特的氛围,为用户带来超越基本需求的情感体验,达成舒缓心理、传达情感等多重目的,进而调节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关系。然而,在商业化趋势下,“日常生活的仪式感”常常被转化为营销手段,背离了其本质目的,并在社交媒介的发酵下引发一系列负面效应,成为被批判的对象。因而,设计师应注重引导日常生活仪式感发挥社会凝聚、文化认同等正面作用。
3
情境主义者有关“建构情境”的理念深刻触及了日常生活的权力问题:大众的日常生活应当由谁来主导建构?这一问题的提出源自对景观社会中人们观念和行为被无形操控的深刻反思与反叛。面对这种现状,设计师应注意到用户对于自主掌控生活、追求自由的迫切愿望,并因此使其在设计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参与度。与此同时,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为调和这一矛盾提供了新的维度和视角,为设计师和用户共同构建更加自主、多元的生活情境提供了可能。
4
6. 梵几螳螂椅、豆荚摇椅(图片来源:梵几品牌官网)
7. BLO 台灯(图片来源:Flos 品6 7 牌官网)
王德胜在《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中,将日常生活美学描述为一种有关感性的美学:“对人而言,正是在感性意义的领域,日常生活才有其充分的美学阐释价值。”[20] 经过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反拨,感性如今已不再被认为是低级的、浅显的。日常既是感性的,也是智识的,正如列斐伏尔所言:再没有什么比日常生活更简单明显,也没有什么能比日常生活更深刻。[21] 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诗意的美学体验离不开情感与物境的结合,向意境的延伸。
5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广告、销售、合作、分享等情境也有了新的载体和形式。产品创新不再局限于物本身,也包含了对服务模式的全方位创新。因而,设计活动的情境范畴也随之扩展,涵盖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内容。(图9)对于设计师和品牌而言,情境的建构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设计构思的初级阶段,而是贯穿了设计活动的全过程。如何在销售情境中将前期的设想以创新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也成为设计流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用户而言,与产品建立关联的情境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使用场景,销售以及社交环节中的互动情境都将影响用户的体验。
9. 从设计视角到体验视角的多元情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以家具品牌“梵几”为例,通过建构和呈现独特的销售情境,品牌不仅实现了自身理念的传达,也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模拟平台。为了提升服务体验,品牌开发了setting studio 系统(图10),这一系统如今已从最初的缩比实物模型升级成了线上模拟应用程序。通过这一系统,用户可以用品牌的产品来模拟搭建自己的居家空间,将品牌建构的情境与自己的家庭环境进行匹配。此外,梵几还开创了“梵几在家”这一自媒体栏目,通过登门访问梵几家具的用户,向人们呈现家具在真实使用场景中的状态。[25] 围绕产品进行服务与体验的全方位升级,是未来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
10. 梵几setting studio 系统( 图片来源:梵几品牌官方微博)
情境主义国际为日常生活领域的革命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图式,这种理想指向一种超越性的人类终极解放。然而,日常生活革命最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顶层制度带来的问题,情境主义国际也走向分裂和解散。尽管如此,这一思潮所展现出的微观视角使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及针对该领域所展开的设计活动为改善人们生活所拓展出的巨大空间。在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语境中,情境建构的实质可视为对仪式感的系统性建构,旨在以非日常性来调节日常生活的节奏。在此过程中,情境建构的主体和对象也区别于传统内容,用户及技术手段更多地介入到设计实践中来,以横跨个体至民族的情感需求为纽带,加强人与产品、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实现美学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对此,设计师需要以一种整体性的眼光思考各类情境中所面临的问题,以产品为起点,将视野延伸至产品所处的整个生态系统。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刘怀玉:《列斐伏尔与20 世纪西方的几种日常生活批判倾向》[J],《求是学刊》,2003 年第5 期,第44—50 页。
[2] 张一兵:《建构情境:反对景观拜物教的激进思想革命——情境主义国际思潮研究》[J],《哲学研究》,2020年第11 期,第87—95 页。
[3] 张颢曦:《情境主义国际尚未结束的乌托邦》[J],《新美术》,2013 年第34 卷第2 期, 第111—118,131,133 页。
[4] 姚继冰、张一兵:《“情境主义国际”评述》[J],《哲学动态》,2003 年第6 期,第43—48 页。
[5] 刘悦笛:《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日常生活化——试论“生活美学”何以可能》[J],《哲学研究》,2005 年第1 期,第107—111 页。
[6] 丁锋、吴卫:《深泽直人与他的“无意识设计”》[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16 卷第2 期,第138—141 页。
[7] 张郁茹:《日常的颠覆:列斐伏尔节日观研究》[J],《文化论苑》,2024 年第3 期,第65—71 页。
[8] 龙晓添:《当代“仪式感”的日常生活节奏分析》[J],《文化遗产》,2021 年第6 期,第107—114 页。
[9] 朱橙:《建构情境与反资本主义文化体制:情境主义国际的前卫艺术实践》[J],《艺术探索》,2017 年第31卷第4 期,第50—57 页。
[10] Knabb K. 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M].Berkeley: Bureau of Public Secrets, 1981: 405.
[11] 朱海波:《情境主义国际评述与城市空间再解读》[J],《华中建筑》,2009 年第27卷第2 期,第136—139 页。
[12] 王美鑫、李维刚:《海尔智家数字化转型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 年第26 卷第8 期,第134—136 页。
[13] Keulemans G. The Trajectories of Yachts and Snot: Strategies for Generative Designers[J]. Deleuze Studies , 2012, 6(1): 72-88.
[14] 邓菡彬:《后人类身体与表演:机器人、人工智能、区块链及其他》[J],《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 年第2 期,第129—139 页。
[15] 王海亚:《基于体验层次的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0 年第41卷第16 期,第330—335 页。
[16] 王文生:《论情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第8+91 页。
[17] 张明、张页、贾路思:《传统家具当代化的升维创新——以U+ 家具为例》[J],《装饰》,2022年第9 期,第58—63 页。
[18] [ 美] 唐纳德·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第8 页。
[19] 许平:《重归情境与景观化的设计现实——从包豪斯到“情境主义”的社会批判》[J],《美术研究》,2015 年第2 期,第79—83 页。
[20] 王德胜:《回归感性意义——日常生活美学论纲之一》[J],《文艺争鸣》,2010 年第5 期,第6—11 页。
[21] [ 法] 亨利·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M],叶齐茂、倪晓晖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第276 页。
[22] 罗仕鉴、朱上上、唐云开:《知识驱动的产品设计情境》[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8 年第42 卷第11 期,第1849—1855 页。
[23] AnggreeniI, van der Voort M. Tracing the Scenarios in Scenario-based Product Design: A Study to Support Scenario Generation[J]. Desig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 2007, 2(4): 123-136.
[24] 周琳琅:《基于情境整合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6,第13—14 页。
[25] 贾路思:《消费升级背景下的创新实践——梵几的家具设计与品牌塑造》[J],《设计》,2023 年第36 卷第4 期,第61—65 页。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本刊不与任何中介合作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