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月刊
2024年第8期
1958年创刊/总第376期
清华大学主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
写在前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的书写与历史的真实之间存在着不小的落差。尤其是设计史领域,英雄史观是一种承袭已久的书写范式,代表人物、代表作的罗列就可完成一部历史的呈现,并快速形成印象,进而代替现实历史的认知。在英雄史观的设计史中,大师们挥舞着现代主义大旗,引领着大众社会以摧枯拉朽之势建立起一个纯粹主义、国际化的现代新世界。如此这般之下,装饰艺术运动很自然地就成为被遮蔽的对象。这一运动尽管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甚广,且有良好的大众接受基础,但缺乏统一的纲领,没有强有力的领袖人物,自然无法形成系统化的话语论述。甚至于,对“装饰”的坚持,成为现代主义先驱们攻击的对象,变成了运动的代名词,其被遮蔽还有一层“胜负已分”的意味。
好在这段历史并非久远之事,距今不过百年左右,其历史遗存遍及全球各地,其作品也不断地被后人回顾、反思和重新评估。在今日立场的凝望之下,这一运动的“保守”定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其积极探索的“先锋”属性反而频频给后人以启示。同时,更有意味的是,这场运动由于并非精英主导,其“草根”特性决定了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英雄史观视角下的种种缺失,在现实语境中倒是没有框框、无拘无束、自由探索的重要前提条件。从时间线索看,装饰艺术运动几乎是与现代主义运动同时的平行存在,把其作为现代主义前传的叙述方式,往往意图使其成为“革命”的对象。现实中,其绵延甚久,也没有终止于现代主义的确立。凡此种种,使我们产生了兴趣,将其与现代主义运动并置,来考察设计史发展的不同动力、不同模式,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学科特点。
装饰艺术运动(Ar t De co)这个名称来自后人的一种总结,以今天的眼光看,既有其不够准确的一面,又有其传神之处,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于“装饰”一词。装饰艺术运动完全可以被视为一场现代化运动。一方面,其建立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种种社会、技术革新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其积极探索新材料、新技术,同时一直致力于形式语言的现代化探索。惟一与现代主义运动形成对比的,恰是对“装饰”的态度。现代主义者视“装饰”为保守和不道德之代名词,而更多的实践者只是从全球化初期带来的“形式语汇”大爆炸的惊喜中,试图平等地将各种符号元素融于一炉,以凝炼新的语言体系,并呈现各自对时代精神的理解。
装饰究竟是无用的附属品,还是达成美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人们回顾这一时期灿若星河的名家名作之时,对两场运动的作品并无截然对立的感受,相反更能感受到彼此的影响。纯粹主义的冷峻可以是一种风格,但不会是世界的全部。当我们越来越意识到设计的文化属性时,“装饰”这一概念显现出重要的价值。现实生活中,功能只是物品属性的一部分,造物者还须对身份、品味、社会立场等进行细分定义。“装饰”之用也在于此。本期《特别策划》延续了对设计史分段专题讨论的小传统,邀请不同专业的学者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装饰艺术运动,希望大家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并从中得到新的启示。
主持人语
装饰艺术运动,或者说装饰艺术风格,在现代设计史上一直是一个尴尬的存在。按照传统的线性史观,在它之前出现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新艺术运动,由于在时间序列上较为靠前,人们往往会将其与手工艺时代的产品或维多利亚时代粗糙的机器产品相比较,并视之为“先驱”;而与它几乎处于同时期的构成主义、风格派及包豪斯,则又与之后席卷全球的、“进步”的国际现代主义风格联系紧密,成为“先锋”的代言人。处在历史夹缝之中的装饰艺术运动,就此成了既不先驱,也不先锋的“虚假拯救者”(柯布西耶语)。那么,历史果真如此简单吗?
缓缓流淌的历史长河,从来不是平静如镜、可一眼望穿的,而总是波澜澎湃、沟壑纵横的。扁平化的进化史观往往会摒除历史事件的复杂情境,将其简约化为更易理解的历史故事。而这些历史故事,又会被进一步删繁就简,成为教科书中的某些“常识”。常识的积累,一方面为学科的发展打下稳定的知识基础,但同时,也会隐约成为一代代学习者的思维定式。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代研究者不断回首历史、探究历史的意义也正在于对这些常识的不断质疑批判,以及对历史真实的不断深入阐释。
本期《特别策划》栏目组织的“装饰艺术运动”专题,约请了多位专家,分别从建筑、室内、产品、视觉传达,及其与中国的密切关联等角度撰写文章,正是意在立足于当代视角重新审视那段设计史,重新挖掘“装饰艺术”中所蕴含的,同时也被遮蔽的另一种“现代性”。回首一百年前,重新思考那个时代的设计文化,阐释那个时代的设计现象,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设计道路选择的多元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周志)
《装饰艺术运动:现代化的另一条路径》
内容摘要:装饰艺术运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运动,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本文从追溯其发生的社会环境入手,将之与同一时期的现代主义运动相对比,通过分析二者的发展历程、设计手法以及深层逻辑和价值取向,来探寻其间微妙的历史关系。同时,站在后世者的视角,文章也对近代以来的设计史、建筑史书写进行反思,关注“装饰”在现代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并由此叩问艺术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经典问题。
内容摘要:20 世纪上半叶,实用艺术在法国的发展通常表现在集体创意构思上,巴黎大型百货商场所属的艺术工坊就是例证。本文对莫里斯·杜弗雷纳指导下的“精通”艺术工坊所发布作品的广泛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是大量装饰艺术设计创造和推广的条件。其次,着重于对两个项目的案例研究:一个是1925 年世界博览会上由艺术工坊布置的“精通”展馆,表现了杜弗雷纳极尽奢华风格的室内装饰设计;另一个则是通过电影院不同放映厅的装饰,展现其与娱乐界发展同步的创作。
内容摘要:混凝土砌块体系是赖特作品研究相对薄弱的领域。本文从梳理其四个发展阶段出发,总结出这一体系在建造、装饰两方面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和应用混凝土砌块的其他著名建筑师做横向对比。此外,文章分析了混凝土砌块体系从20 世纪中叶以来被忽视的原因,进而提出它在当下和未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和技术条件的应用前景。
内容摘要:Art Deco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演变为一种流线型现代风格,呈现出与欧洲不同的面貌。这种风格与Art Deco平行于同时期的现代主义设计,形成了现代设计发展中并行不悖的探索路线。流线型现代风格兴起于“大萧条时期”,并以市场销售为目标导向,与现代主义设计共同促进了20 世纪上半叶设计的蓬勃发展。本文分析了Art Deco在美国演变为流线型现代风格的社会背景与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揭示了流线型现代风格的商业化追求,其旨在刺激经济走向复苏,属于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与消费文化的产物。本文指出在经济危机影响下的消费降级促成了流线型现代风格的出现,与Art Deco及之前传播至美国的欧洲设计运动不同,流线型现代风格主要在美国传播且广泛影响到了大众日常生活物品的外观形式。这种风格是对经济危机的一种回应,有其特定形式象征性和文化寓意。
内容摘要:我国现代工艺美术和设计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庞薰琹,其在20 世纪20 年代留学法国的经历对其一生的创作实践和教育理念影响深远,回国后,他通过对中国装饰艺术历史资料的积累、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装饰艺术的调研,以及长期持续的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实践,成功实现了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现代视觉语言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的有机融合,是装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本土化体现。这种成功的融合催生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独有的学院派“装饰艺术”风格,进而打造了当代中国的设计艺术风貌。同时,庞薰琹对于中国传统纹样和装饰画进行的研究工作,是对介于图案学和设计学之间的一种从中国传统视角出发结合西方艺术理论的“装饰艺术”学术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内容摘要:装饰艺术运动时期西方字体设计对于民国时期现代中文美术字的兴起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以上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摩登字体”广泛应用于当时期刊、杂志等出版物以及商标、广告、包装、银幕等新兴媒介,一大批海外留学归国艺术家和国内设计师在装饰艺术运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具有装饰艺术风格的中文美术字作品,为日后中国现代装饰字体走向中西融汇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栏目主持:李 拓
编者按:J.D. 塔拉塞克是一位策展人、研究者和作家,他热衷于通过协作与综合性的工作探索艺术与科学的交叉点。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文化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专注于探索科学、医学、技术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他是《莱奥纳多》(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主编。塔拉塞克是DASER(华盛顿特区艺术科学晚会)的创始人和主持人,DASER 是每个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举办的沙龙,他主持该系列活动已逾13 载。此外,塔拉塞克还担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和美国国家科学院联合出版的《科学技术杂志》(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gazine )的艺术顾问。塔拉塞克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策划了多个展览,其中包括“想象深时”(Imagining Deep Time,2014 年)、“梦幻解剖学”(Visionary Anatomies,在2004 年至2006 年期间在史密森学会巡展)、“吸收+ 传输:迈克与道格· 斯塔恩的作品”(Absorption + Transmission: Work by Mike and Doug Starn)。本文即塔拉塞克为“想象深时”展览撰写的文章,展览中的艺术家以代表了个人艺术探索的多样化的形式探索了“深时”理念。
栏目主持:赵 华
内容摘要:《新中国设计的诞生》是国内第一个聚焦于1945—1959 年中国设计的研究展。展览关注国家形态对设计发展的影响,展现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实践,如何参与一个全新国家的系统塑造;设计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如何在工业化进程中体现中国历史文化的“断—续”关系;20 世纪50 年代的设计原则和设计语言是什么,以及对今天中国设计形态和设计教育的形成有何价值和影响等问题。本文从国家叙事、工业化和地方新生活三重视角对展览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展现出该展览丰富和包容性的视角,勾勒出在新中国诞生这一基本事件之下,中国20 世纪50 年代的设计面貌,以期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设计史系统。
栏目主持:萧 冯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的持续加剧以及居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国内医疗器械需求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巨大。成立于1998 年的鱼跃医疗,作为国内以呼吸治疗和慢病管理为核心的诸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拥有完备的研发设计团队,紧跟用户需求,设计出兼顾功能与美学的产品,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并在国内外赛事中屡获嘉奖。近期,本刊采访了鱼跃医疗设计中心负责人、高级设计总监华昊,深入了解了鱼跃医疗产品的设计理念、设计流程、代表性产品及其对国内相关领域发展状态的思考。
栏目主持:赵 华、周 志
郑丽虹、刘 馨、胡 斌
《装饰》2024年第3期“量化研究”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本刊不与任何中介合作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