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23国际设计史研究的方向、动态与趋势

学术   2024-10-29 18:34   北京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英国设计史学会会刊《设计史学刊》是设计史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可以充分代表国际设计史研究的方向、动态与趋势。通过对近十年学刊发表的论文在关键词、引文、选题及作者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可将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当下状态”归纳为四个层面:一、对经典设计史的重述;二、与物质文化研究的互鉴;三、对跨学科立场的坚守;四、全球转向。

关键词:《设计史学刊》、设计史、文献计量学、物质文化研究、全球转向
   

作为学科的设计史发端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设计教育改革,因1977 年英国设计史学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的成立而受到普遍认可。1988年,学会推出《设计史学刊》(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以每年4期的频率出版,截至2023年第4期,共发表1643篇文章。学刊自创刊起便将自身定位为国际性的设计史刊物,并在此后的36年中坚持全球性的办刊方向。[1]量化数据表明,当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或地区的作者在学刊发表文章。因此,学刊是观察国际设计史动态的理想样本。

1984年,克莱夫·迪诺特(Clive Dilnot)在《设计问题》(Design Issues)创刊号发表《设计史的状态》,指出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的设计史在当时面临的难题与困境。[2]2009年,《设计史学刊》出版专刊“设计史的当下状态”,在迪诺特的文章发表25年后,思考设计史在21 世纪初的变化。[3]

此后十余年间,设计史继续发展。为获悉国际设计史的“当下状态”,为目前国内的设计史研究提供参照,本研究对2014至2023年《设计史学刊》的论文关键词、专刊、引文、论文选题、发文作者进行量化分析。


一、《设计史学刊》关键词、专刊与引文分析



1. 关键词分析

为观察国际设计史研究近十年来在选题、方法上的取向,本研究首先从国际学术检索平台Web of Science 收集《设计史学刊》2014至2023年间发表的560篇文章的相关数据,并通过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生成关键词聚类网络图,发现560篇文章(含论文、书评等)的关键词聚合为9个聚类(图1):9个聚类分别为:设计教育(Design Education),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商业史(Business History),技术史(History of Technology),设计理论(Design Theory),19世纪(Nineteenth Century),文化互动(Cultural Interaction),国家身份认同(National Identity)。图中不同的色彩代表各个聚类集中出现的时段。“物质文化”聚类在2021年集中出现,但该聚类与其他聚类交叠面积大,说明它的存续时段长、包容性强,各种议题都可以通过物质文化方法加以探究。此外,“商业史”和“技术史”聚类集中出现在2020年,“设计教育”集中在2019年,“城市设计”和“文化互动”集中在2018年,“19世纪”集中在2017年,“设计理论”集中在2016年,而“国家身份认同”是2014年的热点。


1. 2014—2023《设计史学刊》关键词聚类网络图

鉴于Web of Science在《设计史学刊》的文章收录方面存在错漏,本研究进一步对2014至2023年学刊发表的196篇学术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人工统计,并与2004至2013年的200篇学刊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对比,为关键词聚类图补充比较视野和其他细节,由此观察学刊的视点转向(表1):

表1. 《设计史学刊》高频关键词( 注:仅列出频次最高的25 个关键词;为保证统计的有效性,对部分同义不同形的单词进行人工处理)


据表1显示,2004至2013年、2014至2023年两个十年间《设计史学刊》论文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设计史”(Design History),表明设计史的学科地位越来越坚实,不再纠缠于学科建立初期“设计史”还是“设计的历史”的问题。[4]紧随其后的高频关键词是“建筑”(Architecture),尽管设计史和建筑史有着不同的学科身份认同,但它们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相近。[5]2004至2013年间曾在19篇论文中出现的“国家身份认同”,在随后的十年间只出现8次。结合关键词聚类图可知,与国家身份认同相关的议题集中在2014年以前。2004至2013年间出现12次的关键词“现代主义”(Modernism),在2014至2023年间热度飞升,成为被使用次数最多的关键词之一。“包豪斯”(Bauhaus)是与现代主义直接相关的关键词,该词在2004至2013年间仅出现2次,在随后的十年中出现10次。包豪斯与现代主义的热议既与2022年学刊专刊“包豪斯百年与设计史”的推出有关,也与近十年来学刊重述经典设计史的尝试有关。

“物质文化”是近二十年设计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2014至2023年间该词词频较前十年有所提升,与之相关联的关键词“物质性”(Materiality)词频同样提升,可见学界对物质文化研究的关注一以贯之。同2004至2013年间的高频关键词相比,“现代性”(Modernity)、“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受到稳定的关注,“性别”(Gender)、“装饰”(Ornament)词频降低,“美学”(Aesthetics)词频提升。此外,“时尚”(Fashion)、“织物”(Textiles)取代“服装”(Dress),成为这些术语所代表的一类议题在2014至2023年间常用的关键词。相似地,近十年来“家庭空间”(Domestic Space)、“室内设计”(Interior Design)词频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家具”(Furniture)。

从高频关键词中的地缘概念来看,2014至2023年《设计史学刊》的论文同此前十年相比,对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关注减少,对中国的关注增加。高频关键词中的时间概念的变化则显示,近十年设计史研究者对18世纪、19世纪的关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对两战间、二战后设计史的关注。

2. 专刊分析

《设计史学刊》定期出版聚焦特定主题的专刊,从1988年到2023年共出版39期,平均每年一期。专刊选题通常由作者提出,编辑委员会参与确定选题,随后对外发布征稿通知,组织专题和确定专题内容的作者将成为当期专刊的特邀编辑。[6]观察2014至2023年间学刊出版的11期专刊的选题可知(表2),首先,学刊持续关注跨学科问题,如2016年探究设计史与人类学的关系的专刊和2020年探究设计史与建筑史的关系的专刊。其次,学刊在专刊主题上有意强调地理空间的单位,2014年和2019年有两期专刊分别以区域性的地理单位“东亚”和“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为主题,而2016年的“荷兰设计”专刊则着意区分“荷兰设计”(Dutch Design)与“荷兰的设计”(Design in the Netherlands)的英文表述。再次,学刊关注设计师与设计之物在地理空间中的流动,2015年专刊聚焦两战间及二战后的设计师的流散,而2021年专刊则尝试讨论物的流散。

表2. 2014—2023 年《设计史学刊》专刊主题及主持人


3. 引文分析

引文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另一重要分析维度,通过分析文献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可以归纳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和前沿议题。期刊的引用数据反映了影响办刊的核心文本,而被引数据则反映了期刊对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文章。

通过CiteSpace工具析出Web of Science平台收录的《设计史学刊》在2014至2023年间发表的560篇文章高频引用的出版物,发现这一时段学刊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献是丹尼尔·胡帕茨(Daniel J. Huppatz)2015年发表在学刊的文章《全球化设计史与全球设计史》[7],以及莎拉·蒂斯利(Sarah Teasley)等人主编的论文集《全球设计史》[8]。学刊引用次数次高的文献分别为: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J. Clark)等人合编的论文集《设计与建筑中的流亡文化》[9];海琳娜·卡普科娃(Helena Čapková)的论文《跨国网络工作者——山胁岩和山胁道子与日本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这篇文章属于学刊2014年专刊“东亚跨国现代设计史”[10];纽约巴德研究生中心(Bard Graduate Center)主编的全景式教科书《设计史:装饰艺术与物质文化,1400—2000》[11];以及人类学家露西·萨奇曼(Lucy Suchman)发表在《人类学年鉴》的论文《人类学的再定位与设计的局限性》[12]。

2014至2023年间《设计史学刊》发表的560篇文章中,被引率最高的是《全球化设计史与全球设计史》,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学刊引用次数最多的文献,是全球设计史相关讨论的关键文本。[13]位列第二的是全球史学家何安娜(Anne Gerritsen)的《海外商品的国内化:早期现代荷兰的全球物质文化》,文章探察17世纪末荷兰的织物、瓷器、家具等物的全球性与地方性,属于学刊2016年专刊“超越荷兰设计:在全球化,移民,与多元文化主义时代的荷兰物质文化”。[14]位列第三的是艾莉森·克拉克的《为发展设计,国际工业设计协会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70年代设计的人类学转向》,探讨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CSID)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设计介入。[15]第四位是商业史学家安德鲁·波普(Andrew Popp)和创业学专家罗宾·霍尔特(Robin Holt)的《乔赛亚·韦奇伍德,制造与手工艺》,文章以微观史的方法重思韦奇伍德瓷器制造过程中手工艺的作用。[16]第五位是人类学家托恩·奥托(Ton Otto)的《设计中的历史和为了设计的历史》,文章通过三个案例探究设计活动的历史性,是学刊2016年专刊“设计弥散:设计史,设计实践与人类学”中的一篇。[17]


二、《设计史学刊》时空特征分析



2014至2023年的《设计史学刊》关键词统计分析让我们从一个局部看到近年来国际设计史研究重点关注的时间区间和空间范围,为更准确地评估近十年国际设计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特征,下文将对2014至2023年学刊论文选题的时段特征、地域特征及论文作者的来源地区作进一步的量化分析,并将相关数据与2004至2013年的统计数据进行比较,归纳两个十年中学刊刊文时空特征的变化。
1.《设计史学刊》刊文时段特征分析

在2014至2023年《设计史学刊》发表的196篇论文中,选题聚焦于20世纪的论文占70%以上,在这之中,关注20世纪中叶的论文最多,也即关注二战后、冷战期间的设计史与物质文化的研究最多。19世纪,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是近十年学刊论文的焦点时段。对17、18世纪以及21世纪的关注较少。与2004年至2013年的情况相比,学刊近十年聚焦16、18、19世纪的论文有所减少,聚焦20世纪的论文稳定增加。(图2)

2. 《设计史学刊》论文选题聚焦时段

2.《设计史学刊》地域特征分析

(1)论文选题的地域名词分析

2014至2023年《设计史学刊》发表的196篇论文选用的地域名词有45种,而此前十年间学刊发表的200篇论文选用的地域名词只有32种。近十年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的设计史得到书写和发表,学刊持续扩展刊文的地理视界。与2004至2013年的数据相比,近十年学刊聚焦英国的设计史论文减少,以德国、中国为主题的论文增加。除此以外,近十年学刊论文选用的地域名词不再局限于国家,东亚、拉丁美洲等区域性名词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地理单位。(图3)


3.《 设计史学刊》论文选用的地域名


(2)论文作者来源地区分析

与《设计史学刊》论文选题的地域特征相似,近十年学刊论文作者的来源地越来越多元,来自32个国家的作者在学刊发表论文,与前十年相比增加了45%。来自英国、美国的作者显著减少,新增来自中国、以色列、哥伦比亚、南非等国的作者。这些变化表明,学刊越来越包容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作者的文章;另外,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区正在加入设计史的讨论。(图4)


4. 《设计史学刊》论文作者来源地区


三、《设计史学刊》的四个基本动向



通过对2014至2023年的《设计史学刊》进行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可以归纳出近十年以学刊为代表的国际设计史研究的4个基本动向:

1. 重述经典设计史

自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的《现代设计的先驱者》首次出版以来,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叙事线索成为设计史的经典。[18]对学刊论文关键词的研究表明,2004至2013年间,与经典设计史相关的论题并非热点;2014至2023年,现代主义、包豪斯、工艺美术运动重新成为焦点议题。近十年对经典设计史的重提,是为了在当前的设计史论述中“去经典化”(Decanonization),从而超越佩夫斯纳式的、艺术史的叙事,即超越对天才设计师、美学形式与时代精神的经典化。[19]

2. 与物质文化研究互鉴

从学刊论文关键词聚类及频次统计数据来看,“物质文化”聚类与其他聚类的高度重合说明了它的包容性,而“物质文化”这一关键词在两个十年中高频出现则证明了它在时间上的存续能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学科的设计史和作为研究领域的物质文化研究(Material Culture Studies, MCS)不断互鉴,结果是“物质文化”成为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了一批以物为中心的研究成果。

3. 坚持跨学科立场

学刊自创刊至今始终坚持跨学科方法[20],正如前任编辑伍德姆所言,学刊希望通过跨学科交流稳固设计史学科。[21]观察近十年学刊高频关键词与专刊主题可知,学刊仍然视跨学科性为设计史学科的重要特征,关注商业史、技术史,也探讨自身与建筑史、人类学的关系,并发表了一系列来自经济学、全球史等其他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学者的论文。

4. 全球转向

学刊近十年的专刊主题、论文选题、引文情况均证实,全球转向是近年来国际设计史研究最明显的趋势。从理论建构到个案研究,从流亡设计史、跨国设计史到世界设计史,设计史学界致力于探索不同的路径,希望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共同构建“全球设计史”新范式。2005 年,《设计史学刊》出版“设计史的全球未来”专刊,开启学刊内部的全球转向。此后,多篇学刊文章成为相关讨论的关键理论文本。在研究实践中,学刊文章选题的所在地、作者及编辑团队成员的来源地渐趋多元,不再局限于英国和美国。


四、比较视野下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当下状态”



为更全面地观察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动态,此处将《设计史学刊》与同类期刊在设计史的论文发表方面进行比较。在Web of Science平台以“设计史”(Design Histor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截至2023年末该平台收录的567篇相关文献中,有95篇文章来源于《设计史学刊》,32篇文章来源于《设计问题》,26篇文章来源于《设计与文化》(Design and Culture ),其余来源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低于10篇。从文章数量来看,专注于设计史的《设计史学刊》是该学科的权威刊物。
就期刊影响力而言,美国科睿唯安公司发布的2023年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设计史学刊》年度影响因子(JIF)为0.3,在艺术与人文索引(A&HCI)收录的142份艺术类期刊中排名第30。同类期刊中,《设计与文化》的年度影响因子为0.7,排名第11。《设计问题》2023年的年度影响因子为0.4,在艺术与人文索引收录的97份建筑类期刊中排名第6。《设计史学刊》的影响力略低于《设计问题》《设计与文化》两刊。原因在于,《设计问题》和《设计与文化》的办刊理念不同于《设计史学刊》,前者对设计的讨论更为综合,不局限于历史学的路径。

创刊于1984年的《设计问题》为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设计教育届对设计的历史、理论与批评的忽视而生。[22]在随后40年的办刊历程中,该刊致力于为讨论设计的性质及其在当代文化中的位置提供一个严谨的学术平台。[23]《设计问题》认为设计研究(Design Studies)有历史、理论、批评等不同的研究路径。[24]张旸通过研究《设计问题》自建刊至2020年的文献,提出该刊的特点在于它倾向于阐明设计背后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从批评与反思的角度来见证和验证设计学科建立的过程”[25]。析出2014至2023年《设计问题》以“历史”(History)为关键词的82篇文献,并通过文献计量工具分析,发现近十年《设计问题》发表的设计史相关文章使用最多的10个关键词为:“设计”(Design)、“设计实践”(Design Practice)、“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设计史”(Design History)、“平面设计”(Graphic Design)、“设计方法”(Design Method)、“历史”(History)、“土耳其人”(Turkishs)、“设计教育”(Design Education)、“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可见促进设计实践的发展仍然是该刊选文的出发点,符合期刊的编辑方针。

创刊于2009年的《设计与文化》是美国设计研究论坛(Design Studies Forum)的官方期刊,该刊致力于将当代设计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并尝试探索设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如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26]设计研究论坛的成员包含设计师、设计史家、设计批评家和博物馆工作者,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平台促进设计在职业和学术领域的交流,形成设计共同体。基于这一愿景,《设计与文化》发表考察当前的设计文化的文章,或对“设计”与“文化”及其话语在今日如何被建构有批判性论述的文章。[27]陈若煊和张弛对2012至2022年《设计与文化》的文献计量研究表明,从2012年到2016年,该刊持续关注设计史,但2017年后,设计史相关论文减少。[28]

借助文献计量工具对2014至2023年《设计与文化》发表的120篇设计史相关文章进行分析,发现被使用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为:“设计”(Design)、“设计教育”(Design Education)、“设计史”(Design History)、“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设计研究”(Design Research)、“创造力”(Creativity)、“设计行动主义”(Design Activism)、“劳工”(Labor)、“物质性”(Materiality)。与同类期刊相比,该刊对新自由主义、劳工等现实的社会与文化议题的持续关注是其特殊之处。

通过比较近十年《设计史学刊》与《设计问题》《设计与文化》发表的设计史文章的高频关键词,发现三份刊物都高度关注设计教育;设计研究是《设计问题》和《设计与文化》共同关注的议题;而物质性与物质文化则是《设计史学刊》和《设计与文化》共同关注的议题。此外,《设计史学刊》对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予以较为平均的关注,《设计问题》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的关注较多,而《设计与文化》更关注工业设计。


结 语



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设计学移入交叉学科门类,并将设计历史、理论和评论研究继续归于艺术学大类中的艺术学子类。在此前的2011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和设计历史与理论相关的专业归属于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的设计学子类,属艺术学大类。这种转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设计史的学科身份。《设计史学刊》自创刊起便致力于维系设计史的独立学科地位,通过对2014至2023年的学刊论文作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当下状态”做一把握,从而为重思中国设计史研究的身份建立坐标。当前,国际设计史研究者尝试通过重新叙述经典设计史、将物质文化作为基本方法、坚持开放的跨学科立场以及全球转向来促进设计史的学科发展。克莱夫·迪诺特在其发表于学刊2009年专刊“设计史的当下状态”的论文中以“他者”(The Other)、“中介”(Mediation)和“不在场”(Absence)展望未来的设计史研究。[29]就当前学刊的刊文动态而言,设计史的边界在与“他者”的交流中不断延展,“不在场”的地区的设计史不断被书写,存在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借由物质文化方法不断被研究,设计史的可能性不断打开。设计史作为一门有着高度自反性的学科,理应不断反思自身的“当下状态”。这份文献计量学的分析只是一面倒影,若要洞悉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其他新趋势与旧问题,还须回到鲜活的文本中去。


* 本文的写作受惠于《设计史学刊》前任编辑乔纳森·伍德姆教授和丹尼尔·胡帕茨教授的慷慨帮助,在此深表感激。


注释:(向上滑动查看)
[1] 1988 年学刊创刊号的编辑方针称“本刊欢迎不同国籍和学科背景的学者投稿”;2023 年学刊的编辑宗旨称“本刊的方向与范围是全球性的”。见:Anonymous. Editorial Policy[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1988, 1(1): Front Matter ;Anonymous. Mission Statement[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23, 36(4): Front Matter.

[2] Clive Dilnot. The State of Design History, Part I: Mapping the Field[J]. Design Issues , 1984, 1(1): 4-23; Clive Dilnot. The State of Design History , Part II: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J]. Design Issues , 1984, 1(2): 3-20.

[3] Hazel Clark, David Brody. The Current State of Design History[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09, 22(4): 303-308.

[4] 约翰· 沃克(John A. Walker)在其1989 年出版的著作中为“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两个概念作区分,认为前者是一门学科,而后者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见[ 英]约翰·A. 沃克,朱迪·阿特菲尔德:《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M],周丹丹,易菲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第2 页。

[5] Jessica Kelly, Claire Jamieson. Practice, Discourse and Experi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ign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20, 33(1): 1.

[6] 王小茉、赵毅平:《突破线性叙事与欧洲中心的设计史研究——〈设计史期刊〉编辑丹尼尔·胡帕茨采访访谈》[J],《装饰》,2018 年第11 期,第34 页。

[7] D. J. Huppatz. Globalizing Design History and Global Design History[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15, 28(2): 182-202.

[8] Glenn Adamson, Giorgio Riello, Sarah Teasley eds. Global Design History [C]. London: Routledge, 2011.

[9] Alison J. Clarke, Elana Shapira eds. Émigré Cultures in Design and Architecture [C]. London, Oxford, New York, New Delhi and Sydney: Bloomsbury, 2017.

[10] Helena Čapková. Transnational Networkers—Iwao and Michiko Yamawaki and the Formation of Japanese Modernist Design[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 y, 2014, 27(4): 370-385.

[11] Pat Kirkham, Susan Weber. Design History: Decorative Arts and Material Culture, 1400-2000 [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2] Lucy Suchman. Anthropological Relocations and the Limits of Design[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 2011, 40: 1-18.

[13] 同[7].

[14] Anne Gerritsen. Domesticating Goods from Overseas: Global Material Culture in the Early Modern Netherlands[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16, 29(3): 228-244.

[15] Alison J. Clarke. Design for Development, ICSID and UNIDO: The Anthropological Turn in 1970s Design[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16, 29(1): 43-57.

[16] Andrew Popp, Robin Holt. Josiah Wedgwood, Manufacturing and Craft[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16, 29(2): 99-119.

[17] Ton Otto. History in and for Design[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y , 2016, 29(1): 58-70.

[18] [ 英] 尼古拉斯· 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 莫里斯到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M],何振纪、卢杨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

[19] Denise Whitehouse. The State of Design History as a Discipline [C]. Hazel Clark and David Brody eds. Design Studies: A Reader. Oxford and New York: Berg, 2009: 58.

[20] 学刊创刊号编辑方针称“本刊致力于促进设计史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共同探讨物质文化”;学刊当前的编辑宗旨称“本刊主要从人文视角出发探讨设计的历史,但也从相关的社会科学、物质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领域借用方法”,同[1]。

[21] Jonathan M. Woodham. Resisting Colonization: Design History Has Its Own Identity[J]. Design Issues , 1995, 11(1): 37.

[22] Victor Margolin. Editorial[J]. Design Issues , 1984, 1(1): 3.

[23] Richard Buchanan, Dennis Doordan, Victor Margolin. Statement of Editorial Policy[J]. Design Issues , 2001, 17(1): i.

[24] Richard Buchanan, Dennis Doordan, Victor Margolin. Introduction[J]. Design Issues , 2000, 16(1):1.

[25] 张旸:《工业设计文献综述与分析(2011—2020):文化的力量(下)——责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1 年第4 期,第75 页。

[26] 周志:《设计类期刊纵览》[J],《装饰》,2018 年第11期,第39 页。

[27] Elizabeth Guffey. Editorial Introduction[J]. Design and Culture , 2009, 1(1): 6.

[28] 陈若煊、张弛:《基于文献计量的可持续设计研究热点与趋势——以〈设计与文化〉为中心的考察》[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3 年第6 期,第91 页。

[29] Clive Dilnot. Some Futures for Design History? [J]. Journal of Design Histor y, 2009, 22(4): 377-394.


来源:《装饰》2024年第7期

原文:《国际设计史研究的当下状态——以设计史学刊(2014—2023)为中心的文献计量研究》

作者:冯钰颖,中国美术学院;汪燕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延伸阅读:
马格林《世界设计史》:设计史的乌托邦
中国现代设计史“图、文、物互证”方法研究
设计史:多样性与全球化
人物 | 关于现代设计史的书写—设计史家大卫·瑞兹曼访谈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本刊不与任何中介合作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装饰杂志
中国装饰杂志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中国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