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 | 以高效造园实践为核心的环境与景观设计教学研究

学术   2024-08-19 18:08   北京  


 
2014年,《装饰》杂志进行了首次年度“优秀投稿论文”的评选暨优秀作者交流活动,并作为年度常设活动举办。

日前,《装饰》2023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出炉,我们将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送2023年度“优秀投稿论文”,并附上编辑评语,以飨读者。


天我们要分享的是一篇
“教学档案”栏目的优秀论文


教学档案
栏目主持:王小茉     

编辑点评

     

      

     课程的创新不在“名”,而在“实”。一般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都会开设环境与景观设计课。曾伟老师及其团队的课程价值、创新之处及教学启示在于:第一,是否抓住了该专业的一两个真问题?问题不必多,教学时间有限,且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叠。第二,真问题是否能用简单的两三句话表述出来?真问题对应着清晰的概念和术语。第三,对真问题解释的过程即呈现知识产生的过程,而解读知识产生的过程则应该用到专业基本方法。第四,以上是否能让学生感知。这其中包括:学生是否理解问题的情境,能否调动他的生活经验?是否学生还有未掌握的知识需要在课前补充或者在课中补充?

     论文《以高效造园实践为核心的环境与景观设计教学研究》,从题目便体现了作者把握和要解决的真问题——高效。提出这个概念,源于对新型产业技术、新式设计服务要求,以及对学生情况的认识。所以,作者总结出“精准化设计服务——工厂生产的标准化造园产品——高水平快速组合安装——便捷式维护保养”的造园模式,并将该模式“速度快、品质高、成本低、资源利用更合理”的设计优势,转化成教学设计思路,从而形成教学环节,约束教学评价标准。这种“约束”是必要的,它即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把控力。(王小茉)





原文:

以高效造园实践为核心的环境与景观设计教学研究


曾 伟、乔红豆、江婷婷、魏 斌、宫 晶,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冯艳春,南京齐春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综合类院校背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都遵循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育与市场发展衔接方面的教育较为薄弱。笔者通过对景观设计市场发展的调研,发现了以高效造园理念为核心的新兴造园模式。高效造园是大尺度景观的缩影,具有面积小、工期短、造价低等特点,是实现实践教学的良好选择。笔者利用该造园模式的特点,将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环境与景观设计”课程创造性地与“高效造园”理念相结合,提出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教学理念。本文主要探讨了以高效造园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新模式,通过梳理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教学目的、教学成果等,为高等院校的“环境与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拓展了新思路,探索了环境设计教学发展的新方向,为环境与景观设计的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可能。

关键词:高效造园、景观设计、校企合作、教学研究


截至2021 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约为345.79 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2.5%,已基本达到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1]中对于城市规划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要求。随着中国城市绿化建设能力的不断提升,2019年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 对我国城市环境与景观的建设提出了更为精细化发展的要求。该标准的提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复杂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需要怎样的大学教育,也有学者指出[3],当前高校的教育模式与教育内容远落后于市场与行业的发展,大学教育亟待更新。

笔者所教授的“环境与景观设计”课程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涉及规划、设计、生态、科技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课程。面对行业标准的提高与大学教育落后于市场发展、纸上谈兵的困境,如何开展可实践的创新性设计教学,成为设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挑战。笔者整合了校企资源,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实验性地展开了以高效造园为核心的环境与景观设计实践课程,将教学模式与行业发展趋势相结合,将传统的思维教学模式与实践技能教学相统一,让学生以全新的视角和体验重新审视环境与景观设计专业,为缩小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差距提供了新的契机。


以高效造园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环境与景观设计”是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课程,它既是对入学以来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为下一步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将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学生需要为抗击疫情的医务工作者和航天英雄设计理想的庭院进行主题设计,命题中规定设计的场地大小为20 平方米,并为学生提供一些业主需求作为设计的限定条件,组织其开展为期4 周的造园实践课程。(图1)针对此次课程,笔者主要设计了三个课程阶段:前期,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将“高效造园”概念引入课堂教学,创新课程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市场发展的认知,掌握高效造园的设计方法,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中期,缩小“理论”与“现实”的差距。需要学生围绕不同的“角色”进行方案设计,结合施工要求,不断深化设计方案,加强学生设计落地的可能性。后期,检验“设计”与“实践”的成果。由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施工落地,现场学习造园技术,提升学生的造园实践能力。同时,笔者也整理总结了学生的学习反馈,为后续的课程设计积累实践经验。

1. 以高效造园实践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1. 引入“高效”概念,创新课程内容

在环境与景观设计的人才培养中,相较于对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交叉学科知识应用的能力,才是当下教学目标中的重中之重。因此,一个能让学生落地设计方案、锻炼实践能力、掌握技术发展的课程十分关键。高效造园是指通过对庭院产品、施工工艺、废料回收利用、物联网控制设备等方面的创新研发,总结出“精准化设计服务——工厂生产的标准化造园产品——高水平快速组合安装——便捷式维护保养”的造园模式。该模式强调模块化设计和装配,其优势在于速度快、品质高、成本低、资源利用更合理。传统造园人工费占比超过20%,而高效造园人工费占比低于10%,工作效率提升一倍以上,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施工周期,还可以实现庭院景观多样化效果,有效清除传统造园模式的一些弊端。高效造园的小型景观设计是大尺度景观的缩影,同样蕴含大尺度景观营造的设计要点和流程,是对设计师综合设计素养的考量。

所以,此次环境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采用校企合作模式,邀请51 造园学社负责人冯艳春作为校外导师,不仅为学生讲授行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前景、从业必备素质等内容,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短板,并且在实践造园过程中,提供场地、造园物料和专业工具等,解决学校缺少实践场地、资金、材料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2. 平衡理论与现实,落实设计方案

在引入高效造园的方法后,学生围绕宇航员、医护人员两个角色,从他们的需求出发,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通过设计讨论和企业专家评审等教学方式,选出3 个优秀方案。第一个方案强调构筑物的搭建,突出庭院的游憩功能;第二个方案注重地面铺装设计以及空间的功能划分;第三个方案则侧重于植物配置,营造禅意的氛围。三个方案风格迥异,同学们既可以专注于专项训练,也可以通过不同风格花园的施工过程相互交流学习,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为了能让方案切实进行深化设计,以及发现方案设计与施工落地之间的落差,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基地,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施工流程、材料使用、后期维护等。这是对前期理论教学内容的回顾与消化,也是为下一步实践打下基础。学生在发现了方案设计与施工落地之间的矛盾后,需要不断地与校外导师进行技术讨论,提出不同替代方案,尽可能地实现设计理想,并确定最终的施工方案。(图2—4)

2—4. 分别是第一、二、三组的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3. 高效落地设计,总结课程经验

在实践环节,以6 或7 人的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三组,前往实习基地对方案进行施工落地,体验高效造园的过程。课程实践时间共三天。第一天是打造庭院基础的过程,主要是复核图纸、平整土地、放线和打造地基。此时,学生处于一个学习摸索的状态,在造园过程中开始逐步掌握工具的使用,了解造园材料和工序。第二天是庭院景观重要框架的建设,主要完成了搭建构筑物和地面铺设。经过第一天的磨合,学生对于工具和工序逐渐掌握和理解,协作的配合度更高,设计方案也初见成效。第三天,学生着重完成植物种植、软装配置和物联网安装等工作,使庭院景观呈现出理想的效果。小组成员需要密切配合,在规定时间内按前期完善的图纸进行施工。企业根据设计方案的特点以及施工难点,为各小组分配一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现场解决出现的问题。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施工工具的使用方法、造园材料的特性和施工工艺、植物配置、水电安装等。造园结束后,学生评估与反思阶段性成果。首先由每个小组各自进行讨论,针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自省,总结在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偏差,并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其次,由指导教师根据个人表现和造园成果进行点评。最后,各个小组通过实践过程中录制的视频复盘整个实践流程,厘清造价清单,总结经验成果,形成最终的设计报告。


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合理化设计和实践能力


1. 强化学生实践性设计思维,提升学生合理化设计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对高效造园的核心理念和施工流程的认知,初步形成对项目的合理化设计意识。高效造园是把花园当成一个产品,先拆解成构件再拆解成配件,由工厂生产出统一规格参数的配件,如常见的木立柱尺寸的宽度有100毫米、120 毫米、150 毫米、180 毫米和200 毫米,龙骨尺寸的宽度有50 毫米、60 毫米、80 毫米和100 毫米。前端设计师利用标准的配件根据实际需求组合成各种构件,工人现场按照图纸进行组装,由配件到构件,结合标准的连接工艺高效的建造出一座花园。其统一施工流程为:平整土地——放线——打造基础——搭建构筑物——规划水电线路——铺设硬质铺装——种植植物——添加庭院软装——清理维护——形成最终成果。(图5)这种操作逻辑不同于传统的造园实施过程,而是以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让造园效率产生质的提升。

5. 造园实践流程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和拍摄)


其次,了解设计区域并绘制合理的施工图纸,为实践造园提供落地保障。在绘制施工图纸之前,学生需要了解设计区域,包括场地的横向(长宽、面积)和纵向(高差、起伏、以及是否存在障碍物等)的具体情况。相较于以往课程直接提供的数据,这种通过测量形成的场地认知可以为学生带来更直观的感受。学生现场测量以增强设计尺度感,形成更加合理的设计图纸,减少后续因尺度错位而产生的误差和错误。校外导师冯艳春认为,合理的设计图纸,不讲量,而求质,要清晰明了、通俗易懂。它如同产品说明书,可以缩短业主、设计师和施工人员的沟通时间,能有效指导后续的施工工作。图纸包括:设计平面图、立面图、效果图、尺寸图、施工图、灯光配置图、植物配置图等。学生根据图纸统计出施工所需的材料,如木材、石材、植物的具体材质、尺寸和数量等,制作物料采集表,进行统一采购。

最后,认真复核施工图纸,保证施工质量、安全及技术标准的要求,确保施工的高效开展。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缺少对设计方案中构筑物,如木屋、木质平台、围墙等结构的认知和理解,所以图纸中的尺寸、结构、材料和施工做法等出现了一些问题。通过现场复核,教师指出问题,并说明这些错误未来可能将导致下陷、坍塌、墙体脱落等危险情况的发生。学生结合力学知识和施工工艺,重新修改了图纸,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学生方案中的木屋需要容纳五六个人。通过参数化建模还原结构设计,根据方案的承重需求,计算地基深度及其固定方式,规划龙骨尺寸、龙骨间距、数量以及安装方式,发现地基深度需大于40 厘米,主龙骨尺寸需大于100 毫米× 100 毫米,次要龙骨尺寸可选择45 毫米× 45 毫米。(图6)

6. 搭建龙骨结构


综上所述,学生根据现场情况,在调整图纸、修正施工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合理化设计图纸的重要性,也能够理解合理化设计的必要性。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突破点的能力,鼓励学生以过程思考替换结果思考。实践性设计思维是设计思维与技术思维的融合,是提升学生合理化设计能力的必要手段。当学生了解设计原理,熟悉施工技术后,也更易于在实践过程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

2. 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前沿的技术资源,学生们进一步学习了高效造园标准化产品和装配流程,并深入了解企业核心技术资源。通过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缩短工期进度,降低项目成本。在施工中使用更轻便、更便捷的新型材料,可以简化施工步骤,有效地节约造园时间。例如,碳化木木材造价便宜,具有防滑、防腐和防虫等特点,不易吸水、不易变形,采用卡扣式安装更加快捷方便;而植草格则具有耐压、耐磨、抗冲击、抗老化、可循环再利用的特点,平插式的搭接和可调节伸缩缝有利于施工安装;同时,橡胶防渗膜具有防渗性能强、抗穿刺能力强、施工速度快和柔软性好等优点,适用于水景造型设计。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都能在造园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为项目提供更科学、更高效、更实用的解决方案。

在实践教学中,一些方案使用的材料是企业在以往施工项目中遗留或拆卸下来的废旧材料,例如瓷砖、石块和木材等。有效地利用这些废旧材料,一方面能够节约教学成本,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落实节约意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造园的难度。在有限条件下,学生不仅需要精确计算施工尺寸,还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选择、改造和利用材料,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案,实现最优的设计效果。例如,当学生在现场材料中找不到与设计方案相匹配的尺寸或者花色相符的地面铺装时,他们就需要在废旧材料中寻找可替代的材料,将其合理拼接组合,以呈现出理想的设计效果。(图7)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现场有限材料的充分利用,可以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入到学生的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7. 材料的再利用组合 

其次,学生通过学习企业合理的工程管理来提高造园效率。科学的工作管理和人员安排是高效造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需要不同分区的施工同时推进,先后搭建和同步搭建是多工序同步进行的必要手段。这种分工明确、各行其职的工作方式是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相比“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这种团队合作模式能够实现“1+1>2”的效果。例如,木结构铺设和石材铺设可以同步进行。木结构铺设是在万能支撑器的基础上进行排列,免钉安装,随时拆卸;而石材通过采取“工字形”铺设在万能支撑器上。两者互不干扰,避免了先后操作导致的时间浪费。另外,在造园的工程管理中,合理安排先后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不合理的工作步骤往往会导致二次返工或者增加操作难度。例如在放置景观植物的过程中,高效造园的思路是“从上到下”,先栽种大乔木,再次是灌木,然后是铺地植被。在所有植被都放置好后,最后铺有机土壤覆盖物。根据这样的步骤,可以更快地统筹植被铺装,即从全局角度确定大体量植被的位置后,再进行小体量植被的放置,留有余量。最后覆盖的有机土壤覆盖物可以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腐烂后也可以化作肥料,在促进植物生长的同时,抑制杂草生长。(图8)

8. 植物的配置(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学习运用智能设备进行花园管理。从高效造园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降低后期维护成本也是造园的关键一步,将科技引入景观设计就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此次造园实践过程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景观物联网设备——花园小Q,它是户外园艺智能物联网系统,也是针对小范围园艺场地综合性的管控体系,不仅有精准的灌溉系统,还具备景观效果调控功能,如亮化调控、景观水体调控等。庭院控制系统的技术原理是利用4G 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三部分来实现对花园的远程调控,硬件部分包括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和电源模块。例如对水阀、灯光等进行远程开关控制或者设置休眠时间的设计,让花园变成掌上花园,方便人们进行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引用花园小Q 进行花园管理,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景观行业内的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图9)

9. 花园小Q 的技术路线图(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此次教学实践,大部分学生是首次全权负责一个项目,从方案到经费、物料,再到工作分配,都需要学生进行合理规划与安排。不仅要整合利用技术资源和物料资源,还要合理地规划人力资源,确保后续施工有条不紊地进行。造园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就要求学生从资源获取、资源识别、资源配置及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对校企提供的资源进行重构和有机融合,使自己具备独立收集资源和分析总结资源的能力。学生通过此次课程与企业进行跨界合作,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掌握了新兴技术在高效造园领域内的应用,综合地提升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图10—15)


10—11. 第一组造园成果( 图片来源者拍摄)
12—13. 第二组造园成果(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14—15. 第三组造园成果(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教师、学生、企业三者的角色关系与转化


以高效造园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兼具设计思维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训练,创新性的课程模式对教师、学生、企业的角色定位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三者都在此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上的角色转变以及能力的提升。

在国家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目标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这对教师团队的建设要求与课程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思路,将自己从课堂的“主演”变成“导演”。在此次课程实践中,笔者提出“企业提供资源、学生创新设计、教师统筹全局”的教学中心思想。前期,笔者对行业进行了社会调研,认识到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景观行业发展之间的鸿沟,并与从业者研讨环境与景观课程的教学改革趋势以及创新课程内容的可行性,拉动校企合作,帮助笔者提炼创新性课程新要求。中期,在学生设计方案、现场施工的过程当中,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营造了平等对话的课程氛围,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合作,创造相互学习的实践课程模式,形成互助教学、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后期,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回顾的过程当中,与学生、企业相互交流,进行反思总结。将企业引入课程,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导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方式,让笔者意识到校企合作不是简单地把课堂交给校外导师,而是要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和铺路人承担更多责任,并通过积累更多的课程创新性实践经验,有效规避教学的滞后性。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的转变,对于学生而言,需要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导者,学生也从以往的阶段性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从前期收集资料到设计项目实地测量,从项目方案设计到项目汇报,从施工入场到施工收尾,再到后期维护保养,通过设计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实现高效造园,积累造园经验。依托于环境与景观设计实践课程,学生们对教学成果进行了拓展,将实践造园经验运用于社区花园的共建共治项目以及儿童美育活动中。如南京世贸滨江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社区花园共建活动,社区共建以高效造园为实现路径,仅五天时间就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了社区花园共建共治。此次社区共建不仅引起了社区居民广泛关注,更有学校在共建期间内协同组织美育活动,大大提升了社会的参与度。后续还开展了高效造园结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铁北新城分校开展的劳育美育活动,拓展了高效造园模式在社会应用中的发展形式,为高效造园发展探索了更多可能性。

在此次校企合作中,企业从原先的教育旁观者转换为教育的参与者与支持者,将企业的市场属性和专业属性融合到高校教育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中,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资源。企业全程参与了此次实践教学。前期宣扬企业文化,教授行业知识;中期通过对设计方案的点评,企业从实践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专业意见;后期企业和教师一同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造园,提供教学保障。整个过程不仅拉齐了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教育之间的差异,改善了高校教育远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亟待更新的社会现状,同时也为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环境、匹配行业需求进行了铺垫。有了此次校企合作案例后,企业也在尝试与更多学校进行合作,探索系统化校企合作模式,以迎合未来市场需求。从另一方面看,企业也从人才挑选者转换为人才培养者,在校企合作中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根据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更符合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


以实践为核心的“环境与景观设计”教学经过课程中的持续探索已取得了一些经验,获得了校方、企业以及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此次实践教学改革,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对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合理化设计能力和造园实践能力。但在教学期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课程周期较短,导致许多实践活动无法延伸,学生无法持续跟进造园的后期维护与管理,暴露了实践课程临时性、阶段性的弊端。因此,要求教师在后续教学中与校方和企业协商,对课程进行调整,延长实践周期。同时还要协调好学校与企业的需求匹配,规范校企合作模式,提高企业的积极性,结合行业与社会的动态变化,不断深入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并持续关注学生与行业的反馈。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Z],2001 年9 月24 日。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2019年12月1日。

[3]《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 :高校的教学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再不改革就会被社会淘汰,对此你怎么看?》[N],《财经杂志》[EB/OL].(2023.4.12)[2023.5.21].https://v.douyin.com/AoKjMrS/。



来源:《装饰》2023年第4期。

本文系《装饰》2023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查看底部#2023优秀投稿论文,可浏览其他优秀论文。

优秀论文 | 酒盏旋将荷叶当——小议南宋史绳祖墓玉荷叶杯

优秀论文 | 形象与认同:湖州“笔娘娘”卜香莲形象塑造与传说建构

优秀论文 |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雨刷器》的声音设计

优秀论文 | 数字孪生与建筑设计:以飞利浦展馆为例

优秀论文 | Scrum 改良框架下的实体产品迭代设计路径研究

--------------------------------------------------------

 延伸阅读 

《装饰》2023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2022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2021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2020年度“优秀投稿论文”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本刊不与任何中介合作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装饰杂志
中国装饰杂志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中国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